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Fibroscan参数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消化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213例CHB患者,按肝脏影像学Fibroscan检测参数(FS值)将患者分为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根据Fibroscan分期前者即非肝硬化组又分为无肝纤维化组、轻度肝纤维化组、中度肝纤维化组和重度肝纤维化组。所有患者均采集其相近时间段的Fibroscan参数及血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检验指标。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项肝纤指标、FS值均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PCⅢ、C-Ⅳ、HA、LN检测值与FS值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403、0.452、0.553、0.472,P0.01),其中以HA检测值与Fibroscan检测值之间的相关性最高(r=0.553,P0.01)。结论四项血肝纤指标的检测数据与Fibroscan检测数据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四项血清学肝纤指标检测在肝纤维化程度较明显时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雅玲  王欣 《医学争鸣》2007,28(4):F0002
0 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是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及肝炎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HBV感染率高,且每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发生率高达14%[1]. HB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一系列病理损伤是导致肝炎肝硬化的始动因子,目前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的研究较多,但对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研究鲜见报道. 我们对我院100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食对第三代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仪(Fibrotouch)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值的影响。方法应用Fibrotouch对4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及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早晨空腹和餐后0.5、1、2 h的肝脏弹性硬度值,分析空腹和餐后各时点肝脏硬度值的差异,并采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仪(Fi-broscan)同时进行复测和验证。结果应用Fibrotouch及Fibroscan检测,乙肝肝硬化患者空腹状态的肝脏硬度值分别与餐后0.5、1、2 h的肝脏硬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空腹肝脏硬度值分别与餐后0.5、1、2 h的肝脏硬度值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是否进食对于Fibrotouch检测乙肝患者肝脏硬度值的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接收的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分别为β2-微球蛋白、铁蛋白、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四种。结果通过分析β2-微球蛋白(β2-MC)、铁蛋白(SF)、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检测值发现,患者的病情随着检测值的升高而加重,肝癌和肝硬变的检测值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的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病情随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值升高而加重,可以侧面反映出患者的肝脏病情变化程度,研究中发现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查的原发性肝癌检测阳性率要高于单项检测,具有更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的B超检查结果,探讨B超图像与肝脏病变存在的关系,辅助临床诊断.方法:选择本院肝胆内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经过影像学、实验室指标检测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的患者67例进行B超检查.观察研究组和对照组胆囊超声异常率,研究组里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组胆囊病变情况.出现胆囊感染的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1周后,再次复查胆囊B超结果.结果:(1)胆囊病变与肝脏的损伤有关,肝硬化、乙肝、健康人群中以肝硬化胆囊改变率、损伤程度最高,其次为乙肝胆囊改变.(2)抗生素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视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的胆囊B超改变,有利于协助判断肝脏的病变程度,对临床诊断治疗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组织活检后行快速尿素酶实验,对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率70%,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率23.8%。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47例,HP阳性率10.6%,十二指肠溃疡113例,HP阳性率94.7%;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68例,HP阳性率17.6%,十二指肠溃疡16例,HP阳性率5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胃溃疡、乙肝肝硬化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血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水平,探讨其与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184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各9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及乙型肝炎5项定量检测,对比2组患者血清HBsAg和HBV DNA载量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的HBsAg及HBV DNA载量水平均较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及HBV DNA载量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BsAg及HBV DNA载量水平可有效反映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情况,且HBsAg与HBV DNA载量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发生率为主要指标.全组病例分为中药组(中药治疗满5年)和对照组(未接受中医治疗或间断接受中医药治疗),利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能降低肝硬化发生率,延长慢性乙型肝炎至乙肝后肝硬化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Fibroscan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硬度值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相关性,探讨Fibroscan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7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同时进行胃镜及Fibroscan检测,对获取肝脏硬度值(LSM)及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肝脏硬度值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72例乙肝肝硬化患有41例存在PHG,31例无PHG,PHG组F4级所占比例为74%,无PHG组F4级所占比例为4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级组PHG所占比例为69.8%,F3F4以下组PHG所占比例为37.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PHG组LSM值19.797±16.293kPa,PHG组LSM值30.488±17.788kPa,两组间比较有极统计学意义。LSM值判断是否存PH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95%CI:59.7%~84.0%),cut-off值18.55kPa,对应敏感度66.6%,特异度73.2%,阳性预测值81.7%,阴性预测值69.5%。结论 :当内镜不能顺利进行及条件不允许时,Fibrosoan在判定乙肝肝硬化PHG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循环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d,疗程为1个月.采用放免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加用缬沙坦后, PRA、AⅡ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ALD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缬沙坦可以有效抑制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循环血RAAS的过度激活, 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及乙肝后肝硬化(LC)病人胆囊B超声像改变及肝脏病变程度与胆囊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5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乙肝后肝硬化病人和同期的246例非肝炎体检者进行胆囊B超检查,比较其胆囊病变情况。结果慢性乙型肝炎与乙肝后肝硬化组胆囊改变明显高于无肝炎病变的体检组(P〈0.01),且其病变程度越重,胆囊病变的发生率越高,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病人易并发胆囊病变。  相似文献   

12.
Viral hepatitis type B is common in China ,and is the most contagious disease that threatensthe health of Chinese people , especially severechronic hepatitis (SCH) and posthepatitic cirrhosis(PHC) . Because of lacking effective outstandingtherapy ,the fatality of SCH and PHC is al wayshigher .Currently ,comprehensive treat ment (CT)of these chronic liver diseases is the most populartherapeutic modality .Inthis study ,the nutritionalstatu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nutri-tiona…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患者血清MMP-2和TIMP-1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活动性肝炎、30例肝硬化患者以及3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MMp-2和TIMP-1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血清MM P-2水平升高,(P<0.05);而慢性活动性肝炎血中MMP-2值与对照组无差别.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血清TIM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MMP-2水平可检测肝硬化,在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若MMP-2水平升高则可表明已发展为肝硬化;血清TIMp-1水平可反映病人的慢性肝脏炎症及纤维化.  相似文献   

14.
付晓杰  王琳 《中外医疗》2016,(19):190-191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联合生化及病理检查对乙肝的诊断意义。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生化及病理检查,比较诊断效果。结果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超声诊断方法中45例轻度,17例中度,16例重度,22例肝硬化;生化诊断方法中57例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16例肝硬化;病理诊断方法中60例轻度,12例中度,10例重度,18例肝硬化。结论超声联合生化及病理检查对乙肝的诊断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60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30例健康献血者血清NO水平.结果:血清NO水平,慢性乙肝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肝组(P<0.001).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随着病变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级高于A级(P<0.05),C级高于B级(P<0.01),随着肝硬化病变的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肝病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及肝硬化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也可作为慢性乙肝、肝硬化疗效评判的观察指标,同时血清NO水平的研究可能为肝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探讨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碱酯酶(CHE)3项检测指标对肝胆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病例295份,其中慢性乙型肝炎7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74例,原发性肝癌71例,胆道疾病(包括胆管结石、胆囊炎)72例,检测这些病例的ALP、γ-GT、CHE 3项指标,并随机抽查5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观察比较ALP、γ-GT、CHE在不同肝胆疾病中的水平。结果各组肝胆疾病患者血清中ALP和γ-GT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P<0.01);且肝癌组ALP和γ-GT水平较其他组升高更显著;肝硬化组和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E明显降低(P<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胆道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E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LP、γ-GT、CHE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和胆道疾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测定ALP、γ-GT有助于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和胆道疾病。测定CHE有助于肝硬化和肝癌的诊断,并可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HBV相关性肝病患者160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7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52例,肝癌患者30例,采用GP73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GP73水平。结果: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血清GP73分别为(101.11±35.60)ng/mL、(81.87±30.54)ng/mL和(60.45±12.24)ng/mL,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而ALB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血清GP73与ALT、AST、TBIL成正相关(r=0.451、0.406和0.357,P<0.05),与ALB成负相关(r=-0.380,P<0.05)。结论: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明显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肝功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例病例和100例对照进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SF-36)、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以评价病例和对照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况。将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心理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多因素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心理状况与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各纬度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总评分以及各纬度(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分值均降低;病例组的SAS总分和SDS总分均高于正常健康人群(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焦虑、抑郁得分与其生存质量的各个纬度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乙肝、肝硬化患者焦虑程度与躯体角色功能、活力、情绪角色功能得分呈负相关;抑郁程度与躯体角色功能、总体健康、活力、情绪角色功能得分呈负相关,抑郁主要与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存在多元线形关系,焦虑主要与情绪角色功能有关。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较正常人群低,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可能影响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乙肝肝硬化和肝癌住院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我院住院的乙肝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结果:共有384例乙肝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住院;24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男性为193例,女性为47例,男女之比为4.1:1;144例肝癌患者中,男性为129例,女性为15例,男女之比为8.6:1;两组患者的男女性别分布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我院住院患者乙肝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为男多于女,在乙肝肝癌患者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