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组织变化,为临床诊断、设计及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依据.方法 对26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9项软组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来分析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大部分软组织测量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鼻唇角(Cm-Sn-Ls)变大5.1°,面凸角(N'-Sn-Pg')变小3.3°,上唇角(LsSn-SN)变小3.9°,下唇角(LiSi-SN)变大3.5°,上唇厚度(U1-Ls)变大1.8 mm,下唇厚度(Li-L1)变大1.7 mm,上唇至E线的距离(Ls-E)平均减小3.6 mm,下唇突点至E线的距离( Li-E)平均减小4.7 mm,与矫治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颏部厚度( Pos-Po)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拔牙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
崔琳  王迪  郝钢  杨露 《当代医学》2021,27(12):157-158
目的 探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98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拔牙矫治分为观察组(非拔牙矫治,n=50)与对照组(拔牙矫治,n=48),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软组织侧貌情况及审美平面.结果 矫治后,观察组患儿上下唇角(ALs-BLi)、上唇倾角(ALs-FH)、下唇凸距(Li-REP)及Z角差值分别为(8.91±4.20)°、(1.08±4.20)°、(2.25±0.38)°、(5.25±1.29)°均低于对照组的(20.95±12.73)°、(13.65±6.70)°、(3.64±2.56)°、(9.6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9、11.176、3.797、5.627,P均=0.000);观察组审美平面合格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683,P=0.031).结论 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临床矫治时,拔牙矫治会对患儿软组织侧貌造成较大改变,同时患儿外部美观会受到更大的影响,而非拔牙矫治的影响则明显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青春期女性轻度骨性Ⅱ类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观察其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对15例女性青春期轻度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平均治疗时间20个月。治疗前后均拍摄清晰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定位片,面部正、侧位片。选择14个颅面软组织测量项目,观察其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颅面软组织侧貌都有明显变化;上唇沟深减小1.76mm,H角减小3.04,鼻下点-H线距减小1.7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青春期女性轻度骨性Ⅱ类错虽不能矫治上下颌骨矢状不调,但却能有效地改善颅面软组织侧貌,一定程度上解决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 类 I分类错的软组织变化。方法 :对 2 9例安氏 类 I分类错患者用功能矫治器 (FR- 2 )矫治前后的 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分析。对比治疗前后 5项软组织指标的变化。结果 :早期的功能矫形治疗 ,患者多数指标接近正常值范围 ,但也有部分指标改善不明显。结论 :功能矫治器能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 ,但存在个体差异 ,部分病例仍需要二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面部软组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对15例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10项软组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来分析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 结果 5项角度测量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面角减小2.6°,鼻唇角增大6.0°, 面凸角减小3.1°, 上唇角减小3.4°,下唇角增大3.1°;5项组织厚度指标中3项矫治后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鼻底厚度减小1.4 mm, 上唇厚度增大1.6 mm, 下唇厚度增大1.5 mm,鼻根厚度和颏唇沟厚度矫治前后无改变. 结论 软组织不同部位的改变有所不同,拔牙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变,容貌外观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6.
周蕾  陆志勇 《华夏医学》2003,16(3):313-314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I分类错He的软组织变化。方法:对29例安氏Ⅱ类I分类错He患者用功能矫治器(FR—2)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分析。对比治疗前后5项软组织指标的变化。结果:早期析功能矫形治疗,患者多数指标接近正常值范围,但也有竞争指标改善不明显。结论:功能矫治器能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病例仍需要二期治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成年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为其临床诊断、设计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比较39例成年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16项软硬组织测量项目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SNl、--MP、Ls-E、Li-E减小,1-l-、Cm-Sn-Ls、A′Ls-FH、B′Li-FH增大,其它测量项目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成年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在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矫治后,切牙内收,唇突度减小,面下三分之一的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矫治的方法及矫治前后的牙牙合关系与侧貌变化.方法 15名患者通过头颅定位侧位片与记存模型,分析硬组织指标、软组织面型特征,探讨错牙合机制,制定矫治方案,减数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齿,采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正畸矫治前后上颌前牙突度发生变化,前突上牙内收,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软组织凸面型改善.结论 上颌牙齿前突减数矫治,有助于上颌和上牙弓的突度减小,使软硬组织面型之间的形态结构一致,特别对上牙弓突度的改善是肯定而持续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I分类错(牙合)的软组织变化.方法:对29例安氏Ⅱ类I分类错(牙合)患者用功能矫治器(FR-2)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分析.对比治疗前后5项软组织指标的变化.结果:早期的功能矫形治疗,患者多数指标接近正常值范围,但也有部分指标改善不明显.结论:功能矫治器能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病例仍需要二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5项软组织美学指标,评价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的软组织变化。方法:对22例安氏Ⅱ类一分类错合畸形患者用肌激动器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片进行分析,对比前后软组织的5项美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过早期肌激动器矫形治疗,患者大多数美学指标接近正常范围,但也有部分患者的软组织得改善不明显。结论:肌激动器能使大多数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病例仍需要二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医学》2017,(8):769-770
目的从侧貌美学角度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进行研究。方法选取非拔牙自锁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的青少年与成人患者各30例,通过10项常用美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矫治后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颏沟倾角(Pg'B'-FH)、颏唇沟角(Pg'-B'-Li)、下唇-审美平面距增加(P<0.05),面中1/3与面下1/3比例、颏唇沟深度减小(P<0.05);与成人组比较,青少年组这几项的变化都更加明显(P<0.05),矫治后均达到正常值范围,成人组绝大多数达到正常范围。结论通过非拔牙自锁矫治,两组患者侧貌美观均有较大改善。尽早矫治可以利用生长潜力达到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24例,拔牙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测量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突度的7个项目和硬组织侧貌突度11个项目的变化值.结果 (1)鼻唇角、下唇倾角、上唇厚度增大,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小(P<0.05);(2)ANB角、U1-NA角、L1-NBmm、 U1-SN角、U1-Namm 、L1-MP角、OJ减小,U1-L1角增大(P<0.05).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表现为上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疗效。方法: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29例,15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14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的UI-SN、上唇突度均明显减少,Z角明显增加(P&lt;0&#183;01~0&#183;001)。矫治后单颌拔牙组较双颌拔牙组下颌切牙有较多唇向移位,但下唇突度仍有减少(P&lt;0&#183;05)。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模式均能达到减少前牙覆盖,减小侧貌突度的矫治目的,但临床适应证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软组织在矫治前、后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对面部软组织侧貌的美学评估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20例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患者进行矫治前、后的软组织测量,并对矫治前后的变化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后患者上唇到审美平面距离(TUL-EP)、下唇到审美平面距离(TLL-EP)、下唇H线距均有明显减小(P<0.05或P<0.01),鼻唇角(Cm-Sn-UL)、面凸角(G-Sn-Pg')增大(P<0.05或P<0.01),颏部软组织厚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通过正畸矫治后,患者鼻唇颏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使面部侧貌趋于协调美观.  相似文献   

15.
临界病例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颅颌面软组织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拔牙或不拔牙矫治对临界病例颌面部软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以5位正畸专家临床判断出的33个临界病例为样本,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上述病例治疗前后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再根据这33名患者实际接受的拔牙还是不拔牙、以及拔第一双尖牙还是拔第二双尖牙治疗进行分组.33例中有12例采用了不拔牙治疗,13例采用了拔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8例采用了拔4个第二双尖牙治疗.用头影测量学上常用的15项软组织测量项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临界病例拔牙组与临界病例不拔牙组在治疗前的软组织侧貌没有一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拔4个第一双尖牙组的患者颏部倾斜度(PosBs/FH)明显小于不拔牙组;而其软组织颌凸角(Ns-Sn-Pos)明显小于拔4个第二双尖牙组.治疗后拔4个第一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软组织侧貌无一项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但拔4个第二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之间有6项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拔牙与非拔牙相比,软组织变化量最大的是:颏部倾斜度(PosBs/FH)、下唇突度(LL-SnPos)和软组织B点相对于审美平面的突度(Bs-EP).结论:虽然治疗前拔第二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软组织侧貌比较接近,但治疗后拔第一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侧貌更加趋于相同;与不拔牙组相比,拔牙矫治对软组织侧貌改变更多的是下唇及颏部,而不是上唇突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工分类错抬的疗效.方法:安氏Ⅱ类工分类错抬患者29例,15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14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的UI-SN、上唇突度均明显减少,Z角明显增加(P<0.01~0.001).矫治后单颌拔牙组较双颌拔牙组下颌切牙有较多唇向移位,但下唇突度仍有减少(P<0.05).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模式均能达到减少前牙覆盖,减小侧貌突度的矫治目的,但临床适应证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安氏Ⅱ类Ⅰ分类(AngelⅡ1)错牙合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长度的变化。方法选择AngelⅡ1类均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病例矫治前后石膏模型13副,测量模型的牙弓宽度、长度。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颌前、中段牙弓宽度矫治后增宽,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后段牙弓宽度矫治后缩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前段牙弓长度矫治后无明显变化;全牙弓长度矫治后缩短,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安氏Ⅱ类Ⅰ分类拔牙矫治后的前段牙弓宽度增加;后段牙弓宽度有缩窄;全牙弓长度有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8.
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双颌前突后软硬组织侧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对双颌前突患者拔除矫治后对软硬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双颌前突患者在矫治前后各拍摄一张 X线头颅侧面定位片 ,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正畸治疗前后对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分析。结果 发现矫治后在改善牙位及唇倾度的同时 ,也能改善软组织侧貌及唇的闭合功能 ,但对骨骼作用不明显 ,唇与切牙的移动密切相关。结论 拔牙矫正 ,切牙后移可以改善双颌前突侧貌和唇的闭合功能  相似文献   

19.
刘甘露  黄绍辉 《微创医学》2002,21(6):790-791
目的探讨对双颌前突患者拔除矫治后对软硬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对20例双颌前突患者在矫治前后各拍摄一张X线头颅侧面定位片,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正畸治疗前后对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分析.结果发现矫治后在改善牙位及唇倾度的同时,也能改善软组织侧貌及唇的闭合功能,但对骨骼作用不明显,唇与切牙的移动密切相关.结论拔牙矫正,切牙后移可以改善双颌前突侧貌和唇的闭合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成人患者24例,拔牙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测量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突度的7个项目和硬组织侧貌突度11个项目的变化值。结果(1)鼻唇角、下唇倾角、上唇厚度增大,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小(P<0.05);(2)ANB角、U1-NA角、L1-NBmm、U1-SN角、U1-NAmm、L1-MP角、OJ减小,U1-L1角增大(P<0.05)。结论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表现为上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