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后再狭窄问题被极大的限制了其长期疗效。现有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单纯球囊扩张、血管内放射治疗、基因疗法、冠状动脉内定向旋切术、高频旋磨术、支架置入术等多种。至今为止在以上领域中尚未有突破性进展 ;高分子包被带药支架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防止术后再狭窄的方法。在最近北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 ,高润霖代表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界宣布了中国药物涂层支架的临床 4 0余例研究结果 ,再狭窄率为 0。药物涂层支架成为本次大会新技术、新进展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本文介绍了高分子包被带…  相似文献   

2.
几种新型血管内支架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袁晋青综述高润霖审校亚急性血栓形成和再狭窄是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两大并发症,其刺激血栓形成和新内膜增生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迄今为止在人...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5例PTCA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患的PTCA前后的临床资料。PTCA后心绞痛症状未缓解5例,术后2天至17个月复发心绞痛20例,平均再狭窄发生时间PTCA后4.6个月。一次PTCA后选择CABG19例,2次4例,3次2例。除PTCA或支架部位处发生再狭窄外,5例狭窄以冠状动脉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经皮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病人,探讨其对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1999年3月-2003年3月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3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成形术病人,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32处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单纯切割球囊成形术成功率为93.8%,配合支架置入术成功率达100%,其中有1处病变狭窄为95.0%,切割球囊不能到位,在用2m小球囊预扩张后顺利到位并扩张成功.无严重内膜撕裂、血管闭塞、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等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外科急诊手术的病例,所有病人均在术后5 d内出院.平均随访8.4个月,随访率达83.9%(26/31),无死亡及心肌梗死心脏事件发生;临床心绞痛发生率为11.5%(3/26),复查造影率为46.2%(12/26),被证实支架内再狭窄2例.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文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Gianturco-RoubinⅡ(GRⅡ)型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和结果 在成功植入GRⅡ型支架后6个月行血管造影,对20例患者的22条支架内再狭窄血管再次行PTCA术.手术成功率为96%(21/22),4例完全闭塞病变中有1例失败是因导丝不能通过闭塞处.无死亡,无急性或亚急性闭塞并发症.定量血管造影显示:平均最狭窄处血管直径从(0.85±0.34)mm增加到(2.32±0.41)mm,平均狭窄程度由(71±16)%下降至(18±12)%,而手术前后支架本身变化不明显.结论 重复PTCA术治疗GRⅡ型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管腔扩大的原理主要为动脉样硬化班块组织被挤出支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血管支架植入术 (Stenting)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 :1996年 10月至 1999年 10月冠心病 6 5例 ,男 5 8例 ,女 7例 ,不稳定心绞痛 41例 ,心肌梗塞后恢复期 15例 ,劳累心绞痛 9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 16例 ,双支病变 2 8例 ,三支病变 2 1例。A型病变 10例 ,B型病变 30例 ,C型病变 2 5例 ,LVEF36 %~ 92 % ,平均 5 4%。应用介入心脏技术共治疗病变血管 96支 ,46例 5 9支血管植入 73个不同种类的血管支架。结果 :术中发生并发症 9例次 ,包括血管内膜撕裂 (2例 ) ,心室纤颤 (2例 ) ,急性血管闭塞 (2例 ) ,心包填塞 (1例 ) ,支架脱落 (1例 )和钢丝穿破血管 (1例 ) ,并发症发生率 13 8%。 70个支架植入成功 ,3个失败 ,支架植入成功率 95 9%。结论 :血管支架对于冠心病治疗具有很好效果 ,但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测的并发症 ,及时发现和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应用β射线 (90 Sr/90 y)进行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对国人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自 1 999年 1 2月至 2 0 0 2年 1月 ,我院对 5 3例患者 [男 4 9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5 3 2± 9 8)岁 ]5 5处支架内再狭窄病变 (支架直径≥ 2 5mm ,1 0mm≤病变长度≤ 30mm) ,在球囊 (1 0处病变用普通球囊 ,4 5处病变用切割球囊 )满意扩张后 ,应用Beta Cath系统 (Novoste)进行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放射源长度 4 0mm。术后 8个月随访冠状动脉造影 ,用MEDCONViewer软件包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QCA)分析。结果  5 3例患者 5 5处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均被满意扩张 ,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全部成功 ,术中并发冠状动脉痉挛 1例 (1 8%) ,无其他并发症。全部患者随访期中无死亡 ,随访≥ 8个月 33例患者中 1例 (3 0 %)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 ,6例 (1 8 2 %)进行靶血管重建术。该 33例患者中 2 9例(87 9%) 30处病变进行了随访冠状动脉造影 ,再狭窄率在支架段为 1 0 0 %(3/30 ) ,分析段为 2 3 3 %(7/30 )。最小管径直径术前为 (0 41± 0 2 2 )mm ,术后即刻为 (1 99± 0 42 )mm ,8个月随访时为 (1 73± 0 82 )mm ,平均病变长度为 (2 3 3± 5 4)mm。全部患者无晚期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瘤发生。结论 应用90 Sr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炎症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狭窄已成为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支架对血管壁的持续刺激,激活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合成和分泌多种炎症因子,诱发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堆积、新生内膜形成、血管重构,引起再狭窄。本研究就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炎症反应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中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中,16例患者因发生冠状动脉内膜剥离,血管急性闭塞及再狭窄而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功15例,认为冠状动脉内支架可有效地防止PTCA术急性并发症(内膜剥离、夹层形成,血管急性闭塞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内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中,16例患者因发生冠脉内膜剥离、急性血管闭塞及再狭窄而放置冠脉内支架,成功15例。认为冠脉内支架可有效地防止PTCA术的急性并发症(内膜剥离、夹层形成、血管急性闭塞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03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其中96例置入支架135枚,成功率100%,未出现明显并发症.PTCA所用的球囊直径平均为2.48±0.43mm,平均长度20.40±2.84mm,球囊所加压力平均为6.23±1.81atm.支架直径平均为3.96±0.38mm,平均长度为21.29±6.30mm,释放支架时球囊所加压力平均为9.65±3.08atm.所用支架主要是BX45枚(33.33%),NIR30枚(22.22%),AVE27枚(20.00%),MAC16枚(11.85%),Jomed和其他共17枚(12.59%).支架置入LAD内71枚(52.59%),RCA内48枚(35.55%),LCX和Diag16枚(11.85%).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择了冠心病易患因素、靶病变长度、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等 17项观察指标 ,对成功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coronarystent ,CS)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 81例病人 (10 6条靶血管、12 2枚支架 )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各种临床因素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81例中有 2 7例病人的 33处原支架内发生再狭窄 ,靶病变再狭窄率为 2 7 0 %(33/ 12 2 )。单因素分析发现 :再狭窄组病人中空腹血清胰岛素 >15 μU·mL-1、血管病变长度≥ 15mm、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 <3 0mm者的比率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 (分别为 5 9 3%、33 3% ,P <0 0 5 ;6 3 6 %、38 2 % ,P <0 0 5 ;5 4 5 %、2 9 2 % ,P <0 0 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 <3 0mm、靶病变长度≥15mm、空腹血清胰岛素 >15 μU·mL-1是CS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较小的支架术后管腔最小直径、过长的靶病变、高胰岛素血症是CS术后再狭窄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血管病变特征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 (CAG)随访支架术后患者共 110例 ,定量 (QCA)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和随访时靶血管造影结果 ;比较支架术前靶血管及患者临床资料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术前靶血管解剖学和临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再狭窄组中术前甘油三酯有增高趋势 ,但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单因素分析表明 ,再狭窄组血管术前狭窄程度、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和病变分型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术前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和病变分型是再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OR值分别为 0 .12 0和 2 .6 4 2。结论 :冠状血管病变特征对支架术后再狭窄具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was done to evaluate whether anti-Chlamydia pneumoniae seropositivity can be a predictor of restenosis after coronary intervention.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latent infection with C. pneumoniae is associated with and could possibly cause atherosclerosis. However, it is unknown whether chronic infection with this microorganism is involved in the mechanism of restenosis after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We prospectively studied 78 consecutive patients (90 target lesions) with 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coronary intervention to a de novo lesion (conventional balloon angioplasty to 31 lesions and stent implantation to 59 lesions). At angioplasty,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measure the serum level of anti-C. pneumoniae IgG to examine whether seropositive patients were prone to restenosis and whether the seropositivity could predict the risk of restenosis determined by follow-up coronary angiography performed within 6 months after the angioplasty. Restenosis, defined as more than 50% stenosis with an increase of 15% or more in the degree of stenosis from that measured on cineangiograms after angioplasty, developed in 36 of 62 seropositive patients and in 4 of 16 seronegative patients (58% vs 25%, P = 0.025). Lesions in the seropositive patients had a greater mean loss index (mean ± SD 0.75 ± 0.45 vs 0.35 ± 0.41, P < 0.001), which was defined as late loss (luminal diameter reduction at follow-up angiography) divided by acute gain (luminal diameter gain by angioplasty), in late loss (1.07 ± 0.64 mm vs 0.65 ± 0.79 mm, P = 0.019), in percentage of diameter stenosis (57% ± 20% vs 41% ± 21%, P = 0.003) and a lesser mean in minimal luminal diameter (1.18 ± 0.58 mm vs 1.67 ± 0.63 mm, P = 0.002) at follow-up angiography. In a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ti-C. pneumoniae IgG seropositivity was a strong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restenosis compared to the other risk factors (odds ratio = 6.2, P = 0.01). C. pneumoniae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chanism of resteno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IgG seropositivity, and may help to identify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restenosis. Received: June 13, 2001 / Accepted: December 7, 2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再狭窄和临床易患因素关系的分析希望找出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0例(共67支血管)在我院成功进行了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并于术后6个月有完整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资料的病人,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再狭窄与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总再狭窄率为31.3%(21/67)。单因素分析中发现冠状动脉内支架≥3.5mm组的再狭窄率较低,和再狭窄的关系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吸烟、有到病变远端侧支循环、最大球囊充气压和术后最小管腔开放直径较小组的再狭窄率较高,以上4因素和再狭窄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用直径≥3.5mm冠状动脉内支架可降低再狭窄率,最大球囊充气压较大和吸烟可使再狭窄率增高。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直径大小、球囊最大充气压和吸烟为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再狭窄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PTCA术后再狭窄时QTd的变化。探讨QTd在预测再狭窄中的意义。方法将30例临床拟诊PTCA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根据第二次冠状动脉造影(冠造)的结果分为再狭窄组(19例)及非再狭窄组(11例)。对两组患者第一次PTCA术前后、第二次PTCA(或冠造)术前后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同时进行QTd(QTd=最大QT间期-最小QT间期)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第一次PTCA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5)。再狭窄组第二次PTCA术前QTcd(70.9±17.1)ms又恢复至第一次PTCA术前(73.5±17.2)ms的水平,且显著大于(P<0.001)第一次PTCA术后(35.2±8.9)ms及第二次PTCA术后(34.5±9.3)ms的水平。非再狭窄组第二次冠造前QTcd(30.7±8.5)ms与第一次PTCA术后(29.3±8.1)ms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仍显著小于(P<0.005)第一次PTCA术前(69.6±12.7)ms。结论PTCA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再狭窄时QT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因素对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功施行冠脉支架置入并进行临床和血管造影随访的 78例冠心病患者。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 (n =4 9)和无再狭窄组 (n=2 9)。比较支架置入前临床资料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前临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认为 ,患者术前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是再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5 ,OR :3.0 93)。结论 :临床因素与预后有关 ,UA是介入治疗预后和再狭窄发生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置入支架的长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PTCA+支架治疗对我国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6年12月~199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TCA和PTCA+支架治疗的938例冠心病患者中的790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84.2%。随访方式包括门诊随访和信访。随访时间为0.9-12.7(3.5±2.4)年。结果随访期中死亡4例(0.5%),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22例(2.8%),重复PTCA98例(12.4%),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例(1.3%)。以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12年的生存率为99.5%,无心脏事件生存率1年为88.2%,12年为80.6%。Cox回归分析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和是否放置支架与心脏事件呈负相关,而病变支数与心脏事件正相关。与单纯PTCA组比较,PTCA+支架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再次PTCA率均显著降低。结论PTCA、特别是PTCA+支架治疗对我国冠心病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可作为血管重建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人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121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统计学上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狭窄与患者是否有糖尿病,是否吸烟以及第二次冠脉介入治疗前LDL-C水平成显著正相关,其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1.55、5.48和12.60;而与支架是否为药物涂层成负相关,RR为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为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的高危人群,药物支架可减少再狭窄的发生。对于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戒烟以及控制LDL-C的水平是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