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
门诊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与血压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门诊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与血压控制的关系。方法 :随机入选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 6例 ,使用统一的表格询问和记录相关病史和检测、检查结果 ,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心血管危险分层方法进行分层。据危险分层的差异进行相应的治疗 ,2个月后复诊。结果 (1) 76 9%的男性患者有 2个和 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 ,而女性只有 5 7 4% (P <0 0 5 ) ;(2 )约 6 0 %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和很高危 ,34 0 %为中危 ,7 5 %为低危。 (3)经过规则治疗后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下降至正常 ,收缩压从 16 3 77± 16 82mmHg下降到 134 5 6± 14 45mmHg ,舒张压从 94 5 5± 11 79mmHg下降为 81 2 0± 8 37mmHg(P <0 0 5 )。心血管危险分层很高危百分比下降 ,从 31 1%下降为 14 2 % (P <0 0 1)。低危百分比上升 ,从 7 5 %上升为 14 2 % (P <0 0 5 )。结论 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有助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门诊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与血压控制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使用统一的表格询问和记录相关病史和检测、检查结果,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心血管危险分层方法进行分层.据危险分层的差异进行相应的治疗,2个月后复诊.结果(1)76.9%的男性患者有2个和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而女性只有57.4%(P<0.05);(2)约60%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和很高危,34.0%为中危,7.5%为低危.(3)经过规则治疗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下降至正常,收缩压从163.77±16.82mmHg下降到134.56±14.45mmHg,舒张压从94.55±11.79mmHg下降为81.20±8.37mmHg(P<0.05).心血管危险分层很高危百分比下降,从31.1%下降为14.2%(P<0.01).低危百分比上升,从7.5%上升为14.2%(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有助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细节管理对患者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细节管理对患者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影响。方法在潍坊社区筛选300名高血压患者于2008年8月—2009年7月进行高血压细节管理(包括:高血压重点专业知识的普及,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将管理前后患者高血压危险分层进行评估,做自身比较观察。结果经过一年细节管理300例患者中高危患者减少58例,中危患者减少102例。结论高血压细节管理对患者高血压危险分层有积极影响,是安全、有效、经济的,能有效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应该在社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不同危险分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球结膜微循环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血压水平(1、2、3级)、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吸烟、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早发心血管家族史、体质量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等)、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的情况,对118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分层,研究不同危险分层的高血压病患者和同期20例健康志愿者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低危组高血压病患者球结膜微循环改变主要表现为稀疏网格结构、微血管数目减少及细静脉管径变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以上(含中危)组高血压病患者球结膜微循环出现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的明显改变。其形态改变主要为视野清晰度下降、微血管数减少、细动脉及细静脉管径变细、微血管粗细不均增多,并出现网格结构、微血管瘤、囊状扩张及缺血区。其流态改变主要为微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其管周渗出增加、含铁血黄素沉着增多。随着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增加,球结膜微血管密网格结构比例逐渐增多、微血管数逐渐减少、微血管内血流速度逐渐减慢、红细胞聚集程度逐渐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与危险分层相关的球结膜微循环改变。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进行十余年研究。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南》)所指的根据血压水平高低和危险因素的多少,给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后进行HRV分析的文章,尚鲜见报道。为此,本文对160例EH患者根据《指南》中“按病人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即血压水平的高低、危险因素的多少以及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情况,进行HRV分析,探讨EH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与HRV关系。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危险分层与急性脑梗死(ACI)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10例ACI患者进行高血压危险分层,评定人院治疗第1、3、7及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于第14天评定临床疗效;分析高血压危险分层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首次血压增高者占86.4%。各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在人院第3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随着危险程度的升高,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趋向加重,临床疗效变差。结论极高危组近期疗效差;高血压危险分层对评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宜兴市农村高血压人群血压与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对宜兴市两个乡镇年龄40~85岁人群进行流行病学整群抽样调查,共调查4 128例。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史,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指标,已知有高血压人群按血压控制效果分为血压控制达标组及未达标组。结果:(1)共调查4 128例,高血压患者1 932例,其中1 137例有高血压史,血压控制达标449例,自我报告否认高血压史的2 991例中新发现高血压795例,血压控制达标率23.24%。(2)血压控制达标组年龄大于未达标组,为(65.2±10.2)岁对(62.6±10.6)岁,P〈0.001;(3)糖尿病、血脂异常在血压控制达标组分别占7.13%、9.35%,在血压控制未达标组分别占22.53%、11.34%,P〈0.05;(4)血压控制未达标组血浆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和载脂蛋白A水平均显著高于达标组,P〈0.001。结论:宜兴市农村人群高血压控制率为23.24%,血压控制未达标组有更多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血压变异性(BPV)是人类血压(BP)的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是反映一段时间内BP波动的指标。BP的异常波动,BPV增大可导致心、脑、肾及颈动脉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并对总体预后产生影响。认识BPV及其靶器官损害,有助于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防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该文对BPV的分析和监测方法,以及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动态血压参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参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与否将其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靶器官损害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心、脑、肾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两组脑卒中、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动态血压参数与各种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不同。结论24h动态血压各参数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不同,血压负荷、昼夜血压曲线消失和血压波动幅度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性,隐蔽性高血压患者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查体人群527例作为分析对象,并按照血压的特点全部病例被分成高血压组(SH 组,143例)、隐蔽性高血压组(MH 组,93例)、白大衣高血压组(86例)和正常对照组(NC 组,205例)。血压变异系数(CV)=BPV/平均血压。结果:隐蔽性高血压组、持续高血压组血压 CV 较 NC 组显著增大[24h 收缩压 CV(27.73±5.36)%比(29.83±5.95)%比(17.93±4.85)%,24h 舒张压 CV(23.02±4.63)%比(22.69±4.63)%比(14.32±4.21)%,白昼收缩压 CV(25.12±4.79)%比(25.98±4.73)%比(14.97±4.29)%,白昼舒张压 CV(21.03±4.59)%比(20.92±4.53)%比(11.79±4.43)%,夜间收缩压 CV(21.52±4.93)%比(22.37±4.98)%比(11.57±4.19)%,夜间舒张压CV(18.79±4.83)%比(20.09±5.19)%比(6.98±3.69)%],P 均<0.01;而白大衣高血压组与 NC 组之间,持续高血压组与隐蔽性高血压组之间血压 CV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持续性,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较为显著,这可能是这类患者靶器官损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2例,据24h动态血压分晨峰组(MBPS组,128例)与非晨峰组(非MBPS组,164例),检查血脂、空腹血糖、肌酐,计算人体质量指数(BMI)、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非MBPS组比较,MBPS组24h收缩压(SBP)[(138.2±13.2)mmHg比(153.1±12.1)mmHg]、白昼SBP[(143.3±12.7)mmHg比(158.2±9.1)mmHg]以及夜间SBP[(136.6±9.4)mmHg比(150.7±10.1)mmHg]均明显升高(P<0.05),LVMI[(101.76±34.45)g/m2比(138.13±37.6)g/m2]、颈动脉IMT[(0.84±0.11)mm比(1.35±0.35)mm]均明显增大(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LVMI、IMT呈正相关(r分别=0.688,0.524,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加重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点。方法连续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于军事科学院门诊部就诊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测定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n=44)和非H型高血压组(n=36),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变异性。结果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SSD)[(15.83±4.02)mmHg vs.(13.25±3.89)mmHg]、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16.82±4.98)mmHg vs.(12.75±3.86)mmHg]、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10.29±2.23)mmHg vs.(8.62±1.82)mmHg]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12.88±4.54)mmHg vs.(10.12±3.36)mmHg]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显著。结论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 相似文献
16.
林进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5):516-5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分级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及血压变异性(BPV )与靶器官损害和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80例我院住院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结果,患者被分为1级(65例),2级(61例)和3级(54例)高血压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0-70岁组(65例),71-80岁组(68例)和≥81岁组(47例)。BPV指标为测得的血压标准差。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I级-III级), BPV明显增大[24hBPV :(11.0±2.5) mmHg比(12.2±3.3) mmHg比(14.3±3.6) mmHg , P均<0.01],心脏,脑和肾损害者的24h收缩压变异性(SBPBPV )/舒张压变异性(DBPBPV )显著大于无损害者的[心脏损害者:(12.2±2.4)/(9.8±2.2) mmHg ;脑损害者(12.9±3.1)/(9.6±2.0) mmHg ,肾损害者(15.7±2.4)/(12.4±1.5) mmHg比无损害者(10.7±2.3)/(8.0±1.4) mmHg](P<0.05或<0.01),各年龄组间的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升高,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且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更显著,但血压变异性与年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各指标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45例无靶器官损害为EH对照组,155例并发心、脑、肾及多器官损害分别为心损害组(48例)、脑损害组(35例)、肾损害组(38例)、多器官损害组(34例),分析各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结果:与EH对照组比较,心损害、脑损害、肾损害、多器官损害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24h(64±13/53±12)%比(73±13/73±14)%比(77±12/74±11)%比(79±13/78±13)%比(85±12/86±13)%,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10.6±0.6/10.7±0.6)%比(5.5±0.5/7.8±0.6)%比(5.4±0.5/7.6±0.5)%比(4.3±0.5/6.9±0.4)%比(1.8±0.5/3.0±0.5)%%,P<0.01或P<0.001],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24h血压变异性(9.2±2.1)mmHg比(12.2±2.3)mmHg比(12.5±2.4)mmHg比(12.9±2.1)mmHg比(13.2±2.9)mmHg,P<0.05或P<0.01)];多器官损害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较心、脑、肾损害组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P<0.05或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者的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除了血压水平危险分层外,不同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检测评估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的影响。方法: 258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除了常规检测项目外,还进行心脏彩超及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的测量,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血压水平及添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评估后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危险分层。低危 60例(23.2%);中危115例(44.6%);高危83例(32.2%)。这些低中危的患者通过亚临床靶器官损害评估后再行危险分层,其高危组患者所占比率明显升高,为219例(84.9%),相比较血压水平危险分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检测评估可提高高血压病高危患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与胰岛素敏感性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与胰岛素抵抗、血糖、血脂、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222例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指标:体重指数、腰围臀围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曲线下面积(ACUG)、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结果 106例2级高血压病人的HOMA-IR(1.8±1.4)显著高于116例1级高血压病人的HOMA-IR(1.4±1.2),两者比较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与ACUG是收缩压的独立相关因素;体重指数、尿酸与心率是舒张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和与胰岛素抵抗、血糖直接相关;舒张压与肥胖程度、尿酸及心率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Bioz.Corn数字化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检测不同脉压水平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32例无高血压的老年人为健康对照组(A组);选取6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B组)。B组又依据脉压水平分2组:B1组(脉压〈70mmHg,31例);B2组(脉压≥70mmHg,30例);应用Bioz.Corn系统检测并比较不同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1)B1组与A组相比,总动脉顺应性指数(TACI)明显下降,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明显升高(P均〈0.05);(2)B2组与A组相比,除以上两项外,心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I)、心肌加速指数(ACD明显下降,收缩时间比率(STR)明显升高(P均〈0.05),左室射血时间(LVET)缩短亦较明显,但达到统计学标准;(3)B2组与B1组相比,TACI、ACI明显下降,SVRI、STR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脉压明显升高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更加显著,更易引起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