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传统全髋关节置换在年轻、活动量高的患者中有较高的早期失败率。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具有杰出的稳定性、低磨损性,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选择。目的:评价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04/2009-10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对48例49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及其并发症患者进行了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后的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标准评定,每一例患者摄标准的骨盆平片,观察假体位置,比较置换后随访X射线平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4个月,平均20.2个月。患者置换后无脱位,无感染,无髋臼及股骨骨折。2例髋臼假体周围发现透亮带。1例出现腹股沟区疼痛。2例出现关节周围响声。最近一次随访Harris平均评分96分,优良率100%。提示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可有效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及其并发症,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姚进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17):3196-3199
背景: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陶瓷材料等制作的人工髋关节关节都已成功应用于临床,产品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每种材料依然存在各自的优缺点。 目的:评价不同材料髋关节假体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9-01/2011-02有关髋关节假体材料的研究,关键词为“髋关节置换”。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18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金属材料在髋关节置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髋关节置换临床应用最多的是金属关节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髋臼的组合,但金属的弹性模量与人体骨骼相差甚远,导致应力遮挡效应,容易引起假体的疏松和不稳定;生物惰性陶瓷在活体内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很好的机械强度,而生物活性陶瓷具有骨传导的特点以及与活骨整合的性能;复合材料假体因其可调的弹性模量和足够的力学强度,力学性能接近人体骨骼而逐渐被重视。但目前还缺乏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力学相容性好的理想假体材料。因此,应从改进人工髋关节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材料的耐磨性与力学性能,增强假体与宿主骨的结合性,减少应力遮挡,寻找新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等方面来提高置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延长假体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进口和国内的金属-金属髋关节假体在髋关节置换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以“人工髋关节,金属大头髋,人工髋关节置换”为中文关键词;“Hip replacement,Bulk metal hip”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69-01/2009-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血管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14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了讨论。临床验证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行大头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3例(71髋),按患者选用的置换物分为两组:A组采用爱康(A.K)公司生产的第4代大头金属-金属髋关节假体;B组使用美国Depuy公司生产的第4代大头金属-金属髋关节假体。比较2组随访1年时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范围,X射线假体周围透亮带,双下肢不等长及置换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人工髋关节根据假体的股骨头、髋臼材料可分为4种:金属-聚乙烯、陶瓷-聚乙烯、陶瓷-陶瓷、金属-金属;其中后者还依据有无金属柄分为金属大头髋和金属表面置换两种。临床验证结果:A组随访15~28个月;B组随访13~26个月。两组患者置换1年时,A体组Harris髋关节评分65~98分,平均89分;B组71~99分,平均92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髋关节活动范围B组为37°,A组为35°,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双下肢不等长差值B组平均5.1 mm(2~11 mm),A组为6.8 mm(5~14 mm),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均有≤1 mm假体周围透亮带发生(A组4例,B组1例);B组有1例脱位。结论:进口和国内的大头金属-金属髋关节假体在治疗髋关节疾病中应用安全有效,短期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99-03/2005-05收治的26例髋部原发肿瘤行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诊断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软骨肉瘤3例,骨肉瘤6例,滑膜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假体类型:特制全髋关节假体17例,特制人工双极股骨头7例,马鞍式关节假体2例。随访18个月~6年,平均4年3个月。其中10例恶性肿瘤患者局部复发率为40%,保肢率为60%;16例中间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复发率为12.5%,保肢率为87.5%。肢体功能Enneking评分平均19分,优良率为76.9%。提示特制人工髋关节假体可以有效保持患肢的肢体功能,是髋部肿瘤较为满意的保肢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因金属假体存在、局部骨质质量下降,治疗难度大,治疗方式选择存在诸多争议。 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相应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2001-02/2009-06收治的9例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患者,依据Vancouver骨折分型,A型骨折1例,B1型骨折3例,B2型骨折4例,C型骨折1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钢丝环扎、长柄翻修术结合钢丝环扎和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观察治疗效果及其不良事件。 结果与结论:9例患者跟踪随防1.1~4.5年,平均随访2.5年,6例患者治疗后获得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2例长柄翻修结合钢丝环扎内固定的B2型患者和1例钢板固定C型患者骨折未愈合。提示根据骨折部位、假体稳定性和骨组织质量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以及尽量保护骨折端血运是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学术背景:目前,全髋关节置换被广泛的应用于治疗晚期的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虽然手术的效果比较肯定,但置换后髋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的:综述髋关节置换后不稳定的研究现状。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7-01/2007-11的有关文献,检索词为“hip replacement, dislocation”,限定文章语言为英语。共检索到496篇相关文献,其中论著445篇,综述51篇,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①探讨髋关节脱位的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章。②髋关节脱位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文章。③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④对同一领域的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 文献评价:选用35篇文献,其中9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全髋关节置换中,后外侧入路的脱位率较前外侧和直接外侧入路为高。后外侧入路在关闭伤口前,注意用可吸收线缝合后关节囊和外旋肌,加强后侧稳定因素,这样,后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和直接外侧入路比较,脱位率没有显著的差别。②假体设计上讲,球头的直径越大,脱位风险越小。有裙的假体脱位率比无裙假体高。带高边的内衬可以减小脱位的风险。偏距的减少可以增加脱位的风险。③脱位在早期可以通过闭合复位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考虑感染引起,应及时切开清创,必要时取出假体,二期翻修。假体位置不当时必须调整,软组织不平衡的髋关节也常需再次手术。④如果患者反复脱位,外展肌力弱,有明显软组织不平衡的表现,或者无法明确脱位的原因,应考虑使用限制性髋臼假体。 结论:髋关节置换后不稳定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髋关节置换后脱位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未来对于髋关节不稳定治疗的研究将主要围绕如何处理较复杂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软组织不平衡所致的复杂性脱位展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比较国内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2010-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2010-04)、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2010-04)及所有关于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假体关节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现并发症、髋关节残余疼痛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纳入7个临床对照研究,共624例高龄患者(>60岁)。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实验组32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295例。Meta分析发现:①全髋关节置换组在疗效上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OR=2.88和95%可信区间为(1.84, 4.49),P < 0.05]。②实验组手术时间上长于对照组[WMD=43.35和95%可信区间为(23.96,62.74),P < 0.05]。③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WMD=336.36和95%可信区间为(196.34,476.37),P < 0.05]。④两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0.54和95%可信区间为(0.29,1.02),P > 0.05]。⑤实验组髋关节残余痛少于对照组[OR=0.30和95%可信区间为(0.18, 0.50),P < 0.05]。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更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尤其适用于原发髋关节疾病和较强活动能力者。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持续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该谨慎。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论证强度较弱,尚需开展和设计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的假体周围感染常导致置换失败并需行翻修手术。 目的:综合近几年文献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机制,以及其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 2010-12 Pubmed数据库、1970-01-01/ 2010-12-31 SpringerLink数据库相关文章, 检索词为“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fection”共检索到文献2 109篇, 并参阅其他相关的著作及高影响因子的相关文献, 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9篇。 结果与结论:假体表面生物膜的形成是微生物难以消除的主要原因。耐药菌的出现及多微生物的感染比例正逐渐上升, 及时而正确的诊断对其预后影响很大, 但尚无统一诊断的金标准, 每种诊断手段都有其优缺点, 必须综合考虑,白细胞介素6因为其廉价无创及高敏感和特异性,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治疗目前包括单独抗生素治疗、清创保留假体、一期翻修、二期翻修、关节融合及截肢等方法。抗生素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抗生素丙烯酸骨水泥假体技术(PROSTALAC), 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术者接受。但是每一种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每一患者其具体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双下肢不等长是全髋关节置换后最受关注的并发症,可影响患者满意度和缩短假体使用寿命。因此,诸多专业人员十分关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和应用相关控制双下肢等长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选择2004-01/2006-12三峡大学仁和医院进行单侧髋关节置换87例患者。男36例,女51例;年龄35~78岁,平均60.2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48例,股骨颈肿瘤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其中术前双下肢不等长共7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双下肢长度测量和X射线片模板测量,从而确定髋臼中心,设计截骨平面和选择股骨颈长。同时术中使用克氏针法测量及综合调整决定截骨平面,确定合适的假体长度。 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前双下肢等长(双下肢长度差小于1.0 cm)17例患者中,仅1例延长1.5 cm;术前肢体短缩1.0 ~6.0 cm的70例患者中,术后恢复等长66例,均在1.0 cm以内,其余4例延长或短缩1.6~2.1 cm。 结论:术前测量及术中测量和综合调整策略,有利于选择合适假体,有效控制置换后的双下肢等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原因,以期防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 方法:选择2002-01/2007-0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共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48例(406髋),在治疗和随访中,共有15例(15髋)患者发生脱位(占3.7%),男6例,女9例;年龄35~76岁,平均58岁。原发病包括股骨颈骨折3例(其中1例为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翻修病例),股骨头坏死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5 例,骨性关节炎2例。髋关节置换手术采用外侧入路8例,后外侧入路7例。首次脱位时间:2周以内2例,2~4周3例,4~6周6例,6~12周3例,12周以后1例。发生脱位时的动作主要为:搬动患者2例,翻身2例,转身4例,由坐位试图站立3例,穿袜2例,拾物2例。根据临床分析和手术切开发现,前脱位6例,后脱位9例。根据双髋关节正位X射线片,发现假体位置安放正常5例,假体位置安放不当10例。发现假体脱位后,立即行闭合复位,其中11例成功复位,4例闭合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手术,并限制肢体活动。7例再次发生脱位,4例延长佩戴外展支架固定时间,另外3例行翻修术。 结果:随访10~60个月,8例首次复位即获得成功,关节稳定性好,以后未再脱位。4例再次发生脱位患者,复位后延长支架固定时间,未再脱位。3例翻修者未再发生脱位。Harris评分为 (87±5)分。随访中未发现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 结论:髋关节置换早期脱位应强调以预防为主,复位后外固定时间要足够。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成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以往学者多习惯先处理骨折后置入假体,或先处理小转子,置入假体后再修复大转子。对于加长柄与标准柄长的使用,争论较大。 目的:验证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置换过程中置入假体与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的操作顺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解放军第451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2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后观察X射线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变化及其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疗效优良率为89.3%,未发现髋内翻、感染、松动、脱位者。人工关节置换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置换要点是大、小转子骨折与人工假体关系的处理,应先置入假体,后以假体为支撑、行骨折内固定;做到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是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的保证,加长柄与标准柄长均可使用。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髋;不稳定性骨折;髋关节假体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高屈型假体理论上优于普通型假体,尤其是在置入后关节屈曲度方面。 目的:评价高屈曲型与普通型假体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的功能康复之间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133例患者141膝,植入假体分别为高屈曲型与普通型,比较两组患者置入后疗效。 结果与结论:置入后高屈组1例发生一过性腓总神经麻痹,1例置入后切口愈合不良,42 例44 膝获随访,失访2例3膝,随访12~19个月;普通型2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浅静脉血栓,86例91膝获随访,失访3例3膝,随访12~23 个月。置入后1年两组HSS 评分、疼痛评分、肌力评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高屈曲型在活动度、屈曲挛缩度方面优于普通型(P < 0.05)。说明高屈曲型假体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在关节活动范围和屈曲挛缩度方面评分优于普通型。  相似文献   

13.
27例单节段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单节段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后的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评价早期治疗效果。方法对27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手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JOA评分,术后6个月进行Odom评级;术后3、6个月随访时摄置换节段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术后6个月进行置换间隙CT扫描。结果经1 ̄10个月随访,病人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者10例;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9分(7 ̄13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7分(14 ̄17分);Odom评级7例优,3例良。X-线检查未发现偏移或假体下沉,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5.71°(5.0° ̄6.9)°;左右侧屈活动度分别为平均3.5°(2.5 ̄°4.8)°和3.4°(2.4° ̄4.8)°。术后6个月置换间隙CT扫描示假体上、下金属壳偏离中央2例,金属终板的骨长入良好。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保持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术后即刻稳定性,维持了颈椎的正常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8年10月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17~65岁,平均38.5岁。股骨远端22例,胫骨近端7例。骨肉瘤16例,骨巨细胞瘤(II~III级)7例,软骨肉瘤3例,孤立性骨转移瘤1例,纤维肉瘤、尤文氏瘤各1例。对肿瘤进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重建;根据病理类型同时采用辅助化学、放射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6年,3年生存率为79.8%,5年生存率为63%;2例假体断裂,1例假体松动,2例软组织肿瘤复发接受截肢手术。MSTS评分显示肢体功能优8例,良15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79.3%。结论 对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肿瘤型假体能保留良好的关节功能,是有效的保肢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人工股骨头假体的分类、性质及其在骨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或“artificial femoral head prosthetic,replace,elderly patients,femur intertrochanteric comminuted fractur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与检索关键词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纳入29篇文献。结果:人工股骨头假体在治疗各种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均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已有多种材料类型的人工股骨头假体如金属材料、高分子聚乙烯、陶瓷材料以及碳质材料等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人工股骨头假体的功能日趋完善,在临床应用中愈加广泛,是目前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最有效方法,但此方法仍存在着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等需要解决的问题。结论:人工股骨头假体选择的材料有很多种,各有其优缺点,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复合型人工股骨头假体材料;人工股骨头假体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肖敏  张强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17):3200-3201
背景:选择合适的人工膝关节对于膝关节置换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膝关节假体置换的适应证。 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有关膝关节置换适应证及其相应假体选择的文章,检索时间范围:2000-01/2010-12,关键词为“膝关节置换,适应证,人工假体,生物相容性”。经检索共查到相关文献50余篇,排除内容重复、普通综述、Meta分析类文章后,筛选纳入5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不同患者应根据病情、关节限制程度、固定方式和半月板功能来选择不同的人工膝关节。不同膝关节假体置换的适应证应由膝关节的骨和软组织条件决定,膝关节韧带的质量和状态、关节畸形以及关节软骨破坏的程度决定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半关节假体置换用于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效果。于1998-10/2006-07对15 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儿行瘤段切除并半膝关节假体置换。影像学提示瘤灶位于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6例,病变范围9~11 cm。术前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骨肉瘤。按Enneking分期,均在Ⅱa期。术前均行一两个疗程的化疗。术前根据X射线平片、CT 或MRI 测量设计匹配的假体,假体略长于截骨段1.0~2.0 cm。髌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于人工半膝关节假体上。15例患儿均成功完成半膝关节假体置换。随访2~6年,患儿身高增加了4~6 cm,患肢短缩1~3 cm ,均能进行日常生活学习。按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膝关节置换后功能评估:优7例,良5例,中2例,差1例。说明将半关节假体应用于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治疗,具有重建膝关节功能,保留正常端骨骺,最大限度减少膝关节置换后患肢缩短,并为成年后行全关节置换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刘杨  杨威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4):6441-6444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种类髋关节假体材料的性能以及置入体内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髋关节,假体,材料,生物相容性,临床应用”为中文关键词,以“hip joint,prosthesis,materials,biocompatibility,clinical applica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07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宿主生物相容性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0篇文献为重点,探讨髋关节置换假体材料的种类、性能及临床应用。结果:金属材料在人工髋关节假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髋关节置换应用最多的是金属关节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髋臼的组合,但存在耐磨损性差、润滑性差的缺点,且抗腐蚀性较差。陶瓷对陶瓷类型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具有很强的抗磨损性能和较小的毒性作用及骨整合作用,但是其易碎性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结论:理想的假体材料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耐蚀性、耐磨性、耐疲劳性、强韧性好及弹性模量更接近人体皮质骨的特点,这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研制。关键词:髋关节;临床应用;假体;材料;生物相容性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34.042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