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渴一证,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故以“三多”而定名.《临证指南》曾云:“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枯热淫而已.”赵献可《医贯》亦曾云:“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当先治肾为急.”余多年体验,此说符合临床实际.盖肾为水脏,若真水不竭,则无渴饮之患.五脏之津液皆本于肾,肾阴虚则阳旺,故渴饮不止而消谷  相似文献   

2.
消渴之名,虽首见于《内经》.但多称之为“消瘴”,其论是重“消”轻“渴”:仲景弃消瘅等名,始以消渴为病名,弥补了消瘅病认识的不足:消渴病名是主症和病机的高度概括,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或见形体消瘦的虚热性疾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与以形体消瘦为特征的消瘴病不尽相同。仲景对消渴病烦渴多饮、小便反多、大便坚等症予以强调,他最早记载了消渴病有便秘症,丰富了消渴病主症的认识,还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可合并肺痿、小便不利及水气,与现代糖尿病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糖尿病合并神经源膀胱及糖尿病肾病较为相似,他提出的治法与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仲景以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认为消渴当属虚劳病范畴,突出脾肾气阴两虚为消渴病病机所系.以治肾治脾为本,重在滋阴化气、益气生津,开后世消渴病从肾论治及补脾益气法治渴之先河。  相似文献   

3.
消渴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其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症。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因而至今将“阴虚”或“燥热”作为治疗消渴的用药依据 ,而对于阴虚燥热所致全身广泛瘀血之病理改变却认识不足。其实早在《内经》中就已阐述了消渴与瘀血的关系。如 :“怒则气上逆胸中积热 ,血气逆留 ,髋皮充肌 ,血脉不引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匮要略》中亦简述了瘀血作渴 ,曰 :“病人胸满 ,唇痿舌青 ,……脉微大来迟 ,……口干燥而渴 ,……是瘀血也。”唐容川在《血证论·发渴篇》详细地论述了消渴与…  相似文献   

4.
《内经》论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个方面阐述了《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内经》认为消渴扫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脏腑柔弱、气血衰少、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及咸味,二阳结,热蕴于内等有关。在分类及临床表现方面,《内经》不同的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10个名称。其临床表现则主要是:身热、多汗、多饮、善饥、消渴、咽干、口干、善渴以及多尿、饮一溲二,脉微小等症候,在治疗及预后方面,《内经》提出了“治之以兰,除陈气”,“治消瘅.....则高梁之疾也”等治疗方法;提出了“脉实大者,病久可治,脉悬小坚者,病久不可治”,“饮一溲二,死不治”等预后,从《内经》对消渴的认识得出,消渴不但有虚实之异,还有阴阳寒热之分。强调治疗应辨证施治,不徒有清泄解热,且有芳香发散,  相似文献   

5.
论厥阴病与乌梅丸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伤寒论》厥阴篇条文现状研究厥阴病,见解各异,歧义百出,赵刻宋版《伤寒论》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标题之下,有“厥利呕哕附”5个小字,据此,钱超尘考证说:“对于厥阴篇与厥利呕哕篇来说,合之刚两伤,分开则两利。”李心机亦同意此说,胡希恕说:“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非专论厥阴病而另有深意。”为此,作者提出厥阴提纲证非外感所致,乃肝家胡导致的上热下寒证,其来也骤。对“乌梅丸治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错杂者”之说予以肯定,且进一步指出,乌梅丸证,可得于“伤寒”,亦可得于“内伤杂病”,得于“内伤杂病”者,亦由肝家郁使然,其来也渐。  相似文献   

6.
第十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Ⅰ综述 一、厥阴病的概念 以“蹶阴”名病,包含有以下的意义: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所谓“两阴交尽”是说,三阴中阴气以太阴为最多,少阴次之,至厥阴则开始向阳转化,其阴气最少,故又称厥阴为“一阴”、“尽阴”。厥阴的阴气少,在生理上是指其所主之阴为人体阴分中所占比例最少的阴血(肝藏血:心主血,而心包代心用事);病理上则体现在厥阴病以阴血耗竭为主要病理变化。厥阴病中感受直中之邪者,起病即出现“消渴”;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病”,亦有“善渴”、“消瘅”、“肺消”、“膈消”、“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等名称,繁杂不一,但以“消渴病”命名最为通用。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和诊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并明确指出消渴病“饮一溲二”、“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病机及辨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病机及辨治浅探顾再强蓝海珍(安徽省来安县中医院239200)关键词:糖尿病;病机;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5.4;R587.11病机糖尿病多属中医“消渴”范畴。古人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属肺,中消善饥属胃,下消多尿属肾,但临床上...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消渴证辨治特色研讨王恒照郝晋东王艳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30020)中图分类号R255.4《内经》之于斯证有多种称谓,如“消瘅”、“消中”、“善饥”、“善渴”、“苦渴”与“消”。然细审则见其以揭示病因为见长,以寡述对证要方为不足...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辨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围。消渴者,古人有消渴、消瘅、消中、风消,膈消、肺消、肾消等论述。本病始于阴虚,起于燥热,阴虚重点在肾,是其本,燥热表现在肺胃,是其标。在辨治上,前人多分为上、中下三消,即渴而多饮为上消,治宜润其肺,  相似文献   

11.
试述肾与消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一般分为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证治准绳·消瘅》)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其中以肾虚为主。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门诊治疗及对385例消渴患者的分析总结,笔者认为三消皆与肾相关。这是因为“治消渴……盖五脏主津液皆本在肾,故肾暖气上升而肺润。”(《证治汇补》)也只有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机调和,才能维持机体功能的正常进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  相似文献   

12.
治疗消渴勿忘疏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健 《实用医技杂志》1998,5(5):334-335
<正>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之症。一般认为此症多属阴虚燥热所致,病在肺、胃、肾,并根据肺燥、胃热、肾虚、瘀血之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清热润肺、清胃养阴,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等法。但在临床观察许多病例,与肝有着密切关系,肝为厥阴之脏,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心情舒畅,气血平和,健康无恙,着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则肝郁化火,上灼肺阴,可见口渴多饮,中耗胃阴则见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郁化火,肾阴被灼,下焦虚衰,固摄无效,而见尿频数。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吕仁和老中医将糖尿病分为三期理论,一般在初期多因禀赋有亏,加之性情急燥,常有多汗、办事力强,多劳少逸,久之导致阴精耗损,复加情志不舒,成为阴虚肝旺之象;中期:①多在阴虚肝旺的基础上,复有情志不舒,或忧思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2型糖尿病显示出惊人的高发性,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人群达50.1%,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约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及4.93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1]。《景岳全书》提出:“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辨治突出“三多一少”的证候表现,而现代临床2型糖尿病的诊断多依赖于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14.
益气活血养阴法治疗老年糖尿病2则彭玉叶方浩(安徽省郎溪县人民医院中医科242100)关键词:糖尿病;益气活血养阴中图法分类号:R587.1;R255.4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老年糖尿病的病机大都有气阴两虚及血瘀。《血证论》发渴篇说:“瘀血发渴...  相似文献   

15.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消渴”病名,主要从症状角度言,并兼有病机的认识,属于西医的症状期糖尿病。1 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消渴的发生虽以肾为本,但脾的关系不可忽视。祖国医学《素问·脏气法气时论》有:“脾病者,身重善饥,”认为脾虚不能转输津液和脾胃蕴热伤阴可发为消渴。《三消论》谓:“燥热太甚,脾胃干涸则成消渴。”赵献可亦说:“脾胃既虚,则不能输布津液故渴。”《类证治裁》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也。”《医门法律》亦认为劳伤荣卫,胸中元气不足也是本病;近人张锡纯亦认为:“消渴之…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及中医教科书均以上、中、下三消分证,而从肺、胃(脾)、肾论治。少有从心、肝论治者。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糖尿病当从五脏论治的整体观念,本文仅论从心、肝论治糖尿病,浅述如下:1 从心论治 消渴病的产生有多方面因素,从心得之古已有论述。明·周慎斋《慎斋遗书·渴篇》有:“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发为消渴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在医学文献中属“消渴”范畴。古代医学家在治疗上按上中下三消分治,如《河间六书》、就将消渴病分为三消,云:“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下消”,也有按阴虚燥热遣方用药的,如邹滋九在《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按语中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还有强调以肾为本,补肾为主治疗的,如赵献可《医贯》云:“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近年来不少医家根据卫生部93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消渴篇分四个证型论治,即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证,笔…  相似文献   

18.
一、《金匮》所论消渴的含义是什么? 答:《金匮》所论消渴的含义有二:一指症状。如原文所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不肯止”。条文中的“消渴”仅指外感热病过程中的一个严重的口渴症。二指病名。如原文所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这里的“消渴”即指或多饮、或多食、或多尿为特征的病证,属杂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乌梅丸首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久利。历代医家对乌梅丸的方义、方证及临床应用有着丰富的阐释发挥,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消渴"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后世消渴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本文试以《伤寒论》为蓝本,  相似文献   

20.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属的脏腑.肝主藏血,内寄相火,性喜条达,功擅疏泄,并与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厥阴为三阴之尽,又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生理特性。故厥阴为病,病在肝与心包,但以肝为主,容易发生阴阳各趋其极的变化,常表现为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其中尤以犯胃乘脾的胃热脾寒为多见。所以将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表现的上热下寒证作为厥阴病提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