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内经》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深刻反映了社会因素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关系的本质。特别是情志养生方面的论述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内经》认为,人的七情是通脏腑的,恬 是养气血的基本原则,而调节情志则是情志养生的根本途径.1 七情通脏腑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精神活动中常见的情绪状态,《内经》以之配五脏,称之“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惊)。如果七情调和,则脏腑气顺血充;如果七情太过,必…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称为七情,七情是人对周围事物的反应。正常情况下,这七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属生理范围。如情志活动出现失调,则会表现为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失衡等,从而导致外邪侵袭,易发生疾病或致病情加重。因此,防止情志失  相似文献   

3.
中医护理极为重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并将情志活动具体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七情”。七情太过是内伤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以伤及相应脏腑的气机而发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且有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之结之说。故情志的观察及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观察方法,即用“四诊”。  相似文献   

4.
正女性的一生如同鲜花一般,从含苞欲放(青春期)到绚丽盛开(育龄期),再到凋零败落(更年期后),整个人生的盛衰变化非常明显。所以,女人的调养不同的花期、不同的花季,养生重点则有不同。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最为重要。和调七情女性最易受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所伤。适度七情能抒发情感有益健康。但悲、喜等七情太过,超过  相似文献   

5.
喜、怒、优、思、悲、恐、惊等七种人的情感表现(简称七情)历来被中医学家认为是内伤病的主要病因。然而,“七情”太过而致内伤发病与否,不同的人有极明显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和原因,则尚步为历代中医家所言及。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从现代心理学角度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于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七情是由物质存在和动态演化所构成的。物质存在,指脏腑形神和外界事物;动态演化,指形神与事物的相互作用及所呈现的标象。试用性、情、欲轴心动态演化规律来论述七情的生理和病理。七情本为正常生理活动,属人之性本能。但这种性本能与社会及自然界是相关的,受其影响,产生于机体的七情又会反作用于机体而发生一定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是许多疾病过程中常出现的证候。临床中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外感发热及内伤发热。勿论外感六淫的袭入,疫疠之气的交感;还是饮食劳倦及内伤七情之变,致使人体阴阳失调、气血虚亏、邪正相争,均可表现有发热反应。故发热病变所表现出来的类型颇多,临床情况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8.
<正>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本篇主要论述阳明经脉之病证。吴崐说:“解,释也。释阳明为病之义。”上篇论述了太阴与阳明是阴阳异位,生病各异。故后世医家认为:邪入阳明则燥化,入太阴则湿化。本篇特别指出阳明病这一特点,燥化为阳热实证。本病的成因,一由外感之邪,一为内伤七情。前者,如伤寒阳明府实证之发狂,后者即本文所说:“恶人与火”,“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非素所能也,或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这些证状为七情内伤,痰火内结之实证,呈现痰火扰心之狂证。与现代医学某些精神病极为相似。胃络上通于心,痰热积阳明,上扰则心神瞀  相似文献   

9.
(1)六气亢害: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亢指太过。害即伤害、侵害。正常者为六气;太过者为六淫。六气能生万物;六淫能害万物。 (2)五志妄动:五志即五脏之志。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悲,肾志恐。此处之五志与七情是同义词。妄动指不当动而动,过动、乱动、荒诞不合理之动。人对外事外物,不能无动于衷,放七情在所必有。所以致病者,关键在于“妄”字上。七情太过而无节制则五脏受伤。  相似文献   

10.
七情内伤,肝病首当其冲。肝失疏泄依其发病诱因及临证表现之别,可分为肝气逆与肝气郁两种不同病机,临床以疏肝理气或疏肝解郁为基本治法,方选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为主方加减治疗脾胃病、妇科病,以及其他内科杂病  相似文献   

11.
七情,是人之“神”的功能表现。神,分五藏神、心神、脑神。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七情只属五藏神和心神,此论被广泛地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中。被现代生理学证明的“情感”是脑机能的认识,在中医学中只具理论性。笔者从“五脏中心论”和“五脏贮藏精气是一切生命功能的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神”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七情是五脏精气之“物质与功能相统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不良反应有的只是轻度的不适,有的则可能出现严重的有害反应,甚至死亡,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  相似文献   

13.
张俊卿  蔡钢 《农垦医学》2000,22(2):111-112
痛是病人伴发于多种疾病出现的最为常见的临床自觉症状 ,是人体功能失调的反应。《素问·举痛论》认为 ,痛证的发生多与气血有关 ,具有“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这一共性。1 疼痛病因概述各种病因都可致痛 ,但归纳不外六淫疫疠之邪 ,内伤七情 ,劳逸无度及跌打刀刃损伤等。而六淫中又以寒邪最为明显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喜和寒湿之邪合并侵袭人体 ,痹阻经脉而致肢体关节疼痛。内伤七情 ,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而其中又突出表现在“思” ,因“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凡此种种 ,均可致阴阳失衡 ,气血失…  相似文献   

14.
七情病变实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七情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部分。它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完善而逐渐被人们赋予新的内容。下面就七情病变的实质谈谈近代医家和个人的看法。不正之处,请明哲正之。一、病位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七情是由“心”或“五神脏”产生,病变多损及心、肝、脾之脏,尤以肝脏为甚。笔者看法,七情是以大脑为主体的脏腑产生,其病变同样是以此病位发病。从生理功能来谈,“脑为元神之府”,统一身之灵。它是对人体生命影响最大的脏器,  相似文献   

15.
眩晕是一种症候名称,不是疾病的名称,有许多疾病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有眩晕的症状。这种眩晕经临床观察,有些病例用现代医学治疗效果很不理想,或有暂时疗效。有的长期迁延不愈。尤其对一些诊断不明的眩晕症,仅能给予对症治疗。而祖国医学则通过发病的七情变化,根据它所呈现的舌象、脉象、气色和其它自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七情学说研究几个概念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之七情学说,融入了社会、心理、精神等诸多因素,研究较为复杂。本文选取与七情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先行溯源考证,后分“七情、六情与人情”,“五志、六志与情志”,“情绪、情感与情欲”等三组进行了诠释,目的在于正确理解和界定其涵义,规范其理论。  相似文献   

17.
浅谈“六郁与七情”丹阳市访仙卫生院袁炎辉六郁与七情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在临床实践中,医者会目睹到各种病人的症象,听到各种病人的主诉,如咽喉似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悲忧善哭,喜乐无常,心神不宁,疑神疑鬼等。本人从医三十余载,诊治此类病症甚多...  相似文献   

18.
面对亲人丧亡的哀伤之情,人皆有之。但是这种哀伤状态或过程,有的人平复较快,有的人适应缓慢,还有的人难于从原有的“连结”(生者与丧者之间情感和行为的依附)中走出来,使得悲伤和哀悼的反应延迟、扩大,甚至酿成病态。故对哀伤者予以心理辅导,帮助其面对现实,尽.陕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则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系统地整理、探讨了《内经》七情内伤病因理论。认为《内经》明确提出了七情病因的归类,七情活动以五脏为内应,精气血津液为物质,以络为通路的生理基础;指出七情太过,不及和正气亏虚是其致病的条件。同时归纳论述了七情内伤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进一步充实了七情病因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情志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在我国古代 ,情绪通常被称为“情志” ,《白虎通·情性》一书中有“六情”之说 ,《黄帝内经》提出“五情学说” ,即“喜、怒、悲、忧、恐”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忧 ,并于脾则思 ,并于肾则恐”[1 ] 。宋代医家陈无择综合了《内经》中的各种说法 ,提出了“七情”说 ,“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这种七情分类法至今沿用。1 情志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传统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 ,指出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