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自和”中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秦汉时期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和理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及其后世研究对人身“阴阳自和”有了明确认识和临床运用。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看,“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即人身的自组织规律,“阴阳自和”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自组织理论。但迄今的研究对这项理论重视不够,需要重新把它提出来,作为阴阳学说的一项基本理论,加深理论和临床研究,提示“阴阳自和”在发病和愈病中的枢机地位,发现  相似文献   

2.
“阴阳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秦汉时期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和理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及其后世研究对人身“阴阳自和”有了明确认识和临床运用。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看,“自和”是人身阴阳的深层规律,即人身的自组织规律,“阴阳自和”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自组织理论。但迄今的研究对这项理论重视不够,需要重新把它提出来,作为阴阳学说的一项基本理论,加深理论和临床研究,揭示“阴阳自和”在发病和愈病中的枢机地位,发展诊“自和”、用“自和”、助“自和”、调“自和”的诊治方法,确立“调其阴阳之所自,阴阳自和必自愈”的治则。  相似文献   

3.
“阴阳自和”思想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和”是机体阴阳的根本特性,是阴阳交互作用的自发趋势。“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最佳状态,也是靠“阴阳自和”来建立与维持的。“阴阳失和”则是“阴阳自和”的失佳,是机体“阴阳自和而不能”的表现。防治疾病的根本措施就在于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固护、推动机体“阴阳自和”的顺利进行,确保“阴平阳秘”健康态的建立与维持。“阴阳自和”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深层规律,是防治疾病的内在机制。从现代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看,“阴阳自和”说是中医学的人体系统自组织理论,它反映了人体系统自组织的特点、机制和规律。“阴阳自和”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部分,指导着临床诊治和处方用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1“阴阳自和”的基本理论内涵“阴阳自和”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反映了阴阳的根本性质。其理论来源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曰:“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阴阳别论》曰:“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阴阳自和”的含义可分为两层。首先,它表明阴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和”,即所谓“阴阳和平”、“阴平阳秘”,它是正常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相反,“阴阳不和”,“阴阳离决”是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5.
“阴阳自和”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和”是阴阳固有的根本属性和规律,它是正常人健康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必然结果和最佳状态;“阴阳失调”是阴阳自和的水平下降;“阴阳离决”是阴阳自和的瓦解和破坏。养生和治病都要自觉运用“阴阳自和”的原理,促成“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6.
“阴阳自和”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和”是阴阳固有的根本属性和规律,它是正常人健康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必然结果和最佳状态:“阴阳失调”是阴阳自和的水平下长,“阴阳离决”是阴阳自和的瓦解和破坏,养生和治病都要自觉运用“阴阳自和”的原理,促进“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自组织理论角度探讨了辩证论治的科学原理,认为辩证治抓住了本即机体“阴阳自和力”;辩证所包含的辩证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因素,实际上辨识的有机体自主性反应、功能性结构导演和性质,以及阴阳自和力的抗邪趋势;论治学中的扶正是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祛邪是顺应机体自我调节的“目的性”。与西医的辨病治疗相比,辩证论治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从系统自组织理论看辨证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系统自组织理论角度探讨了辨证论治的科学原理。认为辨证论治抓住了生命之本即机体“阴阳自和力”;辨证所包含的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因素,实际上辨识的是机体自主性反应、功能性结构异常和性质,以及阴阳自和力的抗邪趋势;论治学中的扶正是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祛邪是顺应机体自我调节的“目的性”,与西医的辨病治疗相比,辨证论治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阴阳自和”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其思想肇始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阴阳别论》则说:“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  相似文献   

10.
阴阳自和与机体系统自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研究中医阴阳学说的阴阳自和论。阴阳自和论是中医对生命机体自组织现象的认识和概括。阴阳自和在不同条件下可出现阴阳相和、阴阳失和以及阴阳拒和的不同状态,使机体呈现出健康、疾病和死亡。中医防治疾病的要旨在于极力维护、充分利用机体阴阳自和的自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认为阴阳自和在中医自组织理论中既是一种自和状态,又是一种自组织运动过程;阴阳自和的最佳状态是“阴平阳秘”,是一种有序稳态,阴阳自和内在的最低微水平,阴与阳是无序状态,有序与无序存在着内在的结构和功能联系;阴阳自和还具有稳态性和动态性,稳定态是相对,受时间和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的临界点,一种相对稳定下的状态可以向着一种新的稳定态连续的、稳定的运动,进行一种新的有序组合或转化。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58条的“阴阳自和”,过去一般解释为“阴平阳秘”,是从病机的角度理解,但细考《伤寒论》多条论述“自和”的原文,所表达的均是“脉证”是否相符,而“阴阳自和”更专指寸尺部位的脉象是否阴阳脉相等同,以判断疾病是否向愈.以诊察脉象的角度理解“阴阳自和”,对于临床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系统理论探讨张仲景"阴阳自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提出了"阴阳自和"的观点.阴阳自和观与中国传统养生康复理论与实践有着很深的渊源.从物理学统一场论、耗散结构理论等现代非线性系统理论对阴阳自和观的原理和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试论阴阳自和的中医稳态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稳态理论阐述的是在内外环境各因素的作用下 ,机体通过自身调节达到的一种最佳状态 ,阴阳自和是中医对于疾病自愈机制的认识 ,蕴含着中医稳态理论 ,反映了中医对于稳态理论的早期认识  相似文献   

15.
“胃不和则卧不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出自《素问·逆调论》,意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气失于和降 ,胃脘搅扰不适 ,浊气上犯 ,扰动心神而卧不安寐。此语之关键在一“和”字。“和”者 ,阴阳自和也。阴阳交感既济 ,谐和为用 ,通过阴阳恒动、相互消长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使机体趋于阴平阳秘的最佳稳定状态。从广义概念上讲 ,人体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稳态 ,即谓之“和”。如若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超越了机体自我协调的限度 ,即破坏了阴阳的动态平衡 ,引起阴阳失调 ,脏腑功能运行失常 ,此即为“不和”。1 “不和”为其辨证依据前贤所云 ,“寐在乎阴 ,神为主也 ,卫气…  相似文献   

16.
诸多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中风的分子作用机制中,细胞自噬可减轻脑损伤、保护神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促进血管新生,其“双向调节”与中医维持“阴阳平衡”协调状态相契合,因此探讨中风病机与自噬的相关性显得有趣而重要。基于细胞自噬理论,将自噬通过多条通路应对胞质内钙超载、内质网应激、谷氨酸盐中毒、自噬反应与“气虚”“血瘀”“痰浊”中风病机相结合,分析2者的相似性及关联性,并提出细胞自噬可能通过多条通路发挥的“双向调节”在中风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自噬在中风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源于“远取诸物”的太阳活动观察和“近取诸身”的人类自身性交经验的正负投影所产生的阴阳概念,其理论繁荣于春秋战国中期,而形成于此时的医学知识吸纳了这一哲学思想,并全面运用于解释人类生命活动规律。成书于西汉中晚期的《黄帝内经》,第一次以生命科学知识系统而详实地表达和传承了阴阳概念的内涵、事物的阴阳属性特征,并将阴阳之间的互藏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换、平秘自和关系用于解决医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了《黄帝内经》中源于但又有别于哲学层级中的阴阳理论,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理论中。阴阳理论虽然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法则,但却与矛盾对立统一法则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儒学思想对中医学发展的正向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儒学的仁爱思想是中医道德规范的准则;儒学的天人和一理论促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医易同源丰富了中医的辨证方法;儒学的中庸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医学“阴阳和”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19.
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保护和自我更新的机制,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祛腐生肌”理论常用于疮疡病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UC的自噬机制与中医“祛腐生肌”理论有着相互贯通之处。自噬是机体对于“腐”“生”两者的调控机制,存在双向调节关系,即自噬通过对损伤细胞或组织起到清除(祛腐)的作用,从而对机体肠道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为“生肌”提供基础和条件。基于此现状,对UC、自噬、中医“祛腐生肌”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为此类疾病的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20.
张元素所著《珍珠囊》对中药的阴阳药性进行了标注,由于原著语焉不详,其阴阳药性划分与传统的药性理论存在诸多分歧。本文以中医药文献和文史资料为基础,运用阐释的方法对《珍珠囊》阴阳药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张元素对阴阳药性的认识包括气味厚薄奠阴阳药性之基、气味一贯定阴阳药性之“纯”、理一分殊释阴阳药性之“微”、研机综微明阴阳药性之异、实事求是解阴阳药性之秘共五个方面的内容。该书对中药阴阳药性的划分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系统性的特点。张元素对阴阳药性的阐释,可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有利于临床精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