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贾梦楠  李天娇  包永睿  王帅  韩凌  韩晓妮  孟宪生 《中草药》2023,54(22):7306-7312
目的 建立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的定性和不依赖多种对照品定量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药材“质-量”双标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HPLC技术,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建立甘草特征图谱,通过Q-TOF-MS技术,鉴定共有峰的化学成分,以对照药材和供试药材特征峰的相似度,明确药材真伪,即“质”;对内标成分“甘草酸”进行准确定量,以内标成分计,计算不同批次供试品中各特征峰的相对含量,取“平均数-标准差”作为特征峰化学成分相对于内标物质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下限,依据特征峰相对含量下限明确甘草药材优劣,即“量”。结果 建立的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符合方法学考察要求;确定了10个共有色谱峰,鉴定出了5个化学成分,分别为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各甘草供试药材与甘草对照药材的相似度均大于0.90;规定了甘草药材特征峰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下限。结论 该方法不依赖多种对照品,能清晰、快速地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甘草及其3种炮制品中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炮制前后5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 ODS色谱柱,乙腈-3%乙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6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35℃,对甘草、炙甘草、蜜润甘草、清炒甘草中的5种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分别在0.47~15.04μg(r=0.9996),0.13~4.16μg(r=0.9995),0.11~3.52μg(r=0.9999),0.13~4.16μg(r=0.9998),0.53~16.96μg(r=0.9990)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100.8%,99.7%,100.5%和99.6%,RSD分别为0.4%,1.8%,1.5%,2.1%,1.9%。测定甘草及其3种炮制品中5种活性成分的结果表明,除甘草苷含量蜜炙甘草高于蜜润甘草外,5种成分在4种样品中的含量依次为清炒甘草>生甘草>蜜润甘草>蜜炙甘草。结论炮制对甘草5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影响;本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甘草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比较研究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甘草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从新疆喀什、图木舒克、阿克苏及和田等地区分别收集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各10批样品,依据课题组已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20个化学成分(2个三萜皂苷类、2个香豆素类、3个查耳酮类、13个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通过t检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评价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 新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查耳酮A、甘草苷、甘草酚、甘草皂苷G2及异甘草素是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差异化学成分。结论 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在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为甘草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两种方法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中聚山梨酯80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栝楼桂枝汤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肉桂酸、桂皮醛、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含量的方法,并探讨君药天花粉对复方9种成分的含量影响。方法:用Diamonsil C18柱,流动相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54 nm;测定桂枝汤、栝楼桂枝汤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肉桂酸、桂皮醛、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的含量,比较了配伍天花粉的栝楼桂枝汤与桂枝汤9种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肉桂酸、桂皮醛、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的含量的方法,与桂枝汤相比,栝楼桂枝汤中芍药苷含量增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芍药内酯苷、甘草苷、甘草素、肉桂酸、甘草酸含量减少,桂皮醛含量变化不大。结论:本方法专属性、重复性好,可用于栝楼桂枝汤中9种成分的含量测定;配伍天花粉对各成分含量有影响,其影响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异功散主要成分的肠吸收及动力学特征,判断其主要吸收成分。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进行肠吸收实验,计算各成分的吸收参数。结果 6种主要成分甘草苷、橙皮苷、甘草酸、芸香柚皮苷、芹糖异甘草苷、人参皂苷Re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1×10–6~1×10–5 cm·s–1;除甘草酸和芹糖异甘草苷外其他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Ka)在不同质量浓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随质量浓度呈线性增加(r>0.97)。结论 异功散中6个主要成分的小肠吸收良好,且以被动转运为主,其中人参皂苷Re的吸收最好,其次为甘草苷、甘草酸、芸香柚皮苷、芹糖异甘草苷、橙皮苷。该结果可为确定异功散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活性成分,并测定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控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 首先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潜在质量标记物。在此基础上,基于可测性和可溯性的原则,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验证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对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整合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Paeoniflorin, PA)、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 AB)、苯甲酰芍药苷(Benzoylpaeoniflorin, BPA)、没食子酸(Gallic acid, GA)、甘草苷(Liquiritin, LQ)、芹糖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apioside ILQA)、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 ILQ)、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 NILQ)、甘草素(Liquiritigenin, LQG)和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CA);关键靶点有IL-6、VEGFA、CASP3、STAT3和ESR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与靶点能良好结合。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各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6.54-104.38%,RSD值在0.39-1.17%。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作用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及通路,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程健  狄留庆  李俊松  赵晓莉  周伟 《中草药》2014,45(5):659-664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10种有效成分(绿原酸、芹糖甘草苷、毛蕊异黄酮苷、木犀草苷、甘草苷、阿魏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甘草素和肉桂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BEHC18(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 10种成分线性关系分别为绿原酸Y=294.09 X+17 624;芹糖甘草苷Y=19.296 X+748.42;毛蕊异黄酮苷Y=670.8 X+11 121;木犀草苷Y=490.45 X+2 938.3;甘草苷Y=33.489 X+555;阿魏酸Y=127.76 X+1 343.5;异甘草苷Y=57.87 X+804.81;哈巴俄苷Y=13.125 X-20.365;甘草素Y=29.057 X+367.71;肉桂酸Y=72.867 X+1 301.5,且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0。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6.00%~104.67%,RSD值均小于3%。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芹糖甘草苷、毛蕊异黄酮苷、木犀草苷、甘草苷、阿魏酸、异甘草苷、哈巴俄苷、甘草素和肉桂酸10种有效成分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8.
地耳草黄酮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不同商品地耳草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 用H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商品地耳草中的芦丁、异槲皮苷、金丝桃苷、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的含量。结果 初步建立了地耳草6种黄酮HPLC同时测定方法;发现不同产地、商品地耳草中黄酮类成分具有一定差异。 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良好,可用于地耳草药材内在质量的评价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综合评价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和光果甘草G. glabra的质量,通过化学计量学寻找质量差异标志物并建立快速判别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模型。方法 建立甘草药材液相指纹图谱,确立共有峰,共有峰数据结合模糊物元模型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质量综合评价及质量差异标志物筛选。基于近红外光谱建立不同的快速判别模型,通过对比筛选出最佳的快速判别模型。结果 模糊物元分析表明乌拉尔甘草与光果甘草存在显著差异;经PLS-DA,结果表明甘草酸铵、甘草素、甘草苷为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差异标志物;光谱经SG预处理,iPLS波段筛选所建立的决策树判别模型,精确率为0.88、准确率为0.88、F1(精确率和准确率的调和平均值)为0.88。结论 乌拉尔甘草与光果甘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的判别模型,为快速区分这2种基原甘草提供了有效手段,有助于提升甘草药材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0.
国产山楂药材及炮制品饮片质量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综合考察山楂药材及炮制品饮片质量。方法 用HPLC和滴定法分别测定15批山楂药材及炮制品饮片中金丝桃苷和有机酸含量,并考察样品中熊果酸TLC鉴别实验和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等药材常规理化实验项目。结果 各样品中均可检测出金丝桃苷色谱峰,且金丝桃苷是山楂饮片中黄酮类成分的主体;山楂药材及炮制品饮片中金丝桃苷含量、有机酸含量、熊果酸TLC鉴别和各常规理化实验项目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加工法对药材中上述检测值有较大影响。结论 本实验为山楂药材及炮制品饮片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芹糖甘草苷的萃取率、反萃取率为评价指标,建立一种甘草超滤液中芹糖甘草苷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 以芹糖甘草苷的萃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U5(53)均匀设计筛选最佳的络合萃取剂组成、配比及萃取时间;以芹糖甘草苷的反萃取率为指标,筛选最佳的反萃取剂种类、质量分数及反萃取时间。结果 最佳络合萃取条件为13%三烷基氧膦(TRPO)+87%磺化煤油(TBP)萃取30min,芹糖甘草苷萃取率达85.69%;最佳反萃取条件为0.05%Na OH水溶液反萃取30 min,芹糖甘草苷反萃取率达88.35%。结论 优选所得的络合萃取-反萃取工艺条件可高效分离甘草超滤液中的芹糖甘草苷,可为芹糖甘草苷的制备提供一种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侯嘉  郭鸿儒  杨扶德  邵士俊 《中草药》2019,50(16):3923-3929
目的选取甘肃代表性区域(河西、陇中、陇东地区)野生和栽培甘草进行多指标成分测定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综合分析甘肃产甘草质量,为评价适宜生产区域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了多波长检测HPLC测定甘草样品中7种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含量的方法,结合因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甘肃代表性区域产甘草样品的质量。结果因子分析中,第1公因子与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有较强的相关性,第2公因子与甘草素、异甘草素有较强的相关性,2个公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4.28%,能较全面地反映甘草的质量;聚类分析结果将25批不同区域甘草质量分为3类:I类甘草质量最好,主要是野生甘草及产自内蒙古杭锦旗的甘草;II类甘草质量较好,主要产自甘肃河西地区及甘肃陇西;III类甘草质量较差,主要产自甘肃陇中地区(白银)。结论甘肃河西地区及陇西较适宜大力发展甘草产业。通过多指标成分结合化学计量法可用于进一步评价甘草质量,判别适宜甘草生产的产地区划。  相似文献   

13.
裴玉琼  石海培  严辉  黄胜良  董伟  汪国强  包贝华  张丽 《中草药》2019,50(18):4293-4304
目的建立新生化颗粒原料优质炙甘草饮片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优质炙甘草饮片指纹图谱;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炙甘草饮片中6种有效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的含量,通过与外标法进行比较,以确证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结果以基地收集与市售共计30批炙甘草饮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炙甘草饮片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4个共有峰,对7个共有峰进行了化学成分确认,并以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及部分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比值作为评价指标区分优质饮片与统货饮片;建立了多成分一测多评定量方法,以甘草苷(S1)、甘草酸(S2)为内参物,得到异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1/a)平均值为0.502、芹糖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2/A)平均值为0.578、芹糖异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2/B)平均值为0.252,甘草素的相对校正因子(fS2/C)平均值为0.257,为新生化颗粒原料优质炙甘草饮片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质量控制指标。结论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新生化颗粒原料炙甘草饮片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两年生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植株为试验材料,于甘草生长旺盛的7月喷施4种不同质量浓度(0.1,0.4,0.7,1.0 mg·L-1)的油菜素内酯,分别于8,9,10月取样测量其性状(株高、地茎、节数、节间高度、根长、根粗、根鲜重、根干重),利用HPLC检测7种化学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和芹糖基异甘草苷)的含量,分析外源油菜素内酯处理后栽培甘草的性状及7种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为提高栽培甘草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0.7 mg·L-1的油菜素内酯处理2个月后,其株高、地茎、根长、根粗、根鲜重、根干重均比对照提高,其提高幅度为15.09%,6.15%,16.52%,8.46%,21.90%,29.41%;其化学成分除异甘草素外,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芹糖基异甘草苷分别比对照提高20.16%,45.31%,53.56%,27.66%,23.54%,8.46%。并且BR对栽培甘草的作用在处理完2个月后达到最佳值。说明外源喷施BR可以同时提高栽培甘草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LC-MS/MS定性/定量分析生、炙甘草中水溶性成分.方法 采用LC-MS/MS正、负离子模式对生、炙甘草水溶性成分进行检测,并以Marker View软件分析甘草蜜炙前后的差异性成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梯度波长HPLC法对生、炙甘草8种主要差异性成分(4种黄酮及4种三萜皂苷)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 从中鉴定出30种水溶性差异性成分,其中包括12种黄酮类和18种皂苷类;其中黄酮类异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在蜜炙后平均含有量分别上升5.11%、25.94%,甘草苷、芹糖甘草苷含有量分别下降21.77%、18.43%,而4种三萜皂苷平均含有量在蜜炙后均出现下降,幅度在10.07%~16.69%.结论 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为炙甘草的炮制及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对甘草从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的初步预测。方法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产地15批甘草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确定甘草的Q-marker。结果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为甘草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酸等成分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建立15批甘草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5个成分为主要标志性成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4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具显著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甘草Q-marker。结论以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作为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通过网络药理学(有效性)结合多产地甘草药材定性定量(可测性)研究最终确定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和甘草次酸4个成分可作为甘草潜在Q-marker科学合理,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熵权法的多目标筛选甘草黄酮类成分纯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彦芳  万海同  朱紫烨  郑平平  虞立  何昱 《中草药》2016,47(7):1118-1125
目的联用熵权法、Plackett-Burman设计(PBD)与Box-Behnken设计(BBD),多目标筛选甘草黄酮类成分的纯化工艺。方法在构建甘草HPLC指纹图谱的基础上,以6种黄酮类成分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素葡萄糖芹菜苷、异甘草苷和新异甘草苷的回收率为检测指标,筛选12种大孔树脂中最佳型号。熵权法赋予6种黄酮类成分的回收率客观权重,计算综合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运用PBD筛选显著性影响因素,结合BBD优选大孔树脂富集甘草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ADS-7型大孔树脂对甘草中6种黄酮类成分的富集选择性最高。最佳工艺参数为上样p H值4.5,上样质量浓度0.20 g/m L,上样量1.0 g/g,上样体积流量0.6 m L/min,6.7 BV的83%乙醇以1.0 m L/min体积流量洗脱。纯化后6种黄酮类成分的回收率为86%~97%,模型综合评价预测值为93.32%,实验所得综合评价为93.05%,相对偏差1.17%。结论联用熵权法、PBD与BBD筛选甘草黄酮类成分纯化工艺是科学可行的,可为实现中药有效成分分离纯化的多目标寻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海强  刘一宁  陆晓燕  王书芳 《中草药》2016,47(23):4155-4159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中的抗炎活性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ODS、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LC-MS、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用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对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甘草苷(1)、芹糖甘草苷(2)、异甘草苷(3)、芹糖异甘草苷(4)、sophoraisoflavone A(5)、粗毛甘草素F(6)、光甘草酮(7)、光甘草定(8)、甘草黄酮醇(9)和粗毛甘草素D(10)。结论化合物1、3、5、6、8和9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6和9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分泌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