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CT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能量颅脑CTA与DSA测得的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的大小。结果 CTA诊断32例患者共39个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另有一枚后交通动脉瘤漏诊,诊断符合率达97.50%。双能量颅脑CTA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20±1.69)mm、(4.12±1.68)mm、(3.21±1.60)mm,DSA检测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33±1.73)mm、(4.30±1.70)mm、(3.25±1.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能量颅脑CTA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双源CT数字减影CTA与双能量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以常规DSA和三维旋转DSA为参照标准,评价双源CT数字减影去骨CT血管成像(DS-BR-CTA)和双能量直接去骨CTA(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190例患者接受DS-BR-CTA检查,74例患者接受DE-CTA检查.以3D-DSA为标准,以患者和发生部位为单位,计算DS-BR-CTA和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DS-BR-CTA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90%、98.36%;97.37%、99.97%;对≤3.0 mm的动脉瘤,其诊断敏感性高达88.89%,特异性达98.36%;DE-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25%、100%;95.52%、100%,对≤3.0 mm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100%.结论 双源CT的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与DS-BR-CTA相当,可作为常规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流程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最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一致性。方法 对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MSCTA检查,由3名CT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图像,描述动脉瘤特征,测量瘤体和瘤颈最宽径,并与DSA和手术对照。结果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0%、85.71%;3 mm以下颅内动脉瘤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85.71%。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检出动脉瘤的一致性平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816、0.847。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体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13、0.942。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770、0.808。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时间测量瘤体和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43、0.872。结论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检出动脉瘤、测量瘤体及瘤颈的一致性较好,可明确SAH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一致性。方法 对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MSCTA检查,由3名CT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图像,描述动脉瘤特征,测量瘤体和瘤颈最宽径,并与DSA和手术对照。结果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0%、85.71%;3 mm以下颅内动脉瘤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85.71%。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检出动脉瘤的一致性平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816、0.847。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体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13、0.942。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770、0.808。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时间测量瘤体和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43、0.872。结论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检出动脉瘤、测量瘤体及瘤颈的一致性较好,可明确SAH病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利用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为金标准,评价320排容积CT低千伏(80 kVp)成像检测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4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分别采用80 kVp及120 kVp进行CTA成像,所有病例均行3D-DSA检查,比较两组CTA图像的血管增强程度、图像质量、对动脉瘤评价的准确性以及患者接收的辐射剂量.结果 客观评价指标方面,低剂量组血管增强幅度略高于常规剂量组,但是同时噪声略有增加,信噪比略减低.而主观评价方面,不论是动脉增强程度、小动脉细节显示、静脉污染程度还是总体图像质量评分,两组图像均无明显差异.低剂量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组降低69.73% [(0.56±0.25)mSv vs.(1.84±0.002)mSv].以3D-DSA作为金标准,低剂量及常规剂量组CTA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12%、100%、94.44%及100%、100%、100%.两组CTA图像对动脉瘤最大径的测量结果 与3D-DSA测量结果 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320排容积CT低剂量CTA在检出颅内动脉瘤方面与常规剂量相似,但是患者的辐射剂量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估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联合心肌CT灌注成像(CTP)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Wed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6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CCTA联合心肌CTP诊断冠心病的中英文文献。按照诊断试验标准筛选文献,采用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质量评价工具-2(QADAS-2)评分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disc 1.4软件分析合并效应量并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共611支冠状动脉,在血管水平CCTA联合CTP合并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值比、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各自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6(0.92,0.98)、0.91(0.88,0.94)、206.14(100,424.94)、9.33(5.57,15.61)、0.06(0.03,0.13);SROC曲线的AUC为0.977。结论 冠状动脉CTA联合心肌CTP对冠心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双源CT能量减影法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量减影法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3例39个动脉瘤使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分别进行能量减影法CTA重建(A法)和模拟常规CTA重建(B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动脉瘤检出率和动脉瘤颈、瘤体显示评分.结果 A法检出率为100%;B法检出率为97.4%,(P>0.05).动脉瘤颈显示评分:A法与B法均是Ⅲ级37个,Ⅱ级2个;动脉瘤体显示评分:A法与B法均是Ⅲ级35个,Ⅱ级4个.两法在瘤颈、瘤体观察评分上无差异.结论 双能量减影CTA,自动去除颅底骨干扰,节省后处理时间,在动脉瘤检出及瘤颈、瘤体显示上达到常规CTA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内脏动脉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CT增强扫描资料,采用容积重组(VR)"血管生长"技术(AV)、多平面重建(MPR)行血管重建.结果 42例患者中,共发现58个动脉瘤,均清晰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其中脾动脉瘤27个(46.6%),肝动脉瘤6个(10.3%),肾动脉瘤10个(17.2%),肠系膜动脉瘤7个(12.1%),腹腔动脉瘤8个(13.8%),3个破裂(5.2%),8个合并显示载瘤动脉狭窄(13.8%).结论 MSCTA能准确诊断内脏动脉瘤及伴发或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双能量减影法与时间减影法CT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双能量程序,即A球管采用80 kV,B球管采用140 kV,一次性扫描采集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数据后处理:①用平扫+80 kV增强数据行传统去骨数字减影(时间减影法);②用80 kV及140 kV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行直接去骨减影(双能量减影法).保存减影后数据,完成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将MIP及VR图像质量分为4级,比较两种处理方法的图像质量和患者所接受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全部病变结果均经手术或介入证实.结果 ①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所有患者的颈内动脉颅内主干及主要分支,Willis环显示清楚;两种方法总体质量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24例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4例血管畸形病例均清晰显示异常血管团的形态和范围,动静脉畸形较好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③时间减影法CTA患者受到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6.60±0.50)mSv,双能量CTA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2.40±0.50)mSv.结论 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CT血管成像均能清晰显示正常颅内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双能量减影法患者受到的放射剂量更低.对扫描中不配合患者,双能量减影法去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并行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对原始图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容积重组(SVR)、多平面重建(MPR)进行重建处理.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前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7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其中2例为单纯型,2例为复杂型,3例为弥漫型.临床上单纯型2例均为体检发现,复杂型2例表现为反复咯血,弥漫型3例表现低氧血症.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病例,术后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结果对于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64层螺旋CT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关系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作为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的术后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CTA检查结果与MRA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影像资料,及其CTA或MRA图像,在60例行DSA检查患者中,行CTA检查者30例,行MRA检查者30例。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以DSA检查结果及行动脉夹闭术作为诊断动脉瘤的标准,比较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60例中,DSA和动脉瘤夹闭术共证实30个动脉瘤,其中30例16个动脉瘤CTA显示良好,30例14个动脉瘤MRA显示良好。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6.7%准确性为90.0%,MR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66.7%准确性为63.3%。结论头颈部CTA检查能够快速、安全、无创、有效的诊断脑动脉瘤,可作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阴性对比CT胆管造影(nCTC)评价肝门胆管癌(HC)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 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患者的MSCT血管造影及nCTC表现,并进行术前分型,评价手术可切除性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MSCT术前分型准确率为86.96%,术前评价准确率为91.30%,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病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nCTC能够对HC累及血管和胆管的程度作出良好评价,为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2例经DSA和(或)手术确诊为动脉瘤的SH患者的CTA资料,比较常规CTA和数字减影CTA的三维容积再现(3DVR)图像重建的图像质量、重建使用时间、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组72例88个动脉瘤,DS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9.8%,特异性为100%;DSCTA与常规CTA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DSCTA可检出全部床突下与颅骨紧贴的动脉瘤,图像信噪比略下降,但增加了血管对比度,图像重建时间无显著性增加。结论DSCTA同常规CTA相比是一种快速、易行和可靠的CTA技术,使血管对比度明显增加,有利于床突下动脉瘤的检出。DSCTA可作为检出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避免有创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