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沙培林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4 2例膀胱癌术后患者应用沙培林定期行膀胱内灌注 ,并随访 8~ 2 4个月 ,了解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肿瘤复发率为 14 .3% (6 /42 ) ,无肿瘤复发率为 85 .7% (36 /42 ) ,并发症发生率为 11.9% (5 /42 ) .结论 沙培林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率高 ,不良反应小 ,患者耐受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相似文献   

2.
卡介苗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卡介苗素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安全性.方法47例膀胱癌术后患者分2组。分别应用卡介苗素和卡介苗定期行膀胱内灌注,随访10~32个月,了解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并于灌注前、后检测2组尿液中IL-2、IL-6、IL-8的变化情况.结果卡介苗膀胱灌注组肿瘤复发4例(17.4%)。副反应发生18例(78.3%),卡介苗素膀胱灌注组肿瘤复发5例(20.8%)。副反应发生率11例(45.8%),2组尿液中IL-2、IL-6、IL-8值灌注后高于灌注前(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IL-2、IL-6、IL-8值灌注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副反应卡介苗组明显高于卡介苗素组(P〈0.05).结论卡介苗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率与卡介苗相同,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患者耐受性好,因此卡介苗素可成为膀胱浅表移行上皮细胞癌临床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卡介苗素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47例膀胱癌术后患者分2组,分别应用卡介苗素和卡介苗定期行膀胱内灌注,随访10~32个月,了解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并于灌注前、后检测2组尿液中IL-2、IL-6、IL-8的变化情况.结果卡介苗膀胱灌注组肿瘤复发4例(17.4%),副反应发生18例(78.3%),卡介苗素膀胱灌注组肿瘤复发5例(20.8%),副反应发生率11例(45.8%),2组尿液中IL-2、IL-6、IL-8值灌注后高于灌注前(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IL-2、IL-6、IL-8值灌注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副反应卡介苗组明显高于卡介苗素组(p<0.05).结论卡介苗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率与卡介苗相同,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患者耐受性好,因此卡介苗素可成为膀胱浅表移行上皮细胞癌临床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患者膀胱灌注卡介苗(BCG)(40例),另一组膀胱灌注THP(40例),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BCG组和THP组2年复发率分别为12.5%(5/40)、14.0%(6/4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8,P〉0.05),而TH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CG组(x^2=9.565,P〈0.01)。结论膀胱灌注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吕洪波 《解剖与临床》2003,8(4):238-239
目的:探讨顺铂(PDD)注射液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对行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28例膀胱癌患,术后采用PDD注射液60mg/次定期膀胱灌注,总疗程2a。结果: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月~37月,平均20.4月。复发2例,复发率为7.1%(2/28);并发尿道狭窄3例。结论:PDD注射液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较少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83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日及术后1周开始用THP(30mg/40m1)进行膀胱内定期灌注,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30~60min,每周1次,连续8次,以后每月1次,连续10次,并随访18~45个月。结果83例患者均未见明显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仅15例出现轻微膀胱刺激症状。结论膀胱灌注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是较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栓塞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变化。经肝动脉灌注沙培林碘化油乳剂治疗肝癌患者 16例 ,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 ,并与单纯栓塞组 (19例 )比较。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CD3+ 、CD4+ 细胞比例、CD4+ /CD8+ 比值低于正常 ,而CD8+ 细胞比例则高于正常。治疗后CD3+ 、CD4+ 、NK细胞比例、CD4+ /CD8+ 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 ,并且较单纯栓塞组更为显著。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低下 ,免疫栓塞治疗可显著改善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沙培林腔内注射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下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抽净积液后腔内注射沙培林混合液,3h后抽净药液,再用绷带加压包扎积液创面;对照组仅以50%葡萄糖腔内注射,其余步骤相同。观察两组皮下积液改善的效果以及发热和局部皮肤坏死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积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45±36.22ml vs 172.41±45.37ml,P0.05);第一次治疗后和第二次治疗后,观察组积液量均少于对照组(55.43±36.29ml vs 132.31±41.65ml,18.39±15.47ml vs 69.42±38.75ml;P0.05),积液完全消失时间(3.22±0.64天vs11.84±1.83天)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率均为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皮肤坏死事件。结论:局部腔内注射沙培林可很快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且使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9.
10.
肿瘤免疫活化剂沙培林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沙培林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胃癌(SGC-790)、肺癌(SPCA-1)以及白血病细胞(HL-60)能进行有效的杀伤。个体不同,PBMC对沙培林的应答不同,如对胃癌有的S.I、值达4.86,有的无应答。在实验浓度下,对肝癌(7721)的杀伤作用较差。将小鼠肝癌(HAC)细胞接种于小鼠腹腔,经腹腔连续给药后于不同时间测定小鼠脾及腹水单个核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杀伤活性明显升高,并能非特异地提高对L929细胞的杀伤。腹腔接种HAC经腹腔给药,单个核细胞杀伤HAC的效应更强。上述结果表明,国产沙培林在体内能有效地激活单个核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吡柔比星( THP)与羟基喜树碱( HCPT)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表浅性膀胱癌术后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分别采用THP ( THP组)和HCPT( HCPT组)予以膀胱灌注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后3、6、12、24个月膀胱癌的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24个月。 THP组复发率15.0%(6/40),HCPT组复发率17.5%(7/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2, P>0.05)。 TH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5%(11/40),HCP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7/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7, P>0.05)。结论 THP与HCPT膀胱灌注用于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相似且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好,均可作为一线药物用于临床膀胱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内注射沙培林增强人腹腔抗癌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72例早中期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48和24小时腹腔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5KE的沙培林,术中采集腹腔内巨噬细胞,计数并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巨噬细胞吞噬活力、一氧化氮(NO)的分泌以及对人胃癌MKN1细胞的细胞毒性进行分析。同时采集大网膜,对大网膜乳斑的数量和面积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沙培林显著增加腹腔巨噬细胞(PMφ)的数量和NO的分泌,增强LDH和ACP的活性、吞噬活力以及抗癌细胞毒性,也显著增加了大网膜乳斑的数量和面积。结论:腹腔内注射沙培林可显著增加人大网膜乳斑的数量和面积,并因此增加PMφ的数量,增强PMφ的活性。因而增强了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浸润性膀胱癌膀胱根治性全切回肠膀胱术(Bricker术)后近期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2011年7月~2014年7月,本院完成膀胱根治性全切Bricker膀胱术43例,本组男性33例,女性10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移行细胞癌35例、鳞状细胞癌2例、腺癌4例。本文手术近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出现主要为:尿漏2例(4.6%),3例术后由于肠粘液堵塞输尿管吻合口及输出道引起腰背部胀痛及发热(6.9%),手术后切口感染5例(11.6%),其中2例因回肠吻合口伤口瘘引起(4.6%),不完全性肠梗阻2例(4.6%),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9%。通过积极的临床处理,近期并发症完全治愈,无二次手术。结论回肠膀胱术(Bricker)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术后尿路通畅性可靠、并发症少,仍是膀胱癌根治术后尿流改道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尿膀胱癌抗原(urinary bladder cancer antigen,UBC)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诊断价值,采用ELISA法对53例BTCC患者、25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13例健康志愿者进行UBC检测,并同时行尿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1)BTCC患者UBC平均含量为26.26±28.49μg/L,与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相比(9.41±9.63μg/L、1.73±0.79μg/L),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2)以7.5μg/L为最适临界值时,UBC诊断BT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8%、76.3%,与尿细胞学检查(32.1%、97.4%)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UBC具有简便、敏感和无创的特点,可作为辅助诊断BTCC的尿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使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3年8月~2008年9月之间12例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为(280 + 48)分钟,术中出血(260 + 28.6)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到目前为止,在全部12例患者中,有两例死亡.其中一位患者因合并有宫颈癌转移而只存活了14个月,另一位患者由于多处于扩散30个月后死亡,其余患者目前仍然健康活着.结论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创伤小、出血较少,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并且能够遵循根治肿瘤的原则,彻底切除淋巴结,在应用上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6.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为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约有70%属于Ta期和T1期的浅表性肿瘤,可经尿道电切术治疗,但5~15年内的复发率高达60%~85%,且约20%将进展为浸润性肿瘤[1],因此及早发现膀胱肿瘤和复发肿瘤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幸世玉 《医学信息》2018,(20):91-93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吉西他滨灌注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90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A组和B组,每组45例。A组进行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灌注,B组进行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吉西他滨灌注。比较两组膀胱癌疗效、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卡氏评分以及放射性尿道炎、腹泻、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5%,高于A组的4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B组生存质量评分和卡氏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为(10.02±0.12)d,优于A组的(12.14±0.2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放射性尿道炎、腹泻、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吉西他滨灌注治疗膀胱癌疗效理想,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提升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药物治疗膀胱痉挛的疗效及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为患者减轻痛苦,缩短住院天数,促进早日康复。术前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片(A组),术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B组),肛塞双氯芬酸钠(C组),膀胱灌注利多卡因注射液(D组)。方法将我科自2012年2月1日~2013年9月30日150例明确诊断为膀胱痉挛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及处理的对比。结论膀胱灌注利多卡因注射液(D组)治疗膀胱痉挛疼痛具有疗效明确,安全,治疗成本低,过程管理简便,可较长时间的使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沙培林(OK-432)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DCs对荷胃癌小鼠的抗癌效应.方法:OK-432联合肿瘤冻融抗原诱导小鼠骨髓源性DCs,ELISA法检测DCs分泌白介素12(IL-12)水平.建立荷胃癌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DCs,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RT-PCR法检测移植瘤IL-12mRNA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移植瘤IL-12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OK-432联合肿瘤冻融抗原促进DCs分泌IL-12.OK-432联合肿瘤冻融抗原刺激的DCs抑制移植瘤生长,促进移植瘤IL-12mRNA和IL-12蛋白表达,抑制移植瘤VEGF蛋白表达.结论:OK-432联合肿瘤冻融抗原刺激能有效增强DCs瘤苗的抑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纠正肿瘤组织免疫缺陷,促进肿瘤组织表达IL-12和抑制肿瘤组织表达VEGF有关.  相似文献   

20.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与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C/PBS)是妇科泌尿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的两种常见膀胱疾病,均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带去严重困扰,然而其病因均不明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OAB及IC/PBS越来越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