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睫状肌麻痹散瞳验光的必要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托品酰胺滴眼液和 1%阿托品眼膏散瞳对不同年龄屈光不正儿童的影响 .方法 对 5 98例屈光不正儿童先液散瞳验光 ;再眼膏 ,散瞳验光 ,比较分析屈光度变化 .结果 ①各年龄组用眼液与用眼膏散瞳前后球面镜、柱镜、等效球镜的屈光度比较眼膏散瞳后屈光度均高于眼液散瞳 (p<0 .0 5 ) ;②不同年龄组两种方法散瞳后的两两比较显示用眼膏散瞳验光比用眼液更能反映球镜、柱镜度数的真实变化 .结论 ①用眼膏散瞳后验光的多项屈光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 ,球面镜度数绝大多数增高 ,等效球镜屈光度也增大 ;②在 11岁以内年龄组 ,用眼膏散瞳后验光可以提高屈光不正的检出率 ,减低漏诊率 ,减少验光度数的误差  相似文献   

2.
阿托品和赛飞杰散瞳对睫状肌麻痹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陈宏瑞 《医学信息》2010,23(18):3450-3451
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商品名为赛飞杰,是目前广泛用于麻痹睫状肌以进行屈光检查的药物,其起效迅速,药效强,停药后麻痹作用消失快,与阿托品和托吡卡胺(托品酰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总结阿托品以及环喷托酯在青少年屈光检测中的应用,经过比较分析,证明赛飞杰虽然对睫状肌的麻痹作用稍弱于阿托品,但两者的验光结果差异小于0.50D,对配镜结果无影响(配镜时要考虑睫状肌的调节张力),盐酸环喷托酯在儿童再次验光中可代替阿托品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近视眼在散瞳前后验光中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 将50例(96只眼)近视患者散瞳前进行检影验光,在滴复方托品酰胺眼水,散瞳后进行检影验光,分析比较验光结果.结果 ①散瞳前后及复查时患者平均等效球镜度(AESLD)较散瞳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年龄段散瞳前后及复查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既往有配镜史者和无配镜史者两组散瞳前后AES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16岁以下的近视患者必须进行医学验光,给予精确矫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验光配镜对因屈光不正造成调节性视疲劳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45例视疲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医学验光配镜进行治疗,观察验光配镜对因屈光不正造成调节性视疲劳的影响.结果 45例患者中,治愈27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6%.结论 医学验光配镜对因屈光不正造成调节性视疲劳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方法对在我中心接受 LASIK手术69例123 眼,在术前和术后一个月进行客观验光(NIDEK ARK-700)和主观验光(RODENSTOCK综合验光头),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LASIK术后,客观验光的准确性较术前下降,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测量结果的差值明显增加;术前近视度越高,术后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测量结果的差别越大.在测量散光中,术后1月,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测量散光的差值明显增加,客观验光不能准确测量散光的量和轴向.结论 LASIK 术前用自动验光仪进行的客观验光可靠性较高,与主观验光法测量屈光不正的结果接近;术后,客观验光的准确性较术前下降,不能有效评判屈光不正的性质和量.  相似文献   

8.
612例儿童眼轴与屈光状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儿童视力下降问题进行防治成为迫切需要。而了解儿童眼轴长度及眼的屈光状态是研究各种屈光问题的基础。为此,我们采用较先进的超声波探测与全自动电脑屈光计的检测方法,对612例不同年龄的健康儿童进行了眼前后轴长度与屈光状态的调查研究。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对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的3~14岁健康儿童612人(1 224只眼)进行调查。其中男312人(624只眼),女300人(600只眼)。年龄3~6岁123人(246眼),7~10岁200人(400只眼),11~14岁289人(578只眼)。1.2检查方法视力由专业技师采用国际视力表常规检查。屈光检查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儿童屈光参差的临床特点,探讨屈光参差对视功能的影响及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就医的3~7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视力异常者用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选出符合屈光参差标准的儿童.所有患儿均配镜后进行弱视治疗,治疗期间遮盖健眼、随访.结果 ①屈光参差占屈光不正的15 .5 3% ,单纯球镜屈光参差2 1例(32 .8% ) ,单纯柱镜屈光参差37例(5 7.8% ) ,球镜及柱镜屈光参差同时存在6例(9.4 % ) .所有患儿追踪观察1年,屈光参差度无明显变化;②屈光参差程度越大双眼视力差越大.结论 ①屈光参差是影响儿童视功能,造成弱视的原因之一;②屈光参差的程度越大,双眼视力差越大,治疗的难度加大.因此屈光参差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屈光参差的临床特点,探讨屈光参差对视功能的影响及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就医的3~7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视力异常者用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选出符合屈光参差标准的儿童.所有患儿均配镜后进行弱视治疗,治疗期间遮盖健眼、随访.结果①屈光参差占屈光不正的15.53%,单纯球镜屈光参差21例(32.8%),单纯柱镜屈光参差37例(57.8%),球镜及柱镜屈光参差同时存在6例(9.4%).所有患儿追踪观察1年,屈光参差度无明显变化;②屈光参差程度越大双眼视力差越大.结论①屈光参差是影响儿童视功能,造成弱视的原因之一;②屈光参差的程度越大,双眼视力差越大,治疗的难度加大.因此屈光参差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6-12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影响因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于 2 0 0 0年 5月至 1 0月期间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宁波市海曙区2 6所小学中随机抽取 6所小学 (区中心小学 1所 ,普通小学 5所 ) 1 - 4年级每年级各一个班 ,同区 49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 4所幼儿园 (公办、系统办、集体、个体幼儿园各一所 )每所一个大班 ,共 1 2 0 0名 6- 1 2岁儿童进行调查 ,收回问卷1 2 0 0份 ,其中有效问卷 1 0 4 7份。男孩5 2 4人 ,女孩 5 2 3人。根据标准分低于 40分为感觉统合失调 [1] ,1 0 4 7人中 ,检出统合失调儿童 2 61名为失调组 ,平均年龄7.79± 1 .82岁 ,男女之比为 1 .5 6:1。随机抽取大于 40分的 61 …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4~12岁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睡眠习惯、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TheChildren'sSleepHabitsQuestionnaire,CSHQ)及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就727例4~12岁儿童的睡眠状况对家长进行调查。结果4-12岁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为9.6±0.9小时,4-6岁组睡眠时间为10.6±0.8小时,7-9岁组睡眠时间为9.9±0.9小时,10-12岁组睡眠时间为9.2±0.9小时(P<0.05)。睡眠习惯问卷总分平均为36.8±13.6,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31.0%;儿童睡眠紊乱量表总分及睡眠总时间无男女差别(P>0.05);各年龄组间(4~6岁组,7~9岁组,10~12岁组)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总分分别为42.4±14.1、34.9±12、31.8±12)有明显差异(P<0.05);睡眠习惯问卷得分与年龄、家庭平均月收入及学习压力等因素有关(r分别为-0.35、-0.18及0.12;P<0.05)。居住地在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儿童CSHQ得分(年龄构成比标准化后)分别为33.4±12.1、35.0±10.7、38.9±14.0及42.1±14.5(F=67.9,df=3,P<0.001)。结论儿童的睡眠状况无性别差异;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越小,睡眠问题情况越明显;农村儿童的睡眠质量较城市的要差,低收入家庭儿童的睡眠质量较高收入家庭儿童的要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南省1~7岁健康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防治维生素D缺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河南省六个地区的妇幼保健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体检的1~7岁健康儿童392名,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 (OH)D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儿童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情况.结果 392名1~7岁健康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42.7±15.8nmol/L,不足与缺乏率达59.4% (233/392),男女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00,P=0.618;x2 =0.051,P=0.822);不同年龄组维生素D平均水平及其不足与缺乏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48,P<0.001;x2=37.077,P<0.001);维生素D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不足与缺乏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结论 河南省1~7岁健康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差,且与年龄密切相关,应适当增加儿童日照时间,加强合理补充维生素D的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14.
焦作市7—12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7-12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失调率及其分布,为探讨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及影响因素,促进我市儿童身心健康水平提高。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调查焦作市城区有代表性的小学1-6年级儿童。结果:1811名7-12岁儿童轻度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8.6%,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率为11.3%,轻、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9.9%。男孩的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0.3%,其中前庭和大脑分化失常及发育期运用障碍失调率明显高于女孩;女孩感觉统合失调率为19.7%,其中视觉空间和形态知觉缺损明显高于男孩;其余项目无明显差异。在行为问题儿童中有69.1%伴有轻度和30.6%伴有重度感觉统合失调,明显高于非行为问题儿童中的24.1%和9.0%。感觉统合失调与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原因有密切关系。结论:感觉统合是值得重视的儿童发育问题,提早干预,可全面促进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改善及心理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6~11岁肥胖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6~11岁肥胖儿章行为问题。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安徽省安庆市与铜陵市111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6.94%,男、女分别为40.38%和33.90%,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6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总发生率为12.97%(男童13.44%、女童12.52%),肥胖儿童整体及按性别比较,行为问题发生率均较高(u分别为7.52、5.70和4.96,P均〈0.01)。男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行为34.62%、分裂焦虑23.08%、抑郁19.23%、体诉15.39%、交往不良13.46%、社交退缩9.62%、多动9.62%、攻击性9.62%和违纪表现5.77%,各因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25,P〈0.05);女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发生率依次为:分裂强迫23.73%、抑郁11.86%、多动10.17%、性问题10.17%、体诉848%、攻击性8.48%、社交退缩6.78%、残忍表现6.78%和违纪表现5.0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5.59,P〈0.05)。男、女童共有的6个行为问题因子:社交退缩、多动、体诉、违纪表现、攻击性、抑郁,无性别差异(P均〉0.05)。结论: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4~16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男童主要表现在强迫行为、分裂焦虑、抑郁、体诉、交件不良,女童主要表现在分裂强迫、抑郁、多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1~8岁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参考范围。方法应用Beckman-coulter Immage 800特种蛋白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对968例1~8岁健康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分成7个年龄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实验男女性各年龄阶段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参考范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同时与全国操作规程以及与厂家提供的参考范围相比较都差别较大。结论1~8岁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旧的参考范围已不适用于当今人群,各地、各实验室应测定一批健康人的标本,统计出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中国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量表编制及常模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编制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量表及常模。方法:采用项目分析及经验性筛选等方法建立量表。采用多阶段、分层、不等比例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八个省(市)抽取4200名婴幼儿,制定城、乡两套常模。结果:本量表有238个项目,分运动、言语和社会适应行为三个分量表。常模形式包括量表粗分均数常模、分量表T分常模、心理发展商数。量表信度、效度较好。结论:可用于评定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4~6岁幼儿静、动态姿势控制能力(posture control ability, PCA)的年龄及性别特征,分析各感受器对幼儿PCA的贡献率。方法 对100名幼儿进行静、动态PCA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腿PCA的差异性,ANOVA分析年龄×性别和4种站立条件(单脚睁/闭眼硬地站立、单脚睁/闭眼垫上站立)对PCA的影响。结果 单脚睁眼硬地站立下4~6岁幼儿两单腿的静态PCA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中优势腿静态PCA 6岁组>5岁组>4岁组;4种站立条件下站立时间的主效应非常显著(P<0.01),各感受器在维持姿势控制时贡献率总和大于100%,且存在前庭觉>视觉>本体觉;动态PCA 6岁组显著优于4岁组、5岁组。结论 4~6 岁幼儿静态PCA已有优势腿与非优势腿之分;动、静态PCA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其中6岁女童前庭觉系统发展速度快于男童;幼儿通过视觉、本体觉、前庭觉等通过复杂的整合作用维持身体的姿势控制,其中前庭觉起主要作用,其次是视觉、本体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广州市白云区≤4岁麻疹病例发病危险因素及探讨麻疹防治对策。方法调查白云区≤4岁麻疹病例385例,收集病例就诊情况、乘坐交通工具情况、免疫史及相关信息,与麻疹个案调查表进行整合分析。结果8个月~4岁麻疹病例23.1%发病前有麻疹疫苗(MV)接种史,7.22%病例发病前3周内有MV接种史,30.13%麻疹病例发病前3周(最长潜伏期)内有就诊史,29.16%病例发病前3周内有乘坐交通工具史,6.23%病例发病前3周内有现症麻疹病人接触史。结论白云区≤4岁麻疹病例表现出医院聚集性,存在院内感染的可能;≤4岁病例发病危险因素还可能与发病前3周内乘坐过交通工具及接触过麻疹现症病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