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观察细胞三磷酸腺苷(ATP)、细胞内钙离子([Ca2+]i)、脂质过氧化物(LPO)、乳酸脱氢酶(LDH)及心肌细胞扫描电镜变化,发现:①缺血3h培养液中LDH及[Ca2+]i、LPO轻度上升,ATP耗竭明显,细胞严重水肿;②再灌注早期LDH、[Ca2+]i及LPO急剧增加,ATP含量逐渐升高,再灌注1h细胞水肿减轻。结果提示:①在常温、缺氧、缺糖及限制培养液量的条件下培养乳鼠心肌细胞3h,再在基础培养液(MEM)存在下培养1h,能成功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②证实了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氧自由基(OFR)作用及[Ca2+]i超负荷有关。  相似文献   

2.
制成肝硬化门脉高压(PHT)大鼠胃粘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缺血再灌注前后及丹参治疗后胃粘膜中氧自由基(OFR)以及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超氧化物的歧化酶(SOD)的变化,同期观察其光镜、电镜病理改变,探讨丹参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PHT大鼠胃粘膜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有大量OFR产生,粘膜损伤严重程度与OFR、LPO及SOD密切相关;PHT胃粘膜更易受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使用丹参可显著降低胃粘膜中OFR及LPO含量,提高SOD活性,减轻胃粘膜的损伤,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钙拮抗剂对实验性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护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汝鹏  朱上林 《上海医学》1995,18(6):311-314
本文报道鲈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影响。结果提示:维拉帕米可显著减少血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的溢出: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的肝细胞病理性损伤;明显降低肝组织钙、LPO、TXB2的升高;维持缺血再灌注肝组织SOD活性。维拉帕米通过抑制肝缺血再灌注进钙内流、氧自由基产生,维持T/K平衡,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苯甲酸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移植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不少学者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做肝脏缺血再灌注的动物试验取得良好效果,但是苯甲酸钠作为羟自由基(OH·)清除剂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及其效果评价尚未见文献报道。为考察苯甲酸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机理,作者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三因素(A:缺血时间,B:苯甲酸钠浓度,C:再灌注时间)、三水平(缺血时间:A;15min, A_2 30min, A_3 45min;苯甲酸钠浓度:B_1 0g/L,B-2 1.5g/L,B_3 2.5g/L;再…  相似文献   

5.
复方丹参对肝硬变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肝硬变大鼠模型,观察了复方丹参驿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显示:复方丹参可显著减少损伤后的血清AIT、LDH水平,减少肝组织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减轻肝细胞的病理性损伤。表明复方丹参可增强肝硬变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对其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了没食子酰基金丝桃甙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GH能使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SOD水平显著增加,脂质过氧经物显著降低,心肌线粒体损伤得到明显改善。提示GH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阻止LPO反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药物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离体大鼠心脏在30min全心缺血和30min再灌注前有和0^-7M/L去甲肾上腺素和1mg/L苯肾上腺素灌注5min,随后用正常K-H液冲洗10min,结果发现,去甲肾腺素和苯肾上腺素预处理可以1)显著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增加再灌注期间的心率和冠脉回流量;3)减少心肌细胞内CK和LDH的漏出以及抑制心肌MDA含量的升高。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缺血-再灌注对冠脉内皮功能的影响及氧自由基的作用。方法:制备大鼠Langendorff灌注心脏,局部缺血30min后再灌注,观察内皮依赖舒张介质乙酰胆碱(Ach)及内皮非依整舒张芥质硝酸甘油(NTG)对冠脉血管的作用,测定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样物质,在缺血期至再灌注10min,用重组人SOD灌注心脏,了解Ach、NTG对冠脉血管作用的影响。结果:Ach舒血管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冠状血管内皮细胞在氧自由基致心肌损伤中的作用,采用电解法(恒流,5mA,2min)产生氧自由基,观察OFR对保留冠状血管内皮及去冠状血管内皮的Langendorff大鼠心脏心率、心律、冠脉灌注压、左室内压峰值及左室舒张末压、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含量、心肌组织中丙二醛及Na^+-K^+ATPase水平的影响。结果:去内皮组CPP、LVEDP、LDH、MDA及心律失常严重指数均显著低于冠脉内皮  相似文献   

10.
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朱上林等。中华消化杂志1995;15(3):139采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了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提示:川芎嗪可显著减少血清转氨酶、LDH的溢出: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病理性损伤...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4.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了68例12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及合并屈光参差的斜视性弱视,以探讨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关系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机制及临床意义。远视性中心注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弱视深度与引起弱视时的屈光参差程度、发生年龄及其他因素有关,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为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现有的实验室务件下以7-ACA为原料合成头孢吡肟中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率。方法: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方法具有一致性,同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一些关键步骤(时间、温度、剂量)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结果:中间体收率为32.7%。结论:该方法使中间体的合成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一些繁杂的操作,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聚集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血小板聚集活性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在造成动粥模型前测定血小板对ADP的聚集性,分为高敏感性血小板组和低敏感性血小板组。结果表明,高敏感组的动粥斑块病变比低敏感组明显加重(P<0.05)。但是,两组脂质和脂蛋白变化,除胆固醇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各项指标比较均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