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血清内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与高脂血症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MDA含量升高,SOD、GSH-Px活性下降,当合并高脂血症时,其升高与下降更明显,与糖尿病血脂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糖尿病高脂血症组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糖尿病血脂正常组(P<0.01).提示在临床工作中控制血糖、纠正高脂血症及中止脂质过氧化损伤是防止血管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在2型糖尿病(T2DM)血管病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ELISA法检测T2DM血管病变患者(A组,19例)、T2DM患者(B组,18例)及健康对照组(C组,16例)患者血清PECAM-1水平,高效液相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检测血糖及外周血小板计数并比较.结果 A组、B组血清PECAM-1、血糖水平均高于C组(均P<0.01),A组血清PECAM-1、血糖水平均高于B组.A组中血清PECAM-1与HbAlc呈正相关(r=0.686,P=0.001).B组中PECAM-1与血糖、HbA1c呈正相关(r=0.580,0.592;P<0.05).结论 T2DM患者血清PECAM-1高表达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促发因素之一,PECAM-1水平监测可预测患者血管病变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中糖基化终产物(AGE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4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A组)玻璃体中的AGEs和VEGF,并与28例非糖尿病(B组)进行对照;A组选20例和B组选18例,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玻璃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用改良Witko-Sarsat法测定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结果 A组玻璃体内AGEs 和 VEGF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AGEs与VEGF呈正相关(r=0.64, P<0.001),A组玻璃体内的抗氧化能力较B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其玻璃体内AGEs和抗氧化能力的降低有关,其作用是通过VEGF而产生的 ;玻璃体内AGEs 和 VEGF水平越高,其抗氧化能力越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方法 1998-12~2003-04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观察褪黑素及安慰剂对91例糖尿病患者血清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并分析上述影响与糖脂代谢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果 治疗前糖尿病患者血清SOD、GSH-Px水平下降,MDA水平上升。褪黑素组8周处理后血清SOD和GSH-Px水平上升,而MDA水平明显下降,与处理前相比差异有显著;安慰剂组处理前后患者血清SOD、GSH-Px及MDA水平无明显变化。褪  相似文献   

5.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2型糖尿病(DM)及DM伴大血管病变时的浓度变化。方法:84例2型DM患者按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伴大血管病变组(A组)44例,不伴大血管病变组(B组)40例,另选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均检测血清hs-CRP值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A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C组(均P<0·01),B组高于C组(P<0·01)。结论:hs-CRP对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病变动脉内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变化,探讨T2DM合并ASO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及介入治疗对动脉内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介入治疗的T2DM合并膝下动脉(胫腓动脉)病变的患者30例,入组患者均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DSA),部分患者还需要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单纯行DAS患者为14例(造影组),DSA+PTA患者为16例(治疗组)。造影组和治疗组患者均在介入手术前行常规检查并抽取静脉血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脂质过氧化物终产物丙二醛(MDA)。造影组、治疗组还需取介入治疗前动脉血3 mL,此外治疗组在缺血动脉远端同一部位取PTA术前术后动脉血。上述标本均测SOD、MDA水平。结果造影组患者下肢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治疗组术前动静脉血SOD水平低于造影组,MDA水平高于造影组(P0.05)。造影组、治疗组各组内介入术前静脉血与动脉血SOD、MD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介入术前缺血部位SOD水平较介入治疗前动脉血水平低(P0.05),MDA水平较介入治疗前动脉血水平高(P0.05)。治疗组介入术后缺血部位SOD水平较介入术前缺血部位及介入术前动脉血SOD均降低(P0.05),MDA水平较介入术前缺血部位及介入术前动脉血中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介入术前后患者使用抗氧化应激药物可能会改善处理病变的远期预后,减少血管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薯蓣粥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等的影响。方法老年T2DM患者9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门诊随访和糖尿病俱乐部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施予薯蓣粥,1次/d,连续干预12w。干预前后检测各组的观测指标,采用符合方案分析(PP)和意向性分析(ITT)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P和ITT显示,两组SOD、GSH-Px、活性氧自由基(AOR)、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MD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薯蓣粥初步显示出对老年T2DM患者SOD、GSH-Px、AOR的调节作用,对降低FPG和2hPG的作用也得到初步验证,对MDA的影响不确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水平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170例T2DM患者根据下肢血管超声结果分为T2DM患者无下肢血管病变组(A组)86例和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组(B组)84例,并选取80例同期来院体检的男性健康者为对照组(NC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空腹血清SHBG,检测空腹血糖(FPG)、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餐后2 h血糖(2 h PG)、胰岛素,分析上述指标与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 3组血清SHBG水平依次为:NC组[(59.49±12.98)μg/L]>A组[(45.69±14.01)μg/L]>B组[(31.14±10.03)μg/L(P<0.01,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HBG与病程、体重指数(BMI)、腰臀比、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1、-0.439、-0.310、-0.202、-0.213、-0.142、-0.395,P<0.05或P<0.01),与LDL-C、2 h PG正相关(r=0.248,0.441;P<0.05)。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HBG水平是男性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P<0.05)。结论低SHBG水平与男性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特征.方法将11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严重胰岛素抵抗组(A组,62例)和无严重胰岛素抵抗组(B组,55例),行双侧下肢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检测,同时观察性别、年龄、病程及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变化情况,并与48例健康人群(C组)比较.结果(1)A、B组患者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01);A、B组下肢血管病变检出率及病变严重程度明显高于C组,尤以A组明显(P<0.01).(2)A、B组下肢血管超声特征主要表现为病变血管管腔狭窄,狭窄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频谱增宽,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明显,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使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彩超检查可直观反映下肢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血管病变诊断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及糖尿病足(DF)发病的关系。方法对20例2型糖尿病伴DF患者(A组)、20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B组)与20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不伴下肢动脉病变及糖尿病足患者(C组)检测并对比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水平。结果糖尿病足组和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组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较2型糖尿病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血清一氧化氮水平较2型糖尿病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足组和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组相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P0.05),血清一氧化氮降低(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的改变可能参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及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与下肢动脉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2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对照组)206例,均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G2h)、TC、TG、HDL-C、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纤维蛋白原和血压等,同时行下肢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糖尿病组FPG、PG2h、TC、TG、VLDL·C、HDL-C、LDL-C、apoB、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糖尿病组下肢动脉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多发、病变弥漫、多支血管受累及由此导致的血管狭窄及闭塞,而且以膝关节以下节段性动脉病变为主,狭窄最严重的是胫前动脉,糖尿病组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多支血管病变(2条血管以上)、血管狭窄分别为205例(78.85%)、241例(92.69%)、60例(23.08%)和89例(34.23%),对照组分别为37例(17.96%)、51例(24.76%)、27例(13.11%)和3例(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血管病变与LDL-C、低水平HDL-C有关.结论 脂代谢异常是血管并发症形成的基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糖尿病患者早期主要血管病变之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及早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小鼠血糖、活性氧族(ROS)、抗氧化酶、胰岛素(INS)和生长抑素(SS)的变化,探讨ROS和SS在糖尿病(DM)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STZ-枸橼酸缓冲液,分别在注射后0、1、3、6、12和24h测定血糖、INS及SS水平、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结果全血、胰腺、肝脏ROS在注射后即开始升高,分别在6h、3h和6h到达峰值。血清、胰腺SS分别在6h和3h降至最低值。血清INS水平在6h时显著高于各时间点。3h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时间点,6h明显降低。血液、胰腺和肝脏GSH-Px和SOD活力在注射后均显著降低,同时MDA含量则显著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全血、胰腺ROS和SS呈显著负相关,而全血ROS和血清INS则为显著正相关。结论 STZ产生大量ROS损伤SS表达分泌,使SS对胰腺B细胞保护作用减弱,进一步损害B细胞,INS分泌异常,血糖随之改变,ROS损伤SS分泌是STZ诱导产生DM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110例T2DM患者根据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分为单纯T2DM组(A组)和T2DM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组(B组)。根据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总分,将B组分为轻度组(B1组)、中度组(B2组)和重度组(B3组)。另选门诊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NC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LPA、血糖、血脂、hs-CRP等。结果 A和B组LPA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1);B组LPA、hs-CRP水平则明显高于A组(P<0.05)。LPA、hs-CRP水平B3组高于B1组(P<0.01),B2组高于B1组(P<0.05,P<0.01),B1、B2、B3三组与N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earson相关分析示LPA与病程、总胆固醇(TC)、hs-CRP、下肢血管超声积分呈正相关,与年龄、体重指数(BM 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三酰甘油(TG)及hs-CRP无相关关系;hs-CRP与TC、TG、下肢血管超声积分呈正相关,与年龄、病程、B...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MMP-9、CRP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血管B超检查,并比较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问的关系.单纯2型糖尿病及经B超提示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MMP-9及hsCRP升高,病变程度与hsCRP、MMP-9呈正相关,血清MMP-9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与铁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铁蛋白水平变化。方法85例患者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两组,单纯糖尿病组(A组)48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B组)37例,测定血清铁蛋白。结果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较单纯糖尿病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及其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79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40例,80条患肢)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组(B组,39例,78条患肢),治疗6个月后对疗效及其与血清HGF关系进行评估。结果(1)B组治疗后1周肢体疼痛、患肢冷感、皮肤温度、血清HGF与B组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血清HGF存在相关性(P0.05)。(2)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与B组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以提高疗效,不会导致由于血清HGF长期增高引起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外周血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改变。方法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45例为观察组,同期老年糖尿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不合并酮症酸中毒)。对比两组外周血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并分析与空腹血糖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外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21.3±4.6)mmol/L。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与MDA(r=0.794,P<0.05)及TNF-α(r=0.720,P<0.05)水平呈正相关,而与GSH-Px(r=-0.777,P<0.05)及SOD(r=-0.718,P<0.05)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存在严重的系统性氧化应激及炎症,且与血糖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糖尿病患者63例,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将其分为:CIMT≥1 mm者为A组;CIMT<1 mm者为B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C组.分别检测身高、体重、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脂联素(APN)、C反应蛋白(CRP),计算体重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及B组血清APN水平低于C组(P<0.01),A组血清APN水平低于B组(P<0.01);A组及B组血清CRP水平高于C组(P<0.01),A组血清CRP水平高于B组(P<0.05).CIMT与APN、HDL呈显著负相关,与HOMA-IR、CRP呈显著正相关.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CRP、APN、FBG、HDL、HOMA-IR.结论 血清APN水平降低、CRP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参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蛋白氧化终产物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循环中蛋白氧化终产物(AOPP)水平,并探讨其与糖尿病(DM)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116例T2DM患者和79例健康对照(NC)者, 用高分辨B超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测血清AOPP、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HbA1c和FPG水平.结果 DM患者血清AOPP水平(158.5±25.2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78.6±14.7μmol/L, P<0.01);78例DM并发血管病变者AOPP水平(173.4±26.1μmol/L)明显高于38例无血管病变者(119.7±21.4μmol/L, 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 血清AOP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686, P<0.05).DM患者血清AOPP水平与AGEs、MDA水平呈正相关(r=0.781, P<0.01;R=0.47, P<0.05), 与血清GSH-Px水平呈负相关(r=-0.647, P<0.01).结论 T2DM患者血循环中AOPP水平升高与DM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变化,探讨血管新生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31例T2DM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T2DM 组)、49例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组)及4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清CXCL16、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水平和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应用多普勒超声测定踝臂指数(ABI),左、右足背动脉及左、右腘动脉内径,血流流速.结果 T2DM组和对照组相比,血清bFGF、PD-ECGF水平升高(P均<0.01),外周血EPCs数量下降(P <0.001).下肢血管病变组与T2DM组和对照组相比,血清CXCL16、bFGF、PD-ECGF水平升高(P均<0.001),外周血EPCs数量下降(P<0.01).下肢血管病变组和T2DM组、对照组相比,ABI下降(P<0.01),左、右足背动脉,左、右胭动脉内径减小(P<0.01或P<0.05),下肢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相比,左、右足背动脉,左、右胭动脉血流流速减低(P<0.05).结论 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存在血管新生障碍,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升高和EPCs数量下降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