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封管法和纯肝素封管法在血液透析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血液透析行股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小剂量肝素封管法,试验组应用纯肝素封管法,观察两组导管感染发生率,导管堵塞发生率,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纯肝素封管导管堵塞率仅为5.9%,较对照组(20.6%)显著降低;导管感染率由24.5%下降至5.5%,不增加出血风险,故而延长了导管使用时间。结论:纯肝素封管法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和感染率,延长股静脉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薛永姣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3(5):599-600
目的 探讨一种用于血液灌流留置导管封管的最佳肝素浓度。方法 80例中毒后血液灌流患者分别使用低浓度肝素和高浓度肝素各40例进行血液灌流插管,低浓度肝素组采用1 250 U/mL肝素盐水对留置导管进行封管,高浓度肝素组采用2 083 U/mL肝素盐水封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堵管以及插管部位、身体其它部位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导管堵塞、其它部位出血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浓度肝素组患者插管部位出血发生率低于高浓度肝素组(P<0.05)。结论 1 250 U/mL肝素盐水是一种合适的封管浓度,既能防止导管堵塞,又能减少插管部位出血。 相似文献
3.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治疗心包积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治疗心包积液。方法 用改良的Seldinger法经皮穿刺将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置入心包腔内 ,并保留导管 ,进行抽液、引流、测压和注药治疗。结果 2 4例次全部成功 ,抽液或引流心包液 50~ 4 0 0 0ml,留置导管时间 3~ 4 0天 ,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该方法治疗心包积液的优点在于 :①创伤小 ;②用途多 ;③使用简便 ;④减少痛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一种简便可行的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方法:将80例行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患者随机分为压力组(40例,150例次,采用原液压力法进行封管)和肝素组(40例,135例次,采用肝素液进行封管)。结果:两组输液情况、封管时间、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原液压力封管法能替代传统的肝素液封管法,且具有操作简便、节省资源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封管预防血透患者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抗生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探讨感染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113例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菅的血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单纯肝素封管(肝素组);实验组60例采用肝素+头孢唑啉联合封管(抗生素组)。随访两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并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同时将肝素组和本血透中心既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感染共7例次,总体感染发病率为6.19%,其中肝素组3例次,感染发病率为5.66%,抗生素组4例次,感染发病率为6.67%,两组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肝素组和既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17.94%)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用头孢唑啉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无明显预防作用;严格无菌操作和加强护理是降低感染、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理盐水与肝素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脉输液是现代医学护理中常用的治疗手段。近年来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使用减少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 ,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而留置针封管液的选择直接影响了留置针的应用范围。我院采用生理盐水与肝素进行封管效果比较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对象与分组 本组病人为我院外科 1999年 3月~ 2 0 0 0年 10月间的住院病人 ,因外伤性脾破裂、重症胰腺炎、肝胆术后需留置静脉针的 4 9例重症病人。年龄 38~ 79岁 ,男性 2 4例 ,女性 2 5例。将 4 9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A组 (用生理盐水封管 ) 19例 ,B组 (用肝素封管 ) 30例 ,…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0):643-644
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和使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近年来,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已广泛被应用。我科自2006年2月~2009年4月为6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护士在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正确封管,积极预防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液净化专用静脉留置管是临时性血液净化病人建立血管通路的常用方法之一 ,一般采用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留置 ,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留置部位。静脉留置管不仅可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 ,也可保护血管 ,同时能迅速建立血管通路 ,保障充足的血流量 ,以达到充分透析。以往透析后静脉留置管采用肝素盐水封管 ,为了避免堵塞 ,需每日 2次~ 4次冲管 ,此举不利于有出血倾向的病人 ,且仍常发生留置管腔内凝血 ,血块堵塞管腔 ,需拔管重插 ,这样即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又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我科自 1 995年开始对 86例患者…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乔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3(1):68-69
血液透析(HD)是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而建立有效的血液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质量的必要条件,而中心静脉插管则是急诊透析、长期血管通路建立前的过渡性措施,使用它简便快捷,减少患者的忧虑和痛苦,使用和护理好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可以明显降低相当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使用期限、降低病人的费用、节约医疗材料,随着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应用,已基本上被患者及其家属所认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在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留置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该院行静脉留置导管输液治疗的160例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封管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两组均留置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输液7周左右,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联合100 U/mL肝素溶液正压封管,观察组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单次封管费用、封管平均用时、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次封管费用少于对照组,封管平均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堵塞、血流感染、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25%(77/80),高于对照组81.25%(6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用于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留置输液患者能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缩短封管平均用时和住院时间,降低封管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且不增加导... 相似文献
11.
12.
无论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均需短期或长期的血液净化来挽救病人的生命。反复频繁地行静脉置管将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同时也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 ,我院为了减少多次为病人静脉穿刺的痛苦 ,特别是血管不明显、穿刺特别困难、内瘘又暂时不能用的情况下常采取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肝素盐水封管 ,为患者进行短期的血液透析。因本方法具备操作简单、血流充分、稳妥安全等特点 ,倍受到国内外医者的推崇。我院自 1996年初至2 0 0 2年初 ,共为 15 0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行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应用肝素盐水封管给病…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引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静脉导管柔软,耐折,组织相容性好,置入时组织损伤小,不易形成附壁凝块。近年来,我单位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应用于大量胸腔积液及中、重度自发性气胸的胸腔闭式引流,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白血病患者化疗周期长,药物刺激性大,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长.留置PICC需反复换药,穿刺点周围易出现潮红、搔痒及湿疹样小水泡过敏性皮炎的并发症[1].而且在导管固定过程中,不少患者会出现透明贴膜相关的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留置导管的风险[2].本文拟探讨透明贴膜在PICC留置中的应用及管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乙肝患者静脉留置针采用输液原液封管法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取乙肝患者100名为实验组,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100名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新式封管法和常规封管法,保留使用3天,观察输液通畅情况。结果3日中,两组输液情况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乙肝患者静脉留置针采用输液原液封管法效果可靠,操作简单,节约耗材、时间,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298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血液透析中应用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疗而行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的29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颈内静脉253例,股静脉45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并发症。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94.3%,更换部位后成功率100%;渗血或血肿的发生率9%;血流不足或阻塞的发生率4%;感染的发生率1%;导管脱落发生率1%。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是目前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的最理想选择,注意操作细节可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