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两种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性堵管再通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肝素和尿激酶两种药物对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性堵管进行再通的效果,探讨导管血栓性堵塞后进行药物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发生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性堵管的37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5例,采用肝素进行溶栓;B组22例,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记录导管堵塞时间、溶栓的开始时间及溶栓效果.结果:A组有8例再通,B组20例再通,A组再通时间0.5~40 h,B组再通时间0.25~32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效果优于肝素.  相似文献   

2.
王务萍  张丽萍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501-1503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尿激酶在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完全性血栓堵塞中的疗效.方法 对80例以PICC建立血管通路的患者,发生导管完全性血栓堵塞后,随机分为4组各20例,A组和C组采用尿激酶5 000 U/ml溶栓,B组和D组采用尿激酶10 000 U/ml溶栓,观察4组导管的再通率、再通时间及凝血功能.结果 4组导管的再通率和再通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对恶性血液病患者PICC完全性血栓堵塞尿激酶10 000 U/ml的溶栓效果优于尿激酶5 000 U/ml,每4h通管一次且在48 h溶栓再通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伴有导管血栓形成3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12例患者采用尿激酶浓度20 000μ/ml联合常规肝素25 mg/ml封管,B组104例采用尿激酶浓度5000μ/ml联合肝素25 mg/ml封管,对照组C组96例单独采用肝素25 mg/ml封管,观察3组患者血流量、导管再通率及溶栓前后PT,APTT指标。结果:3组导管再通率和血流量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溶栓前后PT,APT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操作严格规范下,采用5000~20 000μ/ml尿激酶浓度联合常规肝素25 mg/ml混合液封管,均能对中心静脉导管因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不畅有较好的溶栓作用,是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在血液透析双腔导管封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在血透用双腔导管封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颈内静脉永久留置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导管动脉端和静脉端封管液的不同选择,随机分成肝素尿激酶混合液组(A组)和肝素组(B组),观察比较两组导管的堵塞次数和静态管路压。结果A组导管堵塞12例次,溶栓后全部再通,静态管路压为(10.2±3.57)cmH2O;B组导管堵塞33例次,溶栓后再通31例次,静态管路压为(7.4±5.28)cmH2O。两组导管堵塞例次和静态管路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可应用于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封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尿激酶不同间歇溶栓方法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PICC导管堵塞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单双号随机等分为A组和B组。A组使用5000 U/ml尿激酶配置液+"三通-负压吸引法"间歇溶栓治疗,B组使用10 000 U/ml尿激酶配置液+"注射器-负压吸引法"间歇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效果、凝血功能、护士操作难度与手疲劳程度。结果 B组导管再通率明显高于A组(P 0. 05);导管再通时间、耗材费用均明显低于A组(P 0. 05);两组患者血清PT、APTT、FIB含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 B组操作难度、手疲劳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 0. 05)。结论对于PICC导管堵塞患者,选择10 000 U/ml尿激酶与"注射器-负压吸引法"间歇溶栓方案,有助于提高导管再通率,缩短导管再通时间,降低耗材费用,增强护士操作舒适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早期应用尿激酶使用不同部位对早期动静脉内瘘再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86例,其中并发动静脉内瘘阻塞患者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将尿激酶药液从内瘘静脉端注入,再用微量维持药液的方法溶栓;观察组先在血栓肢体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将药液从内瘘静脉端和动脉端分别注入10万U,让尿激酶在内瘘内静止1h并在1h内局部按摩加温,最后对用充满30ml0.9%盐水的注射器在内瘘闭塞部位反复抽吸推注,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再通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形成时间与内瘘阻塞再通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溶栓过程中均未有出血情况;溶通患者1W内均无再栓塞现象,内瘘保持通畅。结论从动静脉内瘘的静脉端和动脉端分别注入尿激酶,其速度最快而再通率高,是24h内动静脉内瘘闭塞后再通的简易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不同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堵塞及再通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和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血栓性导管堵塞的差异 ,探讨导管堵塞后应用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将 2 2 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经锁骨下静脉组 (A组 ) 113例和经周围静脉组 (B组 ) 113例 ,按常规方法置管及进行导管护理 ,对发生导管堵塞者记录堵塞时间、尿激酶溶栓时间、溶栓效果。结果 A组发生导管堵塞 2 3人次 ,发生率 2 0 .4 % ,B组发生导管堵塞 5人次 ,发生率 4 .4 % ,总计 2 8例堵管发生的患者中有 2 7例溶栓成功 ,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肿瘤患者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堵塞的机会较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低 ;尿激酶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后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和肝素在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封管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分成实验组(以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封管)和对照组(以肝素封管),观察与比较两组留置导管时间、导管堵塞、溶栓后再通和导管动静脉端的静态管路压:结果:实验组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静态管路压差异也有显著性,但溶栓后再通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肝素尿激酶混合液是较好的留置管封管液,有预防留置导管功能丧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劼  李勤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055-1056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封管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于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因终末期肾病使用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临床诊断有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经透析导管的动脉端及静脉端用普通肝素钠(12 500 U)加2 ml生理盐水溶解20 000 U的尿激酶(含尿激酶浓度为5 000 U/ml)的肝素盐水进行封管处理,观察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封管对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的疗效。结果动脉端血栓22例,动脉端溶栓成功19例(86.4%);静脉端血栓11例,静脉端溶栓成功11例(100%),二者总成功率90.9%(30/33)。溶栓治疗成功后,有4例患者血栓形成复发,需再次溶栓,复发率12.1%。此种方法对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由于药物是局部使用,且用量较少,无过敏反应、皮下出血、鼻衄及牙龈出血,也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咯血、脑出血等。结论普通肝素加小剂量尿激酶注入深静脉留置双透腔析导管内封管,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深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并恢复导管功能,其治疗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体温测量部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和经周围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发生血栓性导管堵塞的差异,探讨导管堵塞后应用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将22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经锁骨下静脉组(A组)113例和经周围静脉组(B组)113例,按常规方法置管及进行导管护理,对发生导管堵塞者记录堵塞时间、尿激酶溶栓时间、溶栓效果。结果 A组发生导管堵塞23人次,发生率20.4%,B组发生导管堵塞5人次,发生率4.4%,总计28例堵管发生的患者中有27例溶栓成功,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肿瘤患者经周围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堵塞的机会较经锁骨下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低;尿激酶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后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尿激酶溶解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内血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宝砖  邱为  唐玫  王济东 《临床荟萃》2007,22(22):1602-1605
目的回顾分析小剂量尿激酶溶解深静脉导管内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3例深静脉置管的血液净化患者并发29例次深静脉导管内血栓形成,给予尿激酶(12 500~25 000 kU/L)1.0~2.0 ml导管内浸注,观察溶栓效果,尿激酶浸注30分钟后导管未通畅重复治疗1次,其中19例患者监测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G)等凝血指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0例患者进行26例次导管内浸注尿激酶,30分钟内血栓溶解24例次,2例重复1次溶栓成功,1例溶栓失败,尿激酶用量20 000~850 000 U,19例患者监测PT、APTT延长,但Plt和FG浓度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等副作用。结论深静脉导管血栓形成应用小剂量尿激酶导管内浸注溶栓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升高的重危老年患者深静脉置管过程中封管肝素液的最佳浓度。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的85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大于0.342mg/L。对照组采用25U/ml的肝素液进行深静脉置管封管,观察组则为125U/ml,比较两组患者的堵管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堵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计划拔管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125U/ml的肝素液对D-二聚体升高的老年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封管,能有效降低堵管的发生率,延长深静脉置管的使用时间;而更换深静脉管道告知书的使用能有效规避置管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种封管液对小儿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需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1、2、3三组,分别采用50 U/ml的肝素钠盐水、10 U/ml的肝素钠盐水和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对三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静脉炎和堵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组的留置时间明显优于2、3组(P0.05),三组之间静脉炎和堵管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 U/ml肝素盐水封管效果优于10 U/ml肝素盐水和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全合一静脉营养液中加入小剂量肝素持续输注对新生儿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5~2008.12行PICC置管的103例患者分为两组:肝素组(n=63)在全合一营养液中加入肝素0.5U/mL,对照组(n=40)不加肝素,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败血症(CRI)发生情况。结果肝素组发生导管堵塞4例(6.3%),导管内细菌定植1例(1.58%),导管相关血流感染0例;对照组发生导管堵塞8例(20%),导管内细菌定植7例(17.5%),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12.5%),两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液中加入0.5U/mL的肝素可减少PICC堵管,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不同浓度肝素钠溶液封管与锁骨下静脉导管堵塞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肝素钠溶液封管与锁骨下静脉留置管堵塞关系.方法 对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肿瘤患者共889例,分A、B两组进行观察,A组在输液前后用肝素钠盐水(50μ/ml)5 ml冲管,B组肿瘤患者输液前后用肝素钠盐水(125μ/ml)5 ml冲管,两者均采用正压封管.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 A组导管堵塞发生率为5.55%,B组导管堵塞发生率为1.1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应用不同浓度肝素钠溶液冲管与导管堵塞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用肝素钠盐水(125μ/ml)5 ml冲管能有效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个体化肝素盐水封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2 100 U/ml肝素盐水封管液,观察组采用个体化肝素盐水封管液,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凝血指标及导管内血栓、置管处渗血、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平均为(28.0±5.2)d,对照组平均为(27.0±3.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凝血指标、置管处渗血、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中应用个体化肝素盐水封管,可降低血栓发生率,减少插管部位出血,降低医疗费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an antibiotic-lock technique in preventing endoluminal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with gram-positive bacteria in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Patients with nontunneled, multilume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were assigned i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manner to receive either 10 U of heparin per ml (57 patients) or 10 U of heparin per ml and 25 microg of vancomycin per ml (60 patients), which were instilled in the catheter lumen and which were allowed to dwell in the catheter lumen for 1 h every 2 days. Insertion-site and hub swabs were taken twice weekly.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nd points of the trial were significant colonization of the catheter hub and catheter-related bacteremia,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colonization of the catheter hub occurred in nine (15.8%) patients receiving heparin (seven patients were colonized with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one patient was colonized with Staphylococcus capitis, and one patient was colonized with Corynebacterium sp.), whereas the catheter hubs of none of the patients receiving heparin and vancomycin were colonized (P = 0.001). Catheter-related bacteremia developed in four (7%) patients receiving heparin (three patients had S. epidermidis bacteremia and one patient had S. capitis bacteremia), whereas non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heparin and vancomycin group had catheter-related bacteremia (P = 0.05). The times to catheter hub colonization and to catheter-related bacteremia by the Kaplan-Meier method were longer in patients receiving heparin and vancomycin than in patients receiving heparin alone (P = 0.004 and P = 0.06, respectively). Our study shows that a solution containing heparin and vancomycin administered by using an antibiotic-lock technique effectively prevents catheter hub colonization with gram-positive bacteria and subsequent bacteremia during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采用抗结核药物及退热、对症治疗。并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胸水定位后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选择最大、最深积液区进行置管),置管后间断排放或负压抽吸胸腔积液(抽液量800~1 500 mL.次-1)。在每次放液结束后,试验组采用生理盐水20 mL+尿激酶25万U配制成混合药液共20 mL,其中15 mL经中心静脉导管注入胸腔,5 mL用来封管;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0 mL+肝素钠2 500 U配制成混合药液共20 mL,其中15 mL经中心静脉导管注入胸腔,5 mL用来封管。2组疗程为7~14 d。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胸腔积液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胸腔积液包裹、导管堵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引流较彻底,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不同凝血状态的恶性肿瘤患者中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冲管液肝素浓度对穿刺点延时渗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共340例患者,其中242例在PICC置管术前根据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4项检测结果分为低凝血(A组)、正常凝血(B组)和高凝血(C组)3组,每组分别随机采用3种不同肝素浓度导管封管液(A组为生理盐水1、2.5 U/mL、25 U/mL,B组为12.5 U/mL、25 U/mL、50 U/mL,C组为25 U/mL、50 U/mL、75 U/mL)。98例为不分凝血状态采用同一肝素浓度封管液(50 U/mL)的对照组(D组)。结果所有患者总渗血发生率为30.9%(105/340)。A组、B组、C组渗血发生率分别为25.4%(16/63)、25.8%(23/89)、23.3%(21/90)(P>0.05),D组渗血发生率45.9%(45/98)显著高于A、B、C 3组(P<0.01)。在A、B、C组中,采用不同肝素浓度封管液患者的渗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组中,低凝血状态患者的渗血发生率88.2%(15/17)显著高于正常凝血的38.9%(28/72)和高凝血状态的22.2%(2/9)(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根据PICC置管术前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状态选择合适的封管液肝素浓度,对降低穿刺点延迟性渗血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