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特点和责任血管病变分类。方法对66例TIA患者行CTA检查,比较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结论颅内血管病变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血管病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64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结论颅内血管病变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血管病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5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同期75例脑梗死患者为对比研究对象,共130例患者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均对他们实施全脑数字的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根据检查的结果来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颅内动脉、脑动脉颅外段闭塞与狭窄的具体情况。结果根据DSA检测结果得知,75例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和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分别有22、10例,占前循环48例患者人数的55.0%,占后循环18例患者人数的66.67%,该组前后循环动脉闭塞、狭窄都以颅内动脉的闭塞、狭窄居多,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TIA患者中,前循环系统的颅内动脉闭塞、狭窄有10例,占前循环15例患者人数的66.67%,后循环系统的脑动脉颅外段闭塞、狭窄有13例,占后循环20例患者人数的65.0%,该组前循环的TIA主要以颅内动脉闭塞、狭窄居多,后循环TIA主要以脑动脉颅外闭塞、狭窄居多,前后循环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是导致脑梗死(前后循环系统)和前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而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是造成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6例脑梗死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前循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后循环)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56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分别为30.4%(17/56)、28.6%(16/56)和32.1%(18/56),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内动脉(53.1%、46.9%)。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稍高于颅外动脉(54.1%、45.9%),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61.8%、38.2%)。颈内动脉脑梗死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40.0%、18.18%),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低于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10.0%、54.5%)。结论 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脑梗死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倪立新  吕学海  袁建新 《河北医药》2009,31(15):1907-190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251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251例患者中发现211例有血管狭窄(84.1%)。其中狭窄程度≥70%73例(34.6%),50%~70%的111例(52.6%),〈50%28例(13.3%),38例正常(15.1%)。颅内段狭窄占38.6%,颅外段狭窄占47.8%。发现1例永存三叉动脉,1例为寰前节间动脉,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137例,占狭窄动脉的73.2%。频发T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D与DSA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已接受脑血管DSA检查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2例,并与其术前TCD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SA检查显示31例TIA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73.8%);35例TIA患者TCD检查异常(83.3%)。TCD与DSA符合性以DSA为标准,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91.8%,特异性95.0%,符合率94.6%;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诊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82.0%,特异性88.2%,符合率86.9%。结论 TCD与DSA检查联合应用可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与B超诊断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与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势。方法对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以及B超观察及对比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的情况,分析影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DSA检出颅外颈动脉病变者69例(检出率86.67%),受累动脉132支,颈动脉狭窄伴斑块75支,颅内动脉狭窄32支,其他颅外动脉狭窄25支,颈动脉狭窄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不同受累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狭窄1级52支,2级41支,3级26支,4级13支。B超检出颈动脉狭窄(斑块)61例(检出率76.7%),CCA16例,BIF35例,ICA20例,管腔确定为管腔狭窄23例,管腔明显狭窄30例,血管完全闭塞8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利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比B超具有检查广泛性、确切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及经颅多普勒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与经颅多普勒对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84例颅内外动脉闭塞或者狭窄;颈内动脉系统组中单纯性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率大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组,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中颅内-外动脉闭塞或狭窄率大于颈内动脉系统组。79例患者存在经颅多普勒异常问题。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与经颅多普勒在短暂性脑缺血中具有极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少泉  樊小兵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96-279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表现及价值。方法:对35例脑梗死患者行DSA检查,了解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有31例检出血管斑块、狭窄或闭塞,捡出率88.57%,共累及血管170支,颈动脉系统118支,占69.4%,有3例血管正常。1例血管畸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颈动脉系统血管病变在脑梗死发生中起重要作用。DSA提供更全面血管信息,为进一步制定脑梗死防治方案提供依据,该检查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超声检测即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动脉超声(CDFI)联合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1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动脉超声(CDFI)检查资料。结果本组中有50余例患者出现颅外血管狭窄,高达32%。其中,重度狭窄6例(17%),闭塞4例(11%)。同时90余例患者的颅外血管发现斑块,共300多处,9例可疑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经TCD进一步检测,一侧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9%),8例为颈内动脉闭塞。结论颅内外血管超声检测TCD与CDFI与联合应用,能够较准确地测量颈内动脉及颅内侧支循环情况,可以发现血管病变如狭窄、闭塞等,并确定程度及部位。对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改变,评价TCD在TI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TIA患者探测颅内血管,测量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频谱形态、声谱、血管搏动指数(PI)等指标。结果40例(80%)有颅内动脉狭窄,其中多发动脉狭窄(2条或2条以上血管狭窄)24例(489/6),单发动脉狭窄16例(32%);无狭窄10例(209/6)。结论TIA的发生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TCD是诊断TIA有效、可靠、简便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方良  张超  孙中武 《安徽医药》2015,19(12):2317-2320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 CWSI)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急性CW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MRI结果将CWSI分成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和皮质下型;采用脑CT血管成像( CT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DSA)或脑MRI血管成像(MRA)等技术评价颅内外血管狭窄及其程度。结果65例CWSI中5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7.69%;轻度狭窄7例,中度16例,重度34例;38例(58.46%) CWS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脑中动脉( MCA)狭窄或闭塞,31例(47.69%)存在颈内动脉( ICA)狭窄或闭塞,大脑前动脉( ACA)和大脑后动脉( PCA)狭窄分别为19例(29.23%)和22例(33.85%)。皮质下型CWSI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率显著高于皮质型(P<0.05),以及皮质后型(P<0.05);皮质前型及皮质下型ACA、MCA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均P<0.05)。皮质前型及皮质下型前循环多支血管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均P<0.05);且皮质前型ICA+MCA、ICA+ACA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及皮质下型(均P<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发病可能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关系密切;皮质前型和皮质下型CWSI与前循环血管狭窄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采用GE256排CT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扫描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TIA发作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描,评价结果。结果 采用GE256排CT头颈CTA血管探针技术对80例患者进行扫描,均获取了清晰的脑内动脉分支图像和支动脉、颈内动脉图像,其中有16例患者属于单纯的颅外动脉狭窄,有28例患者为单纯的颅内动脉狭窄。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其中椎动脉颅内狭窄8例、基底动脉狭窄6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伴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3例、M2段狭窄3例。在颅外颈动脉狭窄中,包括单侧椎动脉发育细小5例,主动脉C2、C3水平狭窄4例,椎内动脉起始部狭窄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狭窄1例。共存在斑块、血管56支,处于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其中包括混合斑块、钙化斑块、中等斑块和软斑块各12支、16支、12支、6支。共累计血管中度和重度狭窄瓣闭塞患者71例,轻度狭窄患者9例。结论 TIA患者应用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一次扫描所获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威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经颅多谱勒(TCD)超声检查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MRI、MRA及TCD检查结果。结果:本组颈内动脉系统TIA40例(66%),椎基底动脉系统TIA20例(44%);MRI检查发现脑梗塞22例(36.6%);MRA检查发现脑血管狭窄10例(16.6%);TCD检查颈内动脉系统TIA异常率90%,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率95%。结论:TCD为诊断TIA提供了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客观指标,有利于结合临床作出病因诊断。MRI有利于发现超早期脑梗塞,而与TIA相鉴别,为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67例脑梗死患者经低场强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检查.结果 低场强MRA对62例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DSA相符,其诊断符合率为92.5%.结论 低场强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方面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可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超声)分别在颅内血管狭窄诊断准确性上的差异。方法将200例可疑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分别行DSA和TCD检查,以病理确诊为标准,比较DSA和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析DSA和TCD诊断准确性的差异。结果200例患者经病理切片确诊共174例,经DSA检测出阳性151例,真阳性148例;经TCD检测出阳性103例,真阳性92例,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计算出DS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06%、88.46%、98.01%和46.94%;均高于TCD的52.87%、57.69%、89.32%和15.46%(P<0.05)。结论 DS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较TCD有更高的准确率,TCD可作为DSA检查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和(或)MRI平扫、头颈部CTA和(或)MRA,颈部、脑血管超声及DSA,170例患者发现不同程度脑梗死。163例患者无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病史;22例患者有TIA病史。结果颈动脉、椎动脉和(或)颅内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者156例,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51例、53例、32例、20例。38例重度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术后供血动脉直径恢复正常。29例DSA检查阴性,颅内外血管均不存在狭窄。结论 DSA能够能准确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位置,评估狭窄的程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自1995年起,在国内率先对脑缺血性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筛查,发现56.6%的病人有明显的动脉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的发生率高达12.5%,证实了国内脑缺血患者与颅外颈动脉病变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住院的43例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共387条颅内动脉TCD、MRA和DSA的检查结果。并以DSA为金标准,对TCD、MR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灵敏度为83.95%,特异度为95.10%,阳性预测值为81.93%,阴性预测值95.72%。MRA的灵敏度为79.01%,特异度为92.48%,阳性预测值为73.56%,阴性预测值94.33%。TCD、MRA检查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05)。结论 TCD和MRA均可作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中常规辅助检查方法,两者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D与MRA结合,更有利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步文广  钱坤  王涛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312-23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分析狭窄脑动脉的分布规律,根据其狭窄程度分组,同时测定Hcy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6例患者中,35例阴性,6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组Hcy浓度平均为19.26(14.79~26.13)μmol/L,明显高于无血管狭窄组11.60(8.8~15.11)μmol/L]/L(P<0.05),Hcy水平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性(r=4.126,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可能与Hcy水平升高有关。且随着Hcy值增高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且狭窄程度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