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更好地认识并识别患者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性的损伤期的心电图变化,进而尽量避免患者心肌梗死及一步发展,为临床学提供解决这一难题的可靠参照,同时也为早日攻克心脑血管疾病打下基础.方法 对83例疑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后经过心电图的连续监察以及心肌酶谱等其他实验室检查或者经冠脉造影确诊为超急性心肌梗死作为观察对象,然后分析常规的12导联心电图ST-T的动态改变化情况.结果 83例之中有11例(约13%)呈现出超急性期心电图的改变.结论 超急性期的心电图改变是患者急性的心肌梗死早期表现,及时地识别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有助于积极抢救以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曾强 《微创医学》2006,25(2):362
笔者近年诊治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T波呈巨大直立改变的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邹秀娟  杨小波 《河北医学》2003,9(11):1001-1003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方法:观察52例急性心肌梗死超忽性期心电图的动态改变。结果:非透壁性心肌梗死6例(11.5%),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20例(38.5%),侧壁、下壁、后壁心肌梗死23例(44.3%),右室心肌梗死3例(5.7%)。结论:超急性期心肌缺血、损伤与坏死的指标未完全表现出来,再发性、多发性、合并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心电图掩盖了心肌梗死的图形,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4.
覃兆玲 《当代医学》2016,(22):88-89
目的:研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抽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8例,进行研究。按照研究对象来院就诊时间划分为4组。统计比较各组心电图检查阳性率。结果心电图总阳性率29.21%,其中T波异常21例(40.38%),发生率最高。组2阳性率为62.79%,高于其他组别(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4 h出现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变化阳性率高,为临床提供敏感、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曾强 《医学文选》2006,25(2):362-362
笔者近年诊治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T波呈巨大直立改变的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应用尿激酶溶栓后心电图完全复原与溶栓时间的关系。方法动态观察12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心电图、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12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心电图完全复原,胸痛及其他临床症状迅速消失,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出现,CK—MB峰值提前至14h内。结论若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60min内静脉溶栓,有望使病人心电图完全复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对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应用心电图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有50例患者病程在2 h以内设为A组,有30例患者病程在2~6 h设为B组,有20例患者病程在6 h以上设为C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电图连续24 h检查,通过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归纳心电图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阶段的临床价值。结果心电图阳性变化方面,A组患者数据比例明显高于B组、C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纳入所有患者2 h内出现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型心电图诊断阳性率相对于ST非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阳性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用24 h心电图监测手段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状态,帮助医生制定对应干预措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自超急性期向急性期演变过程中,偶而出现异常心电图暂时正常化现象,此现象称为超急性期心电图的伪性改善.而这种伪性改善,极易引起漏诊或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和心电图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特点及诊断。结果:60例心电图结果显示:下壁、无Q波性心肌梗死位居第一,其次为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40例患者心电图表现典型,占66.7%;20例病人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占33.3%。20例不典型患者心电图只有ST-T动态改变,其中无Q波心梗为13例,余下7例表现为右心室心肌梗死。60例中同时发生心律失常者37例,占61.7%。结论:加强对老年心梗病人的认知可有效避免心梗患者心电图的漏诊或误诊情况,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救治,从而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主要探讨心电田动态演变对诊断有无超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性,避免误诊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经济及精神负担.方法:对本院6例有胸痛症状并且急诊心电图检查V1-V3导联ST段抬高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术后复查心电图.结果:所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耒发现有临床意义的阳性,复查心电图无动态演变.结论:因前问隔(V1-V3)ST段的特殊性,有时很难判断有无心肌梗塞,尤其是超急性期,但心肌梗塞超急性期很短暂,如症状及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根据短时间内心电图的动态演交,基本都可以确定或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11.
张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20-12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前壁sT段压低改变的原因。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8例分为前壁sT段正常7例、sT段压低18例、sT段抬高3例,均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记录相应导联(Ⅱ、Ⅲ、avF、V1~V9)sT段抬高或压低的值,并行急诊或择期CAG术了解冠状动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梗死范围、不同病变血管数、前降支血管病变程度与前壁sT段变化不相关(P分别等于0.7322、0.8932、0.2632),病变血管不同狭窄程度与前壁sT段变化相关(P=0.012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前壁sT段压低与病变血管狭窄程度〈99%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在发病各期的心肌损伤情况,特别关注随访患儿情况。方法收集住院及随访患儿共72例,其中伴心肌损伤32例,无心肌损伤40例。分析各期患儿心肌损伤发生、发展及恢复、演变结果。结果①伴心肌损伤患儿随访彩色超声示:左心室轻、中度扩大13例;左房扩大2例;EF下降2例;心包积液2例;二尖瓣反流1例。②6例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出现心肌酶升高。③本组患儿的心电图改变以I°AVB为主(14例)。④早期炎性指标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可作为关注心肌损伤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其达到一定的高度(WBC≥20×109/L,CRP≥80)时,应警惕川崎病并发心肌损伤的可能。⑤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⑥心肌损伤在恢复期和慢性期亦有发生,发生率为37.5%。结论所有川崎病患儿在后期随访中应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特别是急性期炎性指标高和(或)冠脉病变的患儿。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3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与93例非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对比观察和护理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临床症状不典型(P<0.01);以呼吸困难、晕厥、腹痛为首发症状多见(P<0.05);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多见。提示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应严密监护,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梗死相关血管为左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探讨其在急性回旋支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梗死相关血管为左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第一份急诊18导联心电图资料,总结其ST段改变的特征.结果 入选左回旋支相关的心肌梗死患者65例,其中ST段抬高型下壁及(或)后壁心梗52例.52例患者的心电图中有35例(67%)表现为ST段抬高振幅在Ⅱ<Ⅲ导联,有17例(33%)表现为Ⅱ>Ⅲ,10例(19%)为aVR导联ST段压低,21例(40%)有V1-V3导联ST段压低.结论 IRA为左回旋支的急性下壁及(或)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STⅡ〈 STⅢ较常见,aVR导联压低或V2~V3导联压低提示IRA为LCX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误诊原因 ,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诊断水平。方法 门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的患者1 94例 ,按出院诊断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分为误诊组和非误诊组 ;按是否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造影组和非造影组。分别比较两组入院首次心肌酶学阳性改变率、入院首次心电图阳性改变率、典型缺血性胸痛的发生率、误诊率以及临床合并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造影组和非造影组的误诊率分别是 1 8 85 %及 8 93 % ,差异显著 ,P <0 0 5 ;而入院主要诊断依据两组无差异。误诊组和非误诊组两组比较无论从年龄、合并症、入院主要诊断依据等方面均有差异 ,P <0 0 5 ;误诊疾病种类主要是急性肺栓塞、急性胰腺炎、急腹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部感染、急性左心衰及脑梗塞等。结论 误诊主要与对某些疾病的认识不够 ,追问病史不认真、体格检查不细致及不能正确的分析相关检查结果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李延召 《中外医疗》2016,(19):120-122
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重症心肌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综合治疗,实验组30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及心肌损伤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LVEF指标低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80.0%)低于实验组(93.3%),LV指标及各项心肌损伤指标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重症心肌炎患者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肌损伤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有效恢复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探究药物阿托伐他汀用于临床疾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期间该院门诊部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70例,按病床单双号分为两组包括治疗组35例、单一组35例。单一组给予降脂、溶栓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未治疗时两组心电图指标IVST、LVDD、LVMI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单一组IVST、LVMI、LVDD改善效果好,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清血脂指标甘油三酯、胆固醇、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组较单一组甘油三酯、胆固醇、LDL-C水平低,P﹤0.05,两组HDL-C水平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时,为快速恢复梗死区血供、疏通血栓血管,降低疾病致死、致残率,临床可使用阿托伐他汀能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8.
报告60例尿毒症异常心电图的表现,主要为缺血性ST-T改变及心律失常。采用透析治疗(41例)后可纠正异常心图,其中包括严重高血钾或洋地黄中毒引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怀血主心律4例,控制高血压及纠正贫血可使心肌缺血性改变获得改善。分析尿毒症异常心电图改变的意义对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辨证分型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同期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和有痛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临床特点、中医辨证分型及近期预后。[结果]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表现隐匿,梗塞部位多位于下壁、右室、后壁,占65.6%,中医辨证分型以阳气虚、气阴两虚多见,占65.6%;有痛性急性心肌梗塞以血瘀、痰浊证型多见,占70.0%。无痛笥急性心肌梗塞合并糖尿病构成比明显高于有痛性急性心肌梗塞,前者心力衰竭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后者,急性期病死率高于后者,主要死因是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和梗死面积与心电图(ECG)改变的关系。方法给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CG检查,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GSP)分型和梗死面积分型,对各组患者的E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LACI)组患者的ECG异常率分则是:95.5%,80.4%,62.5%和48.5%,TACI组和PA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5~0.01);大中面积梗死组(83.7%)的ECG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60.4%)和腔隙性梗死组(53.2%)(P〈0.05~0.01);小面积梗死组的ECG异常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OCSP和梗死面积分型亚型组出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重和梗死面积大的患者ECG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