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提高急性白血病缓解率,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我院死亡的93例急性白血病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1 临床资料 93例急性白血病均经我院住院确诊治疗,在本院死亡之病例,其中急淋27例(L_1 9例,L_2 14例,L_3 4例),急非淋53例(M_1 10例,M_2 15例,M_3 7例,M_4 11例,M_5 8例,M_6 2例),慢粒急粒变12例,慢淋急淋变1例。男70例,女23例,年龄15~35岁64例(68.8%)。生存期93例中位数170天(2~6500d),急淋274天(6~6500d),急非淋210天(2~2890d),慢粒  相似文献   

2.
张Geng 《临床医学》1997,17(4):28-28
我科自1993年4月~1995年12月应用胺吖啶、阿糖胞苷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急性白血病1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住院病人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6~52岁(中位数年龄35.5岁)。按1986年国内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制定的标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例(L_12例、L_2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ANLL)(M_11例、M_22例、M_41例、M_4EO1例)。难治性5例,其中ANLL2例(M_11例,M_41例)经DA方案、HA方案二疗程;ALL3例(L_11例,M_22例)经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急性白血病诊治均有其特殊性。本文收集1973年1月~1988年3月省人民医院9例及作者在邵阳医院工作时19例60岁以上急性白血病(简称老年急白)住院病例,分析报告于下。 临床资料 一、诊断与方法 本组均经血象、骨髓象、少数经组织化学、骨髓活检确诊。白血病类型:急淋L_1 1例,L_2 3例;急非淋M_1 4例;M_2 6例,M_3 2例,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干燥涂片免疫过氧化酶ABC方法(IP),对19例急性白血病和慢粒急变的免疫学表现型进行了研究,所用单克隆抗体为对普通型急淋(cALLA)——特异的小鼠杂交瘤产生的BA-3和J5,并与BA-3的间接免疫荧光(IF)测定结果作了对比观察。根据FAB分型标准,19例病例中有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例L_1,2例L_25例急粒M_2,  相似文献   

5.
实验资料表明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和米托蒽醌(Mx)联合应用有时间的协同作用。本文作者应用HDAra-C和Mx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和复发性的急性白血病35例,男性1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6岁(16~65岁);其中AML9例(M_1和M_25例、M_4和M_54例)。AML复发4例,难治性AML5例;ALL20例(L_1和L_2各9例,未分类2例),慢粒急变(CMLBP)6例。具体治疗方案为:HDAra-C2g/m~2/q12h gtt.v,第1~4天;Mx12mg/m~2/d gtt.v第5~6天。完全缓解(CR)为骨髓增生正常、白血病细胞<5%;外周血粒细胞≥1×10~9/L、血小板≥100×10~9/L。未达到上述标准均判治疗无效。存活期自联合化疗开始计算,死亡分早期(ED)和再障性死亡(AD),前者指治疗开始2周内死亡;后者指治疗二周后死亡,患者同时伴骨髓增生不良。治疗结果:11例ALL复发者,8例达CR(73%)。其中7例平均CR时间达5个月(2~9个月),1例仍继  相似文献   

6.
血清唾液酸(SA)为癌症标记物之一,已应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疗效追踪观察。本文测定40例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唾液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以健康献血者40例做对照。对其与病情演变关系作初步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40例均为住院患者,经血髓象检查及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确诊,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5~6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4例(L_12例,L_21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8例(M_11例,M_26例,M_32例,M_57例,M_62  相似文献   

7.
P_(16)基因是近几年发现的新抑癌基因,又称多种肿瘤抑制因子(MTS_1),其缺失和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为了探讨P_(16)基因在白血病中的作用,对31例白血病和9例营养性贫血骨髓细胞进行P_(16)基因表达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4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年龄13~72岁,男24例,女16例;按FAB分,ALL组13例,其中L_16例,L_24例,L_33例;CML急淋变6例;AML组12例,其中M_12例,M_23例,M_44例,M_54例,M_61例;营养性贫血组9例。 1.2 标本收集:取骨髓液2ml,置肝素抗凝的PBS液中,缓慢注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PBS洗涤,再离心,弃上清液,收集单个核细胞,进行标记染  相似文献   

8.
作者使用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体抗原(CDw41)结合的HP1-1d和识别因子Ⅷ:vW因子抗原(FⅧ:vWfAg)的W1-23两种单克隆抗体,对147例急性非粒细胞白血病(ANGL)作分型研究, 发现急淋白血病(ALL)128例,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_7)19例,14例M_7进入前瞻性治疗研究。该14例M_7患者原先分别诊断为L_210例,M_12例,分类不明白血病2例。9例白血病细胞与HP1-1d和W1-23两种单抗均起反应。5例仅有1种单抗反应阳性,其中4例为HP1-1d,1例为W1-23。2例并存血小板系抗原(CD_w41)与转铁蛋白受体抗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联合化疗和支持疗法的进步,使得初治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CR)显著提高.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化疗效果差.国外应用去甲氧柔红霉素(Zavedos,Z)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病例,均获得较满意的CR.本文用去申氧柔红霉素与阿糖胞苷(Ara—C)联合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5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5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30~64岁(中位数42.6岁).经临床、血象、骨髓象及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查确诊,按1986年国内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制订的标准,亚型分布为:急淋1例(L_2),急非淋4例(M_2a1例,M_53例).1例急淋患者用COD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强的松)方案4个疗程,4例急非淋用D(H)A方案均两  相似文献   

10.
作者采用VP16每日50mg 连续顿服诱导缓解4例初次耐药性白血病(M_3、M_4、低增生性M_4和未分化性急性白血病AUL 各1例)和5例复发性白血病(M_1、M_2、M_4Eo、M_4、AUL 各1例),其中3例为再诱导耐药的病例。年龄17~67岁,中数值57岁。原则上VP16一直口服至骨髓原始细胞<5%。本组病例服药时间16~50天,9例中7例并用小剂量Ara-C(LDAC)10-20mg/日。结果:9例中6例(66.7%)获完全缓解(CR),CR的6例平均服药27.6天。4例初次耐药者均获CR,1例单用VP16 44天。复发者5例中2例获CR。复发未治者2例中1例获CR。曾静滴VP16的4例中2例(50%)CR,从未用VP16静滴的3例均获CR。只口服VP16的2例中1倒CR,并用LDAC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和足叶乙甙(VP-16-213)三种药物静滴治疗(TIC)年龄≥56岁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诱导缓解率、缓解期、生存期及其毒性。 病例:≥56岁AML患者42例,其中初治29例(M_1和M_2各14例,M_413例,M_3和M_5各1例),复发13例(M_1和M_27例,M_46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1972至1982年间确诊的112例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其中男63例,女49例.按FAB 分型:M_1 12例,M_2 28例,M_3 7例.M_4 25例,M_5 27例,M_6 10例,不能分类者3例。21例(19%)最初的白细胞数超过100×10~9/l,M_4和 M_5的白细胞数比 M_1~-—M_3高。除 M_3~-外,各型 AML 的肝脾均明显肿大,淋巴结肿大仅见于 M_2及单核细胞型的 AML.12例(11%)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除1例 M_3~-出现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外,其余均为 M_4或 M_5。5例 M_4均有 CNS 浸润且在完全缓解后首次复发时发生.5例中有4例最初的白细胞数超过100×10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93年1月至1997年6月,应用HEAP[高三尖杉酯碱,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阿糖胞苷,泼尼松]方案治疗急性成人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病例和方法 1.1 病例 1993年1月至1997年6月住院的ANLL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9~58岁,中位数年龄38岁。其中M_(?)3例,M 2a6例,M_(4a)4例,M_(4b)2例,M_(5a)4例,M_(5b)1例。初治者13例,复治者7例。复治者中在院外应用过HOAP(O为长春新碱,VCR)、HA及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方案治疗未获缓解。  相似文献   

14.
时昊  曹彬 《临床荟萃》1998,13(1):37-38
化疗是目前治疗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措施,化疗中最多见的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我们采用胃复安(metoclopramidum,Meto)联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防治化疗的胃肠反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病例 全部病例为1995~1996年间于我科住院患者,共36例,男21例,女15例。20例为初治病例,16例为复治。年龄6~61岁。全部病例均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按FAB协作组分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L_1型16例,L_2型8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_2)7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_3)5例。化疗时间1~4个疗程,1个疗程者3例,3个疗程者26例,4个疗程者7例,中位疗程敷为3个。 1.2 方法 化疗方案的选择:急淋均采用CODP-EA-HD,MTX序贯治疗,其中2例CODP诱导缓解无效而改用VMP MTZ。急非淋均采用DA-EA-HA序贯治疗。M_3均经维甲酸诱导缓解后采用急非淋方案序贯治疗。除COPD疗程为1个月外,余各疗程均不超过7天。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道日本成人白血病协作组23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有40例(17%)AML伴有三系病态造血(TMDS)(根据Brito-Babapulle标准,1987年)。男20例,女20例,中数年龄48.5岁,按FAB分型TMDS的发病率为M_1型5/42例(12%)。M_1型17/80例(21%),M_4型16/57例(34%),M_6型2/6例(33%)。 起病时TMDS-AML的中位血小板数(77.0×10~6/L)显著高于无三系病态造血(NTMDS)A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细胞的拉曼光谱特征,建立使用拉曼光谱非标记鉴别两种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新方法,为临床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分别收集4例M3和3例M5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使用Horiba Xplora拉曼光谱仪获取拉曼光谱,从每例患者采集30至50个白血病细胞光谱。结合应用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函数分析(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和系统聚类分析对两类细胞的光谱进行分析和建立诊断模型,进而对M3和M5细胞的光谱进行鉴别,应用交互验证方法对诊断模型进行验证,同时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白血病细胞超微结构分析拉曼光谱的特征。结果:M_3和M_5细胞的拉曼光谱差别显著,M_3细胞在波数622、643、757、852、1 003、1 033、1 117、1 157、1 173、1 208、1 340、1 551、1 581 cm~(-1)等处的谱峰强度明显大于M_5细胞;鉴别诊断建模的总体分类准确率达100%(233/233),交互验证的分类准确率达97%(226/233)。结论: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M_3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水平显著高于M_5;根据PCA-DFA及聚类分析建立的拉曼光谱诊断模型能够准确区分上述2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其结果与白血病细胞超微结构相符。  相似文献   

17.
作者调研了75例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白血病祖细胞(CFU—AML)自我更新能力(PE_2)、对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的体外敏感性,并测定P—糖蛋白(P—gp)的表达,以探测所得结果与诱导疗效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75例新诊断的成人AML,诊断和分类按照FAB标准。包括M_1型14例、M_2型19例、M_3型10例、M_4型18例、M_5型12例,M_6型2例。中位数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危险因素,作者对首次缓解期中的58例患者进行了脑脊液检查。结果9例(16%)在骨髓缓解后至复发前并发CNS白血病,完全缓解至并发CNS白血病的中位时间为10个月,而骨髓缓解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6个月。CNS白血病的发生与髓外浸润的部位,尤其与牙龈肿胀、淋巴结病、脾肿大等因素有关。发生CNS白血病者最初的白细胞数、血清乳酸脱氢酶及溶菌酶活性均较高,后二者在单独分析17例M_4和M_5a患者时无显著差异。17例M_4和M_5a中有6例(35%)并发CNS白血病,而41例其它亚型中仅有3例(7%)。通过逐步判别分析法来判定CNS  相似文献   

1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按 FAB 分型为M_3)占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15%。虽然 M_3对比化疗非常敏感,但仍有10—20%病人因凝血障碍而过早死。作者报告全反式维甲酸(RA)在体内外诱导分化 M_3白血病细胞的效果。方法:1988年10月—1989年7月对22例M_3病人(M_321例、M_3变异型1例)使用全反式维甲酸(RA)治疗。其中男11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岁。4例为初治,2例对  相似文献   

20.
观察了29例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及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血病细胞内SOD活性明显升高,GSH—Px活性显著降低,血清LPO水平增高;②白血病细胞内SOD及GSH—Px活性分别与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百分数呈正负相关;③与单核细胞白血病(M_4,M_5)及淋巴细胞白血病相比,粒细胞白血病(M_1,M_2,M_3)细胞内SOD活性相对较高,GSH—Px活性相对较低;④白血病细胞内SOD活性在白血病缓解与复发过程中无显著性差异,而GSH—Px活性则在缓解后回升,复发时又重新降低。上述结果提示,白血病细胞自身存在有明显的过氧化物损伤,给予白血病患者抗氧化治疗是必要的,白血病细胞GSH—Px活性可作为白血病活动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