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骨密度的情况,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男性,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其他影响骨代谢的因素后共2067例纳入研究。年龄20~79岁,按年龄段分为6组。测量受试者腰椎1~4正位及股骨颈的骨密度进行描述,同时对同一年龄组不同部位的骨量异常(包括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患病率进行对比。结果:北京地区健康体检男性人群腰椎骨密度峰值在20~29岁,股骨颈骨密度峰值在30~39岁。随着年龄增长,股骨颈骨密度逐渐下降,腰椎骨密度在60岁之前逐步下降,60岁以后反而出现上升的情况。50~59岁男性虽然腰椎骨密度的绝对值仍在下降,但腰椎骨量异常的患病率低于50岁以下男性。60岁以下男性腰椎骨量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股骨颈,70岁以上男性股骨颈骨量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腰椎。结论:对于5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在测定腰椎骨密度的同时应参考股骨颈骨密度。50岁以下中青年男性,应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济南市城区健康成年男性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为防治男性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随机抽取济南市城区的3个社区、1214名健康成年男性为研究对象,20 ~ 90岁,平均(57.3±16.0)岁.采用DPX-NT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腰椎1~4、股骨颈、Word's三角区、大转子和全股骨的骨密度.结果 腰椎1~4、股骨颈、Word's三角区、大转子和全股骨的骨密度在20 ~ 35岁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35~39岁增长较快并达到峰值,股骨颈在70~74岁骨量丢失加速,80~ 84岁股骨颈、Word's三角区、大转子、全股骨骨密度累积丢失率最大分别为18.71%、29.82%、13.73%和14.8%.70 ~79岁和80~89岁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15.1%和29.4%.结论 本研究获得济南城区健康男性腰椎及股骨的骨量峰值,70 ~74岁骨量快速丢失,70岁后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3.
吴伏娜  钟紫茹  韩全水  林小岚 《医学争鸣》2005,26(16):1520-1522
目的:调查深圳市正常体质量指数人群骨密度和峰值骨密度(PBD),以期为深圳地区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近5 a体检的健康成年677名,年龄20以上,男女性均以5岁一个年龄段分为14组;双能X光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结果:男性各部位PBD值出现在25~岁,女性各腰椎PBD值出现在35~岁,髋部PBD值出现在40~岁.在80~岁年龄段,男性腰椎骨密度出现高于其PBD的另一个峰值,女性骨密度自45~岁年龄段后随年龄逐年下降.结论:女性PBD形成晚于男性而接近绝经期;其骨密度自45岁年龄段迅速减低,而男性则发生在65岁年龄段;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青少年时期提高PBD开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正常男性骨密度 ( BMD)变化规律 ,为骨质疏松症 ( 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QCT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 BMD值。结果 :腰椎 L2~ 4 和股骨颈的 BMD最高值均见于 2 0~ 2 9岁组 ,4 0岁以后 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各部位骨量累积丢失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股骨颈骨量累积丢失率高于腰椎。男性腰椎和股骨颈 BMD的总体相关系数 r=0 .66。结论 :腰椎 BMD可以反映股骨颈 BMD,但不能准确评价后者 BMD水平。对于腰椎 BMD正常 ,有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者 ,应参考股骨颈BMD方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年女性不同部位骨密度变化规律,评价不同骨密度检测部位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作用,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的XR-46系列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435例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值,其中308例同时测定非优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区)骨密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Wards三角区骨量下降最早,骨量累计丢失率最大,是骨密度变化最敏感的部位;腰椎各部位骨密度呈正相关性,股骨近端各部位亦呈正相关性;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的拟合曲线均以三次回归模型决定系数最高,其中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决定系数最高;不同部位骨质疏松症诊断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女性,应选择测量不同部位骨密度来诊断骨质疏松症.<50岁测量部位应首选股骨近端,≥50岁,腰椎与股骨近端应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6.
佛山地区504例正常女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慧萍 《海南医学》2007,18(3):133-133,98
目的 了解本地区成年女性人群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的QD4500A双能X线骨密度仪同时测量504例成年女性人群腰椎(L2~L4前后位)、非优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BMD值,按5岁一个年龄组分13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佛山地区成年女性腰椎及股骨大转子区域骨峰含量出现在30~岁组,而股骨颈骨峰含量出现在25~岁组,Ward's三角部位骨峰含量出现在20~岁组,达到峰值骨量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成年女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结论 成年女性体BMD值随年龄而变化,不同部位的骨骼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峰值水平也不同.各部位BMD值出现下降的年龄不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不同,对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女性人群,预防、诊断骨质疏松应以测量不同部位的BMD值作为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7.
7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骨质疏松症发病情况.方法:采用DPX-IQ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70例年龄60~90岁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56例同年龄非糖尿病老年男性(对照组)的骨密度,比较两组各部位骨密度的差异及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差异.结果:在Ward三角及股骨颈,糖尿病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腰椎及股骨大转子,糖尿病组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在股骨颈及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明显下降,但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并不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722例成都市职业女性骨密度及骨丢失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市职业女性骨密度现状及各年龄段低骨量发生率,为职业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722例健康职业女性进行第2~4腰椎和左股骨颈骨密度测量,按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成都地区职业女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峰值分别出现在31~35岁组、20~25岁组;各年龄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显著高于股骨颈(P<0.05),两部位低骨量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成都市职业女性低骨量在各年龄段均存在,提示从骨峰值年龄段就应重视骨量丢失问题。其中腰椎骨密度检测对于及时发现低骨量进行干预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老年男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40例老年男性消化性溃疡患者,PPI服用时间均长于12个月,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其腰椎L1-L4及双侧股骨颈的骨密度;同时选择健康老年男性40例为对照组.结果:长期应用PPI组较对照组腰椎L1-L4及双侧股骨骨密度降低.结论...  相似文献   

10.
长春地区359例正常男性骨密度定量CT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正常男性骨密度(BMD)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QCT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BMD值,结果腰椎L2-4和股骨颈的BMD最高值均见于20-29岁组,40岁以后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各部位骨量细积丢失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股骨颈骨量累积丢失率高于腰椎,男性腰椎和股骨颈BMD的总体相关系数r=0.66。结论:腰椎BMD可以反映股骨颈BMD,但不能准确评价后者BMD水平,对于腰椎BMD正常。有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者,应参考股骨颈BMD方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杨华  程昌志  罗远国  韦葛堇  林舟丹 《西部医学》2014,26(11):1504-1506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门诊就诊或住院的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龄及绝经年限对女性骨密度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门诊就诊或住院、以腰背痛和关节痛为主诉的633例中老年妇女,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Lunar Prodigy型骨密度检测仪,测量腰椎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根据不同的民族、不同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汉族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5.3%,壮族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降低随年龄、绝经年限的增加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密度随绝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除46岁以下组与46~50岁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46岁以下组与50岁以上组、46~50岁组与50岁以上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绝经年龄早更容易引起骨密度降低,年龄越大、绝经年限越长,骨密度降低越明显,就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BMD)改变与年龄、性别、病程、髋关节病变及急性时相反应物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91例确诊AS患者,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L2~L4)、股骨颈BMD值,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用T值表示。结果:男性AS患者腰椎、股骨颈BMD均低于女性AS患者(P<0.05)。AS合并髋关节病变患者与无髋关节病变患者股骨颈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与腰椎BMD T值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患者病程、急性时相反应物与AS患者BMD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AS患者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骨质疏松发生增多。病程、髋关节病变以及急性时相反应物对AS患者BMD改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the predictors of bone mass (in lumbar spine and femoral neck) in healthy older men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DESIGN: Cross-sectional study.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was measured and known predictors of bone mass and bone turnover were assessed. SUBJECTS AND SETTING: 113 independent, healthy men (70 years and over), not taking glucocorticoid therapy and without medical conditions known to affect bone mass and bone turnover, were recruited from recreational and sports clubs in southern Sydney in April/May 1997. MAIN OUTCOME MEASURES: BMD (measured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known predictors of bone mass (height; weight; body mass index; calcium level;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and free testosterone levels); and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serum bone Gla protein and procollagen-1 concentrations, and urinary deoxypyridinoline excretion rates).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the men was 76.6 years (range, 70-92 years). Mean (SE) BMD of the lumbar spine was 1.143 (0.019) g/cm2 and that of the femoral neck was 0.897 (0.013) g/cm2. BMD values indicating osteoporosis were found in the lumbar spine in 13 men (11.5%) and in the femoral neck in 35 men (31%). The best predictor of lumbar spine BMD was weight (R = 0.37; P = 0.001), and weight- and age-predicted femoral-neck BMD (R = 0.49; P < 0.001). The study group was analysed in two groups with BMD higher or lower than median bone mass corrected for age. Men with lower femoral-neck BMD for age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weight, lower lean mass and higher bone Gla protein concentrations. In addition, men with lower lumbar spine BMD for age also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fat mass. CONCLUSION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measures of body composition, such as weight and lean mass, are the main predictors of bone mass in healthy,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me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患者不同部位的骨密度(BMD)变化及骨量丢失的情况。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测定2008年4月—2009年11月我科门诊收治的150例甲亢患者的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骨密度,同时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相匹配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76例对照组的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绝经前女性甲亢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1.074±0.116)g/cm2、(0.877±0.112)g/cm2、(0.739±0.108)g/cm2,较对照组的(1.257±0.149)g/cm2、(0.994±0.151)g/cm2、(0.850±0.075)g/cm2下降;绝经后女性甲亢患者的腰椎、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0.935±0.129)g/cm2、(0.625±0.111)g/cm2,较对照组的(1.019±0.148)g/cm2、(0.785±0.095)g/cm2下降;<50岁男性甲亢患者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分别为(1.063±0.098)g/cm2、(0.855±0.124)g/cm2、(0.746±0.152)g/cm2,较对照组的(1.196±0.106)g/cm2、(1.018±1.022)g/cm2、(0.963±0.063)g/cm2下降;≥50岁男性甲亢患者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为(0.845±0.008)g/cm2、(0.763±0.094)g/cm2,较对照组的(0.924±0.100)g/cm2、(0.923±0.103)g/cm2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三个部位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以桡骨远端的骨密度下降最为显著。结论甲亢对患者骨量丢失的影响较大,其中以皮质骨为主的桡骨远端的骨量丢失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男性腰椎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特点,分析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状况,为男性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记录1410名健康男性(年龄20-79岁)第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各年龄段的骨密度T值、低骨量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并采用SPSS 16.0软件比较各年龄段间的差异性。结果男性腰椎骨密度T值峰值出现在20-〈30岁,峰值为(0.0983±0.6863),随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50岁以后下降明显,70-79岁年龄段有反弹趋势,60岁以后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腰椎骨密度逐渐下降,尤其是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160例骨折患者.根据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任意部位的骨密度T值将骨折患者分为正常组53例、骨量减少组63例、骨质疏松组44例,比较三组血清25OHD、PTH、骨密度T值、血清骨钙素蛋白(BGP)、骨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 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血清PTH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血清25OHD水平高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正常组的血清BGP、ALP水平低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血清25OHD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血清BGP、ALP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组(P<0.05).正常组的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均高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25OHD与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并且与患者骨密度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定量测量(QCT)广州地区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差异及其一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年龄36—85岁患者140例,男75名、女65名,按10岁1个年龄段分组,应用东芝64层螺旋CT配套体模及应用软件进行腰椎骨密度定量测量,比较腰1~腰5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定量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而56~65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P〈0.01)。女性骨密度值峰值高于男性,而随年龄增长其值下降比较迅速,46—55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低于男性。结论本研究探索了广州地区中老年人腰椎骨质密度的变化特征,其在QCT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血尿酸(SUA)水平与骨密度(BMD)之间的联系已被公认,但目前关于体脂指标对SUA和BMD关系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目的 探究45~70岁中老年人群体脂指标变化对SUA与腰椎、股骨颈BMD关系的影响,可为进一步预防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中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发放《骨质疏松健康因素调查表》进行基本资料的调查,测量体脂指标、BMD,并检测SUA。比较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群基本资料、体脂分布、BMD、SUA及骨质疏松发生率,分析中老年人群SUA与BMD的相关关系,并探究体脂指标变化对SUA与BMD的影响。结果 共回收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07份,有效回收率为94.27%。707例研究对象中女314例、男393例,平均年龄(55.3±6.6)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4.6±6.4)kg/m2,平均腰围(84.0±9.0)cm,平均臀围(94.1±6.0)cm,平均腰臀比(WHR)(0.9±0.1)。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群主动吸烟情况、被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喝牛奶情况、服用维生素D情况、服用钙片情况、BMI、腰围、臀围、WHR、腰椎BMD、股骨颈BMD、SUA、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UA与腰椎BMD、股骨颈BMD均呈弱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2、0.164,P<0.05)。控制部分基本资料为协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是中老年人群腰椎、股骨颈BMD(β值分别为0.160、0.035)的影响因素(P<0.05)。控制部分基本资料及腰围为协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是中老年人群腰椎、股骨颈BMD(β值分别为0.103、0.095)的影响因素(P<0.05)。依据腰围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群分为Ⅰ组(腰围<77 cm)、Ⅱ组(腰围77~85 cm)、Ⅲ组(腰围86~90 cm)、Ⅳ组(腰围91~113 cm)。Ⅰ、Ⅱ组中老年人群SUA与腰椎BM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3、0.199,P<0.05);Ⅰ组中老年人群SUA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0.173,P<0.05)。结论 在45~70岁中老年人群中,血清SUA水平与腰椎、股骨颈BMD之间存在较强的单变量相关性,部分原因是肥胖指标的混杂作用,SUA对骨密度的有益作用更多表现在腰围≤85 cm的中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19.
老年男性骨矿物含量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男性骨质疏松的影响及危害,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对284例老年男性腰椎及股骨骨矿物含量进行测定,得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矿物含量逐渐下降,其骨量丢失的变化规律为:股骨Wards三角>股骨颈>腰椎(L2~L4)>股骨粗隆。骨质疏松发病率在70y以后明显增加,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为18%。提示: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之高及其造成的危害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骨密度(BMD)测量尤其是髋部骨量测定,对骨质疏松早期诊断及其骨折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