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老年患者假膜性肠炎(PMC)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对PMC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5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7例P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PMC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5岁,均存在基础疾病。患者均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等症状,其中4例合并腹水。15例联合使用两种及以上抗生素。肠镜多有典型的假膜样改变。经停用抗生素,使用甲硝唑、益生菌等治疗,14例好转出院。结论应重视存在免疫力低下原发病的中老年患者使用抗生素时PMC的诊断;除腹泻、腹痛等症状外,腹水可能是PMC的临床特征之一;粪便涂片联合结肠镜检查有益PMC的诊断;及时停用抗生素,联合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及益生菌是治疗PMC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伪膜性肠炎的内镜表现和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伪膜性肠炎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的:总结伪膜性肠炎患者的内镜表现和临床诊治过程.提高该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2006年10月~2007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伪膜性肠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21例患者纳入分析。12例临床表现为稀水便,9例为黏液血便。3例粪便培养球菌/杆菌比例倒置。17例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上散在黄色或白色椭圆形隆起:4例为黏膜上附着大片状黄褐色伪膜,伴糜烂、溃疡。确诊后所有患者均停用抗生素。10例患者仅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11例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经治疗后所用患者腹泻均缓解。结论:伪膜性肠炎的临床表现除稀水便外,还可能出现黏液血便,内镜表现有特征性,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停用抗生素、使用微生态制剂和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对伪膜性肠炎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伪膜性结肠炎是指以点状伪膜形成为特征的急性结肠黏膜损伤,是一个非特异性的名称,可由各种原因,包括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心力衰竭与败血症等)时所致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或因应用抗生素所引起。病损可只累及小肠,称伪膜性小肠炎,或小肠与结肠均累及时,称伪膜性小肠结肠炎。  相似文献   

4.
伪膜性结肠炎(PDC)是一种发生在结肠粘膜并覆有伪膜的急性坏死性炎症。本病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常在服用抗生素治疗后发病;说明本病由抗生素所诱发,是一种医原性并发症。能诱发PDC的抗生素主要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先锋霉素等;其发病机理主要由于这些抗生素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PDC多在老年人中发病,近年由于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发病率直线上升、如英国老年人PDC的发病率以1982年至1993年的12年中增加15倍。 PDC的诊断步骤如下:首先,在服用抗生素,尤其广谱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和发热等症状,特别是在水样粪便中混有粘液及淡黄色伪膜应高度怀疑PDC。第二,进行结肠镜检查:结肠粘膜出现轻度或中度充血和淡黄色或淡灰色斑块,病情较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结肠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冠群  吕宾  范一宏 《胃肠病学》2007,12(10):585-588
背景:缺血性结肠炎(IC)在国外报道较多,国内报道较少,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但对IC临床特点的认识尚有限。目的:总结IC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7年2月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IC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结肠镜下表现、病理检查、诊治经过和转归,并进行总结。结果:IC患者共36例,男女之比为1:3.5,50岁以上患者占91.7%,且多数(91.7%)伴有相关的基础疾病;临床上多以腹痛(75.0%)、血便(91.7%)为首发表现,其中鲜血便占57.6%;腹部体征有压痛者占55.6%,其中80%与病变部位相关。36例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病变部位多位于乙状结肠(63.9%)和降结肠(52.8%)。均予扩血管和内科综合治疗,22例痊愈、14例好转,平均痊愈或好转时间为12d。结论:IC好发于老年女性,多急性发作,其典型表现为急性腹痛和便血,辅助检查可首选结肠镜,早期诊断为治疗的关键,及时扩血管治疗大多预后良好,病程较短,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6.
伪膜性肠炎诊治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MC)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7年6月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PMC 21例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在使用广谱抗生素过程中或之后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结肠镜下见水肿黏膜上附有伪膜。21例PMC患者经治疗,有效20例,1例重度患者死亡。[结论]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是PMC的主要原因,结肠镜和病理活检是诊断PMC的主要方法。对应用抗生素期间或之后出现严重的腹泻、腹痛者应尽早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内镜诊断伪膜性肠炎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伪膜性肠炎 (PMC)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方法 对 8例PM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在使用广谱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血便等表现。接受结肠镜检 ,提示为PMC ,其中 4例患者粪便中培养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结论 PMC多在应用抗生素后发病。老年人、重病患者及外科大手术后患者为易感人群。结肠镜检查是诊断PMC快速而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患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目的:探讨我国UC的发病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978年4月~2006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确诊为UC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7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7:1,中位年龄为40岁,平均病程3.1年。UC患者的黏液血便发生率最高(71.3%).其次为腹泻(53.8%)和腹痛(52.3%)。病变以直乙结肠炎(29.1%)和直肠炎(21.1%)为主。临床分型以初发型(44.4%)和慢性复发型(36.4%)为主,其次为慢性持续型(16.4%),暴发型仅占2.8%。病情以轻度(33.6%)和中度(48.3%)为主,重度仅占18.0%。治疗药物主要为单纯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41.5%)和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联用糖皮质激素(37.0%).单纯内科治疗的有效率为94.1%,无效7例(5.2%),死亡1例(0.7%)。结论:我国UC患者的特点与国外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是以直乙结肠炎为主,轻中度病变居多,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较少。大多数轻中度UC患者以局部病变为主,且局部治疗效果较好,重度UC患者多为全结肠炎,以全身治疗为主;需行结肠切除、癌变和死亡病例少见.  相似文献   

9.
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常发生于腹部手术和应用广谱抗生素的病人,尤为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98%-100%是由难辩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所致。结肠镜检查见典型的伪膜有确诊意义。我院总结了自1985-2000年共收治的42例,均得以确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诱发难辨梭菌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下改变及防治措施。 方法 分析8例老年难辨梭菌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难辨梭菌分离、鉴定,并行细胞毒素测定。 结果 所用抗生素的种类繁多,在使用抗生素后3 天至2周内发生腹泻,重者伴腹膜炎,4 例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均见有小片至大斑片伪膜附着;治疗措施为停用原抗菌药物,应用万古霉素和(或)甲硝唑及加强支持疗法。8 例中7例治愈,1例死亡。 结论 老年人特别是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者易诱发难辨梭菌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结肠炎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缺血性结肠炎的患病率呈增高的趋势.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多,误诊率、死亡率高。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5年8月-2010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28例缺血性结肠炎住院患者的资料.从年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特点、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多发生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女性老年患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多数患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糜烂、溃疡形成,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对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出现腹痛、血便时,应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及时行结肠镜检查进一步证实,并予以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近年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明确临床特征有助于其诊断。目的:探讨UC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1年7月西京医院收治并确诊的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收治活动期UC患者360例,男女之比1.25:1;平均就诊年龄40.5岁。疾病严重程度以轻中度UC多见(84.4%)。病变累及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18例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其余均为连续分布。本组患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44例伴有肠外表现。多数患者的白细胞、ESR和CRP水平增高。52例患者合并并发症。349例患者接受内科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UC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多见,内镜下病变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常见并发症为结肠假性息肉。UC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其中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肠腔有无狭窄或癌变,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及其防治:31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岩  路筝  李兆申  董元航  张文俊  潘雪 《胃肠病学》2006,11(10):594-597
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继发感染是导致SAP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尚缺少SAP继发感染的大宗病例报道。目的:总结SAP继发感染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6年1月长海医院31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作继发真菌/细菌感染的菌谱调查,详细记录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和治疗结果。结果:共96例(31.0%)SAP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平均感染发生时间为发病后21.31天±9.72天。感染菌谱中真菌87株,其中念珠菌62株(71.3%),毛霉菌17株(19.5%),酵母菌7株(8.0%),念珠菌中常见的菌种依次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继发细菌感染的部位多位于腹腔。结论:SAP继发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感染为主,继发细菌感染则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细菌感染预防性用药首选喹诺酮类加甲硝唑,如感染严重则加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亚胺培南。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疑为真菌感染者应采取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4.
11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性分析过去13年经结肠镜检查并结合临床、活检符合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的112例结肠炎病例,占结肠镜检总数的3.01%。症状以腹泻(95.5%%)和腹痛(60.7%)为主,中毒性巨结肠和肠外表现少见。肠镜下糜烂和溃疡最多见(96.4%),其次是充血水肿、其它有质脆易出血、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感和假息肉。与病变范围广泛者相比,病变限制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的UC的病情轻、合并症和非典型增生少见。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缺血性结肠炎(IC)与溃疡性结肠炎(UC,左半结肠型)在临床和内镜表现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初步诊断颇具难度。目的:分析IC与UC的临i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确诊为IC或UC左半结肠炎的住院患者,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IC和25例UC患者纳入研究。IC患者以老年女性居多,病程相对较短,常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后24 h内出现便血,贫血少见;UC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黏液血便伴腹痛,贫血常见。IC病变多仅累及单一肠段,直肠受累少见,溃疡小而表浅,病理学表现为慢性炎,隐窝炎罕见;UC病变多起源于直肠,呈连续性,溃疡弥漫,病理学表现为慢性炎伴多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炎、隐窝脓肿常见。结论:根据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实验室、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IC与U 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余立松 《胃肠病学》2008,13(5):303-305
目前医疗条件普遍较好,但结核性腹膜炎的误诊率仍较高。目的:通过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实用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8月安徽省计划生育学校附属医院确诊的54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结核性腹膜炎的误诊率为27.8%,各项辅助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血常规异常37.0%(20/54),血细胞沉降率增快75.9%(41/54),结核菌素试验阳性63.0%(34/54),抗结核抗体阳性48.1%(26/54),血清转铁蛋白下降85.2%(46/54).腹水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增高59.1%(13/22),胃镜检查阳性56.2%(9/16),腹腔镜检查阳性87.5%(7/8)。结论:腹腔镜检查和血清转铁蛋白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阳性率最高,但前者有创伤性,后者缺乏特异性。血清转铁蛋白检测可能为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各项辅助检查和抗结核治疗的疗效诊断结核性腹膜炎。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98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隐匿,不易早期发现,误诊率高。目的: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9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梗阻性黄疸、贫血、肠梗阻、消瘦、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确诊率为86.6%,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乳头区癌的确诊率为100%,上消化道钡餐检查、CT、MRI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1.6%、74.2%和89.7%。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多见(69.4%);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80.6%),其次为间质瘤(10.2%)。结论:对于无规律的上腹痛、无胆石和胰头病变的黄疸、不明原因的贫血或上消化道梗阻,应考虑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可能。合理选择内镜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