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联合直视采集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3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联合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EVH)和直视桡动脉采集(联合组),同期28例患者单纯应用EVH(单纯组)。对比两组患者搭桥支数、切口并发症、采集大隐静脉时间、采集大隐静脉长度,采集移植血管长度,采集移植血管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搭桥支数[联合组(3.56±0.76)支,单纯组(3.48±0.82)支,P=0.78]和切口并发症(联合组17.1%,单纯组14.3%,P=0.61)均无明显差异。联合组采集大隐静脉长度较单纯组显著短[联合组(23.6±3.4)cm,单纯组(42.1±7.2)cm,P<0.001],采集大隐静脉时间显著较单纯组少[联合组(33.2±10.8)min,单纯组(44.3±11.4)min,P<0.001]。联合组采集桡动脉血管长度(17.5±2.6)cm,耗时(36.5±6.7)min。两组采集移植血管长度无明显差异[联合组(43.4±6.1)cm,单纯组(42.1±7.2)cm,P=0.82],采集移植血管时间联合组明显少于单纯组[联合组34.1±8.7)min,单纯组(44.3±11.4)min,P<0.001]。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联合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和直视采集桡动脉,减少了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长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过程中,大隐静脉仍为最常用的桥血管材料,但采集难度较高.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使用间断小切口及传统长切口采集大隐静脉的优缺点.方法:纳入258例采集大隐静脉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其中间断小切口法采集大隐静脉112例,传统长切口法146例.观察采集大骆静脉时间、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总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间断小切口组采集大隐静脉时间长于传统长切口组(P<0.05).切口长度、缝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长切口组(P<0.01),总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 d腿部切口间断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长切口 组(P<0.01),在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传统长切口组腿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间断小切口组(P<0.01).提示,虽然间断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时间较长,但腿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尤其适合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刀切取桡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 方法 冠心病患者60例.使用超声刀改进"不接触"技术切取桡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结果 共切取桡动脉63条,全部血流良好并成功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超声刀具有良好的切割止血作用,切取桡动脉简便、快速、安全,可以明显减少对桡动脉的刺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间断小切口采取大隐静脉的经验,并与传统长切口作比较。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一组采用间断小切口取大隐静脉(间断小切口组),另一组采用传统长切口取大隐静脉(传统长切口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大隐静脉总长度、采取时间、下肢切口缝合时间、切口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在采取大隐静脉的过程中均未发生大隐静脉主干损伤及移植血管质量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与传统长切口组比较,间断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下肢切口缝合时间短,切口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大隐静脉总长度、采取时间、切口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小切口采取大隐静脉效果良好,较传统长切口有助于术后切口美容及减少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内窥镜辅助下国产大隐静脉采集系统采集大隐静脉(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在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12月84例连续进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中,36例采用EVH,48例采用间断皮肤切口采集大隐静脉。结果:两组所采集的大隐静脉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H组较间断切口组的大隐静脉采集时间长(P<0.05),但切口总长度(P<0.05),切口缝合时间明显缩短。在术后1个月内,EVH组和间断切口组分别有13.9%(5/36)和37.5%(18/48)发生下肢切口脂肪液化、红肿、感染等并发症。EVH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间断切口组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H是冠状动脉微创手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安全和值得推荐的可选择的大隐静脉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别.导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桥血管病变和心律失常.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检索2000/2009国内关于检索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后疗效的临床对比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并用RevMan 4.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检索并纳入本次研究的文献共16篇,其中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的病例1 392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的病例1 252例.Meta分析结果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的手术效果优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在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上都明显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P<0.05),但在移植血管数上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P<0.05),而两组在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近期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效果更好,但远期效果如何,尚未形成定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下微创方法切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病人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18例应用大隐静脉CABG病人,采用腔镜辅助的微创方法取材大隐静脉。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切取大隐静脉,平均长度25cm,术后腿部切口均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腔镜辅助下微创方法切取大隐静脉安全可靠,并能减少腿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桡动脉(RA)血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50例桡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病例进行术前超声检查,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分组比较分析.结果: 5例桡动脉病理为内膜轻度增生,其余病例病理检查均正常.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11例动脉内膜不规则增厚.CDFI检查动脉内膜增厚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人数明显增加(P<0.05).收缩期峰值流速(PSV)(26.9±7.88)cm/s, 舒张末期流速(EDV)(2.75±2.08)cm/s,平均流速(TAPV)(6.27±3.43)cm/s, 搏动指数(PI)7.19±6.00;动脉内膜无增厚组:PSV (35.5±18.5)cm/s (P<0.05), EDV(4.30±2.24)cm/s (P<0.05), TAPV(10.9±7.11)cm/s (P<0.05),PI (3.78±1.73)(P<0.01).男性组:桡动脉直径(DRA)(2.60±0.43)mm,女性组: DRA(2.18±0.56)mm(P<0.05);大体重组:DRA(2.67±0.45)mm,小体重组:DRA(2.29±0.45)mm(P<0.05);性别和体重对RA血动力学无影响.年龄和吸烟对RA直径和血动力学无影响.糖尿病组:DRA(2.20±0.44)mm,无糖尿病组:DRA(2.60±0.46)mm(P<0.05);糖尿病对 RA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高血压对桡动脉口径和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高血脂组:EDV (2.71±1.84) cm/s,TAPV (6.95±1.36) cm/s,无高血脂组: EDV (4.51±3.20) cm/s (P<0.05),TAPV (11.2±7.83) cm/s (P<0.05),血脂对DRA无明显影响.凝血状态对桡动脉口径和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结论: CDFI检查可初步判断RA的质量.慎用内膜增厚及伴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RA.性别、年龄、体重、吸烟不影响RA的应用.高血压和凝血状态不影响RA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PCI)的优劣,评价经桡动脉途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7年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的3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途径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53例,男性102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63±11岁;股动脉组185例,男性131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64±12岁,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造影成功率分别为96.7%、98.9%(P>0.05);曝光时间分别为8′54″±4′30″,6′45″±3′38″(P>0.05)。PCI的成功率分别为98.0%、98.9%(P>0.05);曝光时间分别为16′30″±7′20″,18′49″±4′30″(P>0.05)。严重并发症(死亡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两组无区别,桡动脉组2例(1.3%)死亡,2例(1.3%)血肿,1例(0.7%)出现右侧桡动脉闭塞,1周后桡动脉搏动恢复;股动脉组局部出血总发生率为10.2%(19例),发生排尿困难需留置导尿18例(9.7%),拔管时迷走反射6例(3.2%)。死亡1例(0.5%)。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3±1.3 d和3.5±1.1d,桡动脉组住院时间较短(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依从性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目前几种常用旁路材料的临床应用。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3月连续 5 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旁路材料包括左乳内动脉 (5 6根 )、游离右乳内动脉 (2 1根 )、桡动脉 (3 2根 )和大隐静脉(4 3根 )。回顾分析不同旁路材料的手术结果。结果 :桡动脉移植后旁路血管“线样征”1例 ;无胸骨、前臂并发症 ;下肢切口感染 2例 ,均为糖尿病、大体重患者 ,治疗后痊愈 ;死亡 3例 ,与旁路材料无关 (非体外循环手术因循环状态不稳死亡 1例 ,鱼精蛋白过敏 1例 ,顽固性心律失常 1例 )。结论 :注意旁路材料的取制技巧 ,针对不同病变冠脉血管选取应用不同旁路血管 ,以及术后及时监护处理是保证良好手术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3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途径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穿刺部位出血情况、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一次动脉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出血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无一例发生死亡、紧急冠状动脉闭塞行旁路血管移植术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无局部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作为移植物.术后利用Medi-stim Butterfly流量计进行桥血管流量测定,并记录血流量及搏动指数.结果:全组36例共行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149支,平均4.1支/例.桥血管流量测定均通畅,左乳内动脉干的流量为(31±6)mL/min,搏动指数为2.0±0.5,桡动脉的流量为(45±12) mL/min,搏动指数为1.9±0.7.36例中,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因胸骨后出血而开胸止血1例,术后4例诉手背外侧感觉异常、麻木,无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脑部并发症,无胸骨、纵隔感染.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达到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目的,手术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桡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193例桡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根据术后24 h血浆TM水平分为TM低水平组97例和TM高水平组96例。根据出院6个月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121例和预后不良72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M水平,分析2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合并疾病情况及预后情况,分析影响桡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早期预后的因素。结果与TM低水平组比较,TM高水平组体质量指数(BMI)较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吸烟史例数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TM低水平组比较,TM高水平组合并2型糖尿病、新发及陈旧性心肌梗死例数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M高水平组预后良好率低于TM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M、新发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是影响冠心病患者桡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LVEF是影响冠心病患者桡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血浆TM水平与患者术前身体状况有一定联系,TM高水平患者术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低水平患者,TM水平变化对评估冠心病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2年1月-2009年2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非体外循环组发生并发症1例,体外循环组6例;非体外循环组住院死亡1例,体外循环组死亡3例.结论 在多支病变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低,但是合并瓣膜病或严重的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更适宜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能取代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桡动脉与大隐静脉桥血管术后肌钙蛋白I(c Tn I)变化的临床变化与意义。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连续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大隐静脉组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55.1±6.3)岁;桡动脉组52例,男36例,女16例;年龄(56.3±8.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肌钙蛋白I变化、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结果随访6个月7年,桡动脉组1例患者死亡。大隐静脉组围手术期均存活。桡动脉组血清c Tn I术后6 h为(2.910±0.532)ng/ml,血清c Tn I术后12 h为(3.210±0.468)ng/ml。大隐静脉组血清c Tn I术后6 h为(3.011±0.411)ng/ml,术后12 h值为(3.143±0.677)n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c Tn I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是应用桡动脉与大隐静脉桥血管术后c Tn I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不影响c Tn I对术后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目前几种常用旁路材料的临床应用。方法:2000年1月-2002年3月连续5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材料包括左乳内动脉(56根)、游离右乳内动脉(21根)、桡动脉(32根)和大隐静脉(43根)。回顾分析不同旁路材料的手术结果。结果:桡动脉移植后旁路血管“线样征“1例;无胸骨、前臂并发症;下肢切口感染2例,均为糖尿病、大体重患者,治疗后痊愈;死亡3例,与旁路材料无关(非体外循环手术因循环状态下不稳死亡1例,鱼精蛋白过敏1例,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结论:注意旁路材料的取制技巧,针对不同病变冠脉血管选取应用不同旁路血管,以及术后及时监护处理是保证良好手术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入住本院心血管外科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予以双心护理,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于入院时、术前一天、出院当天分别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结果患者入院时、手术前一天和出院时的焦虑、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 468,P=0. 039;χ~2=6. 359,P=0. 042;χ~2=7. 156,P=0. 028),且呈逐渐缓解趋势。结论双心护理模式能够缓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给予连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7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连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依从行为和情绪评分.结果 对照组合理膳食26例(74.3%),按时用药28例(80.0%),作息规律23例(65.7%),适当运动18例(51.4%).观察组合理膳食33例(94.3%),按时用药34例(97.1%),作息规律34例(97.1%),适当运动30例(85.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SAS(34.14±1.54)分,SDS(32.04±1.14)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AS(25.07±1.46)分,SDS(24.31±1.26)分.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给予连续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依从性,有利于维持术后疗效,改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建立良好的情绪和心态,积极配合复查治疗,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与常规气管切开术(surgical tracheostomy,ST)在头颈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急救中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头颈部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60例,按知情同意原则等分成ST组和PD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切口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气管切开后30 min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30 min均明显增加,但PDT组呼吸和心率变化小于ST组(P<0.05);PDT组手术时间[(9.61±2.42)min]较ST组[(23.26±2.93)min]明显减少(P=0.027),切口长度[(2.38±0.48)cm]较ST组[(5.99±1.15)cm]明显缩短(P=0.018),术中出血[(8.04±2.85)mL]较ST组[(23.89±4.27)mL]明显减小(P=0.01),切口愈合时间[(2.92±1.08)d]较ST组[(6.36±1.89)d]明显缩短(P=0.001);PDT组术后脱管、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ST组(P<0.05).结论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操作快速、损伤小、愈合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头颈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急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采用左胸前外侧小切口与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单纯左前降支病变冠心病患者86例,均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其中采用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入路者48例为左胸前外侧组,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入路者38例为胸骨下段组,术中均行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单支搭桥。比较2组年龄、男性比例、体质量指数、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及术前肌红蛋白、血肌酐水平等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桥血管流量、搏动指数、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治疗时间、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及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切口愈合不良、急性肾损伤、低氧血症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比较2组随访期间桥血管通畅率。结果 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男性比例、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及术前肌红蛋白、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胸前外侧组手术切口长度[(7.04±1.03)cm]、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0.56±5.93)h]、ICU治疗时间[(2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