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鉴定与形态学特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惠莲  夏敏  唐志红  马静  凌文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834-5835,i002
目的:建立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模型,为体外研究动脉硬化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方法:采用1.25g/L胰蛋白酶(2.5g/L胰蛋白酶:0.2g/LEDTA:1:1V/V)消化、分离和传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内皮细胞的形态观察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内皮细胞在接种后约2h开始贴壁生长,光镜下内皮细胞呈铺路石状镶嵌排列;免疫组化可见内皮细胞胞浆中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反应;电镜下可见胞浆中有W-P小体,证实培养的细胞为内皮细胞。结论:用胰酶灌注消化脐静脉可获得高纯度的内皮细胞,细胞存活率高。本方法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改进及其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优化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原代及传代培养的方法,并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为组织工程血管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改进的胶原酶Ⅰ型灌注法分离HUVEC,用含胎牛血清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光镜、免疫组化法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分离的HUVEC体外培养7~10d左右可长成单层,光镜下为多角形,呈铺路石状排列,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结论]改进的胶原酶Ⅰ型灌注法所分离细胞数量多,易成活,且为具有细胞生物学功能的HUVEC。  相似文献   

3.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和原代培养的可靠方法与经验.方法:利用0.1%胶原酶消化、分离、体外原代培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0.125%胰酶-0.02%EDTA溶液消化传代,根据细胞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和Ⅷ因子、CD31细胞免疫组化及对乙酰化LDL高摄取试验进行内皮细胞鉴定.结果: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传代生长均良好,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形态学表现,Ⅷ因子、CD31细胞免疫组化显示阳性反应,及Dil-Ac-LDL摄取荧光检测提示其具有强摄取能力,从而鉴定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本方法获得的HUVEC量多,方法简单、可靠,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提供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尾加压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前列环素,以及对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尾加压素Ⅱ舒张血管的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4/08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实验室完成。根据所加人尾加压素Ⅱ的浓度不同(10^-9 -10^-7 mol/L),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9 mol/L组、10^-8 mol/L组及10^-7mol/L组。干预24h后,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2^-,NO3^-的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碘[125Ⅰ]6-酮前列腺素F1α的水平。 结果:①一氧化氮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O2^-,NO3^-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1.37&;#177;2.21,16.51&;#177;1.33,P〈0.01)。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一氧化氮合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70.65&;#177;15.63,36.62&;#177;11.16,P〈0.01)。③前列环素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572.69&;#177;1.86,563.93&;#177;2.66.P〈0.01)。 结论:尾加压素Ⅱ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前列环素.提示尾加压素Ⅱ可能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产生而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认为经磁场作用的酶,大多有增强活性的倾向,而关于低频电磁场(1ow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field,LFEMF)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表达的影响研究不多见.目的探讨不同磁场强度,不同作用时间的LFEMF对HUVEC的NOS活性表达的影响,以探讨LFEMF用于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u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再狭窄防治的意义.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研究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按LFEMF的不同磁场强度,不同作用时间分为9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进行干预.进行ABC免疫酶染色后图像分析法观察HUVEC的NOS表达.主要观察指标非磁场干预与不同强度磁场干预的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OS结果.结果除60mT 20min组,60mT 30min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内皮细胞结构型NOS(Endothelium Constructive nitric oxide synthase,ecNOS)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实验组与对照组诱生型NOS(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均无表达.结论LFEMF增强了培养的HUVEC的ecNOS的表达,可能适用于再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尾加压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前列环素,以及对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尾加压素Ⅱ舒张血管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4/08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实验室完成。根据所加入尾加压素Ⅱ的浓度不同(10-9~10-7mol/L),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9mol/L组、10-8mol/L组及10-7mol/L组。干预24h后,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2-,NO3-的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碘[125Ⅰ]-6-酮前列腺素F1α的水平。结果:①一氧化氮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O2-,NO3-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1.37±2.21,16.51±1.33,P<0.01)。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一氧化氮合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70.65±15.63,36.62±11.16,P<0.01)。③前列环素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572.69±1.86,563.93±2.66,P<0.01)。结论:尾加压素Ⅱ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前列环素,提示尾加压素Ⅱ可能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产生而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体外建立稳定可靠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目前培养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目的:探索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2.5g/L胰蛋白酶和0.02%EDTA消化、分离、体外原代培养及消化传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简化完全培养液组分(不添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素等辅助因子),当原代培养细胞80%以上汇合,根据细胞特有的形态学特征和Ⅷ因子进行内皮细胞的鉴定。结果与结论:种植在培养瓶中的内皮细胞2h贴壁生长,24h换液后内皮细胞80%融合,细胞状态好,内皮细胞呈单层铺路石样外观,经过镜下观察和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证明是脐静脉内皮细胞。证实用胰蛋白酶灌注脐静脉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获得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可靠性大,成功率高,可以构建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共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nous endothelial ceils,HUVEC)与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nlan umbilical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HUASMC),初步探讨观察共培养的HUVEC的形态和增殖特性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再狭窄的机制。 方法:用共培养装置将体外同时培养在一个培养孔中的HUVEC和HUASMC分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单独培养和共培养HUVEC的生长状态和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法标记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荧光强度和细胞周期。 结果:共培养的HUVEC逐渐转变为长梭形;单独培养的HUVEC仍保持鹅卵石样。单独培养的和共培养的HUVEC处于细胞周期GO/G1期和G_2+s期的百分率为:(70±3)%和(81±5)%:(22±4)%和(14± 4)%。二者均有Cyclin D的表达,但后者的表达显著低于前者。结论:共培养的HUVEC低血清干预48h形态逐渐变为长梭形,更接近于在体形状;而单独培养的HUVEC仍保持原鹅卵石状。此外,前者的增殖活性也显著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培养家兔角膜内皮细胞 ,为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体外培养家兔角膜内皮细胞并做电镜鉴定。结果细胞 3d后开始从组织块边缘生出 ,1周后组织块周围长出细胞晕 ,3周后开始融合 ,传代。结论经相差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证实为角膜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胶原海绵促进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疗效与机制。方法实验组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含8 U胶原酶的0.2 ml PBS 2 mm×2 mm×2 mm正方体胶原海绵;对照组仅加入含8 U胶原酶的0.2 ml无菌的PBS液体。培养24 h后测血管内皮细胞增殖(MTT实验)、迁移(划痕实验)、及免疫蛋白印迹检测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整合素(Integraαv)。结果细胞培养后24 h,实验组可以显著促进HUVEC的增殖,增殖率达86%;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迁移加快,12 h细胞迁移完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VEGF、Ang1及Integraαv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控制组,其中以整合素аv蛋白表达增加尤为显著,增加了80%。结论胶原海绵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其中促进迁移的作用较强,机制之一为提高了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ANG1、Integraαv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分离原代培养的方法,并总结对培养的细胞鉴定方法。方法通过胰酶灌注法从人脐带获取内皮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及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鉴定所获得的细胞系。结果分离的HUVEC在体外7-10天左右可长成单层,光镜下胞体为单层铺路石状排列。第VⅢ因子相关抗原的检测为阳性。透射电镜下观察培养的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结论用胰酶灌注法是获得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有效方法。本方法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2.
背景:传统免疫磁珠法分选内皮祖细胞的方法操作复杂、费用大,细胞获得率较低,且内皮祖细胞的增生及分化受限.目的:尝试改良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为实现内皮祖细胞移植、改善血管功能提供足量细胞来源.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得人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进行诱导、分化和扩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对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梭形贴壁和铺路石样等形态;在细胞培养至第7天,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1、vWF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染色表明:(83.0±4.3)%的贴壁细胞双染呈阳性,并且DiI-acLDL标记的内皮祖细胞红色荧光在体外可以持续6周以上;第7天贴壁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D34、CD133和KDR分别为(17.8±3.7)%、(22.1±4.4)%、(81.5±5.0)%.结果提示,实验成功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内皮祖细胞,在其体外可扩增并向为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采集献血员抗凝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在含有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20μg/L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4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分别在培养的第6和14天,流式细胞仪检测其KDR,CD133,CD34和vWF阳性率,并通过检测其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的吸附和内吞DiI-acLDL来进行细胞功能学的鉴定。结果: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培养第6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133,CD34和vWF,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46.4±9.3)%、(33.8±11.7)%、(73.5±6.3)%和(38.9±8.2)%,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②培养第14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34和vWF,不表达CD133,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81.5±7.6)%、(88.9±5.4)%和(78.3±13.6)%,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结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皮祖细胞,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采集献血员抗凝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在含有体积分数为O.1胎牛血清、20μg/L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4m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分别在培养的第6和14天,流式细胞仪检测其KDR,CDl33,CD34和vWF阳性率,并通过检测其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的吸附和内吞、DiI-aeLDL来进行细胞功能学的鉴定。 结果: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培养第6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l33,CD34和vWF,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46.4&;#177;9.3)%、(33.8&;#177;1l、7)%、(73.5&;#177;6、3)%和(38.9&;#177;8、2)%,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eLDL。②培养第14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34和vWF,不表达CDl33,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8l、5&;#177;7、6)%、(88.9&;#177;5.4)%和(78、3&;#177;13.6)%,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eLDL。 结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皮祖细胞,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磁场强度,不同作用时间的低频电磁场(LFEMF)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表达的影响,以探讨LFEMF用于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IVS)术后冠脉再狭窄(RS)防治的意义。方法:分别用不同磁场强度,不同作用时间的LFEMF作用于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行ABC免疫酶染色法,图像分析法分析LFEMF对HUVEC的NOS表达的影响。结果:除60mT20min组,60mT30min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内皮细胞结构型NOS(ecNOS)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差异显著(P<0.05)。所有实验组与对照组诱生型NOS(iNOS)均无表达。结论:LFEMF增强了培养的HUVEC的ecNOS的表达,可能适用于RS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采用0.1%Ⅰ型胶原酶分离脐静脉内皮细胞,加入含10%胎牛血清及人AB血清的M1640培养基,在37℃,5%CO2孵箱中培养,以免疫组化方法对内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细胞在接种4 h后开始贴壁生长,5~7 d后融合成单层,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鹅卵石状排列,有接触抑制现象,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胞浆中人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结论用胶原酶灌注消化脐静脉是获得内皮细胞的一种可靠的方法,有助于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背景:移行上皮细胞的分离方法有酶消化法、组织块法及刮削法3种。目的:探讨培养人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和其传代的最佳方法。方法:培养人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观察细胞在MEM-F12和KSFM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以及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标记AE1及仅在尿路上皮组织中特异表达的尿空斑蛋白Uroplakin III,以鉴定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别利用4步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再植法对细胞进行传代培养。结果与结论:①细胞在MEM-F12培养基中较KSFM培养基中爬出及融合均快,生长状态良好。②细胞免疫荧光鉴定证实为移行上皮细胞。③胰蛋白酶消化传代细胞,传代第18~24h贴壁,贴壁后无法继续生长,60~72h后细胞开始凋亡;组织块再种传代细胞生长稳定迅速,24~48h细胞开始爬出,第10~16天达到80%融合,传至第4代后开始出现衰退。说明以DMEM-F12培养基进行组织块培养法和组织块再种法是人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由于肿瘤存在个体差异,对癌株的研究不能准确反映个体之间的差异,原代细胞培养则与体内状态更相近。目的:体外培养建立宫颈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胰蛋白酶及Ⅰ型胶原酶联合消化法从23例新鲜宫颈癌组织获取宫颈癌细胞,测定其细胞生长曲线,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CK17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23例中有21例成功从宫颈癌组织中获取宫颈癌细胞并能连续传代,稳定增殖,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宫颈癌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CK17表达呈阳性。说明胰蛋白酶及Ⅰ型胶原酶联合消化法能成功分离原代宫颈癌细胞。  相似文献   

19.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sitosterolaemia is unknown. The effect of sitosterol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 was investigated by culturing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in the presence of up to 0.7 mmol l-1 of sitosterol. Liposomes were used to supply the high sterol concentrations. Exposure to 0.7 mmol l-1 of sitosterol for 72 h caused contraction of the endothelial cells and increased release of intracellular lactate dehydrogenase. After 96 h incubation the cells were partly detached from the substrate. At this time-point 0.35 mmol l-1 of sitosterol also caused perturbation of the endothelial cells. However, we could not confirm previous reports tha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production was enhanced by sitoste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