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7年广州市GⅡ.4 Sydney 2012变异株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调查表收集病例发病资料和疫情数据,采集现症病例和厨工的肛拭子以及环境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和同源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疫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17年9月17-21日,广州市大学城某高校累计发生诺如病毒感染病例226例,包括223例在校学生和3例厨工,学生罹患率为0.73%(223/30 711);宿舍A区学生罹患率最高(1.73%,164/9 459),无院系和班级聚集性;主要危险因素为18-20日在A区食堂就餐(OR=10.75,95% CI:5.56~20.79),发病风险最高的是18日晚餐,另一危险因素是同宿舍有病例(OR=3.65,95% CI:1.92~6.94);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的厨工全部来自A区食堂,阳性率为26.67%(12/45),病毒基因测序结果为GⅡ.4 Sydney 2012变异株,与学生病例的病毒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结论 本次疫情是继2013年之后诺如病毒GⅡ.4 Sydney 2012变异株再次在学生人群引起的较大规模暴发疫情,由食源性传播的可能性较大,同时不排除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某学校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胃肠炎暴发疫情,探讨疫情暴发的原因、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同类胃肠道暴发疫情提供依据和参考经验。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和统计分析,采集病例和对照肛拭子样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9年12月12~19日,累计搜索到185例病例,罹患率为3.84%(185/4 822);病例分布在七、八、九年级,罹患率分别为5.38%(31/576)、18.71%(104/556)、9.06%(50/552),年级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7,P0.05)。教学楼1~5层学生罹患率分别为2.17%(5/230)、7.51%(26/346)、15.77%(53/336)、17.11%(65/380)、6.38%(25/392),不同楼层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6,P0.05)。采集12份病例、10份学生对照及10份食堂工作人员对照的肛拭子样本,检测结果为9份病例样本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1份食堂工作人员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其余样本均为阴性。结论此次暴发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学生间密切接触为主要的传播方式,食堂工作人员隐性感染可能与此次疫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一起感染性腹泻疫情的病原体和来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罹患率。采集疑似感染性腹泻患者肛拭子、生活饮用水、空气和环境涂抹拭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快速检测轮状病毒A群、B群、C群,诺如病毒GⅠ、GⅡ型和肠道腺病毒三种感染性病毒核酸,肛拭子采用细菌培养检测肠道致病菌,生活饮用水检测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结果共采集病例标本21份,生活饮用水2份,厕所空气样2份,环境标本标本厕所蹲位地面墙面、寝室门把手地面等涂抹拭子20份,病例标本13份、环境标本3份为诺如病毒核酸GⅡ型,其他轮状病毒A群、B群、C群,诺如病毒GⅠ型和肠道腺病毒核酸、肠道致病菌检测为均阴性,饮用水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测均未检出。结论该起疫情为诺如病毒感染所致。暴发的可能传播为人与人接触传播和空气气溶胶传播。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准确快速的检测出诺如病毒GⅡ型病原体,为疫情的处理提供了及时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湖北省某小学发生的一起腹泻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发生情况和可疑传播因素。采用RT-PCR法对人体和环境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本次疫情从2017年3月9日开始至3月16日结束,共发现26例病例,均为在校师生,罹患率为1.20%。调查共采集到31份肛拭子样本和3份呕吐物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为10份肛拭子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采集饮水机桶装水和食堂留样食品未检出诺如病毒核酸和致病菌。疫情特点符合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特征。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暴发,可疑传染源为首发病例,传播模式主要为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广东省哨点医院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流行状况,以及由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特征。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选取22家医院的门诊科室为监测哨点,将采集的腹泻病例粪便样本(共10750份)送至市级CDC,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及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所有阳性样本递送至广东省CDC,并按照随机数字法抽取了855份进行诺如病毒基因分型,共成功测序样本690份。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时期内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情况。通过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广东省13起由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感染引起的社区暴发疫情数据,进行社区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年8月首次检出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2012年11月检出比例为13/15。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T1时期),各月份中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3.8%(100/421)、15.9%(61/383)、19.2%(95/495),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T2时期),各月份中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7.0%(90/529)、8.7%(37/426)、11.2%(46/409),均低于T1时期(χ2值分别为6.65、9.93、10.74,P值分别为0.010、0.002、0.001)。T1时期内≥15、<15岁组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6.3%(143/543)、14.9%(113/756)(χ2=25.90,P<0.001);T2时期≥15、<15岁组阳性率分别为10.1%(52/516)、14.3%(121/848)(χ2=5.09,P=0.024)。13起暴发疫情中,食源性传播占10/13。结论广东省2012年8月首次检出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2012年11月起呈现社区流行,流行1年后,强度降低;由诺如病毒GII.4 Sydney变异株引起的暴发疫情主要以食源性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珠海市某中学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原因。方法开展病例搜索,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采集样本用多重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该校共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51例(学生49例、厨工2例),罹患率12.3%(51/416);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和发热,症状均较轻,呈自限性,病例无班级和宿舍聚集性,无重症病例;食堂就餐是危险因素(OR=8.46);39份标本(病例及厨工肛拭子、食堂食物留样、厨房自来水及学校直饮水)中,有31份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GⅡ.17基因型),证实疫情是由GⅡ.17诺如病毒引起急性胃肠炎暴发,污染食物是主要原因。结论冬春季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学校是发生疫情的主要场所,污染食物是引起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加强食堂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体检,杜绝从业人员带病上岗;疫情暴发流行期要加强外环境消毒,及时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一起GⅡ.17型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腹泻疫情。方法收集该起疫情患者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该起感染性腹泻疫情共36例患者,采集13例临床表现典型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8份,阳性率为61.54%。将5株测序成功序列进行比对,确定诺如病毒基因型为GⅡ.17型。与2014年中国香港分离的诺如病毒GⅡ.17型参考株Norovirus HK GⅡ.17 2014在同一个进化分支上,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3%~99.7%。结论本次疫情是由GⅡ.17型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腹泻疫情,应加强对此毒株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盘锦市一所中学暴发的一起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疫情进行病原基因测序分析,鉴定其病原体,并进一步对其基因分型和分析。方法对9份疫情样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NV GⅠ型和NV GⅡ型检测,对阳性样本进行RNA电泳,挑取条带清晰样本进行产物纯化、测序和基因数据库比对,并用Bio Edit软件构建序列进化树。结果在15份样本中,有7份样品检出NV GⅡ型阳性,选取4份阳性样本进行RT-PCR扩增、测序,将所得数据进行比对后发现为NV GⅡ.17型和NV GⅡ.4型。结论经测序结果证实该疫情为诺如病毒所致,为NV GⅡ.17型和NV GⅡ.4型混合感染,NV GⅡ.17在本地区首次检出,未发现NV GⅡ.4/Sydney变异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分析,为以后类似事件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发生情况及可疑传播因素进行分析;采集患者的粪便、肛拭子和呕吐物标本进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检测;采集水样进行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杆菌检测。结果12份标本中,8份(7例病例)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GⅡ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均阴性;13份水样中,2份出厂水、5份管网末梢水的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杆菌均超标,1份水源水耐热大肠杆菌〉1 600MPN/100mL。结论本次疫情是因安全供水事故导致的诺如病毒暴发的社区感染性腹泻事件。应加强对诺如病毒性腹泻防治知识的宣传,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加强对农村集中式供水的监测与监管,确保提供安全饮用水是防控类似事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1起农村学校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暴发调查,分析感染传播途径,为农村及集体单位饮用水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主动搜索、问卷调查等方法对2009年9月广东省某农村中学急性胃肠炎暴发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采集病例肛拭子、井水及自来水用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和测序分析。结果广东省某农村学校胃肠炎暴发的指示病例发病时间为2009年9月4日,疫情历时8d,共搜索到病例108例,罹患率1.8%(108/5854);病例以学生为主(占85.2%,92/108),另有15名教师及1名校门卫发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99.1%,107/108)、腹痛(82.4%,89/108)和呕吐(72.2%,78/108),82名病例病程中位数2d(P25~P75为2~3d),无住院病例;病例在班级及宿舍分布未见明显空间聚集性;学生是否在学生食堂就餐罹患率分别为1.7%(90/5418)、3.0%(2/66),教师是否在教师食堂就餐罹患率分别为7.7%(11/143)、3.5%(5/142),学生及教师有无在学校就餐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6,P﹥0.05);生活使用井水人群罹患率(2.0%,47/2324)是使用自来水人群罹患率(1.0%,14/1367)的2倍(RR=2.0,95%CI1.1~3.6)。采集9份现症病例肛拭子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RT-PCR检测,6份标本呈阳性;采集消毒前井水及井水末梢水各1份和自来水1份,其中2份井水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均呈阳性,自来水诺如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选取3份肛拭子阳性标本和1份井水进行序列测定,4份标本核酸相似性为100%,经与GenBank进行BLAST比较属于诺如病毒GⅡ-4群。结论广东省某农村学校发生1起GⅡ-4型诺如病毒感染的胃肠炎暴发,主要传播途径是因生活使用的井水受到诺如病毒污染,加强农村及集体单位饮用水管理是当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重中之重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一起聚集性胃肠炎事件暴发的病源、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依据,为减少同类事件提供经验。方法制订病例定义并搜索,采取病例对照方法寻找可疑餐次及危险食物,采集样品进行核酸检测和分离培养。结果共搜索到疑似病例60例,确诊24例,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2014年11月24日午餐是可疑餐次,该午餐中的客家秘制烧鸭是危险食物,邻座或共用工作卡座通道存在的接触是疫情扩散的因素,24例患者肛拭子标本经PCR检测,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经鉴定为GⅡ.17型病毒株。结论该次疫情是一起GⅡ.17型诺如病毒导致的感染性胃肠炎暴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GⅠ和GⅡ型诺如病毒的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在临床检验中得到应用。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诺如病毒GⅠ型病毒的特异性Taqman探针的5’端标记了FAM和对诺如病毒GⅡ型病毒的特异性Taqman探针的5’端标记了JOE,从而实现了在同一反应管中对诺如病毒同时进行检测和分型。2015年采集两所哨点医院符合要求的门诊腹泻患者的380份粪便标本运用此方法进行了检测和分型。结果诺如病毒GⅠ型和诺如病毒GⅡ型分别在FAM检测通道和JOE检测通道出现相应的荧光扩增曲线;380例符合定义的临床标本中诺如病毒GⅠ型的检出率为3.68%,诺如病毒GⅡ型的检出率为14.74%,诺如病毒GⅠ型和诺如病毒GⅡ型混合感染的检出率为1.58%,全年诺如病毒的总检出率为20.00%。结论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具有重复性好、特异性强、时效性好和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一起养老院感染性腹泻疫情的病原体及其基因型别。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罹患率。对发病老人和部分工作人员进行肛拭子采样,采用细菌培养检测常规肠道致病菌,应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应用常规RT-PCR扩增部分NoV阳性株衣壳蛋白的N/S区,PCR产物纯化回收、测序,利用Clustal X、MEGA4.1软件分析其基因序列。结果 21份病例及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肠道致病菌和轮状病毒均为阴性,19份样本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毒株排除重组株的可能,测序样本均属GⅡ.4型诺如病毒,其与Hu/NSW696T/2006/AUS(EF684915)的同源性高达99%。结论经诺如病毒核酸序列分析,该疫情是一起由GⅡ.4-2006b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2018年湖州一起赴泰国旅游团游客中发生的急性胃肠炎疫情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及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对送检的疫情标本进行GI和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采用RT-PCR方法对阳性标本进行RdRp区和VP1区部分片段的扩增和测序。综合系统进化分析和重组分析结果判定病毒基因型别。结果 送检的8例病例的粪便标本均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其中5份标本为GI、GⅡ诺如病毒核酸同时阳性,3份标本为GⅡ诺如病毒核酸阳性。8份阳性标本有5份测序成功。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次疫情检出的GⅡ型诺如病毒为GⅡ. P17-GⅡ. 17基因型,GI型诺如病毒为GI. P4-GI. 5重组株。结论 该起赴泰国旅游团游客中发生的急性胃肠炎疫情是由GⅡ. P17-GⅡ. 17和GI. P4-GI. 5基因型诺如病毒混合感染所致,推测感染来源来自泰国曼谷旅行期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2022年云南省某中学一起急性肠胃炎暴发疫情的病原和基因特征。方法采集这起暴发疫情中的学生和厨工病例的肛拭子, 使用诺如病毒GⅠ/GⅡ双通道核酸检测试剂盒定性检测。GⅠ和GⅡ阳性的样本分别采用引物G1SKF/G1SKR和MON431/G2SKR进行病毒扩增和测序, 通过在线分型工具及系统进化分析确定病毒基因型别。结果共采集58份肛拭子, 实验室检测阳性率为53.45%(31/58)。其中, GⅠ阳性样本22份, GⅡ阳性样本14份, GⅠ和GⅡ合并感染样本5份。31份阳性样本基因测序获得毒株序列22株, 包括诺如病毒GⅠ型15株, 其中GⅠ.6[P6]型9株、GⅠ6.[P11]型6株;诺如病毒GⅡ.4[P16]型7株。结论本起疫情由诺如病毒GⅠ.6[P6]型、GⅠ.6[P11]型和GⅡ.4[P16]型混合感染引起, 这是云南省首次在诺如病毒暴发疫情中检出GⅠ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1起某老人护理院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的原因,为今后老年人此类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收集病例资料,采集部分病例和工作人员肛拭子标本,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1份肛拭子样本中,19份诺如病毒GⅡ犁核酸阳性,其中11份阳性为发病老人肛拭子样本,8份为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结论该疫情是一起由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密切生活接触及未能及时消毒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某大学发生的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分析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三间分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疫情暴发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学调查检查食堂工作环境,收集食堂涉疫档口的食物留样和环境样本,采集疑似病例和食堂工作人员的肛拭子进行常见致病菌和病毒检测。结果 该次疫情确诊32例学生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23/32,71.88%)和腹泻(14/32,43.75%);发现8名食堂工作人员隐性感染,食物留样和环境样本结果均为阴性。32名学生和8名食堂工作人员的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基因型均为GⅡ.17。病例对照研究表明,9月7日(OR=2.74,95%CI:1.09~6.92)和9月8日(OR=2.92,95%CI:1.06~8.07)在食堂自助餐窗口就餐是诺如病毒胃肠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该次急性胃肠炎暴发由GⅡ.17型诺如病毒感染引起,可能源于食物储存不当导致食物污染,并继发通过人与人接触等多途径传播引起暴发;9月7日和9月8日在食堂自助餐窗口就餐是主要危险因素。未来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诺如病毒分子生物学特点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诺如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收集北京市2007年1—3月非细菌性胃肠炎暴发和散发病例,采集患者粪便标本,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粪便标本进行诺如病毒RNA检测,对RT—PCR阳性标本的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检测38例粪便标本,共有27例阳性。随机选择其中4例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获得4株诺如病毒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4株病毒序列与诺如病毒GⅡ/4型参考株同源性最高,其中与荷兰和日本提交的诺如病毒GⅡ/4型变异株最为接近,同源性分别为97.8%~98.5%和95.2%~95.9%。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该4株诺如病毒与荷兰、日本流行的GⅡ/4型变异株处于同一分支上。结论北京地区存在诺如病毒GⅡ/4型变异株流行,其与2006年荷兰和日本的诺如病毒流行株属同一类GⅡ/4型变异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一起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成因,为救治患者、控制疫情及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能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采集饮用水、食堂留存的食物样品、病例和对照的肛拭子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疫情局限于1个班级,49名学生中有15名发病,罹患率为30.61%(15/49)。首发病例发病后自行服药继续上课,其后的44~59h内14名学生陆续发病,主要集中在47~50h。采集的标本均未分离到肠道致病菌,12份患者肛拭子经荧光定量PCR检测,8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轮状病毒等致泻性病毒核酸阴性;5份健康学生肛拭子(对照)致泻性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该起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由诺如病毒引起,密切接触与气溶胶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合肥市某工地一起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的病原及其基因型。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16份肛拭子标本和7份水样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札如病毒和星状病毒核酸筛查,对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采用RT-PCR扩增Rd Rp-VP1区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在线比对确定病毒基因亚型,运用MEGA软件构建基因进化树,进行基因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 14份肛拭子和2份水样标本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札如病毒和星状病毒核酸均阴性,获得9条诺如病毒Rd Rp-VP1区基因序列,均为GⅡ. P17-GⅡ. 17型。结论 这是一起因饮用水污染GⅡ. P17-GⅡ. 17型诺如病毒引发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