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的作用及对P-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 机分成3组,其中对照组10只,海人酸致痫组10只,雷公藤内酯干预组10只。应用结晶紫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海人酸致痫后6,24,48,72 h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雷公藤内酯 干预组中海马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与对照组相似;海人酸致痫组中,海马神经元变性或丢失,胞体皱缩,形态不规则。Western-Blot结果显示,雷公藤内酯干预后48 h下调P-糖蛋白作用明显,海人酸致痫组中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显著增多(P〈0. 05);雷公藤内酯干预组中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水平与海人酸致痫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雷公 藤内酯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雷公藤内酯对癫痫大鼠P糖蛋白的表达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红藻氨酸(kainite acid, KA)快速点燃癫痫模型,观察行为学、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om, EEG)、海马病理改变及其神经发生.方法 立体定向连续注射KA于侧脑室致痫. 视频监测、深部EEG、Nissl染色、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大鼠行为学及深部EEG呈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3个阶段性变化.根据Racine行为学分级法,Ⅴ级8只,Ⅳ级12只,Ⅲ级2只,Ⅱ级2只;深部电极描记出起始于海马并向杏仁核、额叶皮质等传导癫痫样波;病理变化提示长期癫痫发作会导致海马锥体细胞逐渐变性、坏死、丢失.BrdU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齿状回,并在癫痫发作后显著增多(P<0.01).结论 KA快速点燃大鼠模型为模拟颞叶癫痫的理想动模型,癫痫发作后神经发生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3.
海人酸杏仁核点燃大鼠癫痫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建立和评价海人酸杏仁核微量注射点燃癫痫动物模型。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以杏仁核外侧基底核为给药靶点,在立体定位仪下,微量注射海人酸1 μg后进行大鼠的行为学和电生理学观察,并分别于第6、12、72 h和7、14、21 d对大鼠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海人酸微量注射后实验大鼠出现典型的癫痫发作过程,顶叶皮层脑电图依次出现多种形式的痫性放电,HE染色显示海马和颞叶皮层神经细胞的相应病理变化,点燃成功率为90%。结论:采用杏仁核海人酸微量注射方法成功建立了Wistar大鼠点燃癫痫模型,该模型适用于颞叶癫痫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宁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对耐药性癫痫大鼠即早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2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马西平+宁痫颗粒高[(0.03+4.80)g.kg-1.d-1]、中[(0.03+2.40)g.kg-1.d-1]、低剂量组[(0.03+1.20)g.kg-1.d-1],宁痫颗粒组(2.40 g.kg-1.d-1)和卡马西平组(0.03.g.kg-1.d-1),每组6只。采用海人酸海马CA3局部注射制作大鼠癫痫模型,术后第2天予苯妥英钠药物筛选14 d后制作耐药性癫痫模型。各组灌胃2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即早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实验显示:各治疗组大鼠耐药性癫痫模型颞叶皮层、海马CA3区c-fos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表达增强,密集分布,染色较深,同时又低于模型组;宁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各组均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作用优于卡马西平组(P〈0.05)。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宁痫颗粒组与卡马西平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宁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能抑制即早基因c-fos表达,两者联合疗效明显增强,以联合宁痫颗粒高剂量组疗效最佳,但治疗组指标均完全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宁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对耐药性癫痫大鼠即早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2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马西平+宁痫颗粒高[(0.03+4.80)g.kg-1.d-1]、中[(0.03+2.40)g.kg-1.d-1]、低[(0.03+1.20)g.kg-1.d-1]剂量组、宁痫颗粒组(2.40 g.kg-1.d-1)和卡马西平组(0.03 g.kg-1.d-1),每组6只。采用海人酸海马CA3局部注射制作大鼠癫痫模型,术后第2天予苯妥英钠药物筛选14 d后制作耐药性癫痫模型。各组灌胃2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即早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实验显示:各治疗组大鼠耐药性癫痫模型颞叶皮层、海马CA3区c-fos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表达增强,密集分布,染色较深,同时又低于模型组;宁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各组均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作用优于卡马西平组(P〈0.05)。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宁痫颗粒组与卡马西平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宁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能抑制即早基因c-fos表达,两者联合疗效明显增强,以联合宁痫颗粒高剂量组疗效最佳,但治疗组指标均完全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海人酸致痫大鼠模型中P-糖蛋白(P—gP)表达水平的变化及雷公藤内酯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8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其中对照组28只,海人酸致痫组28只。雷公藤内酯干预组28只。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动物海人酸致痫后6、24、48、72h海马区P-gp的表达,RT—PCR法检测各组动物各时间点P—gPmRNA的表达。结果:雷公藤内酯干预组海马区各时间点P—gp及P—gpmRNA的表达均较海人酸致痫组显著下调(P〈0.05),且雷公藤内酯干预后48h下调P—gp作用明显。结论:雷公藤内酯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耐药有逆转作用,其机制与下调致痫大鼠海马区P-g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区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海人酸组、雷公藤内酯干预组,每组10只.海人酸组颈内皮下注射海人酸,剂量为10 mg/kg;雷公藤内酯干预组在海人酸注射前连续7d腹腔内注射雷公藤内酯,剂量为30 μ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取脑海马组织,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动物海马区AQP4蛋白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海人酸组和对照组AQP4条带与GAPDH条带的灰度值比分别为0.872±0.141和0.453±0.078,海人酸组AQP4表达显著增多(P<0.05);雷公藤内酯干预组中海马AQP4蛋白相对灰度值比为0.647±0.185,表达较海人酸组减少(P<0.05).RT-PCR结果显示,海人酸组与对照组AQP4条带与GAPDH条带的灰度值比分别为1.212±0.115和0.843±0.091,海人酸组AQP4 mRNA表达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雷公藤内酯干预组AQP4 mRNA相对灰度值比为1.105±0.192,与海人酸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脑海马区AQP4蛋白的表达有下调作用,可以作为临床难治性癫痫的候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颞叶癫痫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颞叶癫痫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变化,探讨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方法:以海人酸杏仁核微量注射建立经典的雄性Wistar大鼠颞叶癫痫化学点燃模型,按点燃后第14、21天时间点分为2组,每组5只,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并对突触活性参数量化分析。结果:颞叶癫痫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结构受损,神经元突触数密度降低(P<0.05),突触活性区膜面积缩小(P<0.05),突触界面曲率降低(P<0.05),比表面减小(P<0.05),突触小泡数密度降低(P<0.05)。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体积密度增加(P<0.05),数密度增高(P<0.05)。结论:颞叶癫痫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和突触超微结构存在远期损害和活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GAD65在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70)与对照组(n=42),实验组大鼠选用海人酸腹腔注射法建立颞叶癫痫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选取腹腔注射后3h、6h、12h、24h、48h、7d和30d为研究的时间点,颞叶海马的CA1区、CA3区、齿状回为研究部位。腹腔给药后每天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大鼠处死前进行EEG描记。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不同区域GAD65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D65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海马GAD65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随时间呈逐渐增高趋势,致痫后48h ̄30d,GAD65mRNA及其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高(48h,P<0.05;7 ̄30d,P<0.01)。结论颞叶癫痫慢性期海马GAD65表达的增高是癫痫发生后机体的一种内源性抗痫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VNS)对海人酸(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AS)的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探讨AS与癫痫的关系及在VNS治疗癫痫中的作用。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和VNS+KA组,每组12只。侧脑室注射0.05%KA溶液3μL制作大鼠癫痫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VNS后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变化。结果大鼠侧脑室注入KA后3~5min内癫痫发作,发作级别按国际公认Racine标准均达到Ⅳ~Ⅴ级;KA组大鼠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VNS+KA组大鼠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和western blot值显著低于KA组(P〈0.01)。结论 VNS可抑制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提示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VNS抑制癫痫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 epilepsy,RE)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现已明确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MRP)1与某些肿瘤耐药有关。为了探讨该蛋白是否与癫痫的多药耐药相关,本研究利用大鼠癫痫模型观察癫痫发作对大鼠脑MRP1 mRNA表达的影响及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和托吡酯(Topiramate,TPM)的作用。方法通过脑立体定向技术,将海人酸(kainic acid,KA)1.5μg(3μl)注射至SD大鼠海马,制作癫痫模型。对照组大鼠海马注射3μl等渗盐水。建立模型3d后,将癫痫组和对照组大鼠各15只随机分为LEV、TPM和Ns亚组分别给予LEV(50mg/kg)、TPM(40mg/kg)和等体积NS灌胃,1次/d,共30d。用荧光定量RT—PCR测定大鼠颞叶、海马MRP1 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癫痫大鼠颞叶、海马MRP1 mRNA表达与相应非癫痫组相比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癫痫或癫痫大鼠各处理组间颞叶或海马MRP1 mRNA表达水平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程为1个月的慢性癫痫大鼠脑内MRP1 mRNA表达无明显增加,TPM、LEV不影响正常和癫痫大鼠脑MRP1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宁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对海人酸难治性癫痫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2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马西平+宁痫颗粒高(0.03+4.80/g·kg-1·d-1)、中(0.03+2.40/g·kg-1·d-1)、低剂量组(0.03+ 1.20/g·kg-1·d-1)、宁痫颗粒组(2.40/g· kg-1·d-1)和卡马西平组(0.03/g· kg-1·d-1),每组6只.采用海马CA3局部注射海人酸制作大鼠癫痫模型,术后第二天予苯妥英钠药物筛选14d后成功制作难治性癫痫模型.各组分别灌胃2周后股动脉采血,收集各实验组大鼠血清,采用免疫酶联法(Elisa法),测定各实验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结果:与卡马西平组比较,宁痫颗粒低剂量联合卡马西平组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宁痫颗粒中、高剂量组联合卡马西平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宁痫颗粒低、中、高剂量联合卡马西平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IL-1β、IL-6、TNF-α共同参与了免疫反应,其水平的变化间接反映了脑组织损伤程度.表明宁痫颗粒联合卡马西平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比单用卡马西平疗效显著,说明两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从而阻断癫痫发作,达到治疗癫痫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内局部给药建立颞叶癫痫(EP)模型方法及其行为与病理学改变。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大鼠海马局部注射海人酸(KA)而建立颞叶EP模型,观察其行为学、脑电图和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KA注入海马后大鼠表现出凝视、湿狗样抖动、口的咀嚼运动、点头、肢体阵挛等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鼠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旋转,并身体立起、向上窜跳、跌倒、四肢抽搐,约10h后发作停止,逐渐恢复到正常大鼠状态,以后每周发作1~2次,主要为Ⅱ~Ⅳ级。结论大鼠脑内局部注入KA后EP发作明显,其行为症状、海马病理改变类似人类颞叶EP,可作为很好的研究颥叶EP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海人酸 (Kainicacid,KA) ,即红藻氨酸 ,结构类似谷氨酸 ,能产生很强的神经兴奋作用。它与突触后膜的海人酸受体结合 ,产生兴奋性突触后 ,电流致动物癫痫发作 ,即海人酸癫痫模型。1海人酸模型的制作、症状表现和病理改变[1~3]1.1海人酸模型的制作和症状表现KA模型实验动物多采用大鼠 ,也有小鼠或猫。给药途径 :全身应用(静脉或腹腔内注射)KA4mg/kg ;局部注射(脑室内、单侧或双侧海马、杏仁核、梨状叶、纹状体等)KA0.1~2.0μg,可引出大鼠癫痫。全身、脑室内和双侧局部注射 ,症状和病变为双侧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海马NMDA受体NR2A、NR2B亚单位的时空表达变与颞叶癫痫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和海人酸(KA)致痫组各30只,采用KA杏仁核微量注射方法建立经典的大鼠颞叶癫痫点燃模型;假手术组和KA致痫组分别按点燃后6、24、72 h和7、14、21 d时间点分为6组,每组5只。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NR2A mRNA、NR2B mRNA时程表达变化。结果:癫痫组海马各区NR2A 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于点燃后21 d逐步恢复正常。NR2B mRNA在癫痫组海马DG和CA1区阳性细胞表达率总体上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CA3区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回归分析显示NR2A mRNA和NR2B mRNA的阳性细胞表达率与颞叶癫痫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β=0.154,P=0.0001),NR2B mRNA表达与颠叶癫痫的发生存在正相关关系(β=0.102,P=0.0001)。结论:颞叶癫痫大鼠海马NR2A mRNA、NR2B mRNA存在时空差异性表达改变可能与颞叶癫痫及其脑损伤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6.
危薇  罗华  董南丁 《四川医学》2010,31(5):581-582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特点。方法对86例已确诊为TLE的患者均作EEG和视频脑电图(V ideo-EEG,VEEG)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86例患者的EEG正常39例,异常47例。VEEG正常5例,异常81例。其中左侧颞叶痫样放电30例,右侧颞叶痫样放电27例,双侧颞叶痫样放电18例,6例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出现癫痫波。临床症状中以强直-阵挛发作占TLE最多;TLE患者的EEG癫痫波多分布于一侧或两侧颞区。结论颞区的癫痫波对诊断TLE有重要作用;VEEG对提高TLE的诊断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颞叶癫病雄性大鼠顶叶皮层脑电图的影响,为糖皮质激素相关药物治疗颞叶癫痫提供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预处理后颞叶癫痫点燃对照组(NS-control组)和小剂量地塞米松短期预处理后颞叶癫痫点燃组(Dex组),颞叶癫痫点燃模型采用海人酸杏仁核微量注射方法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海人酸(KA)颞叶癫癎大鼠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酶活性和细胞能量代谢的改变,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马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海人酸颞叶癫癎大鼠模型采用一侧海马注射海人酸制备.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KA组(6 h、1、3、7天),每组8只.检测各组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和Ⅳ以及Na -K -ATP酶活性、三磷酸腺苷(ATP)和二磷酸腺苷(ADP)的浓度.结果:KA组大鼠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显著增加,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和Ⅳ以及Na -K -ATP酶活性、ATP浓度、ATP/ADP比值显著降低,且随时间延长,其下降尤为显著.结论:KA大鼠海马存在能量代谢异常和线粒体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埋药线对难治性癫痫大鼠癫痫样波的发放及大脑海马和皮质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1、P-gp表达的影响。方法(1)造模:大鼠海马区注射红藻氨酸(KA),经过点燃和再次亚惊厥剂量点燃造模,且脑电图检测有癫痫样波发放者筛选为造模成功耐药难治性癫痫模型鼠。(2)分组与处理:普通线组(PTX组)与药线组(YX组),先埋一侧穴位,间隔15 d后埋对侧穴位。拉莫三嗪组(LTG组)按照人用拉莫三嗪剂量换算灌胃大鼠,每日2次;空白对照组(Normal组)和模型组(Model组)给予灌胃同等体积的蒸馏水,均灌胃30 d。(3)采用VEEG-1518K型数字化视频脑电监测分析系统检测脑波基本节律的波幅与频率变化。(4)标本处理与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P-gp在海马与颞叶皮层不同部位的表达。结果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YX组、LTG 组分别与Model 组、PTX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X组与LT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相比,LTG组和YX组干预后能降低致痫鼠EEG 痫波放电持续时间与发放频率以及海马区和颞叶皮质区多药耐药蛋白 MRP1、P-gp 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YX组与PT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埋药线使KA致痫鼠EEG痫波放电持续时间缩短,发放频率减少。(2)KA点燃难治性癫痫模型大鼠大脑海马区存在多药耐药蛋白MRP1、P-gp的表达较皮质区明显升高。(3)埋药线逆转与降低致痫鼠海马区多药耐药蛋白MRP1、P-gp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抗癫痫生物学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晏玉奎  胡建琴  王庄  张冰  钟婧  姜亦珍 《浙江医学》2022,44(5):455-458,469
目的 探讨癫痫大鼠颞叶、海马区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及P-糖蛋白(Pgp)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大鼠海马区注射海人酸(KA)2 μl(含KA 1 μg),制作颞叶耐药性癫痫(RE)模型(成功22只),对照组同法注射0.9%氯化钠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