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胃热痛即由于胃阴不足,胃中燥热所致胃脘痛,可能是因为脾胃阳气在生理性的重要性以及病理上级容易受寒为痛的特点,使得医家和病者过分的重视脾胃阳气,深怕犯苦寒伤骨之戒,因而对胃病的病人,多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治之.以致民间都流传着:"十人九胃,十胃九寒"的谚语.这就造成临床上相当一部分阴虚燥热所致之胃痛症,久治不愈,甚至失去治疗的信心,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收治三十余例胃热痛患者,疗效甚好.这些患者大多数经过多方面治疗效果不显转诊而来,现将本人辩治胃热痛的临床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虚劳治法不单纯是"虚则补之",而是根据虚证的轻重深浅、夹杂的邪气、患者脾胃的状况等不同而辨证施治,攻克"虚不受补"之难。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是重要支持手段之一,其实施方式及效果影响疾病转归。该文试结合虚不受补理论探讨目前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虚精变"是类比《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所提出的理论,中虚指代中焦脾胃之虚衰,精变包含了精子、精浆的变化,整个理论的提出旨在分析男性精液疾病与脾胃间关系,以及从脾论治精液疾病的相关策略.首先,脾胃经筋联络阴器,构成脾胃与男性生殖器官生理联系的前提,包括脾胃生血,精血互化,血盛精充而能育;脾胃生气,固摄精关,调精关开阖则能控精液藏泄;脾胃斡旋气机,畅达精道,使精液运行有序而不受阻;脾胃运化水液,濡润精室,则精室阴阳和调而生精、藏精、泻精有道.其次,中焦脾胃虚衰原因复杂,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先天不足、药物及手术损伤、应激损伤、久病虚损和湿邪困遏等皆可诱发其虚而引发精液疾病.再次,中虚所致精变,包含精子数量、活力的异常,精液量、色、质的异常,精液排泄的异常,基本涵盖了所有精液疾病的内容.最后,形成虚证健脾兼益肾、实证祛邪兼护脾,虚实夹杂分轻重、疾病混杂抓病机,无证可辨用通补、方药有度不偏颇的论治原则,为从脾论治精液疾病确立了基本框架,并借助于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报道对上述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证,表明"中虚精变"的理论是真实的,是能够作为临床参考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属于中医消渴 病之兼证"脱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防止糖 尿病足的发生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膝骨关节炎属"骨痹"范畴,常责之于肾.从肝脾之"脏-腑-经-筋-穴"整体观论治膝骨关节炎有理论依据,即"肝主筋"脾主四肢主肌肉",膝骨关节炎恰恰是下肢筋肉之病变,归其所属;肝脾之生理特性以及肝胆脾胃之生理功能,对气血津液之生成、传输作用,可濡养筋骨;在理论与临床常规操作的基础上,肝胆脾胃四经之经穴均过"膝府",对膝关节有治疗作用;"膝为筋之府",从经筋理论来看肝脾二经筋亦与膝骨关节炎密切相关.因此,从肝脾之"脏-腑-经-筋-穴"论治膝骨关节炎,体现标本结合的治疗观以及由内而外的整体观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综述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成果对"治未病"思想指导脾胃病防治进行了探讨.认为防治脾胃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体现"治未病"思想的一个关键领域.提出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脂肪肝等脾胃系疾病时,可贯彻"治未病"思想,以期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因今人嗜食肥甘厚味、饱啖辛辣过度,中风湿热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本文通过梳理"浊邪""清窍""浊邪害清"理论内涵与源流,明确湿热是中风发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湿热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湿热合邪,困碍中焦,阻滞气机,上蒙清窍,清窍壅塞,导致头面诸症,甚则诱发中风的发生.叶天士"浊邪害清"理论可视为"湿热致中"的概括性论述,中风湿热证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应当引起临床重视.基于"脑肠相通"假说,提出中风湿热证病变核心责之"脑-脾胃-肠",预防"湿热致中",应树立脾胃、大肠脏腑发病观,治疗上应以祛湿清热、通腑开窍为核心大法."浊邪害清"理论与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法均源于温病学理论与经验,"分消走泄""滋阴生津"等治法在中风治疗中亦多有应用,因此温病学理论与经验或可为中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疏理中医藏象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初步提出"脾胃为脏腑核心"之观点;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关键所在;善治病者安脾胃可以调五脏、和气血.并根据湿邪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治疗脾胃病证祛湿药物的应用,提出脾胃与湿邪密切相关,两者致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无论外感、内伤,脾胃病证的治疗均不离健脾祛湿行气之常法.同时,以"天人相应"为依据,从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及体质差异,指出南、北方脾胃病证在病邪易感及治法、用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9.
灼口综合征是一种以口腔黏膜局部烧灼感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病程长,伴随症状多,因其病因不明,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灼口综合征可以归属中医"舌痛"范畴.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散精是维持脏腑组织正常功能的重要基础,玄府为气血津液神升降出入之门户,脾胃与玄府功能的失常会引发包括灼口综合征在内的多种疾病.本文基于脾气散精与玄府理论提出从"脾不散精-玄府郁闭"论治灼口综合征,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土枢四象"的学术观点,认为脾胃为枢轴,主阴阳升降浮沉,阴阳一气周流,形成了"枢轴运动"理论.他强调脾气为气机升降之枢,调节五志,且肝升则心神发,这对后世辨治神志病具有重要的启发.产后抑郁症属中医神志病范畴,基于"枢轴运动"理论探讨产后抑郁症,以气血亏虚、肝脾不升为基本病机,以补益气血、升调肝脾为治疗原则,以"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为制方思路,为临床提供又一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炎为临床常见疑难疾病,病机复杂,病情迁延难愈.<内经>肾"其主脾也"、"脾藏营"、"脾恶湿"以及"脾者主为卫"等"脾藏象"理论对慢性肾炎相关病变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得到现代中药药理学的证实.  相似文献   

12.
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中医外科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陈实功及其《外科正宗》对中医外科学贡献进行了一个简要总结,认为陈实功丰富和充实了中医外科学理论、方法和临床经验,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学术特点鲜明,在诊断方面论病立足整体、诊疾必先求因、审证首辨阴阳、明察善恶顺逆;在论治方面强调内外并重、提倡"开户逐贼"、临证"贵在活法";在内治上遣药谨遵"三法"、推崇"疮赖脾土";在外治中擅用腐蚀之品、尤精刀圭之法。陈实功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经验对后世外科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临床仍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严道南教授对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药治疗造诣深厚,经验丰富,总结为四大治疗方法:温肺益气,驱寒散邪法、健脾升清,化湿补中法、温肾益气,收涩敛涕法、清金凉血,调营脱敏法。利用四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蔡宛如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病位多在肺、脾、肾三脏,病程迁延,易出现"痰"、"瘀"等病理产物,常因虚致实从而导致急性加重事件的发生,临床多表现为正气不足、痰瘀内阻所致诸症。因此,蔡师认为"治未病"思想应贯穿该病治疗始末,该思想基于中医五脏生克乘侮规律,根据疾病传变特点,并且结合体质辨证,强调扶正培元的重要性,在治疗上多采取补肺健脾、温肾益气等方法,处方灵活,配伍严谨,在控制病情及预防急性加重等方面收效显著。由此,蔡宛如教授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实用价值,值得传承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免疫球蛋白A肾病(immunoglobulinA nephropathy,Ig AN)黏膜免疫机制的中医认识及治疗进展。[方法]阅读近年来Ig AN黏膜免疫机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从Ig AN的中医发病机制、辨证论治、外治法等方面对Ig AN的黏膜免疫机制进行讨论分析。[结果]从中医角度来看,Ig AN病位在肾,涉及咽、肺、脾、肠,"卫气不固"是本病的发病基础,"伏邪外发"是本病主要的致病条件,"湿热内蕴"是本病主要的病理因素及临床表现,咽肾同治、肺肾同治、脾肾同治、肠肾同治及外治疗法能缓解Ig AN症状、改善相关实验室指标,从而保护肾功能并延缓肾功能进展。Ig AN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治法等多方面均与现代医学的黏膜免疫机制相应。[结论]从中医角度探讨Ig AN的黏膜免疫发病机制和内外治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治Ig AN的优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气道高反应性的思路和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医治疗BHR可以从补虚泻实两方面着手,补虚包括益肾、补肺气、健脾3个方面,泻实包括化饮祛痰和活血化瘀。针对BHR的某一个机制,筛选出有效中药可提高疗效,结合西医的某些化验指标可帮助确立中医证型。但BHR是一个多因素的结果,要多途径、多环节设计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史伟教授从脾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方法:在跟随史伟教授学习过程中,整理、归纳史教授的临床经验,思维方法,总结出从脾肾论治慢性肾衰的经验。结果:史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分型对症治疗,具体有肾阴虚、肾阳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脾胃不调、水湿、湿浊、浊毒内蕴、瘀血阻络等证型。结论:史伟教授从脾论治慢性肾衰收效显著,其临床经验值得探讨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邹氏肾科医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根据《内经》相关理论结合团队临床实践对常见肾病的中医证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肾气不足为肾病发病之因,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临床中需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从脾肾、从肝肾、从肺论治肾病,常用治法有健脾温肾、扶正渗利、清肝解毒、养肝滋阴、平肝潜阳、疏肝活络、疏风宣肺、清热宣肺、清热利咽、和法缓治、活血化瘀、疏滞泄浊等法。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治未病"其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不断完善。所谓"未病"有3层含义:未患病的健康状态、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总结起来,"未病"主要包括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疾病未复4个方面,相应的临床防治原则依次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20.
通过跟师侍诊,整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典型病案探讨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特色。该病病位虽在肠,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以调肝健中,运脾益肾,注重审证求因,肝脾同调,擅用风药,均衡饮食,身心并调,利于康复。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