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测大鼠心肌处于正常生理态、缺血损伤病理态、低频电针和高频电针刺激后干预状态时相关经穴和非相关经穴皮肤温度变化的规律,探寻机体的机能状态与相关经穴的相关性.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经穴低频电针内关穴组、经穴高频电针内关穴组,每组10只.于第3天治疗后,检测心电图,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区的皮肤温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大鼠在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时,双侧相关经穴内关、足三里穴区温度均降低(P<0.01,P<0.05);低频或高频电针治疗后,双侧相关经穴内关穴区温度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相关经穴穴区皮肤温度存在一定的变化特征,以内关穴尤为明显,足三里穴次之.  相似文献   

3.
针刺外关穴和非穴SPECT脑功能成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外关穴、针刺非穴不同状态下,青年志愿者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以印证"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外关穴针刺组、非穴针刺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同时,运用GE公司M illennium MG SPECT系统完成脑部扫描。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关穴针刺后BA 3、2、20、46区、以及壳核、尾核、岛叶等区域有激活点;非穴针刺后BA10、18、19、30、21、9、8、6、22区等区域有激活点,激活区域都集中在左侧;外关穴针刺组与非穴针刺组比较则表明,BA10、9、8、18、19、21、22、30区、以及小脑扁桃体等区域有负激活点。结论:针刺对脑区血流状态有着肯定的影响;针刺外关穴与针刺非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为研究载体,运用1 HNMR代谢组学技术比较针刺足阳明经穴与非经非穴治疗UC大鼠后大脑皮层代谢物的变化及差异,从整体代谢的角度为阐释“经穴—脑相关”的脑代谢物质基础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复制U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经穴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3只,另设相同数量的大鼠为对照.经穴组采用上巨虚、天枢和足三里进行电针治疗,非经非穴组在穴位旁开5 mm进行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取直结肠和回盲部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分离脑皮层,分别提取水溶性和脂溶性脑组织代谢物,运用1 HNMR技术获取代谢谱图,将波峰归一化积分后的数值导入SIMCA-P10.0软件包,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信号校正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得分图和因子载荷图.结果 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肠道出现典型的UC症状;针刺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脑皮层代谢物有明显影响,特别是对水溶性脑代谢物的影响更明显,对脂溶性代谢产物影响较小.其中,乳酸、磷酸肌酸、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等代谢物是针刺经穴作用的关键代谢物;而针刺非经非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脑皮层代谢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γ-氨基丁酸、缬氨酸等.这表明针刺非经非穴的脑代谢物与经穴组存在着差异.结论 针灸经穴和非经非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脑代谢物有不同影响,其中脑皮层水溶性提取物的差别更为显著,脂溶性代谢产物差别不大,提示采用经穴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脑特异性代谢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针灸的疗效是以非特异性的方法刺激主治特异的穴位来实现的。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及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经穴与非经穴效应的差异、同一经脉不同腧穴效应的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电针少阳经穴与非经非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处于发作间歇期、来自同一个研究中心条件的受试者,随机分为少阳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均于4 w内接受20次针灸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结局指标变化值和脑血流变化值.结果:钟刺后,少阳经穴组的左侧大脑中动脉(L-MCA)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程度要显著高于非经非穴组(P<0.05),而其余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两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对脑血流的脉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无明显作用规律.结论:少阳经穴在降低偏头痛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上优于非经非穴.  相似文献   

7.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取效的关键和针灸学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对经穴特异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组织结构、生物物理、反映病理、疗效等方面,学者们试图通过寻找经穴与非穴或另一经穴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来阐述经穴特异性的存在。由于针灸学自身的特点,经穴特异性始终没有能用现代科研方法很好的再现,这为针灸学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为被科  相似文献   

8.
经穴特异性研究是针灸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国内外此方向相关性研究已取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是一项高新无损的医学影像技术,具有非接触、无创伤、无痛苦、简便快捷之优点,可与超声、MRI等技术形成互补手段。该文旨在分析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观察人体经穴与非经穴红外线热成像差异、不同经脉经穴的红外线热成像差异、同一经脉不同经穴红外线热成像差异,论述经穴特异性在热学特性上的具体差异,为今后经穴特异性相关性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探讨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或非穴后,相关经穴、非相关经穴及非区穴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损伤组(简称模型组)、高频电针经穴组和高频电针非穴组。高频电针经穴组、高频电针非穴组均在成功制备模型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30、60 min,应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内关"穴、"阳陵泉"穴、非穴区皮肤红外热像图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频电针经穴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升高(P0.01),高频电针非穴组"内关"穴、"阳陵泉"穴、非穴区皮肤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高频电针经穴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以治疗后30 min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 "内关"穴区皮肤温度能相对特异性地反映大鼠心肌所处的不同状态,高频电针"内关"穴能阻抑由于心肌缺血损伤诱发的相关经穴皮肤温度的下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针刺支沟穴与非穴激活不同脑区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支沟穴和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比较针刺支沟穴与非穴的不同。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支沟穴组和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支沟穴和非穴;同时,运用GE 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U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支沟穴和非穴,对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扣带回、基底节、小脑等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ROIs激活点数统计比较表明,针刺支沟穴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大于非穴(P〈0.05);激活几率和激活强度统计比较表明,针刺支沟穴与非穴对于各脑区的激活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非穴”比较,针刺支沟穴对脑区的激活相对特异地指向小脑,该效应与支沟穴临床功效的中枢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9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单纯保守治疗组30例,单纯采用西医常规非手术疗法,包括如禁食、抗感染、补液、持续胃肠减压等;(2)手术治疗组30例,入院后即行手术治疗;(3)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穴位注射新斯的明.结果 (1)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组治愈15例,总有效率为80%,复发率16.7%;(2)单纯保守治疗组治愈12例,总有效率为80%,复发率33.3%;(3)手术治疗组治愈19例,总有效率为93.3%,复发率30%.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组较单纯保守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排便时间较单纯组及手术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缩短了疗程,多数患者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也大大节省了治疗的费用,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比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小儿推拿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 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在其特定穴位施以手法, 用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方法。小儿特定穴作为小儿推拿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尤其应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 加强小儿推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临床实习等环节的教学改革, 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增强临床实践能力, 为其日后成为优秀的小儿推拿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现代针灸病谱》所列针灸适宜病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针灸处方穴位配伍方法的基本规律。方法在查阅整理文献的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穴位配伍的统计表,分析远近配穴法、局部配穴法以及其他配穴方法的使用数量和频率。结果共纳入疾病病谱16大类252种,使用远近配穴法的针灸处方占处方总数的57%;16类疾病均采用了远近配穴法,除个别全身性疾病,使用远近配穴法的频率超过60%。结论《现代针灸病谱》中远近配穴是最常用的配穴方法,是临床腧穴配伍最基本的配穴方法之一,其在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中被运用最多。局部配穴法虽然应用较少且应用范围较小,但可作为远近配穴法在某些方面不足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临床针灸歌赋中的中风治疗用穴特点。方法根据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记载的针灸歌赋内容,摘录针灸歌赋中有关治疗中风的部分,按照中风、类似疾病名称及中风的症状(半身不遂、肢体痿软无力、肢体经筋屈曲拘挛、语言不利及不语、口角歪斜及流涎等)、类似症状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归纳、综合分析。结果临床相关的针灸歌赋中,涉及治疗中风的歌赋14首,涉及处方30张,28个穴位(52穴次),涉及经脉10条。结论在临床相关的针灸歌赋中,中风治疗的选穴主要有以下特点:注重辨证取穴;阳经取穴为主,阳明经穴是重点;强调循经取穴;重视局部取穴,结合远道取穴;兼顾对症取穴;突出特定穴;强调泻法,同时补泻兼施,针灸并用;擅长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该文是孟红教授访学的中期总结报告,反映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和学习收获,充满激情和感叹.更多的是结合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际,联系自身工作的反思与谋划.将该文发表,与全校师生分享她的喜悦和经验.也让大家结合自己工作去思考,改善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并期盼其他访学进修的教师也能写出亲身体验与思考,本刊将优先发表,以惠读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原发性痛经针灸腧穴的运用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方案的优化和制订提供依据。方法:查阅1989~2008年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维普)数据库中所有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对穴位选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主要分布于任脉与足太阴脾经,部位主要集中在腹部、下肢及腰背部;交会穴占很大优势;对于单穴的使用,次髎、三阴交、神阙、十七椎、地机具有初步的研究意义。结论:应用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配伍组方对原发性痛经取穴方案的优化和制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腧穴配伍针刺对手阳明大肠经腧穴皮肤电阻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校健康学生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运用原络配穴法、合募配穴法,选取合谷和列缺,上巨虚和天枢2组穴位.用腧穴电阻测定仪测量每组穴位在针刺前、出针即刻以及出针后10 rain皮肤电阻,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针刺后原络配穴组的各个腧穴的皮肤电阻均有所下降,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合募配穴组各个腧穴的皮肤电阻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上巨虚穴的电阻下降明显,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腧穴配伍对腧穴皮肤电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使腧穴皮肤电阻值下降.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相当于中医鼻鼽范畴,属于中医优势病种,是常见多发疾病。导师张勤修教授擅长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提出气血调衡是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之一。现就此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腰俞穴麻醉应用于经吻合器痔上黏膜环状切除术(PPH)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120例拟行PPH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患者行腰俞穴麻醉+小剂量氯胺酮(0.2 mg/kg),对照组仅给予腰俞穴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行PPH术吻合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观察术中疼痛、牵拉反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PPH术吻合后HR、MAP较吻合前升高[(89.02±8.20)次/min对(83.34±10.01)次/min,t=2.305,P〈0.05;(97.56±8.09)mm Hg对(92.27±10.40)mm Hg,t=2.520,P〈0.05],对照组吻合后MAP较吻合前下降[(77.60±9.03)mm Hg对(92.02±8.91)mm Hg,t=2.706,P〈0.05]。实验组吻合后HR、MAP较对照组高[(89.02±8.20)次/min对(77.73±10.80)次/min,t=2.290,P〈0.05;(97.56±8.09)mm Hg对(77.60±9.03)mm Hg,t=3.478,P〈0.01]。两组吻合前后SpO2均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术中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7.87±0.62)分对(9.71±0.20)分,t=2.420,P〈0.05]。实验组抑制牵拉反射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100.00%对71.67%,χ2=14.230,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3.33%对46.67%,χ2=10.43,P〈0.01)。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腰俞穴麻醉应用于PPH术安全、有效,手术牵拉反射轻,优于单用腰俞穴麻醉,可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0.
尹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4):474-475,478
目的:观察辨证选穴针刺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伴睡眠障碍的作用.方法:将接受辨证选穴针刺治疗的80例FD伴睡眠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评价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FD症状强度和发作频次,并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比较治疗前后PSQI评分.结果:辨证选穴针刺治疗FD的优良率为91.3%,7例(8.7%)在治疗后仍出现明显上腹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治疗后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睡眠障碍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地改善(P<0.01).结论:辨证选穴针刺疗法对FD伴睡眠障碍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