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直至消失。萎缩性胃炎病变多位于胃窦部,除有浅表性胃炎的病变外,还有腺体萎缩、数目减少,粘膜肌常见增厚。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常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即肠化。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呈局限性或广泛的胃粘膜固有腺体(幽门腺或泌酸腺)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粘膜肌层增厚,严重者胃粘膜变薄,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假幽门腺化生。WHO已将CAG定为胃癌前状态,当其伴有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时,  相似文献   

3.
寿辉  宣志红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0):737-737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笔者从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采用生脉胶囊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直至消失.萎缩性胃炎病变多位于胃窦部,除有浅表性胃炎的病变外,还有腺体萎缩、数目减少,粘膜肌常见增厚.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常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即肠化.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研究进展王兰英甘肃省中医院(730050)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床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临床上以上腹胀疼、纳少暖...  相似文献   

6.
杨志  李帅 《新疆中医药》2013,(5):109-11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本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难以区别,但危害较重,特别是胃粘膜萎缩并伴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有发展成胃癌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研究近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呈局限性或广泛的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粘膜肌层增厚和固有肌层炎症,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假幽门腺化生。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列为癌前状态之一,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变率约5.4%。现代医学对CAG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不仅能改善其症状,而且能阻断和逆转其癌变。  相似文献   

8.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简称"肠化生",是指病变区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出现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本病常见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目前公认的胃癌发生模式为: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肠型胃癌.因此,及早识别并控制肠上皮化生是预防胃癌发生的重要环节.笔者采用自拟消溃异功散治疗肠上皮化生35例,疗效尚可.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脾气虚证与胃粘膜P53基因表达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与胃粘膜癌前病变联系的相关癌基因机制。方法胃粘膜癌前病变采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造模方法;脾气虚证对癌前病变的影响采用脾气虚证与CAG同时联合造模方法;胃粘膜病理观察及形态学计量;P53基因异常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结果脾气虚能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程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G组与脾气虚型CAG组,胃体粘膜固有层厚度明显减少(P<0.01);胃体腺腺底相对厚度减少(P<0.05);胃体粘膜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加(P<0.01)。与CAG组比较,脾气虚型CAG组幽门粘膜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加(P<0.01),贲门固有层淋巴滤泡频数增加(P<0.05),小凹上皮异型改变明显。胃粘膜癌前病变中脾气虚证有P53基因的较强表达。结论P5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胃癌前病变辨证中脾气虚证有一定的关系,有利于中医对胃粘膜癌前病变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
健脾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出现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CAG伴肠腺化生或异型增生,常被认为是胃癌的前期状态。1998年以来,笔者运用自拟健脾消萎汤治疗CAG60例,并与胃复春治疗的30例做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炎方为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雅君  杨炳初 《中成药》1999,21(12):633-635
目的:用改进胃炎方治疗胃癌前的临床观察。方法:用自抉拟胃炎方(黄芪、当归、丹参、白芍、蒲公英、黄连、莪术、徐长卿),对104例慢性萎缩慢胃炎, 有肠腺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状态病例,经3 ̄6个月的治疗观察。结果:症状有效率95.19%,胃镜及病理显交47例,有效38例,无效19例,病理总有效率81.7%,其中胃粘膜病理疗效分别为:腺体萎缩治疗有效率71.79%;肠腺上皮化生治疗有效率78.2  相似文献   

12.
肠上皮化生,是指病变区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出现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现今大量研究证明肠上皮化生若伴有幽门螺杆菌或CagA蛋白阳性菌株感染,则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之一,其常见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现在西医常规治疗肠上皮化生的药物主要有制酸和抑酸剂、抗Hp感染、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及解痉药、胃肠激素类药物、助消化类药物等,但均治标不治本,只能暂时缓解一些症状,不能逆转已化生的细胞或阻止正常细胞的化生。祖国医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未见记载肠上皮化生病名,但目前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关键为正虚(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不足)和脾胃气阴虚(为黏膜的分泌腺体受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观察琼玉膏对氨水诱发大鼠萎缩性胃炎的影响。应用琼玉膏治疗4周。结果表明:琼玉膏能显著降低胃粘膜炎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P〈0.01)。可显著增加胃体粘膜希夫过碘酸染色阳性(PAS+)层厚度,增厚萎缩性膜胃粘膜胃体腺表面上皮(P〈0.01)。提示琼玉膏对胃粘膜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及胃的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肠上皮化生和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而重度不典型增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癌前病变之一。近年来,笔者运用清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效果较好,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64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并多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被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PCGC)。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并多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胃窦炎是指胃窦部的炎症。如病变仅累及胃浅层粘膜,叫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累及胃的腺体而造成腺体萎缩,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上多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约占慢性胃炎的5%~10%。许多人常担心胃窦炎发生癌变,其实,绝大多数胃窦炎是不会癌变的,只有萎缩性胃窦炎出现大肠腺化生(即胃粘膜腺体萎缩后再生的细胞形态与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见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CAG列为胃癌前病变(PIGC)。积极治疗CAG对预防其癌变、降低胃癌发病率有着深远意义。目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人类胃癌研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异型上皮增生(ATP),被认为易发生胃癌而称为癌前病变。而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感染率在我国也较高。本文采用M...  相似文献   

20.
徐仁莲 《山西中医》1996,12(2):51-52
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体会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徐仁莲关键词萎缩性胃炎,辨证施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等病证范畴。临床上以上腹部痞满,食后饱胀,疼痛,暖气纳呆等为主要症状。病理上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