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CT灌注(CTP)成像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PTAS)效果。方法 选取单侧MCA狭窄患者40例, 根据CTA测量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50%-69%)组14例和重度狭窄(70%-99%)组26例, 另根据药物疗效将重度狭窄组分为有效亚组16例和无效亚组10例。利用CTP评估狭窄侧与对侧的绝对灌注值, 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 及相对灌注值(rCBF、rCBV、rTTP), 评价支架治疗术前及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中度狭窄组狭窄侧与对侧比较, 仅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5, P <0.01), 重度狭窄组CBV和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V:t=3.83, P <0.001;TTP:t=8.89, P <0.001)。治疗无效亚组rTTP较有效亚组显著延长(t=-2.18, P=0.04)。无效亚组接受PTAS后, rTTP较术前明显缩短(t=5.94, P <0.001)。结论 CTP能有效评估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筛选介入治疗患者, TTP能敏感反映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0层容积CT 4D-CTA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640层CT扫描,经Toshiba Aqulilion One 320工作站获得4D-CTA、3D-MIP、VR、4D-CTP图像;观察分析图像质量、血管狭窄程度及CTP参数特点.结果 45例中41例均获得高质量的4D-CTA图像,优良率为91.11%(41/45).36例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2例为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1例为动脉瘤术后、1例为烟雾病患者,5例患者正常.4D-CTA显示8例患者的侧支循环较3D-MIP多.10例CTP未见异常,35例异常灌注主要分3类:第Ⅰ类(n=11)为延迟时间(DLY)、达峰时间(TTP)、通过时间(MTT)均升高,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正常或轻度升高;第Ⅱ类(n=9)为DLY、TTP、MTT升高,CBF、CBV轻度降低;第Ⅲ类(n=15)为DLY、TTP、MTT升高,CBF、CBV明显降低.结论 640层容积4D-CTA可动态观察颅内血管形态、评价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定量评价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优化对比对甲状腺结节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接受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的甲状腺病变患者,分别比较80 kV(A组)、140 kV(B组)、线性融合0.3LB(C组)及非线性融合NLB(D组)4组图像中颈动脉、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病灶3个部位的CT值、SNR、CNR,比较4组图像的背景噪声。主观评分比较C、D两组对甲状腺病灶的包膜及内部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 C组与D组背景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小于A、B两组;A组与D组颈动脉、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病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0.08、0.08),大于其他两组。C、D两组正常甲状腺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均大于A、B组(P均<0.05);D组颈动脉SNR及CNR、甲状腺病灶SNR及CNR、正常甲状腺CNR均大于其他3组(P均<0.05)。C、D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36±0.51、4.01±0.56,D组优于C组(P=0.02)。结论 非线性融合可提高颈部图像质量,更清晰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包膜及乳头结构,对结节的CT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128排CT灌注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28排CT全脑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40例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行头颅CT平扫、头颅CT灌注(CTP)检查,在发病24~72 h内复查MR DWI。分别将CT检出的病灶和MRI检出的病灶与CTP结果相比较。 结果 40例患者中,常规CT平扫于17例患者中共发现20个病灶,CTP检出42个病灶。CTP较常规CT平扫多检出的22个病灶中,15个病灶表现为脑血流量(CBF)与脑血容量(CBV)均较健侧下降,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均较健侧明显延长或不可测量;4个病灶CBF较健侧降低,CBV较健侧稍增加或维持正常;3个病灶表现为整个大脑半球MTT及TTP较健侧明显延长,CBF与CBV较健侧未见明显减低;复查MR DWI证实其中35个病灶CBF与CBV均下降的病灶发展为梗死灶。 结论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24 h时间窗内,与常规CT平扫相比,128排CT全脑灌注能明显提高脑缺血灶的检出率,对早期发现脑缺血灶和避免病灶漏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CTPI)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根据CTPI检查存在缺血半暗带与否,将100例发病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n=56)或对照组(n=44),均给予rt-PA治疗。比较治疗前后CTPI梗死区域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检测血栓相关因子水平,评价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区CBV和CB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MTT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CBV和CB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栓相关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PI指导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改善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灌注,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 方法 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选取20名无TIA病史的志愿者作为对照。 结果 26例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死。脑CTP检查正常9例,异常17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 结论 脑CTP结合CTA对评价TI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256层螺旋CT行"双低"(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及"个性化双低"头颈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双低"组(A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 300 mgI/ml、60 ml)、"个性化双低"组(B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 300 mgI/ml、个体化对比剂用量)及对照组(C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 370 mgI/ml、60 ml),测量、计算及分析各组动脉CT值、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比较两组双低组对比剂用量.结果 ①3组动脉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A、B组均高于C组(P均<0.05).②除右侧双锁骨下动脉(SA)外,其余各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B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C组(P<0.05).④与常规"双低"组相比,个性化"双低"组45~60 kg及61~75 kg体质量节段患者对比剂用量下降,>75 kg体质量患者用量上升(P均<0.05),但两组总体对比剂平均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256层螺旋CT行"双低"及"个性化双低"头颈部CTA既能满足图像诊断要求,又能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头颈部CTA联合全脑CT灌注(CTP)一站式扫描中,时间间隔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脑缺血症状患者的标准脑CTP图像(标准组),于颅脑CTP图像中将动脉峰值期前后各1组扫描数据剔除,使得其前后间隔时间增加至4.5 s,模拟头颈部CTA联合全脑CTP一站式扫描(模拟组)。计算标准组与模拟组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绝对百分比误差值,并分析脑灰质左侧与右侧、白质左侧与右侧灌注参数比值(rCBF、rCBV、rMTT)的相关性。结果 基底核层面CBF、CBV、MTT的绝对百分比误差值均值均<10%。灰质左侧与右侧rCBF(r=0.988,P<0.001)、rCBV(r=0.963,P<0.001)、rMTT(r=0.983,P<0.001)均呈正相关,白质左侧与右侧rCBF(r=0.980,P<0.001)、rCBV(r=0.957,P<0.001)、rMTT(r=0.986,P<0.001)均呈正相关。结论 头颈部CTA联合全脑CTP一站式扫描中时间间隔对灌注参数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CT低管电压(100 kVp)扫描联合基于原始数据迭代重建(SAFIRE)在眼眶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疑似眼眶病变患者行CT扫描, 分为100 kVp扫描(A)组50例, SAFIRE重建, 选择强度3级, 120 kVp扫描(B)组50例, 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的平均CT值、图像噪声、SNR、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诊断效能等。结果 A、B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 P=0.01), A组较B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33.78%;与B组相比, A组图像噪声降低21.52%;SNR提高22.88%;CNR提高28.8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 P=0.88)。A、B两组CT诊断效能与临床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0.08、0.10, P=0.99、0.99)。结论 采用第二代双源CT低管电压(100 kVp)联合SAFIRE重建技术行眼眶扫描, 能保证图像质量, 并可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70 kVp在低体质量指数(BMI;BMI≤22 kg/m2)患者腹部CTA中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腹部血管疾病而行全腹部CTA检查、BMI ≤ 22kg/m2的患者48例,按管电压和对比剂摄入量分为2组,A组27例,采用70 kVp(对比剂300 mgI/kg体质量);B组21例,采用120 kVp(对比剂500 mgI/kg体质量);其余参数两组相同;对比剂均采用350 mgI/ml的碘海醇。2名观察者分别以5分制对两组右肾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对评分行一致性检验,比较两组主观评分差异性;测量A、B组的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的CT值及同层面竖脊肌的CT值和SD值(噪声)。比较两组上述动脉CT值、腹主动脉SNR和CNR;比较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患者总摄碘量。结果 2名观察者对两组右肾动脉图像评分中位数均为5.00(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很好(Kappa=0.932、0.911);A组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的CT值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腹主动脉SNR、CNR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CTDIvol和DL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CTDIvol较B组降低73.36%、DLP降低74.41%;A、B组患者总碘摄入量分别为(46.33±6.43)ml、(84.31±10.71)ml,A组较B组每例患者总碘摄入量降低45.05%。结论 针对BMI≤ 22 kg/m2患者,采用70 kVp低管电压行腹部CTA扫描,可显著提高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图像CNR和SNR,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及患者摄入总碘量,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优化一站式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A扫描方案。方法 对45例受检者行一站式全脑CTP联合CTA,共进行22期相扫描,并采用3种扫描方案,选取第10期相灌注图像重建CTA图像,其中A组为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及低噪声指数(噪声指数=2),B组为管电流325 mA,C组为ATCM及稍低噪声指数(噪声指数=2.5);3组其余各期相均采用ATCM技术且噪声指数设定为8;3组扫描方案的管电压均为100 kV。记录辐射剂量相关参数,比较CTA、CTP图像的噪声(SD)、SNR、CNR及不同部位脑实质各灌注参数值及CTA、CTP图像的主观评分。结果 3组有效剂量(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ED明显高于B、C组(P=0.043、0.001);3组CTA图像噪声、SNR、CNR及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8、0.545、0.575、0.900),CTP图像相应部位图像噪声、SNR、各灌注参数值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ATCM技术一站式全脑CTP联合CTA检查可通过适当增加噪声指数减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剂量CT血流灌注成像(CTPI)在评估老年痴呆症病情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入组95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痴呆组),其中52例阿尔茨海默病,43例血管性痴呆;另选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头颅平扫后再进行低剂量CTPI,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选择双侧额叶、颞叶皮质和双侧海马、基底核区域进行测量,运用ROC曲线进行效能评价。结果痴呆组双侧额叶、颞叶皮质、海马和基底核的CBV、CB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MTT和TTP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灌注参数左颞叶MTT、左基底核MTT、左海马MTT诊断老年痴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0.920、0.916,诊断价值较高,左额叶MTT、左基底核CBV曲线下面积为0.867和0.819,诊断价值中等。结论 CTPI诊断老年痴呆症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20例正常组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数据,每例数据进行4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左侧(正常组)或患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右侧(正常组)或健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作为输入动脉,4次图像后处理均选择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分别在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绘制ROI,梗死组额外在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边缘梗死侧绘制ROI,测量4次全脑灌注成像各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取单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灌注参数平均值作为该侧灌注参数值,对4次测量所获灌注参数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正常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左、右侧大脑各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梗死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健侧、患侧大脑及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侧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在进行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可以选择显示较好的任意大脑动脉作为输入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可变螺距(vHP)技术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12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各组以不同参数进行扫描,A组采用常规螺旋扫描,头颈部噪声指数(NI)=5;B组采用vHP技术,头部NI=5,颈部NI=10;C组采用vHP技术,头部NI=5,颈部NI=15;其余扫描参数一致。比较组间辐射剂量及主、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结果差异。结果 B、C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均低于A组(P均<0.01),且C组低于B组(P均<0.01)。3组CTA图像中主动脉弓及颈总动脉分叉噪声(SD)、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A组SD值最低、而SNR及CNR最高,C组SD值最高、而SNR及CNR最低,B组各值均位于A、C组中间。3组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SD值、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头颈CTA各重建图像均可满足诊断需求,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结论 vHP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显著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一站式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CTP)观察烟雾病(MMD)/烟雾综合征(MS)常春藤征与脑血流动力学及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 纳入43例MMD/MS患者,基于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判断常春藤征,记录存在缺血灶/出血灶脑区(阳性区域);于CTP参数图测量688个脑区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延迟时间(DLY)。以CTA评估侧支循环评分,观察常春藤征(IS)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 688个脑区中,166个(166/688,24.13%)可见(IS组)、522个(522/688,75.87%)未见常春藤征(NIS组);较常见IS脑区依次为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层面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及半卵圆中心层面大脑前动脉供血区。IS组内阳性区域占比高于NIS组(17.47%vs. 8.05%,P=0.001)。相比NIS组,IS组CBV增加,MTT、TTP及DLY均延长(P均<0.001)而侧支循环分级较低(P=0.006)。结论 MMD/MS患者出现常春藤征提示存在更严重脑灌注损害及侧支循环不良,具有潜在脑缺血/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全脑CT灌注成像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CTA).结果 20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病变侧和对侧CBF和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TTP和MTT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16例患者MTT和TTP延迟累及顶叶和半卵圆中心.20例患者病变侧和对侧MTT值分别为(7.05±1.47)s和(4.96±1.00)s,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P<0.01);病变侧和对侧TTP值分别为(20.04±2.14)s和(17.83±1.89)s,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P<0.01).病变侧和对侧CBV和CB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64排螺旋CT应用容积穿梭扫描模式全脑CTP,为MCA狭窄或闭塞可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和全面显示灌注异常范围,并且重建CT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Revolution CT用于冠状动脉联合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方法 采用Revolution CT分别对A组、B组、C组各40例疑诊冠状动脉和/或主动脉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联合胸腹主动脉CTA、常规冠状动脉CTA及常规胸腹主动脉CTA.记录患者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