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癌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分析贫血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2组贫血相关指标的差异及食管鳞癌的贫血类型。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贫血的因素。结果:180例食管鳞癌患者中,7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的发生与血清白蛋白水平、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均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相关性(均P>0.05)。78例贫血患者中,大细胞性贫血占26.92%,正常细胞性贫血占17.95%,小细胞性贫血占55.13%。血清白蛋白水平、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贫血的发生密切相关(均P<0.05),是贫血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食管鳞癌患者癌性贫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治疗中要注意预防贫血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及其处理对策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随访其预后,以评价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02年~2007年我院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对其病情、随访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估。结果共纳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4例,男女比例为1.56:1,年龄14~71岁,平均年龄(40±17)岁。消化系统表现以腹泻最多(95.3%),其次为便血(84.4%)和腹痛(76.6%),全身表现以发热(92.2%)多见。病变累及全结肠者占50.8%,重度活动期患者占82.8%。治疗药物主要为单纯氨基水杨酸制剂(67.2%)和氨基水杨酸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28.1%)。经内科治疗后完全缓解者占26.6%,有效者占71.9%。50%患者治疗后复发。结论本组溃疡性结肠炎以全结肠病变和重度活动期患者居多,肠外表现少,并发症少,癌变率较低,绝大多数患者经氨基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甲状腺疾病合并贫血的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一科249例资料完整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甲状腺功能、血常规等检查,了解甲状腺疾病与贫血的关系.结果 甲亢合并贫血发生率占甲亢组的11.54%;甲减合并贫血发生率占甲减组的6.25%.贫血类型分布:甲亢组正常细胞性贫血13例(72.2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例(16.67%),大细胞性贫血2例(11.11%);其中女性贫血患者占贫血总数的88.89%;藏族占94.44%;甲减组正常细胞性贫血2例(66.67%).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例(33.33%);其中女性贫血患者占贫血总数的100%;藏族占66.67%.结论 西藏地区甲亢及甲减合并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1.54%、6.25%;贫血类型呈多样性,以正常细胞性贫血为主;贫血程度较轻.贫血原因为多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省麻风休养员贫血患病情况,为制定麻风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结合中药治疗麻风溃疡临床观察,2012—2013年前后两次对62名麻风休养员进行了健康体检及贫血相关指标检查。结果共检出贫血患者34例,2012年检出贫血患者18例、患病率29.03%,其中轻度贫血14例(77.78%)、中度贫血4例(22.22%),以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主、占66.67%(12/18);2013年检出贫血16例、患病率25.81%,其中轻度贫血15例(93.75%)、中度贫血1例(6.25%),以正常细胞性贫血为主、占62.50%(10/16)。结论贫血是甘肃省麻风休养员所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应结合病因进行预防和治疗,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豫西地区老年贫血现状及血清铁调素(Hepcidin)在老年缺铁性贫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住院老年患者3 427例,另选取4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抽取所有受检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血红蛋白(Hb)及Hepcidin水平。统计贫血发病率、贫血类型与贫血程度,于贫血患者中抽取缺铁性贫血及慢性病贫血患者各48例分别为缺铁性贫血组、慢性病贫血组,对比其与对照组血清Hepcidin水平差异。结果 3 427例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贫血者1 406例(41.03%),其中男797例(23.26%),女609例(17.77%);正常细胞性贫血620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463例、大细胞性贫血254例、单纯小细胞性贫血69例,其中轻度贫血占69.49%、中度贫血占24.75%、重度贫血占4.98%、极重度贫血占0.78%;缺铁性贫血组血清Hepcidin水平显著低于慢性病贫血组及对照组,慢性病贫血组血清Hepcid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豫西地区老年贫血发病率较高,主要以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类型为主,贫血程度较严重,且通过测定血清Hepcidin水平可对缺铁性贫血与慢性病贫血予以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1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检出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迄今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胆汁淤积综合征,因其常与炎症性肠病(主要是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发生,因而引起胃肠病学家和肝病学家的共同兴趣。欧美学者报道PSC患者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率为60%~100%。希腊学者在21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发现4例(1.86%)PSC;我国安徽学者则在29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发现15例(5.12%)PSC。本研究力求通过对住院病历的回顾和总结,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近十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PS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象及骨髓特点。方法:对43例SLE患者的血象及骨髓象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SLE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86%),另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占53.5%),面部红斑(占65.1%),部分患者并发有其他症状。SLE患者血象WBC、Hb及PLT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骨髓象增生活跃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出现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增多。红系80%以上增生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混合性贫血。巨核细胞增生正常的占65.1%,另有少数增生减低或缺如。结论:SLE临床表现不一,多以贫血、血小板减少等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骨髓象可出现原始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表现结合电子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UC患者699例,其中汉族522例,维吾尔族177例,对比汉族、维吾尔族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分布、临床表现、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等的异同。结果维吾尔族组UC结肠镜检出率明显高于汉族组(P〈0.05)。汉族组发病年龄较维吾尔族组发病年龄大(P〈0.05),且汉族组年龄分布广泛。维吾尔族组发热、里急后重及消瘦症状明显(P〈0.05),且慢性持续型和急性爆发型患者明显多于汉族组(P〈0.01)。汉族组与维吾尔族组全结肠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1%vs30.51%,P〈0.05)。维吾尔族组中、重度患者明显多于汉族组(76.3%vs47.7%,P〈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组(18.6%vs6.9%,P〈0.05),UC患者的ANCA阳性率61.5%明显高于汉族组35.5%(P〈0.05)。结论在新疆地区,不同民族UC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严重度分型与内镜、病理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严重度分型与病变范围及内镜、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0月住院确诊的UC患者,采用分级的方法描述UC的临床严重程度及内镜、病理组织学特点。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轻度UC(112例)病变范围多见于直肠及左侧结肠,中度UC(56例)以左侧结肠炎及广泛性结肠炎为主,重度UC(18例)以广泛性结肠炎为主(X^2=26.079,P〈0.01);患者临床严重度分级与病理组织学分级(r=0.520,P=0.000)、内镜分级(r=0.169,P=0.012)均呈正相关性;在临床完全缓解的88例中,肠镜及组织学分级为0级分别仅有21、24例,临床完全缓解和结肠镜分级为0级的21例中,10例组织学仍有Ⅰ级的改变。结论UC患者病变范围、内镜分级及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分级能反映UC的活动性和严重性.在疗效评价中.组织学分级优于肠镜分级.肠镜分级优于临床分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26例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分析两者对患者临床病情程度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中、轻度患者(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中、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存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存在正相关。结论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测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及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阳性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的特异性指标,但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疾病分期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pANCA在UC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125例UC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ANCA,回顾性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血清pANCA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1.2%对0,P0.05)。活动期UC血清pANCA阳性率显著高于缓解期(57.9%对11.1%,P0.05),而不同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C患者血清pANCA阳性率可能与疾病分期有关,与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等无关。  相似文献   

12.
康颖  郑萍 《胃肠病学》2013,18(6):363-367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肠道炎性肠病,目前预测糖皮质激素(GCS)治疗无效或依赖的因素尚不一致。目的:探讨GCS无效或依赖U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UC的住院患者资料,根据对GCS治疗的反应,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难治组(GCS无效或依赖)。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修正的Truelove-Witts评分,并分析难治组患者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和效果。结果:共纳入146例UC患者,50例(34.2%)患者使用过GCS治疗,其中难治组15例,有效组35例。难治组和有效组病变部位、实验室指标(WBC、Hb、PLT、Alb、ESR)、修正的Truelove-Witt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效组相比,难治组中重度腹痛的发生率显著升高(53.3%对22.9%,P=0.049)。难治组UC患者可通过延长GCS使用时间、加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方法获得缓解。结论:UC患者起病时若存在中重度腹痛,可能预示GCS的治疗反应相对较差,GCS无效或依赖的UC患者可采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行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和结肠黏膜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含量,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10名健康对照者、13例缓解期UC及47例活动期UC患者血清中HIF-1α含量,同时采用枸橼酸-微波-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黏膜中HIF-1α的表达情况,并评价其与活动期患者病情相关性。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HIF-1α含量(73.21±28.65)ng/L显著高于缓解期(44.54±14.75)ng/L和对照组(42.83±15.49)ng/L(P0.05),且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IF-1α的表达与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及内镜表现分级呈正相关;活动期UC结肠黏膜中HIF-1α表达阳性率(58.05±13.83)%显著高于缓解期(3.00±2.72)%和对照组(3.04±2.69)%(P0.05),且缓解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黏膜中HIF-1α的表达与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及内镜表现分级也呈正相关。结论 H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能在UC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尽早对疾病活动性和严重度作出准确评估,有助于及时、正确的治疗。目的:分析活动期UC患者蛋白质和脂质代谢指标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97例活动期UC患者和100名正常对照者,检测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DL-C),并分析与疾病活动性、严重度的关系。结果:活动期UC患者BMI、TP、ALB和TC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轻度活动期UC患者相比,重度和中度活动期UC患者ALB明显降低(P〈0.05),重度活动期TG明显降低(P〈0.05),中度活动期ApoA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TP与ESR相关(P〈0.05),ALB与ESR、CRP、CAI评分和Baron评分相关(P〈0.05),TC与Baron评分相关(P〈0.05)。结论:活动期UC患者易出现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紊乱,TP、ALB、TC与疾病活动性相关;ALB与疾病严重度有关,可作为UC疾病严重度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且仍未明确。目的:研究单核样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IB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比例,分析单核样MDSCs与IBD活动性的关系,从而初步探讨单核样MDSCs在IBD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IBD患者60例,分为克罗恩病(CD)组(n=33)和溃疡性结肠炎(UC)组(n=27),选取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组、UC组、正常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分析单核样MDSCs与IBD患者WBC、PLT、ESR、CRP的相关性。结果:CD组和UC组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43.7±23.0)%、(49.1±27.2)%对(10.7±7.4)%](P〈0.01),CD组与U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CD和UC组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均较缓解期组显著升高[(60.3±16.8)%、(66.3±17.6)%对(28.1±16.2)%、(19.9±9.0)%](P〈0.01)。IBD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与WBC计数、PLT计数呈正相关(r=0.44,P=0.02;r=0.43,P=0.02),与ESR、CRP不相关(r=0.33,P=0.08;r=0.30,P=0.12)。结论:IBD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比例明显升高,与IBD活动性密切相关。单核样MDSCs在IBD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血栓栓塞是溃疡性结肠炎(UC)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活动期UC凝血状态,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分析UC活动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UC患者162例。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丌)、D-二聚体(D-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患者临床活动性指数(CAI)和Baron内镜下评分。比较PLT、MPV、PT、APTT、FIB、Tr、D-D在UC不同疾病活动性和不同严重程度间的差异,分析UC活动期PLT、MPV、PT、FIB、D-D与ESR、CRP、CAI、Bar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UC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正常对照组的PLT、MPV、FIB、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UC间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C活动期患者PLT和D-D与ESR、CAI、Baron评分呈正相关,MPV与ESR、Baron评分呈负相关,PT和D-D与CRP呈正相关,FIB与ESR、CRP、Baron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C活动期患者MPV与Baron评分呈负相关,FIB与ESR和CRP呈正相关,D-D与ESR和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MPV、PT、FIB、D-D可作为评价UC活动性的指标,D-D可作为评价UC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生长抑素是胃肠道重要神经递质之一,其功能的发挥是由生长抑素受体(SSTR)介导的,SSTR表达水平与多种胃肠道疾病有关。目的:研究SSTR1、SSTR2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腹泻型IBS(IBS—D)、便秘型IBS(IBS—C)、活动期UC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各30例,记录患者的症状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并评分。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活检结肠黏膜中SSTR1、SSTR2的表达。结果:SSTR1、SSTR2的表达位于上皮组织的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核中。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两者均为弱阳性表达,IBS组和UC组SSTR2表达阳性率和免疫组化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中SSTR1、SSTR2免疫组化评分均呈线性正相关(P〈0.05)。SSTR1、SSTR2的表达与IBS—D的腹泻病程和程度以及UC的便血程度相关(P〈0.05),SSTR2的表达与IBS-C的便秘病程和程度相关(P〈0.05)。结论:SSTR1、SSTR2在正常结肠黏膜中为弱阳性表达.两者在IBS和UC的发病中起有一定作用。UC与IBS—D在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陆晔  程旭  李蓉  严敏  潘湘涛 《内科》2013,(6):572-573,582
目的探讨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特征及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等关系。方法对59例肠癌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方法检测血红蛋白(Hb)值,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V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59例肿瘤患者贫血20例(33.9%)、无贫血39例(66.1%);MVD表达59例(100.O%)。②贫血和无贫血患者的MV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肠癌患者是否贫血与肿瘤临床分期及肿块大小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MVD表达无关(P〉0.05);MVD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但与肿块大小有关(P〈0.05)。④Hb值的高低与MVD的表达不相关,(P〉0.05)。结论肠癌患者的贫血发生率较高,是否贫血与肿瘤临床分期及肿块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9.
脂肪细胞因子与机体内能量稳定相关,并介导多种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与炎症反应有关的脂肪细胞因子。目的:检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血清vaspin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4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50例活动期UC患者,以1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aspin水平,并分析其与U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血清vaspin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1.86±0.38)μg/L对(0.96±0.43)μg/L,P0.01],并与血清CRP水平和疾病活动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8,P0.01;r=0.514,P0.05),与血清ESR水平和病变部位无关(r=0.098,P0.05;r=0.124,P0.0)5)。结论:Vaspin可能在UC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含量,探讨其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13例缓解期(缓解期组)、47例活动期(活动期组)UC患者及1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HIF-1α含量,并对活动期组患者行肠镜检查,评价病情轻重程度。[结果]活动期组HIF-1α含量[(73.21±28.65)ng/L]显著高于缓解期组[(44.54±14.75)ng/L]与正常对照组[(42.83±15.49)ng/L],P0.05;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及内镜表现分级呈正相关。[结论]HIF-1α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能在UC发病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并可能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