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判定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据心电图a 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A组(ST抬高组)、B组(ST下移组)和C组(ST无偏移组)。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ST抬高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下移组和ST无偏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下移组左回旋支病变及右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抬高组和ST无偏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抬高组和ST下移组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无偏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VR导联ST段抬高组、下移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ST无偏移组(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如果伴有a 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可能提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左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且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的判定及临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应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136例急性心肌梗死共分五组:①组,前壁梗死(V1-6)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②组,下壁梗死(Ⅱ,Ⅲ,aVF)同时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③组,下壁梗死(Ⅱ,Ⅲ,aVF)同时伴有I,aVL导联ST段下移。④组,前壁梗死(V1-6)未伴有其它导联的ST段变化。⑤组,下壁梗死(Ⅱ,Ⅲ,aVF)未伴有其它导联的ST段变化。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前壁心肌梗死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25例中有88%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其中90.9%为左冠状动脉近端病变。前壁心肌梗死未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36例患者中有94.4%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两者统计无显著性差异。在下壁心肌梗死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组22例中有81.8%为右冠状动脉病变,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却有77.3%,其中单支病变仅18.2%。下壁心肌梗死未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34例有91.2%为右冠状动脉病变,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仅有32.4%,其中单支病变达52.9%。两组统计分别为P<0.001和P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aVR导联ST段的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10月入住该院心内科的214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并于患者入院1 w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判定梗死相关血管。结果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组及压低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低于未偏移组,三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未偏移组;抬高组左前降支近段及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压低组右冠状动脉支及左回旋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抬高组及压低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未偏移组。结论心电图aVR导联ST段的抬高或者压低对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的数量、血管的部位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VR导联ST段抬高回落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短期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NSTE-ACS aVR导联抬高的患者45例;根据入院6h后aVR导联ST段是否回落分为ST段回落组(n=20)与非ST段回落组(n=25);分析入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对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VR导联ST段无回落组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率、30d内再发心肌梗死率、急诊PCI及冠脉旁路移植术比例均高于ST段回落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R导联ST段无回落是入院后30d内不良心脏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及行血运重建术)独立预测因子(OR=18.54,95%CI:3.57~96.1,P〈0.001)。结论 aVR导联ST段抬高无回落的NSTE-ACS患者其预后差于ST段抬高回落者,aVR导联ST段无回落是NSTE-ACS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E(SFirebirdTM)]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7例冠心病患者的53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介入治疗,共置入FirebirdTM68枚。结果46例介入治疗成功,失败1例。分叉病变部位:左主干远端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叉病变2处,前降支和对角支分叉病变23处,回旋支和钝缘支分叉病变17处,左心室后侧支和后降支11处。术中发生边支血管闭塞4例,边支血管狭窄加重6例,边支血管发生慢血流3例。住院期间发生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5例,1例于术后2天死于心源性休克。随访6个月,7例复发心绞痛而再次住院治疗,无其余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DE(SFirebirdTM)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NQMI心电图定位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无 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 NQMI)的心电图定位诊断。方法 对 7例 NQMI患者以记分法研究其心电图 ST-T改变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7例 NQMI病员 ST段均呈水平或下斜形压低 ,深度 >0 .1m V,伴或不伴急性期 T波异常。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病变 6例 (同时合并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 2例 ) ,其中前侧壁导联 ( I、a VL、V4- 6)显示 ST段压低伴 T波倒置者 4例 ,不伴 T波变化者 1例 ,侧壁导联 ( V4- 6) ST段压低伴 T波变化者 1例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病变 1例 ,显示为侧壁 ( V4- 6)导联 ST压低 ,不伴 T波异常。结论 常规心电图 ST-T异常的导联可以用作初步判定NQMI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部位的标志 ,尤以累及左前降支者更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胸前导联合并Ⅱ、Ⅲ、avF 导联 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评估其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功能减退程度,探讨如何通过心电图判断其梗死相关动脉。方法:将354例心电图表现为胸前导联 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3组:A 组,胸前导联合并Ⅱ、Ⅲ、avF 导联 ST 段抬高(n=59),并根据梗死相关动脉进一步分为右冠状动脉闭塞者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者;B 组,单纯胸前导联 ST 段抬高(n=151);C 组,胸前导联 ST 段抬高合并Ⅱ、Ⅲ、avF 导联 ST 段压低(n=144)。测定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 MB 同工酶(CK-MB),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判断梗死相关动脉。结果:A 组的梗死相关动脉分别为右冠状动脉,约56%;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约37%。其中,右冠状动脉闭塞者,闭塞部位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ST 段抬高幅度在Ⅲ导联>Ⅱ导联,在V_1导联>V_3导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者,闭塞部位多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段,ST 段抬高幅度在 V_3导联>V_1导联。B 组和 C 组梗死相关动脉几乎均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别为96%和95%)。与其他两组相比,A 组 ST 段抬高的导联数最多,但 CK-MB 峰值最低,LVEF 值最高。结论:胸前导联合并Ⅱ、Ⅲ、avF 导联 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是由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或环绕心尖部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远段闭塞引起的。其心肌梗死面积相对较小,心功能受损较少。在这些患者中,如果Ⅱ、Ⅲ、avF 导联 ST 段抬高的总幅度较大,ST 段抬高幅度在Ⅲ导联>Ⅱ导联,在 V_1导联>V_3导联,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的可能性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aWR导联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7年间57例aWR导联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参考冠脉造影资料,分析患者冠脉病变部位及预后。结果 57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9例,其中左主干病变患者6例,前降支近段病变10例,右冠近段病变2例,回旋支近段病变1例;多支病变38例,其中左主干加前降支近段病变9例,前降支加回旋支病变8例,三支病变16例,左主干加三支病变5例。预后分析,57例患者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冠脉造影术后12小时以内,急诊CABG5例,择期CABG15例,行介入治疗28例,3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 aWR导联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病变往往较重。预后较差,aVR导联sT段抬高对预测罪犯血管、判断病情预后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呈“镜象“的心电图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16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改变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发现,发生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伴有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比不伴有ST段压低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为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发生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伴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较无ST改变者梗死相关动脉左前降支近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但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和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提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下壁心肌梗死范围可能较大,或合并存在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的病变,且并发症较多;前壁急性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可能多为左前降支近端病变,早期再灌注治疗将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早期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直接PCI,40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0例)。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CI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术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PCI后慢复流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所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3组,ST段无变化组(47例),ST段抬高组(16例),ST段压低组(124例);所有患者均行CAG。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RCA)近段闭塞(14例,82.3%),尤其是伴圆锥支动脉闭塞,与RCA中远端闭塞(2例,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4例(73.7%)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可见于RCA、回旋支(LCX)闭塞及RCA、LCX闭塞与前降支(LAD)、对角支(D)病变的不同组合,其中LCX闭塞伴RCA病变者多表现为朐前ST V_4~V_6的压低,RCA闭塞伴LAD近端病变多有胸前ST V_1~V_6的压低,RCA伴D病变胸前ST V_1~V_3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抬高表明为RCA近段或丌口闭塞且多伴右心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为多支病变,ST V_1~V_3压低多伴有对角支严重狭窄,STV_1~V_6压低多伴有前降支的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Diver CE血栓抽吸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急诊PCI的AMI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内高负荷血栓性病变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iver CE组(n=28)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再行PCI治疗,对照组(n=28)直接行PCI治疗。结果Diver CE血栓抽吸术后的PCI术后ST段回落(STR)(〉70%)明显优于对照组(71.4%比39.3%,P〈0.05) 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2.8±0.4比2.0±0.6,P〈0.05)、血栓积分(TS)(0.1±0.2比1.5±1.0,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50±12mL比60±14mL,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0.58±0.18比0.46±0.14,P〈0.05)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3.6%比14.3%,P〈0.05) 30d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成形术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两组未见明显差异(0比3.6%,P〉0.05)。未见与Diver CE血栓抽吸相关的血管并发症。结论Diver CE血栓抽吸术能促进AMI急诊PCI术后STR,改善TIMI血流、TS和左心室功能 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对AMI患者,若其冠状动脉内以血栓性病变为主,应考虑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急诊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析其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判定及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月到2010年7月进行急诊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8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右冠状动脉(RCA)梗死组及左冠回旋支(LCX)梗死组;根据临床结果分为高危急性下壁心梗组(高危组)及低危组.分析各组的心电图表现、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RCA组与LCX组比较,STⅢ>STⅡ、STavL或STⅠ>1 mm下移更多见于RCA梗死.高危组年龄比低危组偏大,糖尿病患者更多,更多出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中的0级(无灌注)及1级(渗透而无灌注),RCA近端闭塞及双支、三支病变患者,心电图出现STV3R-5R↑、STV7-V9↑、STV4-6↓、STV1↑、STAVR↓的比例更高.结论 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进行急诊PCI的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作用,对进行急诊PCI靶血管判定有一定的协助作用.冠脉造影TIMI 0、1级,RCA近端闭塞,双支、三支病变患者,年龄偏大患者和糖尿病患者整体预后均较差.  相似文献   

14.
立体心电向量图对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定位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心电图(ECG)和立体心电向量图(3D-VCG),评价3D-VCG在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定位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114例临床确诊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将冠状动脉单支完全闭塞或狭窄≥75%者,分成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共3个IRA组,分别分析其ECG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特点,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18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12小时内行急诊PCI,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及右冠状动脉组,观察3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了解冠脉再通时间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185例患者中185例成功植入支架。其中完全闭塞156例,次全闭塞或部分再通者32例,共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75例,右冠状动脉组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前降支组和回旋支组,而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前降支组、回旋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开通时间越早,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4小时组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4~8小时组、〉8小时组。结论直接PCI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率高,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随着血管的开通,可以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4小时内开通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高,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更容易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只要及时处理,再灌注心律失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AMI)与梗塞相关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并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15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梗塞相关血管进行分析。结果: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在26例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回旋支者中有5例(占19.2%);65例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者中有7例(10.8%);109例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者有3例(2.8%),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者的晕厥为首发症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者(P0.05)。结论: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AMI患者,晕厥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的AMI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改变的导联与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关系。方法对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V1-V4sT抬高伴Ⅱ、Ⅲ、aVFST段下移的罪犯血管主要为左前降支(LAD),少数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壁sT段抬高;Ⅱ、Ⅲ、aVFST抬高伴V1-V4 ST段下移的主要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少部分为左回旋支(LCX),极少部分为LAD;胸前导联T高尖与ST抬高导联不一致可排除LAD;高侧壁Ⅰ、AVLST段抬高多数罪犯血管为LCX。结论心电图ST改变的导联对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能进行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年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青年CHD患者97例,男性94例,女性3例,回顾性分析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支架置入资料。结果急诊住院42例(43.30%),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35例(36.08%)。各危险因素阳性率依次为:吸烟78.35%,高甘油三酯血症59.79%,严重超重53.61%,高血压43.30%,高胆固醇血症27.84%,家族史22.68%,酗酒18.56%,糖尿病12.37%;具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51例(52.58%)。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6例(57.73%)、双支病变27例(27.84%)、三支病变14例(14.43%)。病变血管狭窄〉75%者152支,左前降支(IAD)57.89%,回旋支(LCX)13.82%,右冠状动脉(RC)27.63%,左主干(LM)0.07%。支架置入术干预血管127支,支架的大小及长度为:LAD(3.25±0.34)mm×(23.47±4.36)mm,LCX(3.01±0.32)mm×(23.27±5.87)mm,RC(3.60±0.43)mm×(26.83±4.43)mm。结论多数青年CHD患者发病突然,病变严重,约半数患者病变累及LAD。吸烟、高甘油三酯血症、严重超重、高血压等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回旋支闭塞中不同节段,不同优势型,多支病变对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选246例发生急性LCX闭塞的患者(其中男187例,女59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根据冠脉优势型、单支、多支、合并LAD、RCA分组,结合年龄、性别及相关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心电图改变与冠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回旋支闭塞心电图变化受不同冠脉优势型影响,Ⅱ、Ⅲ、aVF、V7~V9导联ST段抬高常见于左优势型的LCX闭塞。V1~V3导联ST段压低常见于均衡型的LCX闭塞,Ⅰ、aVL导联ST段抬高在各优势型中无特异性。在单支LCX闭塞中,V1~V3导联ST段压低常见于近段闭塞,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常见于远段闭塞,V7~V9导联ST段抬高与Ⅰ、aVL导联ST段抬高在各节段闭塞的心电图中无特异性。合并多支病变时LCX心电图变化与单纯LCX闭塞存在差异,在LCX近段闭塞中,合并多支病变的患者更易出现V7~V9导联ST段抬高,单支病变者心电图易出现V1~V3导联ST段压低,在LCX中段闭塞的患者中,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的心电图改变大致相同。在LCX远段闭塞的患者中,多支病变患者出现V1~V3导联ST段压低可能性较大。OM闭塞在单支及合并多支病变时的心电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合并LAD或RCA病变的LCX闭塞患者中,心电图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心电图对诊断梗死相关动脉为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结合病史及相关一般资料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PCI临床资料。结果:入选的165例AMI患者中单支病变45例(27.3%),双支病变49例(29.7%),三支或三支以上病变71例(43.0%)。165例患者行PCI,成功率98.8%,共置入支架205枚。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LAD)90例(54.5%),置入支架112枚;左回旋支(LCX)21例(12.7%),置入支架23枚;右冠脉(RCA)54例(32.7%),置入支架70枚。PCI术前出现心源性休克者18例(10.9%),2例于术后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