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学生心身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淮安市560名初中二年级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本组青少年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或0.01),与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 P<0.05或0.01),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或0.01);人际关系、焦虑、心理不平衡因子分与母亲偏爱被试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 P<0.05或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母应结合子女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的教养方式,以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刘青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4):427-429
目的:探讨农村高中生的人格特点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200名农村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EMBU中,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均存在差异;在EPQ中,只在P、L上得分有性别差异,在E、N上得分无差异;相关及回归分析中显示,母亲惩罚、严厉(m4),父亲过度保护(f6)对子女精神质(P)影响显著;父亲拒绝、否认(6),母亲惩罚、严厉(m4)对子女的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N)影响显著;母亲惩罚、严厉(m4)在子女的掩饰或纯朴性(L)上影响显著。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特点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于2004—03/06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174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①父母教育方式问卷分为母亲教养方式56个项目,父亲教养方式58个项目,内容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偏爱被试5个保留维度。量表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81和0.72。实验假设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所以在计分时把每个维度中父亲与母亲的分数合并。(参焦虑自评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为所定义症状出现的频率。③自评抑郁量表由20个陈述句组成,每条为一个相关症状,按1—4级评分,奇偶数条目分半相关性为0.73和0.92。评分在40分以下者为无抑郁;40—48分为轻度抑郁;49~56分为中度抑郁;57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④以班为单位施测。施测前取得该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的同意。在非考试状态下,按班级对学生进行3个问卷的团体测试。并在被试确信答案得到保密的情况下进行。⑤主要观察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⑥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单因素独立样本方差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率为94.5%。剔除不完整答卷得到合格问卷174份.有效率为92.1%。①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4个维度中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最高,其次是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在性别差异上,父母教养方式中温暖理解在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其他3个维度则是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②高中生的焦虑得分:从总体上和不同性别上均高于抑郁得分。但就焦虑、抑郁本身得分来看不存在性别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高中生的焦虑、抑郁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r=0.777,P〈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和抑郁得分的关系:除拒绝否认维度外,其余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r=-0.412,-0.457,P〈0.05);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与焦虑、抑郁成正相关(r=0.348,0.356;0.382,0.385;P〈0.05)。④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各维度与高中生不同抑郁水平间的差异:经事后比较分析表明,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影响。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02名在校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生SCL-90的各个因子与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与护生的不良心理状况呈负相关。[结论]父母应注意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鼓励支持子女,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于2004-03/06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174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①父母教育方式问卷分为母亲教养方式56个项目,父亲教养方式58个项目,内容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偏爱被试5个保留维度。量表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81和0.72。实验假设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所以在计分时把每个维度中父亲与母亲的分数合并。②焦虑自评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为所定义症状出现的频率。③自评抑郁量表由20个陈述句组成,每条为一个相关症状,按1-4级评分,奇偶数条目分半相关性为0.73和0.92。评分在40分以下者为无抑郁;40-48分为轻度抑郁;49~56分为中度抑郁;57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④以班为单位施测。施测前取得该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的同意。在非考试状态下,按班级对学生进行3个问卷的团体测试。并在被试确信答案得到保密的情况下进行。⑤主要观察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⑥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单因素独立样本方差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率为94.5%。剔除不完整答卷得到合格问卷174份,有效率为92.1%。①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4个维度中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最高,其次是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在性别差异上,父母教养方式中温暖理解在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其他3个维度则是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②高中生的焦虑得分:从总体上和不同性别上均高于抑郁得分。但就焦虑、抑郁本身得分来看不存在性别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高中生的焦虑、抑郁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r=0.777,P<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和抑郁得分的关系:除拒绝否认维度外,其余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r=-0.412,-0.457,P<0.05);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与焦虑、抑郁成正相关(r=0.348,0.356;0.382,0.385;P<0.05)。④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各维度与高中生不同抑郁水平间的差异:经事后比较分析表明,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影响。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6.
郭振娟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1):31-34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60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父亲与母亲在相同教养方式上存在一致趋势,依次为情感温暖、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而母亲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父亲(P〈0.05);男生的父亲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0.01);城市学生的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农村(P<0.05);不同职业的父亲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严厉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情感温暖因子分越高(P〈0.01);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惩罚严厉因子分越高(P〈0.01)。父亲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在生活环境和子女性别方面存在交互作用;母亲惩罚严厉在职业和文化程度上有交互作用。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受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子女性别等多种因素影响,教养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02名在校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生SCL-90的各个因子与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与护生的不良心理状况呈负相关。[结论]父母应注意改善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鼓励支持子女,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42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扬州市6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自拟一般资料调查表统计两组一般资料,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评定两组父母教养方式,对两组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有工作者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高于无工作者(P<0.05或0.01).结论 难治性强迫症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综合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强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环境对男性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方法 对某少年教养管理所110名学员采用自拟调查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家庭环境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学员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亲惩罚与严厉因子分显著高于母亲,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因子分显著低于母亲(P<0.01).学员组家庭环境量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P<0.01),矛盾性分量表评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暴力组与非暴力组学员家庭环境量表各分量表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少年教养管理所学员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均存在一定缺陷,是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学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养育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对337名医学专业大学生采用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医学专业大学生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母亲拒绝否认因子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行动疑虑因子评分与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因子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父母期望因子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恐怖、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有一定的影响,完美主义心理的某些维度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重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对合肥市第一中学100名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所得数据中焦虑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青年组,心理问题以敌对、强迫、抑郁、偏执为主。结论 重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内常模青年组仍有较明显的差距。本还提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在校护生心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45名在校护生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心理测评。结果护生在面临遭遇事件时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幻想、求助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自责、退避、合理化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合理化与年龄呈负相关。解决问题与SCL一90总分及其各因子呈负相关,求助与除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其他因子以外的所有因子呈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与SCL一90总分及其因子呈正相关;生活事件与解决问题呈正相关,与退避、合理化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生活事件、解决问题和幻想对心理健康水平起到预测作用。结论在校护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应对方式的影响,帮助护生建立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心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俊彪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347-349
目的探讨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对豫北894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并与全国青少年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中学生各量表分均值与常模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分量表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均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P<0.05或0.01)。结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偏低,不同群体间影响因素不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加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148名高中学生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本组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评分除恐惧因子分与青少年常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青少年常模(P〈0.05或0.01),其中因子分≥2分检出率为16.8%-40.8%,≥3分检出率为2.4%-11.1%;高一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高二学生(P〈0.05或0.01)。结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偏低,高一新生心理问题较高二学生更为严重;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中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2名高中毕业班学生和204名高中非毕业班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高中毕业班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毕业班学生(P〈0.05或0.01)。结论高中毕业班学生学习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毕业班学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年级高中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对高一、高三及复习班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本组28.1%的学生存在睡眠障碍,93.4%的学生睡眠时间<7 h。高一、高三、复习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及9个因子分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及5个因子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0.01)。入组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与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入睡时间及睡眠效率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中生睡眠质量问题比较严重,睡眠不足比较突出,高中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睡眠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高中生睡眠现状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体取样法抽取株洲市高三学生412名,进行SRSS、SCL—90及EPQ的测查分析。结果 25.24%的学生睡眠时间少于5~6h,45.87%的学生感到睡眠不足;SRSS与SCL-90总均分及EPQ-N量表分呈显著正相关,与EPQ-E量表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高中生的睡眠质量与其个性及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强迫自我减少生理性睡眠时间,易导致学生学习过度疲劳,降低学习效果、有损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理保健操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在安徽省某中学取样270人,将入组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35人;实验组于上午第三节课间休息时间进行自拟的中学生心理保健操训练,对照组自由活动.观察1个月.于实验前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两组学生的气质类型,于实验前后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评定两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实验前后两组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评分差值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实验组不同气质类型学生实验前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测评结果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实验处理主效应显著(F=58.98,P〈0.01),气质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0.70,P〉0.05),实验处理与气质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63,P〉0.05). 结论 心理保健操能显著提高不同气质类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应付方式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对120名中学生采用应付方式问卷进行测评分析,并对其进行6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后再次测评。结果本组中学生采用的应付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回避、合理化及自责,不同性别、家庭完整性、是否独生子、是否留守学生部分应付方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0.01);心理健康教育后中学生应付方式问卷的求助因子分显著升高(P<0.01),自责、幻想、回避、合理化因子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中学生应付方式整体状况较佳,但存在群体差异,对其予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改善其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20.
庞月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5):438-439
目的 探讨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高中生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提供依据.方法 对880名高中生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评定自我概念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对上述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入组学生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评分,男生自我认同、道德自我因子分显著低于女生(P<0.01),生理自我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其他因子分男女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来自城镇学生的自我批评因子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学生(P<0.01),其他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评分除精神病性因子无显著相关外,与总分及其他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 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培养高中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评价自我,积极接纳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调节能力,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