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讨胃间质瘤不同内镜超声征象与其危险分级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镜中心行普通胃镜及内镜超声检查,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胃间质瘤的89例患者资料,比较不同危险程度胃间质瘤内镜超声下特征。89例患者中,极低危险度63例、低危险度21例、中危险度5例,内镜超声下胃间质瘤直径、回声均匀性、溃疡、边界是否规则及囊性变在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超声内镜下胃间质瘤特征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侵袭危险性的胃间质瘤的内镜超声特征,探讨内镜超声检查在胃间质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Fletcher推荐的胃肠间质瘤生物学行为评价标准进行分组,将其内镜超声特点进行归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间质瘤最大径平均为6.7cm。侵袭危险性高的组其回声不均、肿瘤巨大、外形不规则、溃疡形成特点常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内镜超声表现中大小、形态、回声、有无溃疡4个特征对胃间质瘤进行治疗前综合评价,有利于指导胃间质瘤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3.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为具有潜在恶性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文献报道内镜超声检查(EUS)的声像图特征有助于GISTs的早期诊断和侵袭危险性评估。目的:评价EUS诊断胃间质瘤和预测肿瘤侵袭危险性的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4年4月南京鼓楼医院经内镜和EUS检查初步诊断为胃间质瘤的患者148例,其中103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采集入组患者的内镜、EUS和临床病理资料,分别根据EUS特征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判断肿瘤侵袭危险性。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EUS诊断胃间质瘤的准确性为69.6%,误诊病例多为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EUS与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肿瘤侵袭危险性的符合率为77.7%,一致性检验κ=0.678(P=0.000)。结论:EUS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作为预测肿瘤侵袭危险性的方法,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胃间质瘤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胃间质瘤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不一,缺乏典型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或饱胀不适、上腹鄙烧灼感等,中位发病年龄为48岁,术前主要借助超声内镜初步诊断,术后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CD117和CD34是最主要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阳性率分别达90%和85%.结论 胃间质瘤的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对于中青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及上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者,应考虑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能,并行相关辅助检查;超声内镜是术前初步诊断胃问质瘤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术治疗是目前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内镜指导下套扎器套扎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黏膜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小间质瘤45例,瘤体直径0.5 ~1.3 cm,以六连环套扎器行内镜下间质瘤套扎治疗,套扎后用超声内镜观察间质瘤是否套入圈套中.术后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3月复查胃镜以了解愈合情况.结果 胃黏膜下来源于固有肌层小间质瘤45例中,位于胃底32例,胃体11例,胃窦2例.7例行细针穿刺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黏膜下间质瘤.行胃黏膜下间质瘤的套扎术,成功44例,成功率97.8%.3例术后黑便,无一例发生穿孔.结论 在超声内镜指导下对胃黏膜下固有肌层小间质瘤行套扎术,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内镜指导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在胃黏膜间质瘤中的效果。方法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筛选胃黏膜下小间质瘤83例,大小0.6~1.5 cm,以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行内镜下黏膜套扎术治疗,于术后3个月、半年随访观察。结果胃黏膜下良性小间质瘤83例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层;胃贲门6例,胃底19例,胃体31例,胃窦27例,部分细针穿刺组织,病理符合率为100%,进行胃黏膜下间质瘤的套扎术,成功81例,成功率97.59%,超声内镜随访,间质瘤消除82例,随访清除率98.80%。结论在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选择合适胃黏膜间质瘤,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套扎,治愈率高、安全、有效、简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53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内镜特点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53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内镜和病理特点,加强对间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53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患者的影像、病理资料,并完成CD117、CD34、SMA和Desmin的免疫组化检查,分析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临床、内镜、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结果 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在内镜超声中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胃和食管发生间质瘤和平滑肌瘤比例高于消化道其他部位,分别为64.71%和68.42%;间质瘤中CD117和CD34为弥漫性阳性表达,SMA和Desmin阳性表达率较低,但在小肠病例中SMA表达较CD34高;平滑肌源性肿瘤中SMA和Desmin呈弥漫阳性表达,而CD117和CD34的表达显著低于间质瘤;同时根据相关性分析证实,Desmin阴性对间质瘤的诊断意义增强,CD117和CD34阴性有利于平滑肌瘤的诊断.结论 内镜超声检查结合CD117、CD34、SMA和Desmin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梭状细胞形态的间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手术室内腹腔镜与胃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6例的临床资料,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6例病变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为固有肌层间质瘤,直径约1.2~2.5cm。采用气管插管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手术室完成手术。6例患者中l例直接经胃镜行ESD切除胃内间质瘤病变后,腹腔镜下偶然发现胃壁外浆膜层另一腔外隆起型间质瘤。予以腹腔镜切除.1例胃镜ESD切除穿孔经腹腔镜修补缝合。4例经胃镜辅助定位腹腔镜切除缝合。手术时间平均(104-4-30)min。术中出血量为(40±18)ml,术后平均住院(84-2.5)d。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均符合间质瘤。随访6—3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手术室内胃镜联合腹腔镜行微创治疗胃间质瘤具有麻醉安全、手术补救及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胃间质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i J  Liu P  Wang H  Yu J  Xie P  Liu X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42-74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副总理诊断明确的31例胃间质瘤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对胃间质瘤进行分类。结果:胃间质瘤无明显的性别差异,50-60岁为发病高峰。好发部位为胃底部,其次为胃体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58.1%(18/31),良性胃间质瘤仅占25.8%(8/31)。交界性胃间质瘤的病程较长,平均为79个月,恶性胃间质瘤的病程较短,平均为4个月。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不适和(或)腹胀、腹痛等。胃镜、超声胃镜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B超及CT影像学等检查可以发现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首选手术治疗,对伴有肝转移者可采取经肝动脉导管栓塞化疗,但疗效不肯定。结论:胃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胃黏膜下肿瘤,过去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的某些梭形细胞肿瘤,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可能为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方法对153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最终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结果确诊消化道平滑肌瘤51例、胃肠道间质瘤37例、脂肪瘤30例、类癌21例、异位胰腺7例、神经鞘瘤3例、错构瘤3例和血管球瘤1例。超声内镜对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类癌、异位胰腺、神经鞘瘤、错构瘤和血管球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92%、100%、71%、71%、0、0和100%,其总诊断符合率为86%,明显高于内镜总诊断符合率(70%)。结论超声内镜可明确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大小、起源、回声、生长方式,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胃间质瘤内镜下的检出率。方法对2004年5月~2010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而进行超声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胃间质瘤检出的阳性率。结果6年间胃镜检查共计52368例,胃黏膜下隆起病变461例。其中240例行超声内镜检查,怀疑胃间质瘤161例,其中切除治疗36例,术后病理证实33例。估计胃间质瘤的内镜下检出率约为0.5%。结论消化内镜及超声内镜是胃间质瘤重要的诊断方法,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M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8例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SMT的患者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记录超声内镜下病变的形状、数量、起源层次,并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根据肿物切除术中实际所见统计超声内镜判断SMT形状、数量、起源层次的符合率,以切除标本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检验超声内镜定性诊断SMT的符合率。结果378例SMT中,平滑肌瘤(131例)最多见,多为低回声(87例)、回声均匀(119例)、起源于黏膜肌层(92例);其次为胃肠道间质瘤(111例),多为低回声(51例)或中低回声(51例)、回声均匀(7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85例);再次为类癌(50例),内部回声均匀,多为低回声(3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27例);还发现脂肪瘤45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多为高回声(40例)、回声均匀(41例);异位胰腺(19例)、神经鞘瘤(4例)、颗粒细胞瘤(4例)等相对少见。超声内镜对SMT的总体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8.6%(297/378),瘤体的形状判断符合率为91.8%(347/378),数量判断符合率为95.5%(361/378),层次起源判断符合率为96.8%(366/378)。结论各种SMT在超声内镜下特点不一,虽然超声内镜检查可以显示肿物的回声、大小、起源以及与消化道管壁层次的关系,对于SMT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仍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0例经内镜及病理学证实的NENs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内镜下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胃肠道NENs的发病部位以直肠(38/50)和胃(8/50)最为常见,直肠NENs在内镜下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但胃、食管、十二指肠NENs在内镜下表现形式多样,无特定典型表现。部分患者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其中1例胃NENs表现为胃体6枚息肉样隆起,活检病理示炎性改变,遂行EMR切除,其病理回报NET 2级(G2),肿瘤紧靠基底及侧切缘,遂行二次ESD分别切除胃内NENs病灶残根。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瘤体,无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随访内镜下治疗的患者目前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胃肠道NENs主要通过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对于部分位于黏膜深层或黏膜下层、直径≤1 cm的瘤体可通过ESD在内镜下切除。  相似文献   

15.
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高频电切术及硬化治疗.结果 73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直肠类癌位于黏膜固有层;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95例良性间质瘤及21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例类癌侵及固有肌层.61例源于黏膜肌层及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8例异位胰腺及7例类癌经内镜切除,4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及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7.97%.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镜超声诊断胃异位胰腺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超声检查胃异位胰腺的诊断特点,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总结2007年7月~2008年1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623例超声胃镜(EUS)检查结果及相关病理检查结果,嘲顾性分析胃异位胰腺的图像特征及其诊断正确率。结果623例EUS检查中,诊断胃异位胰腺20例,间质瘤91例,息肉81例。胃异位胰腺网像特点:好发于胃窦,多为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形态差异很大,中间顶端可见导管开口;EUS下可见黏膜下层或肌层低回声、中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团。结论超声内镜诊断胃异位胰腺有一定价值,并可进一步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θ��λ���ٵij����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2000-2004年对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241例胃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EUS)检查,回顾分析胃异位胰腺的图像特征。结果EUS诊断良性间质瘤105例,恶性间质瘤23例,脂肪瘤48例,异位胰腺45例,囊肿20例。异位胰腺EUS图像特点:(1)黏膜下层病变39例,6例与固有肌层无分界;(2)边界清37例;(3)42例为不均匀、形状不规则中强回声,3例为不均匀低回声;(4)32例中心有小的不规则液性回声。内镜电切26例,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内镜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背景:内镜超声(EUS)已成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对胃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的鉴别十分困难,目前有学者尝试利用Photoshop软件鉴别容易误诊的疾病。目的:探讨Photoshop软件对胃间质瘤与胃平滑肌瘤EUS图像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的118例胃间质瘤和42例胃平滑肌瘤的EUS图像,利用Photoshop软件分别测定两组病灶的灰度平均值(代表回声强度)和灰度标准偏差平均值(代表回声均匀度),分析其鉴别价值。结果:胃间质瘤组和胃平滑肌瘤组EUS图像灰度平均值分别为71.94和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EUS图像灰度标准偏差分别为16.63和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US下,胃间质瘤的回声强度高于胃平滑肌瘤,而胃平滑肌瘤的回声更均匀,EUS联合Photoshop软件通过分析EUS图像的灰度平均值和灰度标准偏差有助于鉴别胃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