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癫痫患者睡眠结构及夜间激醒、腿动、呼吸事件特点。方法:对63例成人原发性癫痫患者(病例组)及4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夜间多项睡眠图(PS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入睡潜伏期、REM潜伏期、睡眠维持率、睡眠效率、浅睡期比例、深睡期比例、REM期比例和清醒期比例、分别为(87.64±27.94)minVS(150.33±82.26)min(P〈0.05)、(13.11±5.23)minVS(17.34±19.26)min(P〉0.05)、(0.58±0.09)VS(0.70±0.50)(P〈0.05)、(0.22±0.07)VS(0.16±0.35)(P〈0.05)、(0.20±0.05)VS(0.14±0.38)(P〈0.05)、(0.08±0.07)VS(0.17±0.90)(P〈0.05)、(0.91±0.07)VS(0.89±0.07)(P〈0.05)和(0.96±0.03)VS(0.81±0.16)(P〈0.05)。两组夜间激醒指数、在NREM期激醒指数、孤立性腿动指数、在REM期及NREM期孤立性腿动指数、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原发性癫痫患者存在夜间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较差和睡眠呼吸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发作间期儿童癫痫的诊疗价值。方法:对85例癫痫儿童于发作间期监测24hAEEG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EEG监测异常者74例(87.1%),其中有痫样放电者49例(57.6%);发作越频繁,AEEG痫样放电检出率越高(P〈0.01);睡眠期痫样放电检出率显著高于清醒期(P〈0.01)。治疗后复查组较新诊断组癫痫儿童痫样放电显著减少(P〈0.05)。结论:发作间期AEEG监测有助于儿童癫痫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3.
75例颞叶癫癎患者动态EEG与过度换气EEG癎样放电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睡眠EEG与过度换气EEG的痢样放电规律。方法:评估75例颞叶癫痫患者动态EEG与过度换气EEG的痫样放电特点。结果:过度换气EEG痫样放电检出率明显低于浅睡期EEG,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但与清醒期和深睡期EEG痫样放电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颞叶癫痫患者浅睡期EEG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过度换气EEG,对颞叶癫痫患者进行睡眠EEG检测,有助于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患者昼与夜的脑电图痫样放电特点。方法:对20例颞叶癫痫患者及同年龄、性别的对照组进行连续48hEEG监测,就其临床发作频率、睡眠各期痫样放电的频率、时程进行分析。结果:EEG监测期间共发生13次临床发作。其中清醒时6次,睡眠中7次;20例病人均检出痫样放电,18例出现于清醒和睡眠时,1例仅出现于睡眠中,另一例仅出现于清醒时。痫样放电出现于非眼快动睡眠相(NREM)1期16例,2期18例,3期3例,4期4例,出现于眼快动睡眠相(REM)12例。结论:颞叶癫痫的临床发作频率和痫样放电频率在清醒和睡眠时期基本相等。痫样放电在NREM的1、2期和REM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睡眠痢性放电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癫痫的成人患者82例进行多项睡眠图(PSG)检查,同步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分析患者的睡眠结构、EEG痫性波情况。结果:本组病人PSG睡眠结构特点表现为各睡眠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REM潜伏期增加、REM睡眠减少为著,其中8例患者无REM睡眠,所有患者夜间觉醒次数均增多。睡眠中痫性放电对NREMI期、Ⅲ-Ⅳ期睡眠的影响显著,在有痫性放电者的NREMI期睡眠明显增多,NREMⅢ-Ⅳ期睡眠明显减少。结论:癫痫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紊乱,睡眠中出现痫性放电的患者睡眠结构的紊乱更严重。采用PSG联合长程V-EEG同步监测有利于更全面分析睡眠结构与痫性放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然夜间睡眠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然夜间睡眠脑电图(EEG)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临床拟诊为癫痫的患者行白昼常规EEG和夜间自然睡眠EEG检查。结果:常规EEG36%(72例)出现痫样放电,而自然夜间睡眠EEG78%(156例)出现痫样放电。痫样波检出率与年龄、临床发作类型、睡眠周期有关。结论:自然夜间睡眠EEG可显著地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对癫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磁带记录24h脑电监测系统(AEEG)观察92例临床诊断为癫痫的患者。结果:异常率为87%,痫样放电率为80%,临床发作出现率为25%,均高于常规EEG。痫样放电发生在睡眠中多于清醒时,痫样放电检出率与临床发作类型、发作频率、年龄、描记时距末次发作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神经科中的一些发作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英国牛津OXFORD16导联动态脑电图仪连续记录24小时的脑电波活动。结果:480例发作性疾病患者中,REEG描记结果:正常脑电图309例(占64.4%);轻度异常脑电图171例(占35.6%);无1例出现痫样放电。AEEG描记结果:正常脑电图136例(占28.3%);轻度异常脑电图217例(占45.2%);中度及重度异常脑电图387例(占80.6%),均可以见到痫样放电。其中在睡眠检测中见到痫样放电的占231例(占59.7%)。结论:AEEG在监测发作性疾病的脑电异常活动方面明显优于REEG,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我们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及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以及多项睡眠图(PSG)描记在发作性睡病中的诊断价值,并了解患儿夜间睡眠结构的变化。方法:对28例2011年2月~2013年2月确诊的发作性睡病患儿的临床特点、MSLT和PSG结果进行分析,以22例正常儿童作对照。结果:28例患儿多数以睡眠过多为首发症状,伴猝倒发作15例(54%),伴睡眠瘫痪14例(46%),伴入睡前幻觉19例(68%)。MSLT结果:23例平均睡眠潜伏期≤5min(占82%)。19例入睡次数≥3次(占68%)。23例入睡开始阶段出现REM≥2次(占82%),PSG结果:发作性睡病总睡眠时间减少,REM潜伏期缩短。结论:MSLT和PSG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AEEG)与同步录像结合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1126例患者在配备有SONY-485P型可调式数字摄像镜头监测病房内进行24h便携式脑电图监测。在EEG数据回放分析时,结合同步图像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周围环境,有效地识别各种干扰伪差及其来源,观察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结果:1126例患者中EEG正常270例(23.98%),EEG异常856例,异常检出率为76.02%。其中确诊为癫痫者268例(78.13%),疑似癫痫者588例(75.09%),确诊癫痫组EEG异常率虽高于疑似癫痫组患者,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EEG有痢样放电者618例,占总异常的72.20%。确诊癫痫组有痫样放电者230例,占异常者的85.82%;疑似癫痫组有388例,占异常者的65.99%,确诊癫痫组痫样放电阳性率明显高于疑似癫痫组,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1126例在行EEG监测的同时进行同步视频连续录像,拍摄到98例患者有临床发作,其中69例发作期EEG可见痫样放电;29例癫痫患者临床发作时、发作间期均未见痫样放电。结论:AEEG结合视频录像,在尽可能不限制患者活动状态的前提下,通过视频录像记录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同步EEG对照分析,有效地提高了EEG痫样放电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V)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慢性点燃大鼠行为及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PTZ致癎组(B组)、RV干预组(C组),每组20只。B组和C组通过腹腔注射PTZ建立慢性癫癎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行为、脑电图及海马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腹腔注射RV可明显抑制大鼠的癎样放电,延长发作潜伏期、缩短发作时间,与PTZ致痂组相比重型发作率降低(P〈0.05);同时在病理学上还能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程度。结论:RV可明显抑制PTZ诱导的大鼠癫癎发作,对致癎海马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项睡眠图(PSG)各项指标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卒中后无抑郁组(对照组)以年龄1:1配对,用PSG仪对两组各59例患者进行整夜睡眠描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睡眠进程:PSD组睡眠潜伏期延长,觉醒时间增多,睡眠总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下降,睡眠维持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PSI)组S1增多,S2减少,但S3+S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快速眼动睡眠(REM):PSD组REM潜伏期缩短,REM时间减少,REM周期数减少。结论:PSI)患者存在PSG指标变化,PSG对PS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赖氨酸(LHG)给予预防癫痫高危人群临床发作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有癫痫高危因素的个体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神经营养剂LHG;对照组只纳入观察,不给予药物处理。所有个体入组后即给予脑电图检查,此后每隔半年复查。观察所有个体2年内癫痫发作人数、平均发作持续时间、平均发作潜伏期及其脑电图变化。结果:观察期内,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癫痫发作人数减少,平均发作持续时间(rain)缩短,平均发作潜伏期(d)延长,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个体两年内4次脑电图上出现痂样放电的人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对癫痫高危人群给予LHG干预可减少癫痫发作,同时脑电图情况也有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频经颅磁刺激(TMS)对癫痫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方法:对50只大鼠进行TMS,根据不同刺激频率将大鼠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0只):0Hz组(假刺激组)、0.3Hz组、0.5Hz组、0.8Hz组、1.0Hz组,分组进行低频重复TMS预处理后,制作氯化锂一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观察各组造模后70min内痼性发作的潜伏期和痫性发作行为表现。结果:0.3Hz组、0.5Hz组、0.8Hz组及1.0Hz组的痫性发作潜伏期[分别为(16.30±3.10)min、(18.60±3.50)min、(16.40±3.60)min和(15.90±4.10)mini,均比0Hz组[(12.80±3.20)mini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0.5Hz组最长;0.5Hz组大鼠出现的痫性行为表现为点头和(或)甩尾、须动和(或)头面抽动、前肢和(或)后肢抽动、全身抽动、窜动的次数均比0.3Hz组、0.8Hz组、1.0Hz组少,整体发作程度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量的低频的TMS可延缓癫痫发作潜伏期、减少癫痫发作次数以及减轻癫痫发作程度,具有抗痢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i比较抗癫痫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反射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和脑电图改变。方法i将27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未用抗癫痫药者;第2组: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第3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5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各组均需避开诱因。根据患者既往最长癫痫发作间期的3倍时间随访其癫痫发作次数和视频脑电图表现。结果:各组无1例临床加重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3%~100%,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3个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病人用药与否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各组反射性癫痫预后良好,伴脑电图异常的反射性癫痫建议给予抗癫痫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癫痫组(EP组,n=12)、地塞米松干预癫痫组(DEX组,n=12).后两组采用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DEX组癫痫造模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4 mg/kg.分别记录各组大鼠达到Ⅲ级和Ⅴ级发作时所需的时间(潜伏期),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间隔时间作为评价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的指标;大鼠术后24 h处死,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各组海马CA3区、齿状回、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及脑损伤情况.结果:①Sham 组未见癫痫发作;DEX组与EP组达到Ⅲ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87.92±45.80)min和(67.50±22.91)min,达到Ⅴ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103.33±51.27 )min和(75.60±22.10)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P组相比,DEX组样发作严重程度降低(P=0.004);②与EP组相比,DEX组于所观察的脑区损伤均减轻,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较为显著;③与Sham组比较,EP组各观察脑区P-gp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EP组相比,DEX组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在齿状回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海人酸致痫大鼠发作严重程度和脑损伤,抑制P-gp表达上调,其中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区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方法:(1)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3例原发性癫痫患者及40例对照组血清的S100β蛋白浓度;②以对照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算出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对照,将63例癫痫患者按S100β蛋白的测值分为高浓度组(23例)、中等浓度组(21例)及低浓度组(19例);③认知功能评价:运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排除痴呆;运用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HAMD)排除抑郁患者;运用临床记忆量表(CMS)及失匹配负波(MMN)评估记忆功能。结果:原发性癫痫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在高浓度组、中等浓度组及低浓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高浓度组及低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等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事件相关电位MMN潜伏期在高浓度组、中等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高浓度组及低浓度组的MMN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中等浓度组的MMN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忆商值在高浓度组、中等浓度组及低浓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高浓度组及低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等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心理学评分,高浓度组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与相应的MMN潜伏期呈正相关(r=0.864,P=0.006),与学习记忆呈负相关(r=0.685,P=0.045);中等浓度组、低浓度组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与相应的MMN潜伏期呈负相关(r=-0.517,P=0.008;r=0.864,P=0.001),与学习记忆呈正相关(r=0.505,P=0.01;r=0.586,P=0.049)。结论: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可以作为评价癫痫患者学习记忆障碍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戊四氮(PTZ)点燃大鼠癫痫形成过程中行为、脑电及海马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方法:对大鼠腹腔注射PTZ35mg/(kg·d),观察行为变化,在不同时间点(第7、14、21、28天),进行脑电记录,微透析取海马组织间液,活体观察24只自由活动大鼠在点燃过程和诱发发作前后脑电、海马5-HT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及其5-HT转化率(5-HIAA/5-HT)的变化。结果:开始PTZ注射后,发作潜伏期逐日缩短,发作程度逐日加重,点燃时间在10~14d。在制模过程中有一只鼠死亡。海马脑电随着发作的加重而出现癫痫波潜伏期缩短,癫痫波量增加,发作间期出现自发放电。点燃早期(第7天),发作间期大鼠的海马5-HT水平略有升高,随着点燃时间延长,5-HT水平逐渐降低,在点燃后(第14天)维持点燃(第21、28天)5-HT水平持续下降,与点燃前5-H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5-HT转化率在点燃过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IAA水平在点燃时期和维持点燃时期呈逐步降低,点燃期、维持点燃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PTZ点燃大鼠癫痼形成过程中,在点燃前,发作间期的海马5-HT水平呈阶段性升高,点燃后,发作间期的海马5-HT水平逐渐降低;点燃后,发作间期的海马5-H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水平;随着维持点燃时间延长,发作间期的海马5一HT水平呈进行性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LEV)治疗老年癫癎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42例不同类型老年癫癎患者(男24例,女18例;年龄60~82岁),使用LEV单药治疗.LEV起始剂量:500 mg,每日2次,根据疗效调整剂量,比较不同发作类型老年癫癎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42例老年癫癎患者用LEV后无发作13例(31%),显效9例(22%),有效14例(33%),无效6例(14%),采用癫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评定,LEV治疗后在对发作的担忧、精力/疲乏、认知功能、药物影响及社会功能方面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7例(17%)出现与LEV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其中嗜睡2例,急躁3例,注意力不集中、攻击行为各1例,上述不良反应均未经特殊处理,在1~2个月内自行消失,无1例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结论:LEV单药治疗各型老年癫癎均有疗效,显著减少发作频率,安全耐受性好,无明显认知毒性,能够提高老年癫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