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颅脑损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3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对其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43例患者经抢救治疗,存活30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69.8%.结论 ARDS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5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进行探讨.结果 15例患者经抢救治疗,成活6例,死亡9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死亡率较高,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为探讨颅脑损伤伴ARD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将我院1993年以来收治的32例重型颅脑损伤伴ARDS救治中的几个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3例急性颅脑损伤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对急性颅脑损伤后并发ARDS的发病原因、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 23例患者诊断治疗正确,15例抢救成功,8例死亡。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并发ARDS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断是其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几个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76例重型颅脑损伤进行了亚低温治疗.结果 76例中痊愈27例,中残16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者7例,死亡11例.并发症:肺部感染47例,应激性溃疡28例,肝功能不全19例,肾功能衰竭5例,心律失常9例,迟发性颅内血肿13例(其中巨大者4例).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肺水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32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分类、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132例患者经抢救治疗,成活76例,死亡56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肺水肿的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求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9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GLS〈8)后并发ALI/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早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早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沐舒坦,纳洛酮,脱水,抗感染,消化道去污染,早期肠内营养,合理的容量支持等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以GOS分级法评价病人预后:Ⅰ级死亡8例(20%),Ⅱ级植物生存1例(3%),Ⅲ级重残4例(10%),Ⅳ中残3例(7%),Ⅵ级良好23例(60%)。结论ALI/ARDS是重型颅脑损伤后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系多种因素诱导的一个病理过程。针对器官及功能进行支持治疗,特别是呼吸支持是ARDS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54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人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治疗和亚低温治疗,并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治疗组26例中,痊愈6例,死亡20例,治愈率23.1%; 亚低温治疗组28例中,痊愈15例,死亡13例,治愈率53.6%; 两组相较,其治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对90例重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62例,保守治疗28例。治疗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良好32例,中残15例,9重残,植物生存4例,死亡30例(手术治疗22例,保守治疗8例)。结论早期有效的综合治疗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并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5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伤后第28天或出院时GOS分为预后良好组(GOS4~5分)与预后差组(GOS1~3分),比较两组患者合并伤类型的差异性,对可能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胸部损伤、骨盆骨折、四肢骨折及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及胸部损伤为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及胸部损伤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伤后1周)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及其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1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以及入院时GCS评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伤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患者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及凝血功能异常和外伤性脑梗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中27例伤后1周出现外伤性脑梗死;伤后3个月,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78例,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40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3 s、D-二聚体〉0.4 mg/L、DIC评分≥5分是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早期PTC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同时,它们也是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结论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对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是帮助。  相似文献   

12.
开放性颅脑创伤早期癫痫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痫发作危险因素,并提出初步预防措施。方法对2006年9月-2009年9月诊断与治疗的91例开放性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痫发作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5.131,P=0.023)、颅脑创伤分型(X^2=6.302,P=0.043)、损伤部位(X^2=12.800,P=0.046),以及伴发脑挫裂伤(X^2=7.187,P=0.007)、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X^2=11.092,P=0.001)、颅内血肿(X^2=6.555,P=0.010)和凹陷性骨折(X^2=8.463,P=0.043)等项因素与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痼发作显著相关。进一步Logistie逐步回归分析,仅年龄(OR=7.719,95%CI=1.129。52.777;P=0.037)、脑挫裂伤(OR=28.590,95%CI=2.241.364.734;P=0.010)、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OR=8.244,95%CI=1.259。53.706;P=O.028)和颅内血肿(OR=24.344,95%CI=2.415.345.395;P=0.007)为危险因素,且以脑挫裂伤危险度相对较高;而与颅脑创伤分型、损伤部位及凹陷性骨折无关。结论开放性颅脑创伤后早期癫痼发作应及时治疗,对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给予预防性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的因素及其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对4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进行清醒预测,选择6个预后影响因子即年龄、性别、受伤机制、手术与否、体感诱发电位(SEP)表现方式、清醒所需时间等对预后进行分析,清醒结果以患者伤后6个月是否清醒为标准。预后评估以伤后6个月GOS评分为标准进行判别。结果SEP分级与患者清醒及预后有显著相关性(r=-0.749,P〈0.01),分级越高,清醒的几率越小,预后越差。结论SEP的分级可客观、准确地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和清醒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血浆硫化氢(H2S)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011年9月~2012年6月收治颅脑损伤144例,其中重型48例,中型46例,轻型50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采用改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患者血浆H2S含量,分析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重、中、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及对照组血浆H2S含量分别为(27.92±7.25)umol,L、(36.15±4.80)umol/L、(45.16±3.72)umol/L和(48.79±6.28)umol/L,两两相较均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浆中H2S含量呈负相关,提示颅脑损伤后H2S血浆含量降低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早期D-二聚体(D-D)的变化,分析D-D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IH)的相关性,评估D-D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查29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D于颅脑损伤后24 h、3 d、7 d、14 d的变化。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D-D与PIH、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92例患者中伤后24 h D-D异常发生率64.73%,明显高于伤后7 d、14 d(P〈0.01),且易发生PIH。病情重者及死亡组D-D异常更显著(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中D-D异常发生率高,血液高凝状态与纤溶亢进并存,纤溶指标升高显著时,伤情严重,PIH发生率高,死亡率高。提示D-D可作为PIH发生的预测因素,对急性颅脑损伤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αⅡ血影蛋白裂解产物(SBDPs,包括SBDP140和SBDP120)浓度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颅脑损伤组),伤后6h、12h、24h、1d、2d、3d、4d、5d.6d.7d取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BDP140和SBDP120浓度;选择24例脑积水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不同时间点颅脑损伤组脑脊液SBDP145和SBDP12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BDP145在伤后6h就达最高峰,而SBDP120直到到伤后5d才达峰值。不同时间点伤后3个月死亡的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的SBDP145和SBDP120浓度明显高于生存的患者(p〈0.05)。入院时GCS评分6—8分患者脑脊液离脊液SBDP145的浓度明显低于入院时GCS评分3-5的患者(P〈0.05),而SBDP120的浓度两者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SBDPs与颅脑损伤的严重性和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早期补充硫酸镁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231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镁浓度,并将其中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8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硫酸镁2g(16mmol)稀释至100ml于15min内推注+硫酸镁7.8g(65mmol)稀释至500ml静滴24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及人院第3天时血清镁浓度.入院时和入院1周时的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浓度,6个月后按GO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重型颅脑损伤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镁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镁组和高血镁组入院时GC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周时的血清NSE水平及伤后6个月时的GOS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颅脑损伤后早期患者血镁浓度与其伤情间的必然联系,早期补充硫酸镁也未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垂体前叶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82例TBI患者,于伤后~3 d采取静脉血,检测垂体激素水平,与正常值作对照;同时将对垂体激素分泌有影响的14项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入选的TBI患者中,82.93%发生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CS评分3~8分和中线结构移位≥0.5 cmTBI患者伤后前垂体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BI后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发生率极高,脑损伤程度和中线结构位是发生TBI后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伴颅脑损伤(TBI)的多发伤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38例伴TBI的多发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 638例中,死亡99例,病死率为15.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收缩压≤60 mmHg、创伤严重度评分≥25分、GCS评分≤8分、多发伤创伤数量>4处、受伤至入院时间≥4 h,以及合并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伴TBI的多发伤病人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伴TBI的多发伤病死率较高,影响因素很多,临床应加强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与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方法,测定并记录110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DIC评分、GCS评分及随访6个月时的GOS评分。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至随访结束,本组死亡19例。D-二聚体升高是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凝血异常指标(56例,占50.9%)。DIC评分0、1、2、3、≥4分者分别为32、26、15、20、17例,病死率分别为0、0、0、20%、88.2%。GCS评分、GOS评分与DIC评分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结论DIC评分是评估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及预后的可靠指标;DIC分值越高,病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