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角化不良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的皮肤遗传病,其临床特征为黏膜白斑、甲营养不良、皮肤异色症、骨髓衰竭、肿瘤易感性以及其他系统损害.目前研究表明,其发病与端粒的长度缩短相关.端粒酶组分的基因突变可导致端粒酶活性的降低,使端粒缩短.概述引起端粒酶活性降低、端粒缩短的端粒酶组分的多个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一步阐明先天性角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Abstract:
Dyskeratosis congenita (DC) is a rare skin disorder with heterogeneit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mucosal leukoplakia, nail dystrophy, abnormal skin pigmentation, bone marrow failure, cancer predisposition and other system damage. Currently,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DC is related to the shortening of telomere length. Gene mutation of telomerase complex may result in a decline i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shortening of telomere length.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f telomerase complex genes responsible for reduction i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shortening of telomerase length, which may facilitate further elucidation of DC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2.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T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DC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对T细胞的活化及皮肤慢性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在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异性的调节DC与T细胞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银屑病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X盒结合蛋白1(XBP-1)是内质网应激(ERS)的关键调节分子,本研究探讨XBP-1活化在高迁移率族蛋白BI(HMGB1)诱导树突状细胞(DC)成熟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正常BALB/c小鼠脾脏DC进行体外培养,给予HMGB1刺激后检测细胞XBP-1活化情况;应用RNAi技术诱导XBP-1基因沉默后检测DC功能状态.结果 HMGB1刺激后,XBP-1表达特别是活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XBP-1基因沉默DC给予HMGB1刺激不能有效诱导其成熟分化,表面标志物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分子表达上调受抑,分泌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功能增强不明显.结论 XBP-1活化对HMGB1诱导DC成熟分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外源性双链DNA物质对小鼠髓源性树突细胞(DC)免疫表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C57小鼠骨髓lin-CD117+ 干细胞,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后其增殖并发育成不同成熟阶段的DC。提取马疫锥虫动基体DNA(kDNA),对上述DC进行冲激。采用流式细胞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C免疫表型和形态学变化。结果 冲激前,未成熟、半成熟和成熟DC的MHCⅡ阳性率依次为11.42% ± 2.56%、27.08% ± 5.29%与44.63% ± 10.37%,CD80阳性率为8.54% ± 2.01%、31.35% ± 6.40%与52.96% ± 10.34%,CD86阳性率为10.22% ± 3.47%、32.15% ± 6.83%与64.72% ± 9.68%。冲激后,这三组DC的MHCⅡ阳性率分别上升15.63%、9.66%、4.12%,与冲激前比较,t值分别为6.21、4.35与2.82,P值均 < 0.05;CD80阳性率上升9.63%、7.09%与4.09%,CD86阳性率上升13.16%、9.75%与3.10%,升高幅度皆为未成熟DC > 半成熟DC > 成熟DC。结论 双链DNA抗原可促进髓源性DC表达成熟免疫表型,且成熟程度越低的DC受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腺病毒载体介导HPV-11 E7基因转染树突细胞(DC)对其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最佳感染滴度(MOI)重组腺病毒pAD-E7转染成熟DC,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DC表型变化,并用~3H-TdR掺入法检测转染前后DC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ELISA检测DC、T细胞共同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MOI 100为pAD-E7转染DC最佳滴度,pAD-E7转染成熟DC前后对细胞表面的特征性表型CD1a、CD83及CD40、HLA-DR无影响,转染后的DC仍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能刺激T细胞分泌大量IFN-γ、IL-12。结论 pAD-E7转染成熟DC对其功能无明显影响,转染后的DC与T细胞共孵育能诱导T细胞向Th1细胞极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和健康女性树突细胞(DC)表面Dectin-1受体信号传导及功能的差异,分析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的可能原因。 方法 提取1例RVVC患者和1例健康女性的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DC。DC与白念珠菌共培养后,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CD83、CD86和CD80表达水平,分析细胞的成熟率;Western印迹法测定DC的Dectin-1、酪氨酸激酶(Syk)和CARD9蛋白的表达;ELISA法测定DC分泌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2水平。 结果 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24 h后,该RVVC患者DC表面CD83、CD86和CD80的表达活化不明显。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2 h后,RVVC患者DC表达的Dectin-1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磷酸化Syk和CARD9活化障碍。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6 h后,RVVC患者DC分泌的IL-23、TNF-α和IL-12升高也不明显。抗人Dectin-1抗体对RVVC患者DC的Syk依赖的信号传导通路和上述细胞因子的分泌都没有进一步抑制作用。 结论 该RVVC患者DC的Dectin-1受体信号传导通路障碍,导致DC成熟率降低,分泌的IL-23、TNF-α和IL-12降低,使得宿主黏膜抗念珠菌感染的天然免疫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可溶性CD83(soluble CD83,sCD83)对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DC细胞体外诱导的T细胞增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CD83明显抑制银屑病患者DC细胞体外诱导的T细胞增殖,且与浓度呈正相关.结论:sCD83可望成为治疗银屑病的免疫抑制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8.
DC-SIGN是一类表达在树突细胞上的C型凝集素受体,能识别和捕获多种糖基化抗原,与不同的糖基化配体及病原体作用可能参与不同的免疫调控.DC-SIGN为广谱的病原受体,与病毒、细菌及真菌等病原体相关,并参与慢性炎症及变态反应的过程,在皮肤科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DC-SIGN主要分布于外周组织不成熟DC以及淋巴组织成熟DC,最近发现亦表达于角质形成细胞、Schwann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AD患者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3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AD患者外周血CD123+DC百分率为1.18%±0.58%,比对照组0.79%±0.25%明显增高(P<0.01),CD11c+DC百分率为2.94%±1.48%,与对照组的2.36%±0.75%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D患者CD11c+DC和CD123+DC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AD患者外周血中DC2亚群占优势,导致向Th2样免疫反应偏移,可能与AD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蕈样肉芽肿浸润性皮损中树突细胞表型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树突细胞(DC)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DC表面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技术。结果 MF斑片/斑块期的表皮及真皮浅层内存在大量的未成熟DC和成熟DC,主要是CD1a^ 、CD1c^ 、Lag^ /Langerin^ 未成熟DC和CD83^ DC-Lamp^ 成熟DC。肿瘤期的真皮内也见大量的CD1a^ 、CD1c^ 未成熟DC和CD83^ DC-Lamp^ 成熟DC,但Lag^ /Langerin^ DC更多见于表皮和真皮浅层.真皮深层少见,而此处CD1a^ 、CD1c^ 未成熟DC明显增多。结论 在MF斑片/斑块期,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发生了迁移,可能参与了抗肿瘤免疫反应,而肿瘤期真皮内大量CD1a^ DC可能对相应的免疫耐受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加入诱导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变应原(DNCB)刺激DC,通过体外实验观察芍药苷(PF)对树突状细胞(DC)的表面分子MHC II、CD40、CD80、CD86及促炎因子IL-12p70和抗炎因子IL-10分泌的影响.PF抑制由DNCB引起DC的MHC II高表达和刺激分子CD80、CD86、CD40的表达上调,且呈剂量依赖型;同时伴随抑制由DNCB诱导的促炎因子IL-12p70的产生(P<0.05),促进抗炎症因子IL-10的分泌(P<0.05),但对TGF-β1的分泌没有影响(P>0.05).芍药苷通过抑制DNCB诱导的DC表型成熟及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发挥了免疫抑制作用,在防治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等免疫相关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存活率、形态学及分泌白介素12(IL12)的影响。方法用HSV2感染小鼠DC系,倒置显微镜观测其形态学的变化,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存活率。HSV2感染和/或LPS刺激后,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的变化。结果HSV2感染3天后,小鼠DC树突回缩,变圆,细胞间间隙增大,存活率迅速降至79.73%,至7天后存活率仅为31.53%,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HSV2感染后能抑制LPS刺激DCIL12的分泌(P<0.05)。结论HSV2感染后,DC树突回缩,存活率降低,分泌IL12功能受损,均不利于对HSV2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外周血树突细胞(DC)对疱疹病毒感染机体的反应和体外诱导成熟DC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DC亚群(CD11c DC和CD123 DC)及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α体外联合培养体系诱导成熟的DC表型(CD11c、CD123、CD1a、CD80、CD86、CD40和CD83等)的表达,并以1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RGH患者外周血CD11c DC数量达2.54%±0.19%,比对照组(1.77%±0.83%)明显增高(P<0.05),CD123 DC(0.27%±0.16%)较对照组(0.43%±0.19%)显著降低(P<0.02);患者组CD1a、辅助刺激分子CD80及DC成熟的标志CD83等表达水平分别为0.21%±0.19%、0.28%±0.14%及0.18%±0.1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6%±0.03%、0.17%±0.11%及0.10%±0.06%,P值分别为<0.01、<0.02及<0.01。RGH患者经体外细胞因子诱导成熟的DC表面各种免疫分子CD11c、CD123、CD1a、CD80、CD86、CD40和CD83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RGH患者外周血CD11c DC摄取病毒抗原后被激活,表达高水平的辅助刺激分子,增强抗原提呈功能,直接启动抗病毒T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角化不良(D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为皮肤色素沉着、甲营养不良、黏膜白斑和骨髓增生障碍。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本病存在遗传异质性,其遗传方式为X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种,目前发现前2种遗传类型的致病基因为DKC1和TERC。该病治疗比较棘手,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从黑素瘤患者外周血体外快速稳定地诱导培养成熟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PBMC),再用贴壁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后加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IL)-4,随后分4组:第1和第2组分别在24h时加入多聚次黄嘌呤胞嘧啶核苷酸[Poly(I:C)]、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继续培养24h,在48h时收集DC;第3和第4组分别在36h时加入Poly(I:C)、TNF—α。继续培养36h,在72h时收获DC。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体外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T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经GM—CSF、IL-4、Poly(I:C)诱导培养72h获得大量成熟DC,形态学观察可见典型特征,荧光激活细胞分离器(FACS)检测表明。第3组DC高表达CD83、CD80、CD86和CD40;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表明,第3组获得的DC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获取的成熟DC注射于患者浅表淋巴结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Poly(I:C)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Dc成熟的方法具有快速、稳定、经济、安全的特点。培养后DC回输患者体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小鼠DC2.4细胞的影响.方法:用5 μg/mL(BCG-PSN5组)、20 μg/mL(BCG-PSN20组)、50 μg/mL(BCG-PSN50组)BCG-PSN刺激小鼠DC2.4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CD83、CD86的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IL-12的含量.结果:BCG-PSN20组、BCG-PSN50组的CD83、CD86、MHC-Ⅱ分子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IL-12的浓度亦高于空白对照组;BCG-PSN5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G-PSN可能通过促进DC2.4细胞成熟和分泌IL-12调节Th1/Th2平衡,发挥治疗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DC)分化的能力。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价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结果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能向DC分化,分化而成的DC表达CD40、CD80、CD86和HLA-DR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人(P<0.01),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显着强于正常人(P<0.01)。结论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向DC分化的能力增强,分化而成的DC具有很强的抗原递呈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组胺受体H4R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体内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的调节作用。方法:1.流式细胞仪检测126例HSP急性期、112例缓解期患者及94名健康对照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DC标志性分子CD80及CD86的表达情况;2.体外活化和诱导得到DC,分为组胺组,组胺+H4R拮抗剂组和PBS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组胺、H4R蛋白和人磷酸化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1(p-STAT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趋化因子CCL17、CXCL16表达水平。结果:1.HSP患者PBMC中CD86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期组CD80的表达低于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胺+H4R拮抗剂组p-STAT1和H4R的蛋白及趋化因子CXCL16和CCL17水平明显低于组胺组。结论:组胺受体H4R可能通过促进DC的趋化因子CXCL16/CCL17的表达,激活JAK/STAT通路,引起HSP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瘤型麻风病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性及其逆转机制,是研制麻风疫苗和发展免疫治疗的基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与T细胞共同培养,是研究DC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理想模式。本文综述了有关麻风病在抗原递呈及诱导T细胞反应的研究;比较和分析DC递呈麻风完整菌及麻风菌组分抗原及其诱导不同的T细胞反应的机制;揭示了麻风菌是一个很独特的致病性分枝杆菌,它可能含有阻碍DC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成分,而DC递呈麻风菌的组分抗原却可活化T细胞这为逆转免疫无反应性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感染后,小鼠阴道黏膜树突状细胞(DC)的变化。方法:8~10周龄ICR系小鼠,建立激素依赖型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于感染后第2、4、7、14、21d取材,进行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分析及组织病理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阴道黏膜DC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小鼠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显示,自接种后第2天起即有高水平的CFU计数,并持续到观察期末;阴道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大量菌丝附着黏膜表面和黏膜组织内,并有炎性细胞浸润;白念珠菌感染后小鼠阴道黏膜内CD11c DC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念珠菌感染后小鼠阴道黏膜CD11c DC的表达增高,CD11c DC可能参与宿主抗念珠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