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男,23岁。入院前1年半因颅脑外伤,作右额颞颅内血肿清除加大骨瓣减压术。术后反复头痛、眩晕及癫痛发作。经CT扫描,发现右侧脑室前角与额颞部蛛网膜下腔相通,形成囊肿。又作囊腔一腹膜腔分流术,症状无缓解。1990年4月入院CT复查,诊断为外伤性脑穿通畸形。手术分头部组及腹部组同时进行,取自体游离大网膜在手术显微镜下与颞浅动、静脉吻合,原切口开颅将囊壁作大部分切除,电灼同侧侧脑室脉络丛(原脑脊液分流管同时拔除),将恢复血运后的自体大网膜填补于穿通畸形脑裂处,与周围硬脑膜固定。同时作颅骨成形术。术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基于分数低频振荡幅度(fALFF)方法评估急性酒精暴露后恒河猴脑功能改变。方法分别对7只健康雄性恒河猴于静脉注射酒精前及注射后10、28、46min进行BOLD fMRI序列及3D结构像扫描,采用fALFF算法获得并比较4个时间点fALFF差异的脑区。结果 4个时间点fALFF总体差异显著的脑区为右侧中央后回、右侧岛叶、右侧小脑、左侧海马旁回、双侧额下回、小脑蚓部、右枕叶、楔前叶、左侧缘上回(P均0.05);静脉注射酒精后fALFF值减低的脑区为双侧额上回、右侧额下回、右侧梭状回、右侧角回、双侧颞上回、右枕叶、左侧外侧沟、左侧中央后回、左侧楔状叶、左侧丘脑、左侧岛叶、前扣带回(P均0.05);静脉注射酒精后fALFF值增高的脑区为右侧额下回、右侧颞中回(P均0.05)。结论酒精暴露急性期脑代谢活动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涉及默认网络、奖赏及情绪加工系统、视听皮层等。  相似文献   

3.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患儿男 ,13岁 ,体重 30kg ,因脑积水脑疝形成而急诊入院。CT示右额颞顶叶有一直径 9 7cm囊性占位病变 ,诊断为脑包虫症。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 ,左侧肢体偏瘫、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HR 12 0次 /分 ,RR 2 6次 /分 ,BP 16 / 11kPa,EC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成像技术分析健康成人膀胱储尿功能的大脑功能网络连接。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10月筛选健康受试者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22~50岁,均为右利手。分别在膀胱空虚状态和膀胱充盈状态进行2次rs-fMRI扫描。扫描后通过rs-fMRI分析软件Matlab、SPM8、DPABI等进行处理分析。选取左侧前额叶(X=-39,Y=45,Z=-12);右侧前额叶(X=3,Y=49,Z=40);左侧前扣带回(X=-7,Y=-30,Z=-6);右侧前扣带回(X=9,Y=42,Z=-6);左侧颞叶(X=-33,Y=-51,Z=6);左侧颞上回(X=-57,Y=-18,Z=9)6个种子点,进行全脑功能连接。结果:6个种子的全脑功能连接区域:左侧前额叶,激活区域为双侧岛叶,右侧额下回;抑制区域为左侧海马旁回,左侧枕叶,左侧前额叶。右侧前额叶,抑制区域为左侧岛叶。左侧颞叶,抑制区域为右侧眶额叶。左侧颞上回,激活区域为左侧前额叶,右侧距状回;抑制区域为右侧小脑。左侧颞叶,激活区域为海马旁回;抑制区域为右侧额下回,右侧旁中央小叶。左侧颞上回,激活区域为左侧前额叶,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颞叶;抑制区域为右侧岛叶,左侧小脑,左侧颞上回。结论:通过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发现大脑控尿区域不是某一区域单独完成的,而是广泛的、存在着功能相关性的多个区域共同协调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23岁,身高181 cm,体重56 kg,因头痛进行性加重半月,CT示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入院。拟行颅骨开窗血肿清除引流术,术前常规脱水治疗。既往先天性心脏病马凡综合征23年,自述上三层楼感喘憋明显。查体心尖区Ⅲ级收缩期杂音,主动脉区Ⅲ级舒张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MR磁化传递对比(MTC)成像在轻度窒息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轻度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10分,病例组)及25名正常新生儿(对照组)采集脑常规T1WI、3D-T1WI和T1WI-MTC,计算脑磁化率(MTR),配准于标准新生儿脑模板后行统计分析。采用3dRegAna对病例组MTR与Apgar评分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相比对照组,病例组右颞极、左颞下回、左额上回、右缘上回、右眶额皮质、左额中叶、右额中回及左上额叶MTR显著降低;右梭状回、右顶叶下回、右枕中回、右颞中回、右颞下回、右颞上极、右楔叶、右角回、右舌回及右颞上回MTR显著增加。回归分析显示,病例组左中央后回、右颞下叶(前)、右额中回、右颞上极、左眶额皮质及右颞下叶(后)MTR与Apgar评分呈正相关,右壳核、右眶额皮质、左杏仁核、右颞下回、左舌回、右舌回、左颞中回、左枕中回、延髓及右梭状回呈负相关。组间MT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病例组MTR与Apgar评分呈正相关脑区为右额中叶、右颞极,呈负相关脑区则为右舌叶及右梭状回。结论 MR MTC成像能检出轻度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脑区;缺血缺氧主要导致新生儿右侧脑损害。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治疗与转归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占颅脑外伤的0.5%~1%犤1犦,临床报道较少。本文就本院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51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例,结合文献,谈谈对此病诊治体会。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1例,占同期脑外伤病人1.9%。男32例,女19例;5~20岁6例,21~50岁17例,51~80岁28例;车祸致伤40例,跌伤11例。1.2CT表现:32例为单侧额颞部硬膜下积液,19例为双侧额颞部硬膜下积液。CT显示为颅板下低密度新月状影,CT值约7H,近似脑脊液,积液下脑沟、脑裂消失或显示欠佳。其中34例合并有明显脑挫裂伤。1.3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颞额部液态硅胶注射所致并发症一例王俊义贺敏病例:患者女性,25岁。3年前在深圳行注射液态硅胶注射隆颞额部,两年后注射部位渐隆起,伴有持续性疼痛。检查:颞额部左侧4cm×2cm×1cm,右侧3cm×1.6cm×0.6cm隆起包块,无发红及破溃,包块质中...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癫痫是颅脑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重型颅脑损伤癫痫的发生率高达 3 0 % ,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药物无法控制的 ,需手术治疗。我院自 1996年 2月~ 1998年 3月对 15例外伤性难治性癫痫进行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性 11例 ,女性 4例 ,年龄 8~ 42岁 ,病程4~ 13年 ,其中 13例有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史。伤情类型 :3例系开放性颅脑损伤行脑清创术 ,8例额颞部脑挫裂伤伴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2例因额顶部凹陷性骨折行碎骨片摘除术 ,另外 2例非开颅患者因额颞部挫裂伤行保守治疗。发作类…  相似文献   

10.
思者女,57岁,务农.主诉:头痛、恶心伴呕吐半个月.患者半个月前头痛伴恶心发作,开始误认为感冒,进行治疗后效果不佳,随后出现喷射状呕吐,在当地农村卫生所给予甘露醇治疗后症状略有减轻.因高颅压症状持续加重到当地县医院就诊,头颅CT示左颞肿瘤.为进一步治疗,患者于2006年11月12日入住我院.入院后进行抽血、心电图、胸片检查,术前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脑肿瘤.3d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颅手术,左颞入路,术中发现左侧颞中回至颞极之间脑组织呈黄绿色质变,有包膜,质地略硬,即考虑脑脓肿可能,先行穿刺,抽出黄绿色脓液约30 mL,初步诊断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脑脓肿.  相似文献   

11.
1997年至2006年本院共收治额颞部脑挫裂伤病人456例,其中22例病人脑水肿的高峰期出现于伤后1周左右,笔者称其为迟发性脑水肿,具其发生率约占同期住院额颞部脑挫裂伤病人的4.8%。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颞浅静脉额支的变异情况及其与颞浅动脉额支的关系,为避免颢浅血管蒂额部皮瓣发生淤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颢浅静脉额支的变异情况,以颧弓上缘为X轴、过骨性外耳门前缘点X轴的垂线为Y轴的二维坐标系定位颞浅静脉额支,测量颞浅动静脉额支之间的距离.结果 颞浅静脉额支缺如率为50%(10/20),多数(9/10)位于颞浅动脉额支的上方,颞浅静脉额支与颞浅动脉额支的平均距离为(17.3±8.4)mm,且越向颅顶方向,动静脉之间的距离越大.结论 颞浅静脉额支解剖变异较大,颞浅血管额支动静脉伴行多不紧密.因此,颞浅血管蒂额部皮瓣蒂部应较宽(3~4 cm)设计成逐渐增宽的扇形,可避免皮瓣发生静脉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窥镜额颞部除皱术中内固定的重要性.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10年9月,采用内窥镜技术对58例患者进行额颞部除皱,在额部和颞部分别做双侧旁正中切口和双侧颞部切口,将额颞部颞深筋膜浅层剥离后,于颞肌缘骨膜下行广泛剥离,采用钻入颅骨外板的钛合金短螺钉栓挂、固定3条悬吊线拉紧筋膜.结果 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至7年,随访1年以上者54例;术后3个月对效果满意者57例,术后1年对效果满意者50例.结论 采用钛合金短螺钉行内固定悬吊除皱方法切实可靠,术后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例 1:男 ,33岁 ,农民 ,因车祸致头胸部外伤伴意识障碍 6小时入院。入院诊断 :脑疝、右颞叶钩回疝 ,右颞顶急性硬膜外血肿 ,两额颞急性硬膜下小血肿 ,脑挫裂伤 ,右额颞骨骨折 ,颅底骨折 ,右肋多根骨折。入院后于凌晨行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 ,当日上午复查CT示右额、右枕迟发性硬膜外血肿 ,再次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抗炎、护脑等处理 ,但一直浅昏迷。半月后开始出现黑便 ,量多。查血红蛋白 5 5 g/L ,诊断为“应激性溃疡” ,而给予输血、制酸、保护胃粘膜等措施半个月 ,但黑便不止。急诊胃镜示胃粘膜广泛糜烂 ,出血 ,转入普外科行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5.
男患,44岁,因头痛及间断性抽搐互年,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左额颞顶部肿瘤.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既往无心、肺、肾疾病史。查体:T36.4C.P64次/分,R20次/分,BP16/10kPa。神清语利,颅神经正常,两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音,心率64次/分,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部无异常。四肢活动自如。巴彬斯基征阴ti。心电图示窦性心律,64次/分,正常图形。头颅CT提示左颞顶叶有一9cmX6cmX5cm大小之不规则密度影,左侧脑室受压消失,中线向右侧移位,病变内有不规则钙化影,注射造影剂后病变未见强化。初步诊断为左额颞顶巨大胶质瘤。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大额颞瓣治疗重型额颞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对45例重型额颞脑损伤患者切口始于耳屏前1~1.5cm,与颧弓垂直向上,在耳屏上方斜行向上后越过颞嵴至顶结节处,再转向前额止于发际内正中线旁2~3cm,钻5孔。骨瓣大于10cm×8~10cn。结果:采用GOS评分标准,植物生存4例,重残6例,中残7例,良好18例,死亡10例。结论:本组病例显示,扩大额颞瓣治疗重型额颞脑损,伤效果显著,能降低病人的死残率。  相似文献   

17.
患者1 女性,44岁,因"头晕1年,加重伴恶心5 d"于2009年5月8日入院.体检:记忆力及计算力稍差.MRI示右颞叶异常T1WI强信号及T2WI弱信号,强化不均.术前诊断:胶质瘤.手术取右额颞入路将其全切,病理为胶质瘤Ⅲ级.术后恢复良好,但术后第3天出现昏迷,右侧瞳孔散大,直径4.0mm,对光反射消失,并出现左侧肢体偏瘫及病理征,提示脑疝形成.CT检查示瘤腔内积液.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见瘤腔颈部由复位的脑组织、蛛网膜及约2 cm×5 cm的絮状止血材料形成的"活瓣"结构将其封闭,吸除40 ml左右的清亮囊液后,还纳骨瓣关颅.术后第5天患者再次脑疝形成,查CT示瘤腔内形成积液(图1).再手术将瘤腔内液体吸除,同时破坏"活瓣"结构.因患者两次脑疝,遂去除骨瓣.术后1周后查头部CT见积液尚存,但对周边压迫不重(图2).随访3个月MRI示积液消失,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微创内镜下额颞部除皱提升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使用内镜方法行微创额颞部除皱提升术的效果及在面部年轻化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接受内镜额颞部手术的34例美容就医者进行3个月至2年的随访,通过观察眉上提的效果和上眼睑形态的改善、额纹及眼角纹的消失和(或)减少程度、美容就医者的满意度、术后瘢痕情况、额部麻木感持续时间等来综合评价微创内镜技术行额颞部除皱提升的效果.结果 用微创内镜技术额颞部除皱可以有效地去除和(或)减轻额颢部动态性皱纹和静态性皱纹,且提升效果确切,作用较持久;术后会有额部麻木感觉,但大多美容就医者3~6个月后恢复;无明显手术痕迹,无脱发发生,美容就医者满意.结论 微创内镜技术行额颞部除皱提升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颞浅动静脉双蒂岛状组织瓣修复副鼻窦开放性损伤的方法.方法:对上颌窦、额窦开放性缺损12例患者,利用同侧颞浅动脉、静脉作为供养血管,形成颞浅动脉顶支颞筋膜岛状组织瓣和额支额部岛状皮瓣,通过皮下组织隧道将组织块移植到缺损的副鼻窦区,进行副鼻窦窦腔的充填和皮肤缺损的修复. 结果:12例患者,颞浅动脉顶支颞筋膜岛状组织瓣及额支额部岛状皮瓣全部成活,切口愈合良好.随访观察9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凹陷区填充效果满意,两侧对称性好.3例患者失访.结论:利用颞浅动脉顶支颞筋膜岛状组织瓣和额支额部岛状皮瓣修复副鼻窦开放性损伤,不需吻合血管,操作较简单,易于成活,术后外观满意,是较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额颞部小切口除皱术是在内窥镜除皱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一种新型额颞部除皱方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们体会此方法实用性较强.自1997年以来为34例患者行改良法额颞部小切口除皱术,取得了良好术后效果,现将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