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异丙酚后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5组(n=6),假手术组(Ⅰ组)仅开腹;缺血再灌注组(11组)肝脏缺血1 h再灌注4 h;缺血后处理组(Ⅲ组)肝脏缺血1 h后,再灌注10 8,缺血10 8,重复6次进行缺血后处理;异丙酚后处理组(Ⅳ组)肝脏缺血1 h后经尾静脉注射异丙酚10 mg/kg,随后静脉输注异丙酚40 mg·kg~(-1)·h~(-1) h;异丙酚后处理+缺血后处理组(V组)肝脏缺血1 h后进行异丙酚后处理及缺血后处理.于再灌注4 h时测定血清ALT活性、肝组织MDA含量、SOD活性、Bcl-2及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Ⅴ组血清ALT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升高,肝组织Bcl-2蛋白表达上调,Ⅲ组-Ⅴ组肝组织SOD活性升高,Ⅱ组、Ⅲ组及Ⅴ组肝组织Bax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Ⅱ组比较,Ⅲ组-Ⅴ组血清ALT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降低,肝组织SOD活性升高,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0.01);与Ⅲ组比较,Ⅳ组血清ALT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降低(P<0.05或0.01).Ⅲ组-Ⅴ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较Ⅱ组明显减轻.结论 异丙酚后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异丙酚后处理单独应用时效果相同,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10只健康Wistar大鼠骨髓,体外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并对门静脉途径移植入肝脏的间充质干细胞行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染色示踪。建立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维生素C治疗组(VC组)及BM-MSCs组,每组8只,分别于再灌注24 h后取材,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肝脏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并对肝脏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肝脏凋亡指数(AI)。结果体外分离的BM-MSCs生长稳定,增殖旺盛,表达CD29及CD44,不表达CD34及CD45;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稳定,在肝脏组织切片内见间充质干细胞定植,多位于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VC组和BM-MSCs组的AST、ALT、MDA和AI均较I/R组低(P<0.05),SOD均较I/R组高(P<0.05);BM-MSCs组的AST、ALT、MDA和AI均低于VC组(P<0.05),SOD高于VC组(P<0.05)。结论 BM-MSCs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和抑制肝细胞凋亡,来保护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干细胞在大鼠自体肝移植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构建稳定细胞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体肝移植缺血再灌注组(IR组)、自体肝移植缺血再灌注+脂肪干细胞回填组(ADSCs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上腹正中切口,暴露并离断肝脏韧带,不做其他处理。IR组用动脉夹夹闭肝门阻断血流,肝素注射液灌注15 min,不给药。ADSCs组在肝素注射液灌注后30 min尾静脉注射1×106 ADSCs。手术后24 h后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线粒体活性;苏木素-伊红染色(HE)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Bax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AST和ALT水平、MDA含量较高,SOD含量较低(P0.05),线粒体活性较弱。病理切片结果显示,IR组肝细胞出现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严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IR组较假手术组ICAM-1、Bax表达增多。与IR组相比,ADSCs组AST和ALT水平、MDA含量较低,SOD含量较高(P0.05),线粒体活性较强,炎性细胞浸润较少,ICAM-1、Bax表达减少。结论大鼠脂肪干细胞对大鼠自体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程度进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肝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肝保护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C组)。以缺血再灌注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注及停灌注作为后处理。分别于再灌注后1、3、6h测定血清肝酶,SP免疫组化法测定肝脏Bcl-2和Bax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肝组织中凋亡细胞。结果与SO组相比,IR组肝酶活性升高,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并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而IPC组同IR组相比,肝酶活性降低,Bcl-2表达升高,Bax表达降低,凋亡指数(AI)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通过促进Bcl-2表达及抑制Bax表达而拮抗肝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依那普利后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00 ~ 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依那普利后处理组(EP组).I/R组和EP组采用橡皮带环绕结扎大鼠双后肢根部3h,再灌注3h的方法制备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前30 min时,EP组经颈内静脉注射依那普利0.04 mg/kg,S组和I/R组经颈内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再灌注3h时,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计算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法测定MDA含量.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EP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MDA含量升高,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SOD活性降低(P<0.05);与I/R组比较,EP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MDA含量降低,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SOD活性升高(P<0.05),心肌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 依那普利后处理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大鼠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6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肝硬化组(C组)、肝硬化+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C组、I/R组和R组采用四因素综合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I/R组和R组在肝硬化模型制备成功后1周制备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R组于缺血前10 min开始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μg·kg-1·min-至再灌注结束.于再灌注4h时取静脉血样和肝组织,测定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细胞Bcl-2和Bax表达及肝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血清ALT和AST的活性升高,肝细胞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I/R组比较,R组血清ALT和AST的活性降低,肝细胞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R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轻于I/R组.结论 瑞芬太尼可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平衡肝细胞Bcl-2与Bax表达而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外科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策略。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仅手术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再灌注120min)、缺血后处理组(IP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行3个循环的灌注30s/阻断30s,再持续灌注117min),每组12只。建立模型2h后采集各组大鼠动、静脉血及部分小肠、肝组织,检测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测定血清及肝组织内丙二醛(MDA)、髓过氧化酶(MPO)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及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与SO组比较,IR组小肠、肝脏病理损伤加重,肝组织NF-κBp65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IL-10、ALT和AST水平升高;与IR组比较,IP组小肠、肝脏损伤减轻,肝组织NF-κBp65表达下降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下降,血清IL-10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NF-κB信号通路调控的炎症级联反应,上调HIF-1α的表达,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 IPost)和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后处理组(B组)、缺血预处理组(C组)、缺血预处理加缺血后处理组(D组)以及对照组(E组),采用切断患肢全部皮肤、肌肉和神经,保留患肢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通过夹闭和开放股动、静脉造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测定骨骼肌缺血4h、再灌注1h后血清丙二醛(MDA)和骨骼肌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再灌注6h后骨骼肌的坏死程度来观察缺血后处理.缺血预处理及缺血预处理加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 B组、C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以及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均低于A组(P< 0.05),但是高于E组(P<0.05);B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以及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基本相同(P>0.05);B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低于C组(P<0.05),但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基本相同(P>0.05).结论 应用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效果,联合应用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没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远端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8只,体重为200~ 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32):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I/R+远端缺血后处理组(I/R+ RIPoC组)以及远端缺血再灌注组(RI/R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动脉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不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R+ RIPoC组于再灌注开始行双侧股动脉缺血15 min,再灌注15 min,共计3个循环;RI/R组仅行双侧股动脉缺血15 min,再灌注15 min,共计3个循环.于再灌注24、48 h时取脑组织,行海马CA1区和额叶皮层凋亡细胞计数,测定海马CA1区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并于再灌注48 h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再灌注4d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再灌注7d时取脑组织,计算海马CA1区和额叶皮层神经元密度.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再灌注时凋亡细胞计数升高,Bcl-2和Bax表达上调,神经元密度、S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与第2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P≤0.Ol),RI/R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I/R+ RIPoC组再灌注时凋亡细胞计数降低,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神经元密度、SOD和CAT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与第2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升高(P<0.01).结论 远端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调节Bcl-2与Bax的平衡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组)及盐酸戊乙奎醚组(PHC组)。用弹力橡皮筋完全阻断大鼠双后肢血流3h,PHC组在缺血177min自尾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15mg/kg。三组分别在再灌注即刻(T0)、1h(T1)、3h(T2)、6h(T3)、12h(T4)、24h(T5)取血和肝组织,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光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T3时LIR组及PHC组血清ALT、AST活性、肝脏组织MPO活性达到高峰;肝组织SOD活性最低,T1时血清TNF-α浓度达到高峰。与LIR组比较,T1~T3时PHC组血清ALT、AST活性下降,T1时血清TNF-α浓度下降,T1~T4时血清IL-10浓度升高,T1、T3时肝组织MDA含量降低,T1~T5时SOD活性升高,T1~T3时MPO活性下降(P<0.05)。光镜下,PHC组T3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轻于LIR组。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活性氧生成及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ang N  Ma QJ  Lu JG  Chu YK  Lai DN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3):1533-1536
目的探讨在体条件下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肝冷保存时间100min,无肝期控制于18min以内,60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2只,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各24只。对照组开腹后仅游离肝周韧带;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受体大鼠供肝切除前仅以肝素化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后处理组供肝植入后完全再灌注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缺血后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后处理组受体一半(6只)于再灌注后2h留取血液及肝组织,另一半(6只)于再灌注后6h留取肝组织。对照组于关腹后相应时间留取血液及肝组织。各组分别检测肝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Or.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根据酶促反应原理,利用分光光度仪测定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肝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血清肝功能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肝组织过氧化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则明显低(P〈0.05);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肝组织抗氧化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则明显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是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00只,8周龄,体重250~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2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组(POES组)、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p组)、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POES-RP组).I/R组、POES组、RP组和POES-RP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OES组和POES-RP组于心肌缺血15 min时对右侧迷走神经干实施电刺激30min,电刺激参数:波宽2ms,频率1O Hz,电流强度随HR进行调整,以保持HR较刺激前降低10%.RP组和POES-RP组于心肌缺血20 min时采用止血带结扎双后肢10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各组随机取10只大鼠,于再灌注120 min时采集颈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TnI、CK-MB、TNF-α、高迁移率组蛋白1( HMGB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IL-1、IL-6和IL-10的浓度;颈动脉采血后,采用伊文氏蓝和TTC双重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体积.再灌注120 min时,各组随机处死10只大鼠,取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HMGB-1、ICAM-1、IL-1、IL-6和IL-10的含量.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心肌梗死体积、血清cTnI、CK-MB、TNF-α、HMGB1、ICAM-1、IL-1和IL-6的浓度升高,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组织TNF-α、HMGB1、ICAM-1、IL-1、IL-6和IL-10的含量升高(P<0.05).与I/R组比较,POES组、RP组POES-RP组心肌梗死体积、血清cTnI、CK-MB、TNF-α、HMGB1、ICAM-1、IL-1和IL-6的浓度降低,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组织TNF-α、HMGB1、ICAM-1、IL-1和IL-6的含量降低,POES组和POES-RP组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组织IL-10含量升高(P<0.05).与POES组比较,POES-RP组心肌梗死体积、血清cTnI、CK-MB、TNF-α和ICAM-1的浓度、缺血区心肌组织ICAM-1和IL-1含量降低,非缺血区心肌组织IL-10含量升高(P<0.05).与RP组比较,POES-RP组心肌梗死体积、血清cTnI、CK-MB、TNF-α、HMGB1、ICAM-1、IL-1和IL-6的浓度、缺血区心肌组织TNF-α、ICAM-1、IL-1和IL-6的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非缺血区心肌组织HMGB1、ICAM-1、IL-1和IL-6的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P<0.05).结论 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联合应用的效果强于单独应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180~230 g,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组).IR组和Ipo组采用阻断肝门60 min再灌注6 h的方法 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模型,Ipo组缺血60 min时再灌注10 s、缺血10 s,反复6次,进行缺血后处理.于再灌注6 h时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然后取肝组织,制备病理切片及分离肝细胞,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Na+-K+-ATP酶活性.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Ipo组血清ALT和AST活性升高,线粒体Na+-K+-ATP酶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1);与IR组比较,Ipo组血清ALT和AST活性降低,线粒体Na+-K+-ATP酶活性及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5或0.01).Ipo组线粒体损伤程度轻于IR组.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线粒体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因素对舒芬太尼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 g,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的方法制备糖尿病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糖尿病假手术组(DM-S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M-IR组)和糖尿病舒芬太尼后处理组(DM-SP组).另取正常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非糖尿病假手术组(NDM-S组)、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NDM-IR组)和非糖尿病舒芬太尼后处理组(NDM-SP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P组于再灌注前5 min经颈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0 μg/kg.于缺血前、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时记录MAP、SBP和HR,计算收缩压心率乘积(RPP).再灌注120 min时取血样,测定血浆cTnI浓度,处死大鼠后,取心脏,测定左右心室体积之和、缺血危险区体积(AAR)和梗死区体积(IS),计算IS/AAR.结果 非糖尿病和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MAP、RPP降低,血浆cTnI浓度升高,心肌发生梗死样改变.舒芬太尼后处理可降低非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IS、IS/ARR和血浆cTnI浓度,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各指标无明显影响.DM-SP组IS、IS/ARR和血浆cTnI浓度明显高于NDM-SP组(P<0.05).结论 糖尿病因素可消除舒芬太尼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是细胞对各种伤害性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在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过程中,过度的ERS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导致心肌损伤.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是心肌对抗I/R损伤的内源性保护现象,可通过多条信号转导途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对ERS的调节是其重要方面.现将从ERS的角度探讨I-postC的心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肢体缺血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仅暴露颈动脉;缺血再灌注组(IR组)线栓阻断人脑中动脉1.5 h,再灌注6 h;肢体缺血后处理组(IC组)阻断大脑中动脉1.5 h,再灌注前30 min时捆绑双下肢5 min,松开5 min,反复3次后恢复灌注,于脑再灌注6 h时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后断头处死大鼠取脑,采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计算脑梗死体积卣分比,TUNEL法检测凋亡神经元,计算神经元凋亡率.结果 与C组和S组比较,IR组和IC组再灌注6h时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神经元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IR组比较,IC组再灌注6 h时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 肢体缺血后处理可减轻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9只,体重250~350 g,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组,n=5)、缺血再灌注组(I/R组,n=7)、芬太尼后处理组(F组,n=9)、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组,n=9)和芬太尼后处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F-R组,n=9).除S组外,其余各组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松开进行再灌注180 min.F组和F-R组在缺血15 min时静脉注射芬太尼30μg/kg;R组和F-R组在缺血15 min时结扎双后肢10 min后恢复双后肢血流灌注.心肌再灌注期间监测HR和MAP,并计算HR与MAP的乘积.于心肌再灌注180 min时采集动脉血样,测定血浆乳酸脱氢酶(LDH)、MB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采集血样后取心肌组织,测定心肌梗死体积.结果 与S组比较,其他各组心功能指标降低,LDH、CK-MB、cTnI和心肌梗死体积均升高(P<0.05).与I/R组比较,F组、R组和F-R组心功能指标升高,CK-MB、cTnI和心肌梗死体积降低(P<0.05).与F组比较,F-R组心功能指标升高,CK-MB、cTnI和心肌梗死体积降低(P<0.05).与R组比较,F-R组心功能指标升高,心肌梗死体积降低(P<0.05).结论 芬太尼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时心肌保护作用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