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中国人膀胱尿路上皮癌中染色体拷贝数异常情况,评估FISH技术在中国人群中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及监测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应用CSP3/CSP7、CSP17/GLP16两组混合探针,通过在膀胱癌病理石蜡切片标本上进行FISH反应,统计染色体拷贝异常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病理分期、分级,肿瘤大小、复发的关系以及染色体畸变率组合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阳性率。结果:3、7、17号染色体及9p21区域的畸变率分别为53.2%、59.7%、61%和57.1%,染色体拷贝数异常与肿瘤分期无相关性(P〉0.05),3、7、17号染色体畸变与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P〈0.01),3、7、17号染色体及9p21区域畸变与复发显著相关(P〈0.01)9p21区域畸变情况与肿瘤大小具有相关性(P〈O.05),FISH探针组合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总阳性率为72.7%。结论:FISH技术有助于探索3号、7号、17号及9p21区域畸变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期、分级、肿瘤大小及复发之间的关系,并可以作为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泌尿系鳞癌中染色体畸变情况,探讨泌尿系鳞癌与尿路上皮癌中染色体的畸变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8例泌尿系鳞癌伴血尿并行FISH检测的患者,同时选取523例FISH检测的血尿患者标本作为对照,其中尿路上皮癌340例,非尿路上皮癌183例。结果:8例泌尿系鳞癌伴血尿患者中,4例肾脏鳞癌,其中2例为原发性肾脏鳞癌,1例为食管癌来源的肾脏鳞癌,1例为肺癌来源的肾脏鳞癌;2例原发性膀胱鳞癌;2例输尿管鳞癌,均来源于宫颈鳞癌侵犯。尿FISH诊断泌尿系鳞癌的灵敏度为62.5%(5/8);阳性患者中3号、7号染色体基因扩增率均为100%(5/5),17号染色体基因扩增率为80%(4/5),GLPp16位点的基因缺失率为40%(2/5);与尿路上皮癌比较,FISH诊断泌尿系鳞癌的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vs 75.9%,χ2=0.758,P=0.306);3号、7号、17号染色体及GLPp16的基因扩增或缺失的比例在尿路上皮癌与泌尿系鳞癌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探索中国人群中3、7和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异常与尿路上皮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估其用于中国人群尿路上皮肿瘤诊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收集102例以血尿症状就诊,证实为尿路上皮肿瘤患者的新鲜晨尿,连续留取3d,将标本分别以FISH技术和尿脱落细胞学方法加以检测。收集20名正常成人新鲜晨尿,同法操作并计算正常成人对照组参考值。收集临床资料,明确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以正常成人对照组参考值判定患者FISH结果,比较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方法诊断的阳性检出率。统计分析3、7和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畸变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初发、复发、单发、多发、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①各染色体及区带均呈现较高的畸变发生率。多体畸变发生率由高到低为98.0%(7号)、97.1%(3号)、96.1%(17号)和83.3%(9p21位点);单体畸变发生率由高到低为95.1%(9p21位点)、68.6%(17号)、67.4%(7号)和66.7%(3号);缺失畸变则仅见于9p21位点(31.4%)。②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肿瘤阳性检出率为64.7%,FISH则为98.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P〈0.01)。③各染色体畸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初发、复发、单发、多发及肿瘤临床分期均未见显著相关性。④3号染色体单体畸变与肿瘤病理分级间呈正相关(r=0.198,P=0.046),其余染色体不同类型的畸变情况均未显示出与不同病理分级间存在显著相关性。⑤3、7及17号染色体主要以多体畸变为主,而9p21位点主要以单体畸变为主(χ2=166.426,P〈0.001),尚无证据表明各染色体与缺失畸变间的倍性关系。结论①FISH技术是通过尿液样本检测尿路上皮肿瘤染色体畸变的有效方法,可作为早期诊断尿路上皮肿瘤的重要辅助手段。②尿路上皮肿瘤在3、7和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同时存在多种畸变类型,且各畸变类型均具有较高的畸变率。③3号染色体的缺失或单体畸变可能对尿路上皮肿瘤的进展具有一定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辅助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以探讨其作为一种替代尿脱落细胞学的无创性检查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健康志愿者的新鲜尿液,应用3、7、17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p16位点探针标记,进行FISH检测,建立正常人群阈值;再收集95例因血尿或影像学检查拟诊为膀胱肿瘤的患者晨尿标本,分别作常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和FISH检测,其中79例膀胱镜下活检或术后标本病理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FISH检测统计目标染色体畸变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与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FISH检测设定的正常阈值为3号染色体:3%;7号染色体:4%;17号染色体:3%;9号染色体p16位点:10%。FISH检测技术的敏感性为74.68%(59/79),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35.44%(28/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FISH检测的特异性为93.75%(15/16),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特异性为87.50%(14/1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级下FISH检测的敏感性呈现为高级别高阳性率:低度恶性倾向的尿路上皮肿瘤为58.33%(7/12),尿路上皮癌Ⅰ级为54.17%(13/24),尿路上皮癌Ⅰ~Ⅱ级为86.36%(19/22),尿路上皮癌Ⅱ级和Ⅱ~Ⅲ级为94.44%(17/18),尿路上皮癌Ⅲ级为100%(3/3),敏感性随着病理分级的提高而呈现增高趋势。结论:FISH检测技术具备无创、高敏感性的特点,优于传统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不同分级的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其FISH检测的敏感性不同,表现为高级别高敏感性。FISH检测上述位点在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中敏感性较高,大大提高了低级别尿路上皮肿瘤的检出率,有望成为一种常规的膀胱肿瘤复查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细胞学分析和膀胱镜对恶性血尿诊断的临床有效性及应用价值,为建立或完善恶性血尿病因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0例正常人通过FISH技术检测9号染色体p16位点、3号染色体、7号染色体及17号染色体的变异情况,建立FISH检测尿脱落细胞的方法学平台及标准检测方法同时确立阈值。同时收集100例血尿患者晨尿同步进行细胞学分析、膀胱镜检查及FISH检测。以组织病理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为金标准,评估FISH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及与膀胱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结果:FISH诊断尿路上皮癌的特异度为86.1%,敏感度为89.1%;尿细胞学诊断的特异度为97.2%,敏感度为23.4%。两者相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尿细胞学相比,FISH在恶性血尿病因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相似的特异度,同时无创快速,可作为筛查和诊断尿路上皮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诊断和监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可行性,并与尿脱落细胞学进行对比.方法 应用荧光标记的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9号染色体p16位点9p21区带探针,对80例疑似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进行FISH检测,并同期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测,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和FISH进行比较;以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建立FISH阈值.结果 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总体灵敏度分别为80%和32.3%.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在灵敏度以及肿瘤分期、分级、初发和复发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SH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探针(FISH)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监洲的应用价值,并与尿细胞学检查相比较.方法:应用FISH和尿细胞学检查分析21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随访尿沉渣标本.FISH探针是用随机引物法标记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及9p21区带.比较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215例中有58例患者病理证实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FISH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71.4%和26.2 %),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特异性分别为90%和95%,无统计学差异;阳性预测值分别是95.5%和9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9%和34.5%.结论:FISH检查可以作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术后随访的手段,并且敏感性高于尿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运用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的新鲜晨尿,运用荧光标记的3号、7号、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9号染色体p16位点探针,对尿液标本中的脱落细胞染色体进行FISH技术检测,建立正常人群的阈值.收集158例怀疑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新鲜晨尿,在行膀胱镜检查前,同期进行FISH技术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FISH技术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性分别为84.8%和43.8%,FISH敏感性高于尿脱落细胞(P<0.05),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特异性分别为89.1%和87.0%,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的肿瘤病理分级中,FISH的敏感性都高于尿脱落细胞,并且FISH敏感性随肿瘤分级逐级升高(P<0.05).结论 FISH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国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筛查、诊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尿路上皮癌进行预警诊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9p21区带探针对30例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均为阴性的高度可疑的尿路上皮癌的血尿患者尿液脱落细胞核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30例血尿患者中,11例FISH结果阳性。随访3~13个月。有5例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2例确诊为肾盂癌。19例FISH检测阴性的患者无一例患病。结论: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阴性的早期尿路上皮癌患者有预警诊断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中心尿路上皮癌的克隆起源。方法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20例病例,49枚肿瘤的3、7、9、17号染色体的变异类型进行检测,判断肿瘤多中心灶间染色体变异类型是否一致。结果 12例多中心灶各瘤灶间CSP3、CSP7、CSP17及GLP p16变异类型完全相同;8例GLP p16改变相同而CSP3、CSP7、CSP17变异类型不完全一致,其中6例GLP p16为相同的缺失改变,2例GLP p16为相同的非缺失改变。结论 20例病例中,18例(90%)有相同克隆起源,另外2例亦不能排除为同一克隆起源可能,提示绝大多数同时性多中心尿路上皮癌为单克隆起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通过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FISH)技术检测3、7、9、17号染色体数目畸变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 cell carcinoma,BTC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9p21区带探针对46例BTCC患者、15例非肿瘤患者和5例正常人尿液脱落细胞核行M-FISH检测,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urinary cytological examination,UCE)检查,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各条染色体畸变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①M-FISH和UCE的灵敏度分别为73.9%(34/46)、47.8%(22/46),两者比较P0.05;特异度分别为95.0%、100%,两者比较P0.05。②MFISH在肿瘤临床分期T_a-T_1、T_2~T_(?)的阳性率分别为50.0%、84.4%;病理分级G_1、G_2、G_3的阳性率分别为42.9%、80.0%、100%,其阳性率与BTCC分级分期呈正相关(P0.05)。③3、7、17号染色体在BTCC的畸变率分别为71.7%、73.9%、73.9%,其畸变率与肿瘤分期分级呈正相关(P0.05)。9号染色体畸变率为56.5%,与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使用M-FISH技术检测尿脱落细胞3、7、9、17号染色体数目畸变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并具无创性,对BTC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细胞学检测膀胱癌尿脱落细胞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等专业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FISH、细胞学与膀胱癌尿脱落细胞检测相关分析文献中,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应用Revman5.0进行荟萃分析。结果HSH用于诊断膀胱癌尿脱落细胞的灵敏度为78.1%(0R值为4.98,95%CJ:3.63~6.83),显著优于细胞学的46.3%(P〈0.00001);HSH检查的特异度为93.9%(OR值为0.41,95%CI:0.193-0.930),稍低于细胞学检查的96.3%(P=0.03)。结论荟萃分析肯定了FISH用于膀胱癌尿脱落细胞检测的价值,其灵敏度高,特异度接近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例非尿路上皮癌和4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人群尿液作常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和FISH检测。结果:FISH技术的敏感性为82.5%,显著高于常规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性25.0%(P〈0.05);FISH技术和常规脱落尿细胞学检查的特异性均为100%,两者在特异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法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特异性与常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一致,但其敏感性显著高于常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所以,FISH技术更有望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无创性的诊断和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9,GDF-9)在人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DF-9在50例不同分期分级的膀胱癌组织和15例正常膀胱组织之间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正常人膀胱组织中GDF-9呈高表达,且GDF-9蛋白主要定位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胞浆中。而膀胱癌组织中GDF-9呈低表达或不表达。②GDF-9阳性表达率在膀胱癌病理分级间分别:I级47.6%(10/21),II级26.7%(4/15),III级7.1%(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F9阳性表达率在膀胱癌临床分期间分别:Ta~T1期40.6%(13/32),T2~T3期11.1%(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F-9在膀胱癌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且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GDF-9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人膀胱肿瘤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5.
动脉化疗栓塞对膀胱癌组织中Ki-67和PC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化疗栓塞对膀胱癌组织Ki-6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膀胱癌患者化疗栓塞前后的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Ki-67和PCNA的表达,并分析Ki-67和PCNA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对30例膀胱癌患者化疗栓塞前后的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Ki-67和PCNA的表达,并分析Ki-67和PCNA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论:化疗栓塞前后Ki67中高度阳性表达率为70%、26.67%,PCNA为73.33%、20%,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经随访24.6个月,复发率为16.67%。Ki-67和PCNA阳性表达及下降幅度与膀朊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患者术后复发率关系密切,两者阳性表达及表达强度呈正相关(P〈0.001)。结论:术前化疗栓塞能降低膀胱癌组织Ki-67和PCNA的表达,调节膀胱癌的分化程度,使肿瘤降级降期,减少术后转移,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Ki-67和PCNA的表达可作为膀胱癌预后估计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Through examinations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of chromosomes 1 and 9, we tried to obtain more information on dysplasia and carcinoma in situ (Cis) in relation to the oncogenesis of bladder cancer. 63 paraffin sections (dysplasia grades I-III and Cis) were evaluated, and 8 negative sections functioned as a control group. For FISH, DNA samples of CEP 1 and 9 (alpha satellites) were chosen. Gains (aneuploidy) or losses (monosomy) of chromosomal material were determined microscopically. Dysplasia grades I-III showed a 5-18% aberration in chromosome 1 aneuploidy and a 19-29% aberration in monosomy 9. Cis revealed 27% aneuploidy of chromosomes 1 and 9. Although at present dysplasia grade III and Cis of the bladder are viewed as histopathologically identical, we examined both molecular genetic differences in chromosome 9. As referred to in the literature we found the same genetic aberrations for dysplasias (grades I-III) and noninvasive papillary bladder tumors as well as for Cis and solid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相似文献   

17.
经尿道电切术与钬激光消融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钬激光膀胱肿瘤消融术(HLABT)加盐酸表柔比星辅助灌注治疗对浅表膀胱肿瘤(pTa、pT1)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比较2004年8月~2008年8月采用TURBT(43例)与HLABT(40例)治疗83例浅表膀胱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及辅助灌注化疗后肿瘤复发率和副反应发生率。所有患者术后6h内即刻灌注盐酸表柔比星50mg,规范持续灌注1年。常规每3个月行膀胱B超及尿细胞学检查,可疑者行尿道膀胱镜检查,6个月一次膀胱镜检查,随访30(12~42)个月。结果:TURBT与HLABT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4.3±16.1)min与(38.5±19.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27%(12/43)、12.5%(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灌注化疗副反应发生率18/43(41.9%)、15/40(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3.2%(10/43)和27.5%(1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BT与TURBT术后盐酸表柔比星辅助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相当,在手术时间、术后灌注化疗副反应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分级仍是浅表膀胱肿瘤预后主要因素。术后并发症的差异主要来自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