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神经传导速度 (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 ,进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 ,与健康人对照 ,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与健康人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且有症状组更显著 (P <0 0 5 ) ;患者的NCV与空腹血糖无明显相关 ,而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结论 :周围神经NCV的检测有助于DPN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在下段腰椎手术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38例下段腰椎外科手术病例在显微外科技术及C型臂X线配合术中,采用SSEP监测技术的诊疗记录过程。临床神经症状和病人状况采用住院期间每天观察,出院后3~6个月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结果:在38例下段腰椎手术中,2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出现2例下肢SSEP监测术中波幅连续下降而术后神经根症状加重,3个月随访症状消失;18例腰椎滑脱手术中10例下肢SSEP监测术中出现电生理表现和临床神经根症状相反情况。结论:SSEP监测技术已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出现用经典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的情况,这就要求在临床监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查找文献,给出合理正确的解释,为手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在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的应用及局限性。方法:检测对象为健康对照组20人,糖尿病组45例。糖尿病组又分为两组:A组为糖尿病未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0例,B组为糖尿病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5例。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均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顺向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及腓肠神经逆向SCV和四肢SSR的检测。结果:①所有的健康对照者均引出完整的SSR波;②糖尿病患者中SSR的消失者与SSR出现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608),但糖尿病病程分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01);③自主神经症状和体征在糖尿病B组(特别是手足干燥出汗少及无汗者)发生率较糖尿病A组高;④在糖尿病A组的患者中SSR手部异常率为45%(9/20),消失率为5%(1/20),足部的异常率为35%(7/20),消失率为10%(2/20);糖尿病B组患者SSR手部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16%(4/25),足部的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44%(11/25),手部SSR异常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06),足部SSR消失率和异常率也是B组显著高于A组(P=0.02,P=0.001)。所有的患者至少一个肢体SSR异常即计人异常例,异常率为69%(31/45)。结论:SSR对糖尿病性远端对称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有诊断价值和较高的敏感性,但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的诊断,特别是与临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性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检测(NCS)结合交感皮肤反应(SSR)及心电图R-R间期变化率(RRI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2例糖尿病患者(DM组)和2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NCS、SSR、RRIV检测。将DM组根椐有无感觉、运动神经损害症状再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根据NCS结果再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进行比较。结果:①SSR和RRIV各参数与临床自主神经症状量表(ASP)评分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不论有症状组还是无症状组NCS异常率均增高(P〈0.01),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RRIV参数减低(P〈0.05)。DM有症状组NCS异常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1),但两组间SSR及RRIV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③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中的NCS异常组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RRIV参数减低(P〈0.05),DM组中的NCS正常组上肢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P〈0.05),而下肢SSR及RRIV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NCS和SSR、RRIV分别是检测感觉、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受损的客观敏感方法,并能发现亚临床病变;在DPN中,感觉、运动神经受累与自主神经受累并非完全呈平行关系,这三种方法相结合,可更好地对周围神经病变作出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5.
对已确诊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105例患者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SEP)观察。结果显示SEP正常25例(23.8%),异常80例(76.2%)。其异常发生率与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有显著相关性,即年龄大、病程长及长期血糖控制差的患者SEP异常率高。结果还显示,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SEP多为异常,而临床尚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SEP也可出现异改变,提示该检查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七通舒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疗效。方法:收集DPN患者80例,分为两组;三七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三七治疗组给予口服三七通舒胶囊,每日三次,并联合甲钴胺注射液肌注,500弘g每日1次。常规治疗组仅给予甲钴胺注射液肌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症状、体征评分、神经传导速度均较前改善(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三七治疗组治疗后神经症状、体征亦无明显差别(P〉0.05),而神经传导速度则明显改善(P〈0.05)。结论:三七通舒胶囊联合甲钴胺对DPN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假性脊髓痨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假性脊髓痨的神经电生理检测价值。方法:对4例临床诊断糖尿病性假性脊髓痨的病人进行了脊髓传导速度(SCCV)、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四肢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CV、SCV)联合检测。结果:4例SCCV及下肢SEP均异常,SCCV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MCV及SCV 3例异常,1例正常。结论:SCCV、下肢SEP及四肢MCV及SCV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性假性脊髓痨的诊断以及与感觉性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阈值对亚临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糖耐量异常患者、病程2年或2年以内的糖尿病患者(简称短病程糖尿病)、病程5~10年的糖尿病患者(简称长病程糖尿病)及健康对照组各20名,分别检测每位受试者双侧正中神经、双侧尺神经、双侧腓神经远端运动神经阈值和腓肠感觉神经阈值,测量所有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分析.结果:①方差分析显示左右正中神经、右腓神经远端运动神经阈值和左右腓肠神经感觉阈值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尺神经和左侧腓神经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糖耐量异常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右侧正中神经、右侧腓神经远端运动神经阈值和左右腓肠神经感觉阈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eason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左侧正中神经、右侧尺神经、左右侧腓神经远端运动神经阈值和腓肠感觉神经阈值与血HbA1C水平呈正相关(P<0.05),右侧正中神经、左侧神经远端运动神经阈值与血HbA1C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神经阈值测量可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患者周围神经兴奋性的变化,有助于评估周围神经功能和亚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波幅(Amp)检测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远端受损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受试者为糖悄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5例,对前臂外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共100条,就其感觉传导速度(SVC)及其诱发的波幅(Amp)进行分析,并与胫神经,正中神经进行比较,结果:混合神经的异常率明显低于皮神经,尤以无周围神经症状的糖尿病者更加明显(P<0.01),结论:皮神经的SCV,Amp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远端受损的早期诊断可靠,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0.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电生理技术,向手术和麻醉医生及时反馈术中神经功能完整性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以避免不可逆的损害,降低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风险。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脊柱手术监测的应用已愈来愈广泛,监测的领域包括脊柱侧弯矫形、髓内或髓外肿瘤切除、椎管狭窄扩大的前路或后路减压术等,对于减少术中医源性神经损伤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癫癎患者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并对SLSEP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癫癎患者在发作间期进行SLSEP检测,以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检测双侧N20、P40、P15、IN16、N16、N18、N19波潜伏期,并与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癫癎组N20、P15、IN16、N16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癫癎患者头颅CT/MRI异常组同侧记录的IN16潜伏期较头颅CT/MRI正常组的IN16波潜伏期延长(P=0.01);癫癎患者脑电图异常组P15波潜伏期较脑电图正常组的延长(p=0.05);病程5年以上组P40、P15波潜伏期较1-5年组延长(P=0.00、P=0.01),病程5年以上组P40波潜伏期较1年以下组延长(P=0.03);用2种及以上抗癫癎药组IN16波潜伏期较未用抗癫癎药组的明显延长(P=0.01),用两种及以上抗癫癎药组IN16、N16、N18波潜伏期较用1种抗癫癎药组明显延长(p=0.01、P=0.02、P=0.02);每月发作两次以上组P40波潜伏期较每月发作两次及以下组明显延长(P=0.04)。结论:癫癎患者存在脑功能障碍,并有相应的SLSEP改变。SLSEP检测技术可以评估癫癎患者的脑功能,并且能够动态观察比较,可对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在糖尿病(D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DM患者和32例健康人进行了四肢SSR检查,并与周围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和临床表现及不同病程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均引出正常SSR波,而DM组13.2%未引出SSR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M组SSR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伴有感觉异常症状及体征的DM患者,SSR消失率最高(18%)、潜伏期最长、波幅最低;有神经异常等症状而无体征者次之,既无症状又无临床体征者最低,三组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的DM患者SSR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波幅亦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病程越长,SSR异常率越高,异常程度越明显,以病程超过10年的DM患者潜伏期最长,波幅降低最为明显(P〈0.05)。结论:SSR异常程度与DM性周围神经损害的程度相一致,SSR可作为评价DM性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及植物神经功能状况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方法 :采用多导组合法对 2 2例受试者进行下肢SLSEP检测。结果 :N2 7(颈髓电位 ) 2 1例双侧均可引出 ;LP(腰髓电位 ) 2 2例均可引出 ;窝电位只要是电极安放合适 ,正常人各例均可引出。t检验结果 ,发现不同导记录的P40 PL结果不一。其中Pz—Fpz导与C1 ’—C2 ’(或C2 ’—C1 ’)导的P40 P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临床上亦有少数正常变异 ,Pz—Fpz导P40 不能引出 ,而C1 ’—C2 ’(或C2 ’—C1 ’)可引出P40 。结论 :建议P40 可再建一C1 ’—C2 ’(或C2 ’—C1 ’)导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联合应用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的价值。方法: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我院采用MVD治疗58例三叉神经痛病人,以术中使用电生理监测的30例患者为试验组,未使用这两种电生理监测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有效率(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或消失)及眩晕、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有效率为93%(28例),发生眩晕1例(3%)和听力下降1例(3%);对照组术后有效率为68%(19例),发生眩晕8例(29%)和听力下降9例(32%)。两组MVD治疗疗效差异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MVD中,联合应用TSEP和BAEP作术中监测能较好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三叉神经MVD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查对诊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的价值。方法:将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自主神经症状组(71例)和无自主神经症状组(51例),每位患者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及SSR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SSR与神经传导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间SSR、神经传导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SSR正常的患者中有29例(65.9%)有自主神经症状,22例(51。2%)病程短于5年;79例SSR异常的患者中有43例(54.4%)有自主神经症状,37例(46.8%)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8.5%。结论:SSR与自主神经症状无明显相关性;糖尿病控制情况及病程对SSR结果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大鼠模型的神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影响,从而分析其治疗作用。方法:取35只SD大鼠,其中8只作为正常对照(NC)组,27只利用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DPN大鼠模型,成功造模24只,再分为三组:小剂量通络方剂治疗(TL—CR1)组,大剂量通络方剂治疗(TLCR2)组和只造模不治疗的模型对照(DM)组,每组8只。对大、小剂量组分别予2g/kg和0.5g/kg通络方剂加2ml双蒸水配制成的溶液灌胃治疗8周,观察其对体重、血糖和尾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CV、SCV)、潜伏期、波幅等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以及有髓纤维阳性面积、髓鞘面积、轴突面积等病理定量指标的影响。结果:两通络方剂治疗组与DM组的体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潜伏期、MCV、运动与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两治疗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则有显著改善(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潜伏期、SCV,大剂量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则有极显著改善(P〈0.001);小剂量组与DM组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但又不及NC组和大剂量组(P〈0.05)。两治疗组有髓纤维阳性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01),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更显著增加(P〈0.001);小剂量组有髓纤维髓鞘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1),大剂量组较DM组更显著增加(P〈0.001),且与小剂量组比较也显著增加(P〈0.05);两治疗组有髓纤维轴突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1),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方剂对DPN大鼠模型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电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减轻了周围神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农村青壮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200例农村青壮年DPN患者的临床特点,测定其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与180例城镇相同年龄组DPN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农村青壮年DPN患者临床特征如麻木、丧失劳动能力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周围神经重度损害所占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农村青壮年DPN患者临床与神经电生理不仅以感觉.神经损害为主,且大多数伴有运动神经不同程度的损害,重度损害者可因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与瞬目反射(BR)检查在特发性三叉神经痛(ITN)中的临床应用比较.方法:采用丹麦产Dantic keypoint多道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168例ITN患者进行患侧与健侧的TSEP与BR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TSEP提示患侧三叉神经的短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TSEP的变化与ITN的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有关.而BR提示三叉神经潜伏期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患者ITN三叉神经第一支受损较少.TSEP的异常率明显高于BR,是因为TSEP刺激为上颌神经与BR刺激为眼神经的刺激点不同,所以在三叉神经周围结构病变中不具有可比性.结论:TSEP与BR检查是评价三叉神经周围结构和脑干中枢传导通路生理功能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对ITN的定性及定量诊断.但因TSEP和BR的波型不稳定、干扰成分大、刺激与记录方法有待标准化、神经解剖与神经电生理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