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c-myc,c-erbB-2两种癌基因在宫颈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与CIN、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c-myc,c-erbB-2蛋白的表达,分析这两种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组织c-myc蛋白表达率:宫颈癌组织为40.00%,正常宫颈组织为10.00%,CIN为20.00%,表达与病理分类有关,腺癌表达率高于鳞癌,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过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学分级相关(P<0.05)。宫颈癌组织c-erbB-2表达率为37.50%,正常宫颈组织未见阳性表达,仅1例重度CIN弱表达,腺癌表达率(66.67%)高于鳞癌(32.35%),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鳞癌过表达与复发有关。C-myc,c-erbB-2两种基因在宫颈癌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myc表达与宫颈癌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c-erbB-2表达是细胞恶性变的标志,宫颈鳞癌中过表达与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组织中nm23-H1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nm23-H1在41例宫颈癌组织、17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nm23-H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9.3%)明显低于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有达率(70.0%)及CIN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58.8%)(P<0.05);nm23-H1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的中位生存期有关。结论:nm23-H1的阳性表达率降低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宫颈癌组织中VEGF和nm23-H1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琳  陈功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0):3093-3095,3098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VEGF和nm23-H1蛋白表达作为判断宫颈癌患者预后因素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05例宫颈癌及10例慢性宫颈炎和20例癌旁组织进行VEGF和nm23-H1蛋白产物检测,并对宫颈癌惠者化疗后进行5a以上随访,分析它们与宫颈癌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慢性宫颈炎组织中VEGF表达均为阴性,nm23-H1表达阳性率为90.0%;癌旁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45.0%,nm23-H1阳性表达率为75.0%;宫颈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2.4%,nm23-H1阳性表达率为47.6%。VEGF阳性表达和nm23-H1阴性表达与宫颈癌患者局部复发(分别为P〈0.05,P〈0.01),转移(分别为P〈0.01,P〈0.05)和较短的生存期(分别为P〈0.01,P〈0.01)密切相关。VEGF蛋白表达与nm23-H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宫颈癌活体组织检测标本中VEGF和nm23-H1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移抑制基因nm23-H1与人类食管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33例食管癌及相应正常粘膜组织中nm23-H1基因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3例食管癌及其相应的正常食管组织中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NDPK)的表达情况。结果:33例食管癌中有2例nm23-H1基因发生突变,并且该2例均有淋巴结转移。nm23-H1蛋白表达水平随浸润程度的增加表达下降(P<0.05)。nm23-H1蛋白在LN(+)组食管癌中表达率为56.3%,在LN(一)组表达率为88.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临床病理分期方面,nm23-H1在Ⅲ、Ⅳ期表达水平明显低于Ⅰ、Ⅱ期。结论:人类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与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nm23基因蛋白在胃贲门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贲门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表达nm23-H1蛋白的情况。结果发现:癌组织阳性29例(48.33%),nm23-H1蛋白的表达与癌组织的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5,P<0.05),而与癌组织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果表明,nm23蛋白可作为一种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有助于对贲门癌生物学行为的了解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组织中C—erbB—2,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C-erbB-2、nm23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39例存档胰腺癌标本进行检测。结果:39例胰腺癌C-erbB-2、nm23癌基因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46.1%,66.7%。C-erbB-2在组织学Ⅰ级的阳性表达率(10/16)明显高于组织学Ⅲ级者(1/11)(P<0.01),而nm23在组织学Ⅰ级阳性表达率(7/16)明显低于组织学Ⅲ级者(10/11)(P<0.05)。两基因蛋白在临床分期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中,C-erbB-2、nm23的阳性表达率(15/25、20/25)均明显高于阴性组(3/14,6/14)(P<0.05)。结论:C-erbB-2,nm23的表达是反映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阳性表达者可能恶性程度高和预后不良。nm23在胰腺癌组织中可能不显示肿瘤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nm23-H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癌中nm23-H1的表达。结果:nm23-H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42%(腺癌69.23%,其它类型22.22%,P<0.05),与临床分期(P<0.05)和病理分级(P<0.01)呈负相关,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70%和25%,P<0.05),与肌层浸润无相关性。结论:nm23-H1基因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明显相关性,并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汕头地区宫颈癌的发生与HPV,HSV2感染以及C-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技术检测宫颈癌(84例)组织与正常宫颈(13例)组织的HPV-DNA,HSV2-DNA,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同一宫颈癌组织标本与正常宫颈组织标本的C-cerbB-2表达情况。结果:(1)宫颈癌组织HPV-DNA,HSV2-DNA阳性率为47.6%,46.4%,正常宫颈组织则为7.7%,15.4%,宫颈癌组织的HPV,HSV2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P<0.05)。(2)宫颈癌组织中,HPV,HSV2双阳性24例,经统计学处理,HPV和HSV2间的感染有显著相关性(P<0.05)。(3)宫颈癌组织的C-cerbB-2表达率为34.5%,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0/13,P<0.05)。(4)75.9%的C-cerbB-2阳性患者(22/29)与HPV与HPV和(或HSV2)同时呈现阳性。结论:汕头地区宫颈癌的发生与较高的HPV,HSV2感染率和C-cerbB-2表达率密切相关,三者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P53、CD44v和nm23-H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CD44v和nm23-H1基因产物蛋白与肝癌侵袭、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46例肝癌、癌旁组织(8例)和正常组织(8例)中P53、CD44v和nm23-H1基因产物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癌组织P53(63.1%)、CD44v(76.1%)、nm23-H1(60.1%),分别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P<0.05)。肝癌转移组三种基因产物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又分别与肝癌非转移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可能与P53、CD44v和nm23-H1三种基因产物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性肝癌中乙酰肝素酶与nm23-H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Liu Y  Chen X  Peng S  Fang H  Wu Y  Peng C  Shi L  Bai M  Xu B  Wang J  Deng G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2):1553-1556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和nm23-H1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中的相互关系,及其作为CC术后转移复发预测指标的价值。方法:选用33例H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9例肝脏良性肿瘤瘤周肝组织作正常对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HPA mRNA和nm23-H1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3例HCC中,16例HPA表达阳性,其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1)。HPA表达与肿块大小、包膜形成、AFP水平、HBsAg状态和有无肝硬化等无关(P>0.05);但高转移复发倾向组和随访转移复发组HPA表达率显著高于低转移复发倾向组(P<0.05)和无转移复发组(P<0.01);此外,HPA基因表达多见于分化较差(P<0.05)、TNM分期较晚(P<0.05)的患者。nm23-H1蛋白在HCC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P<0.05)。nm23-H1与肿块大小、包膜形成、AFP水平、HBsAg状态、有无肝硬化、Edmondson分级和TNM分期均无关(P>0.05);但高转移复发倾向组和随访转移复发组HPA表达率明显高于低转移复发倾向组(P=0.018)和无转移复发组(P=0.024)。nm23-H1在HPA阳性组和阴性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82)。按随访结果判断,HPA阳性预测转移复发准确率为78.6%(11/14);nm23-H1阴性预测准确率为68.8%(11/16);PHA阳性和nm23-H1阴性联合应用预测准确率为88.9%(8/9)。结论:HPA表达阳性和/或nm23-H1阴性患者有较高的肿瘤侵袭性和术后转移复发倾向,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HCC术后转移复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 44V 6、E-cadherin和nm 23-H 1蛋白表达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子宫颈癌组织和1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CD 44v6、E-cadherin和nm 23-H 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D 44v6蛋白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6%,CD 44v6高表达与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及P<0.01)。E-cadherin和nm 23-H 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和48%,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100.0%),P<0.05及P<0.01,但E-cadherin和nm 23-H 1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间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宫颈癌中CD 44v6表达与E-cadherin和nm 23-H 1表达呈负相关(P<0.01及P<0.05)。结论:在子宫颈癌中CD 44v6蛋白高表达和E-cadherin、nm 23-H 1蛋白低表达是判断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p53、nm23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p53、nm23基因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宫颈鳞癌组织、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p53、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p53、nm23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4%、46.67%;在CIN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0.00%;在NE组均无表达.p53蛋白在宫颈鳞癌中阳性表达与在CIN、NE中的不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nm23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在NE中的不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在CIN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p53、nm23基因参与了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p53蛋白的过表达是宫颈癌组织恶性变的生物学标志;检测nm23蛋白对判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C myc和nm2 3 H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9例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C myc和nm2 3 H1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C myc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为 6 3.3% (5 0 / 79) ,nm2 3 H1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为 35 .4 % (2 8/ 79) (P <0 .0 5 )。颈淋巴结有转移者较无转移者C myc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高 ,而nm2 3 H1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低。结论 C myc和nm2 3 H1蛋白的表达状况与口腔粘膜鳞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中nm23-H1、erbB3、erbB4相关表达及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nm23-Hl、erbB3、erbB4基因蛋白在宫颈癌中相关表达及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HIGH-SABC法检测了50例宫颈癌(鳞癌、腺癌各25例)标本中nm23-Hl、erbB3、erbB4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erbB3、erbB4在鳞癌表达率高于腺癌(分别为52%、44%;44%、36%),nm23-Hl在宫颈腺癌阳性率(60%)高于鳞癌(44%),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宫颈鳞、腺癌erbB3、erbB4表达均呈正相关;腺癌中nm23-H1、erbB4表达呈负相关,且nm23-H1阳性表达同时伴随erbB4阴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nm23-H1阴性表达而erbB4阳性表达的5年生存率。结论 erbB3、erbb4表达的正相关性提示在调节宫颈癌细胞分化中,两者可能是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nm23-H1和erbb4联合检测在宫颈腺癌的预后评价中可能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罗志莲  任生 《黑龙江医学》2010,34(5):334-336
目的探讨nm23-H1、PC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宫颈癌中nm23-H1、PCNA的表达。结果原发性宫颈癌中nm23-H1、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51.06%和65.96%。其中,nm23-H1在鳞癌中的阳性率43.3%(13/30)、腺癌64.70%(11/17)。在鳞癌中无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62.5%(10/16),有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为21.42%(3/14),差异有显著性(P<0.001),nm23-H1表达与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在PCNA表达中,有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82.6%(19/23)、无淋巴结转移组中为54.16%(13/24)(P<0.001),同时低分化癌的阳性率为88.88%(8/9)明显高于高分化癌的43.75%(7/16)(P<0.001)。结论nm23-H1、PCNA的表达,对宫颈癌预后的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利友  姚济芬  石一复 《浙江医学》2006,28(7):519-522,525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HPV16/18)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及与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在60例子宫颈癌(鳞癌40例、腺癌20例)、29例宫颈上皮内肿瘤(CIN)和16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HPV16/18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并以CD34抗原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测定其微血管密度。结果 HPV16/18在子宫颈鳞癌、腺癌、CIN和正常子宫颈组织中感染率分别为67.50%(27/40)、35.00%(7/20)、68.97%(20/29)、6.25%(1/16)。HPV16/18感染率鳞癌组与腺癌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而鳞癌组与CIN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MVD逐渐增大,VEGF的阳性表达率渐增高。MVD在以上5种组织间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VEGF在子宫颈鳞癌、腺癌、CIN、正常宫颈组织细胞质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0%(38/40)、100.00%(20/20)、82.80%(24/29)、18.80%(3/16)。病变患者与正常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HPV16/18感染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245,P〈0.05),而与MVD无相关性(r=.04,P〉0.05);VEGF的表达与MVD无相关性(r=0.01,P〉0.05)。淋巴转移阳性者MVD的表达量较阴性者高(P〈0.05)。结论 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HPV16/18的感染起一定的作用,MVD与VEGF在子宫颈组织的不同病变中的表达均有差异性,推测VEGF有促进子宫颈癌组织血管形成作用,MVD与子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HPV16/18感染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而有利于子宫颈癌组织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量子点(QDs)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人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窖蛋白(Cav-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共表达,并探讨Cav-1蛋白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利用QDs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人不同宫颈病变组织[正常宫颈上皮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10例,CINⅡ-Ⅲ10例,宫颈鳞癌70例]中Cav-1蛋白的表达,并利用QDs免疫荧光双标法同时检测Cav-1和PCNA蛋白的共表达。结果:Cav-1蛋白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CINⅠ、CINⅡ-Ⅲ和宫颈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0,20.00%,40.00%和55.71%,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和CINⅠ分别与宫颈鳞癌相比,Cav-1蛋白表达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其他组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av-1蛋白表达与宫颈鳞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P>0.05)。但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组织中Cav-1和PCNA蛋白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r=0.429)。结论:Cav-1蛋白表达有助于细胞增殖,与宫颈病变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组织芯片研究MMP-9、TIMP-1在宫颈癌的表达及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MP-9及TIMP-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建立组织芯片(TissueMicroarry,TMA)技术平台,应用该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种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结果:组织芯片制备成功,脱片率为0.025%。MMP-9在正常宫颈(NCE)、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CIN)和宫颈浸润癌(1CC)的阳性率分别为21.8%、50.0%和81.7%,ICC、CIN分别与NCE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1在3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1.9%、25.0%和27.96%,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中MMP-9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MMP-9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P<0.05),而TIMP-1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宫颈癌中MMP-9表达高于TIMP-1者,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MMP-9与TIMP-1表达平衡者(P<0.05)。结论:建立了组织芯片,为研究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宫颈癌MMP-9表达增强而TIMP-1表达降低可能使宫颈癌更易发生侵袭转移。联合检测宫颈癌中MMP-9及TIMP-1的表达对进一步了解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其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