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44例成人头颅材料上对枕动脉走行分三段调查.第一段位于颈动脉三角内.长2.9±0.4cm,分出脑膜支、肌支;第二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深面,长5.8±0.5cm,分出乳突支、耳支、降支、颅后支,第三段是枕动脉浅出点至上横线的头皮支.长11.7±1.3cm,一般分为Ⅱ主支型(占75%).枕动脉起始部外径3.1±0.2mm;浅出点(A点)外径2.8±0.4mm;头皮支的B点外径2.1±0.2mm、C点1.7±0.4mm、D点2.0±0.3mm 、E点1.6±0.4mm.对头皮支的分型分布提出了体表定位方法.结合临床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和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解剖了50具成人尸体的100侧颞浅动脉和枕动脉。观察了此二动脉及其分支在头皮的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测量了它们的长度、外径、内径和管壁厚度。 1.颞浅动脉主干自外耳门前方行向上前,平均前倾角度为12.44±8.16°,68.68±4.66%位于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的前方。其上行长度平均为3.38±1.04厘米,外径为1.64±0.42毫米,内径为1.19±0.10毫米,壁厚为0.23±0.08毫米。 2.颞浅动脉顶支行向上后,后倾角度平均为25.92±10.09°,长度为7.56±1.63厘米,多无静脉伴行。其分支类型有主干型、分支型和双干型三种。血管外径为1.24±0.28毫米,内径为0.91±0.19毫米,壁厚为0.17±0.06毫米。在B点附近顶支管径≤0.50毫米者占7.45±2.71%。 3.颞浅动脉额支行向前上,至额结节或眶外上角上方附近转向上至颅顶。其外径平均为1.31±0.35毫米,内径为0.91±0.29毫米,壁厚为0.18±0.08毫米。 4.枕动脉多数穿斜方肌与胸锁乳突附着点之间的筋膜浅出,少数穿斜方肌或胸锁乳突肌的肌纤维。其穿出点位于枕外隆凸下方2.23±1.12厘米、中线外侧3.44±0.85厘米。其分支类型有主干型、二支型和丛状分支型三种。枕动脉的外径平均为1.47±0.41毫米,内径为1.13±0.29毫米,壁厚为0.18±0.08毫米。  相似文献   

3.
耳后皮瓣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以确定带不同血管蒂的耳后皮瓣的血供范围和皮瓣设计。方法:8具新鲜成人尸体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掀起全层头皮和面部皮肤,将其展平摄X光片。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之间存在两种类型的血管吻合:一种是耳后区直接吻合,即在耳廓后面上方皮肤内可见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发出的耳支之间存在直接吻合;另一种是头皮区网状吻合,即在耳上方头皮内可见来自颞浅动脉顶支和耳后动脉终末支之间的网状吻合。结论:本文结果有助于外科医生了解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对耳后皮瓣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枕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瓣枕颈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带枕血管的颅骨瓣转位枕颈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4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例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骼)上,对枕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结果显示:枕动脉从颈外动脉发出后经颞骨枕动脉沟向后上迂曲走行后浅出,其浅出点位于枕外隆凸下方(1.0±0.1)cm、中线外侧(3.5±0.2)cm,浅出点处外径(2.1±0.1)mm.枕动脉浅出后向上行于浅筋膜和帽状腱膜之间,分支营养头部(包括枕部、耳后、后颅项)大致2/5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枕动脉深段至分支处可游离长度为8cm以上.本文结果  相似文献   

5.
额顶颞区皮瓣血管的臣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侧成年尸体的头颅血管灌注有色填充剂,观测额顶颞区皮瓣的血管。分布于这一区域的主要血管为颞浅血管,此外耳后血管、眶上血管和滑车上血管亦参与该区的分布。颞浅动脉是最大的一支头皮动脉,分布面积占整个头皮的57.38±6.05%。额支和顶支是它的两分支。额支存在恒定,它的管径、分布面积都比顶支大,是一支优势血管。颞浅静脉是颞浅动脉的伴行静脉,静脉顶支的出现率恒定,管径比静脉额支大。统计了颞浅动脉与相邻头皮动脉间的吻合血管,为跨正中线超长皮瓣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本文讨论了以额支为血管蒂的前额瓣及以顶支为血管蒂的头皮瓣。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的上1/5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中2/5段动脉来源于股动脉,下2/5段动脉来源于隐动脉。隐动脉起点位于内收肌结节上(10.2±1.0)cm处,外径(1.5±0.2)mm,向下发出3~5个分支入缝匠肌,隐动脉终末支在膝下内侧参与膝关节网。缝匠肌的各节段动脉在肌内分为4~7支沿缝匠肌纵轴走行,相邻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吻合处外径0.3mm左右。深筋膜表面有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形成的链式血管吻合网,营养缝匠肌表面的皮肤。结论缝匠肌内动脉链型吻合为逆行缝匠肌皮瓣供血,扩大了该肌皮瓣的切取长度,故以隐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缝匠肌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中颞浅动脉额支的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结果①标志点A~E的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mm、(27.02±0.78,19.96±6.86)mm、(40.54±1.18,28.44±4.95)mm、(54.07±1.59,33.27±6.02)mm和(59.93±8.94,37.48±5.37)mm;②颞浅动脉额支在B点和D点之间的长度为(31.45±4.52)mm;③颞浅动脉额支在B点和D点之间呈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6.56+0.49X,r=0.73,P﹤0.001。结论颞浅动脉额支在B、D两点之间是适合颞动脉活检的部位。  相似文献   

8.
手背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50例成人手标本,动脉内注入红色乳胶后,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了动脉的位置、分支分布和吻合,对主要动脉和吻合支作了测量,据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手背动脉按其所在位置有浅、深两层。浅层动脉细小,位于浅筋膜内,它们是起自手背深层动脉或邻近区动脉的浅行小支,外径均在0.6 mm以下,99%为0.2—0.6 mm,其中来自第1—4掌背动脉者占71.5%,发自腕背浅动脉网者11.5%,还有少数是来自指背动脉、腕背深动脉网、桡动脉与母指背动脉。此层动脉多为散在性分布,少数相互吻合形成手背浅动脉网。末梢分布于手背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指尖离断再植提供指尖血管分布特点的形态学资料;方法:采用血管铸型、断层和显微解剖学方法对88个手指指尖血管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指动脉的远侧掌横弓位于甲根平面、甲根平面以远和以近者分别占73%、19%和8%。该弓按其形态可分为均等型(62%)、优势型(31%)和交通型(7%)。弓向远侧发出外径0.3mm以上的纵行分支有6±2支,各分支经远节指骨腹侧面的指髓间隙基部向远端走行。静脉位于皮下,在甲根平面,外径0.3mm以上的静脉有7±2支,主要分布于3~5点和7~9点处,每侧甲襞内有一恒定的0.3~0.5mm的静脉。甲中平面以远已无外径达0.3mm的血管。动、静脉间存在有广泛的吻合;结论:指尖血管分布具有规律性,在甲根和甲中平面之间均易找到能满足显微吻合技术要求的血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50例血管内注入红色乳胶液的成人脑标本,用肉眼和立体显微镜观察小脑各动脉及其分支,继用直径不同的金属针插入剪下的动脉测其内径,用游标卡尺测其外径,并用显微测微计测其管壁厚度。结果如下: 按分布区域我们认为小脑下中动脉应称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前动脉长干型应属小脑下后动脉。因此小脑动脉只有小脑上、小脑下前和小脑下后三对。各动脉可出现单支、双支或缺如,故而小脑动脉的支数不恒定。其起点变化较大,异位起点多靠近正常起点的头端。两侧动脉的分布多不对称,各动脉之间相互吻合。小脑下前动脉缺如时,由同侧其它两条动脉代偿;小脑下后动脉缺如或细弱时,除由同侧代偿外,主要由对侧同名动脉分支代偿。各动脉的口径以小脑上动脉最粗,小脑下后动脉次之,小脑下前动脉最细。计算其血流量,由小脑下前、下后动脉共同分布的小脑下面的血流量比仅由小脑上动脉分布的小脑上面的量大。小脑下后动脉可分为深位、浅位两种类型。浅位型占36.8%,用此型动脉与枕动脉进行吻合术时,较易寻找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应用图像分析仪测定了52名青年手的掌侧投影面积,各指掌侧面积的平均值,以中指最大(13.40cm~2),拇指其次(12.47cm~2),食指(12.03cm~2)与环指(12.00cm~2)近似,小指的掌侧面积最小(8.63cm~2)。全手掌侧总面积平均145.20cm~2。指掌侧总面积平均58.52cm~2,占手掌侧总面积的40.30%。手掌面积平均86.69cm~2,占手掌侧总面积的59.70%。按stevenson公式,根据身长和体重,计算出体表面积的估计值,进而求得全手掌侧投影面积占身体表面积的0.93%。经计算机处理,求得手长、手宽、身长、体重、体表面积估计值与手面积的相关系数,说明上述5个变量与手面积的相关均非常显著。本文还建立了由手长、手宽推算手掌侧投影面积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肾脏的交感神经支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和肾内注射HRP逆行标记神经元的方法,研究了猫肾脏的交感神经支配。发现了下述的待点。1.猫左、右侧腹腔神经节相互融合,呈半环状包绕在肠系膜上(前)动脉的起始处,于其融合部,各发出左、右肾支。肠系膜上神经节与右侧腹腔神经节融合。2.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分别位于腹腔神轻节,同侧主动脉肾神经节和T_(12)~L~4节段的交感干神经节内,並具有局部定位分布的关系。3.肾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来自腹腔神经节(82.08%),其次是主动脉肾神经节(12.76%),交感干神经节最少(5.16%)。4.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交感干神经节中有少量呈梭形。5.支配肾周腹膜的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与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存在部位、数量和在各种神经节内分布形式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37例婴幼儿脊髓前(正中)动脉和脊髓后(外侧)动脉的分支,其主要结果如下:婴幼儿脊髓平均长度为14.08±1.49cm,脊髓前(正中)动脉外侧分支平均为76.17±18.64支,中央动脉平均为169.78±25.51支.中央动脉分布到灰质前角、侧角和后角底部及邻近灰质的深层白质,而白质浅层和后角大部,则由软膜动脉网发出的穿支供应.此外.还讨论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16.
猫直肠上部的交感神经支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猫直肠上部肠壁内注入HRP,通过逆行追踪证明:1.长轴突型交感节前神经元直接分布到直肠壁内,其位于双侧脊髓的L_(1-6)髓节,多数集中于L_3髓节(占69.79%),两侧标记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差别。主要位于中间带外侧核(IL占90.74%)并由此向网状核,侧索(LF)、中介核(IC)、中间带内侧核和前角腹后外侧核(DLM)内扩散。不同核团标记细胞的节段性分布有一定差别、IL、IC标记区偏向颅侧,LF、DLM标记区则偏向尾侧。2.支配直肠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主要位于肠系膜前、后节(占标记细胞总数的68.4%,其余者位于双侧腰骶交感于神经节内。  相似文献   

17.
鸡卵巢迷走神经的分布—CB—HRP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常生  郭和以 《解剖学报》1990,21(2):173-177
  相似文献   

18.
癫痫大鼠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及妥泰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马桑内酯致痫及妥泰干扰大鼠中央前回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探讨癫痫发作及妥泰治疗机制中血脑屏障的意义。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治疗组;癫痫组、治疗组用马桑内酯注入到大鼠侧脑室,制作癫痫动物模型;实验组用妥泰在癫痫发作后1h灌胃,持续7d,1次/d;7d后取大鼠大脑中央前回,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中央前回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癫痫组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出现明显水肿,电子密度降低;治疗组水肿缓解。血脑屏障内皮细胞胞质厚度、基膜厚度、周细胞胞质厚度的比较表明,癫痫组与对照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癫痫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马桑内酯致痫大鼠血脑屏障内皮、基膜、周细胞出现明显水肿,妥泰使水肿缓解;2.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可能是癫痫发作及恢复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本研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光镜,观察了早期鸡胚心脏发生的外形变化及心外膜的发生。1.心脏发生经历2个阶段,首先是心脏的成襻过程,心管表面的一定部位出现沟,沟相应部位内面出现嵴。心襻的完成,标志着心脏各部原基的确立。第2个阶段是心脏各部原基的进一步分化,包括心腔内部的分隔及心脏各部位置的变化。心房与心锥的移位,可能是受左右心室移位的影响。2.心外膜片并非由心肌外层原位分化,而是由静脉窦处的间充质细胞增殖,并迁移覆盖在心肌层表面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