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阳强不能密”、“满脉去形”的解释不一。笔者经考证,认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应释为阳气竭力护卫仍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厥气上引,满脉去形”应释为厥气暴逆于上,则充满藏储于经脉的脉形之中。  相似文献   

2.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指出人体的阳气在生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阳主动、主热,有温煦、鼓舞、固卫及化生阴精等作用。所谓“阳密乃固”之“密”,实有“秘”字之义,即阳须平秘、冲和、安静,才有保护阴精、固卫人体、温煦、  相似文献   

3.
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原文是说,大凡阴阳二者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原文在这里着重突出了阳气在阴阳平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张志聪注云:“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似此,原文的意义,可从两个方面认识:1.阳气致密则阴气固守,五脏精气充足。反之,“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从而产  相似文献   

4.
近日研读《内经》,习至《素问·生气通天论》,颇有感悟,故在此狗尾续貂,以补前文一读《黄帝内经》诂林初探[1]不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该条文“阴密乃固”之“密”字,  相似文献   

5.
曾立言 《国医论坛》1996,11(2):13-13
张介宾在《医易又》中引孙真人的话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确,在医学上许多疑难问题,都可通过易理而得以阐明和解决。如中医方剂学的一些问题.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所以无疾,是因为阴阳相对平衡,气机升降得宜的结果.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阴阳失调,或升降失常,就会发生疾病。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几阴阳之要,明密阳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赛,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高决,精气乃绝”.《四气调神大论)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相似文献   

6.
一、填空 1.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渭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相似文献   

7.
气能固摄有形之物,亦能固摄无形之气,当气不足时,会发生气不固摄之病证;进而气损及阳时,会出现阳不固摄的诸多病证,《内经》讲"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然当此之际,疾病表现出的假象值得注意。阳不敛阴用阳药收到阳固则阴留的作用;阳不敛阳,阳气外张,呈虚性亢奋,临床尤当重视。本文基于这一点,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出自《黄帝内经》,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精气,生命的本源,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后天之精,元阴元阳之处。阴阳分离决绝,肾精的亡失,最终导致生命的终结。随着现代医学对急危重症治疗的快速发展,中医治疗急危重症逐渐被人忽视,探讨“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作为指导思想在治疗急危重症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黄帝内经》为源,经文献整理,分类陈述古今医家对“阳密乃固”中“密”字的阐释。结合己见,更倾向于“密,静也”的观点,认为《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凡阴阳之要”,即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静谧、平和,安静地尽职尽责,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平和、节制、恬静的养生思想,对临床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中“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二句,与《难经》“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意思相反,故历代医家存疑。如《医宗金鉴》说:“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必是传写之讹”。现代许多医注家赞同《金鉴》说法,认为是“阴  相似文献   

11.
“高骨”、“大骨”之词出自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味过于成,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大骨枯槁。”前是指强力人房,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后是指多食成味,损伤肾气,大骨气劳。然就其“高骨”、“大骨”的本义,历代医家众说不一,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之说:1高骨为腰间脊骨,大骨,泛指人体四肢,腰、脊、肩等长大之骨骼: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博谓之崩”,崩,血下坠也。“阴虚阳博”,前贤有从脉言者,如王冰:“阴脉不足,阳脉盛博,则内崩而血流下”,从脉说崩;而高士宗则从气释“阴气内虚,不与阳和,阳气博击,阳博于内,则阴虚阳盛,故谓之崩”,从因说证;实则为一,马莳:...  相似文献   

13.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中医认为,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是人体气血运行和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灵枢·营卫生会》篇:“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朱进忠 《山西中医》1993,9(6):13-14
予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一节,阅张景岳《类经》注:“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亦壮矣,如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所论之火时,颇感费解。其所谓壮火、少火者何?是天地之火?  相似文献   

15.
对“阴平阳秘”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平阳秘”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从阴阳的相互关系对阴平阳秘这种状态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6.
《内经》养生观和《道德经》的共通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相传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深,其中养生观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著《道德经》的观点,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连语气皆同,足见《内经》学说受道家老子学说影响之深。一、阴阳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生气通天论》又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相似文献   

17.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它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能正确认识疾病,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对提高疗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春,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阴阳调和,诸病不生,阴阳失调是万病之根。所以调整阴阳,“损其有余,  相似文献   

18.
《内经》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阴”即阴液。就是说汗乃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汗、津、血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如经常见到血...  相似文献   

19.
外科内治法中以《内经》“汗之则疮已”立论,用解表法治疗疮疡。同时又以《伤寒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为忌。一言汗之愈,一言汗则痉。是谓何也?“汗之则疮已”语出《内经·五常政大论》。“之温热者疮……,汗之则疮已。此奏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张志聪注为“往处于温热之方,阴气下降,用气上升,故多疮,所谓痛痒疮疡,皆属于火也”。湿热之地,奏理开多而闭少,开多则阳气发散,故往温热,皮必疮也,汗之则阳气外泄,疮愈。张介宾云  相似文献   

20.
樊雅丽  周天梅  袁荣金 《新中医》2020,52(20):202-203
正文;营卫运行与睡眠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明确阐述。《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灵枢·邪客论》曰:“卫气者,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所以,从营卫失和致不寐,营卫运行失常是导致失眠的关键病机,可以从卫强和营弱两个角度论治,卫强是卫气津血在表位过度凝滞,津血绝对充斥,需发散解表,治宜麻黄类方开表;营弱是在里位的津血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与卫气正常交合,需调补营血,治宜桂枝类方补虚,营卫调和,卫与营交合,即“阳入于阴”,则可目瞑,现举3 则医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