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视网膜脱离高危眼的高度、中低度近视的视觉电生理改变,了解视功能损害程度.方法:回顾我院门诊高度近视的24例48眼,与高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眼20眼、中低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眼11眼、正常人48眼对照组进行传统视觉电生理F-ERG、F-VEP、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first orderkernel,FOK)联合检测.结果:传统视觉电生理检查,与中低度近视相比,高度近视眼各项F-ERG中,仅最大反应a波,单次视锥、30Hz闪烁b波表现为振幅下降明显,而高度近视眼伴对侧视网膜脱离的F-ERG b波各值下降明显(P<0.05).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中低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眼在3-6环a波潜伏期延长、b波4环振幅和6环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高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眼3-6环中心凹振幅密度、a波潜伏期和b波振幅及潜伏期各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低度近视眼对侧伴视网膜脱离的在FERG、FVEP尚无改变的情况下,MERG已有多项变化,而这些变化依次轻于高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眼组;未发生视网膜脱离时,MERG潜伏期延长,特别是周边潜伏期的指标敏感,该指标的监控有利于视功能损害的亚临床诊断和预防性治疗,以减少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多焦视网膜电图对近视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试近视眼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方法: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Science4.2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仪对24例48眼近视患者,22例44眼正常者进行检测,分析其总体和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结果:近视患者总体和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密度均低于正常者,潜伏期无明显改变。结论:近视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反应密度下降,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视网膜感受器功能受损所致。  相似文献   

3.
张伟  赵堪兴  崔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7):500-501,I001
测试并比较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和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方法 :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Science 4 2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仪对 8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8只眼 ,12例正常人 12只眼进行检测 ,分析其 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结果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密度均低于正常人 ,5环和 6环的潜伏期显著延长。结论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反应密度下降 ,周边视网膜潜伏期延长 ,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视网膜感受器功能受损并且周边视网膜首先受累所致。  相似文献   

4.
张伟  赵堪兴 《眼科研究》2002,20(6):524-526
目的 测试并比较黄斑病变患者和正常人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了解视网膜功能。方法 用美国EDI公司的VERISscience4.2系统对6例6眼特发性黄斑裂孔(IMH),5例7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5例8眼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其中3例6眼干性型,2例2眼湿性型)眼,对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反应的P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进行Mann-Whitney检验。结果 所有黄斑病变患者1,2和3环的P1波反应密度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潜伏期无明显异常。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可对黄斑病变患者的视功能进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试并比较正常人和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方法 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e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正常人13例(13眼)和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6例(12眼)进行检测,并将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的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各环N1、P1波潜伏期均明显长于正常人而反应密度值均低于正常人.结论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有明显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6.
多焦视网膜电图一级反应的测量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多焦视网膜电图一级反应进行测量并对各种变异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 VERIS 4 .0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三组不同年龄组的正常人 (共 4 4例 5 0只眼 )及各种眼病病人 (共 12 5例 15 0只眼 )进行检查。结果 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振幅在第一环处反应密度最高 ,随着离心度增加 ,反应密度值逐渐降低 ;潜伏期在第 3环处最短 ,向 1环处和 6环处渐增加 ;随年龄增加 ,各环各波振幅有所降低而潜伏期有所延长。不同类型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模式不同。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正常人存在年龄性影响 ,在患者存在病变部位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黄斑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穴mERG雪特点,探讨mERG在黄斑功能测定中的有效性。方法:应用德国罗兰视觉诱发反应成像系统,对黄斑病变71 眼与正常人48眼进行mERG测定,记录103个视网膜部位的一阶反应(first orderkernel,FOK)比较分析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a波和b波的平均反应密度值和潜伏期,并观察其三维图的改变。结果:黄斑病变患者1~3环a、b波平均反应密度下降,与正常值比较有显著差异。5、6环平均反应密度下降,无显著差异。1~6环a、b波平均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三维图形上主要特征为中心凹及黄斑振幅明显降低,严重者反应呈平坦。结论:mERG能客观地对黄斑病变局部视网膜功能进行定量定位测定,是评价黄斑病变的一种有效客观检测手段,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客观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与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方法 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 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对13例20眼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研究组),10例20眼正常眼(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记录一阶反应的波形与数值,分析其5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结果 研究组3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环1、环2、环3的平均反应密度(75.06±22.68)nV·deg-2、(45.96±15.12)nV·deg-2、(32.24±9.49)nV·deg-2,低于正常组(136.15±29.08)nV·deg-2、(65.51±12.33)nV·deg-2、(43.15±11.02)nV·deg-2,振幅(1.12±0.41)μV、(0.89±0.27)μV、(0.89±0.38)μV、低于正常组(1.75±0.49)μV、(1.33±0.29)μV、(1.19±0.29)μV;潜伏期较正常人明显延长[研究组:(47.49±3.54)ms、(43.24±2.91)ms、(41.29±3.59)ms;对照组:(39.92±1.93)ms、(38.01±1.36)ms、(36.24±1.25)ms],2组环1、环2、环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环4、环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的视网膜损伤主要发生在黄斑区中心凹处.结论 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反应密度与振幅均降低,潜伏期延长,黄斑中心凹处最为明显,说明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的视网膜损害主要发生在黄斑区中心凹处,存在黄斑抑制,是中心视力损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眼轴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ERG)各波的反应密度与潜伏期,并与正常人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选择高度近视患者30例(30眼)和正常对照组30例(30眼),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mfERG检测黄斑部视网膜电图各波反应密度及潜伏期,分析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眼轴长度、中心凹部神经上皮层厚度及mfERG各波的反应密度、潜伏期。结果高度近视眼平均眼轴长为(28.10±2.67)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平均神经上皮层厚度为(163.67±4.93)μ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斑部mfERG反应密度N1波为(18.26±4.95)nV/deg2,P1波为(30.97±10.58)nV/deg2,N2波为(23.66±9.03)nV/deg2,同正常值相比,各波反应密度显著下降,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度近视眼与正常眼相比,眼轴增长,但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尚未有明显改变。黄斑部mERG各波反应密度皆降低,提示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伴视网膜脱离的高度近视眼m-ERG和传统视觉电生理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离术前的视觉电生理改变,了解视功能损害程度。方法 回顾我院住院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离29例,与对侧高度近视眼、正常人48只眼对照组进行A/B超、传统视觉电生理F—ERG、F—VEP、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first orderkernel,FOK)联合检测。结果 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离眼轴比正常对照组眼眼轴长;F—ERG表现为振幅下降明显,同时潜伏期下降,甚至呈熄灭型,F—VEP P100改变无明显差异。m—ERG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眼及对侧眼中心凹振幅密度下降,a、b波振幅下降,但对侧高度近视眼潜伏期无改变。结论 联合应用A/B超、传统视觉电生理、多焦视网膜电图,为观察其眼轴变化,视功能受损提供了敏感客观依据,能定量、定性评价黄斑部后极部视网膜、视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用于近视眼视网膜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探讨不同程度近视眼不同部位视网膜的功能状态,并与正常人作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收集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8~32岁的病例68例(101眼),分为中低度近视组(23例40眼)、高度近视组(24例40眼)和正常对照组(21例21眼)。所有病例均应用德国罗兰公司的mERG仪记录各环N1波、P1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再比较3组各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别。结果 3组N1波和P1波的振幅密度在第1环最大,随离心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潜伏期在第1环最小,随离心度增加而逐渐延长。经统计学处理,高度近视组N1波和P1波各环的振幅密度较正常对照组及中低度近视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低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N1波和P1波各环的振幅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N1波P1波第1环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及中低度近视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mERG各环振幅密度较正常眼下降,1环潜伏期较正常眼延长;中低度近视眼与正常眼振幅密度及潜伏期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高危眼中的高度近视眼的视觉电生理改变,了解视功能损害程度。方法回顾我院门诊高度近视患者24例48眼,分别与高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20眼、正常人48眼对照组进行传统视觉电生理F-ERG、F-VEP、M-ERG(一阶反应,first order kernel,FOK)联合检测。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的各项F-ERGa、b波表现为振幅下降明显(P<0.05),同时潜伏期下降(P<0.05),F-VEP P100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但高度近视的各项F-ERGa、b波振幅下降程度没有高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眼明显(P<0.05),F-VEP P100与高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眼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M-ERG高度近视眼1~6环中心凹振幅密度下降、a,b波振幅下降介于对侧视网膜脱离眼和正常人眼之间(P<0.05),高度近视眼b波潜伏期延长在3~6环介于对侧视网膜脱离眼和正常人眼之间(P<0.05)。结论联合应用传统视觉电生理、M-ERG,为观察视网膜脱离高危眼的高度近视视功能受损提供了敏感客观依据,能定量、定性评价黄斑部后极部视网膜、视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技术用于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准确性及实效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于2014 年10 月至2016 年3 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并确诊的POAG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86眼)作为青光眼组,其中早、中、晚期组分别为20例(27眼)、20例(29眼)、20 例(30 眼)。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 例(120 眼)作为对照组。各组研究对象分别通过mfERG进行技术诊断,观察比较mfERG二阶反应各环与各象限的P1 波反应密度值及潜伏期。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χ2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早期青光眼组1~5环的P1波反应密度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颞下、颞上象限P1波反应密度值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期青光眼组2~5环及4个象限P1波反应密度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晚期青光眼组1~5环及4个象限P1波反应密度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早、中、晚期青光眼组1~5环及4个象限P1波的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期青光眼组中,晚期青光眼组较早期青光眼组潜伏期延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mfERG 1~5 环P1波潜伏期和密度值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青光眼视网膜的损害程度,对诊断早期POAG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徐涛涛  徐国旭 《眼科新进展》2019,(12):1162-1165
目的 利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接受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6例36眼。糖尿病病程(10.3±2.9)a;术前视力0.10±0.06。所有患者术眼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采用mf-ERG进行检查。检测项目包括术前和术后视网膜后极部各环和四个象限P1波和N1波潜伏期和振幅密度。结果 术后6个月,患者在0、1、2环的P1波潜伏期均较术前延长(均为P<0.05);3、4环P1波潜伏期均较术前变化不大(均为P>0.05);0、1环N1波潜伏期较术前延长(均为P<0.05);2、3、4环N1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均为P>0.05)。术后6个月,患者在0、1环的P1波、N1波振幅密度均较术前减小(均为P<0.05);2、3、4环P1波、N1波振幅密度变化不大(均为P>0.05)。术后6个月,患者鼻上象限P1波潜伏期较术前延长(P<0.05);鼻下、颞上、颞下象限P1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均为 P>0.05);四个象限N1波潜伏期均较术前变化不大(均为P>0.05)。术后6个月,患者四个象限P1波和N1波振幅密度较术前均变化不大(均为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变会进一步加重,mf-ERG能客观定量地评定视网膜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To investigate short-term changes in the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ERG) recordings after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for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16 patients (17 eyes) with classic CNV confirmed by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A)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including 11 cases (12 eyes) of 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two cases (two eyes) of pathological myopia and three cases (three eyes) of idiopathic causes, were treated using PDT with verteporfin. The multifocal ERG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tested with VERIS ScienceTM4.0 imaging system. The latencies and average response densities of all six ring retinal region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before PDT and 3 or 7 days after PDT. The latencies and amplitude densities of the N1 and P1 waves in all six rings remained unchanged at 3 or 7 days post-treatment (p>0.05). Therefor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vidence to suggest an adverse effect from PDT for classic CNV on the outer retinal func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treatment, with the aid of the multifocal ERG recording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测定黄斑区不同部位的视网膜功能,然后评价其差异。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2012-2013年期间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屈光门诊18~32岁的近视患者91例(169眼),分为低度近视组30例(58眼),中度近视组32例(57眼)和高度近视组29例(54眼)。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具备手术条件,术前及术后均应用德国Roland公司的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ERG)仪RETI-SCANK系统记录近视患者黄斑区mERG的一阶反应,分别测定各环N1、P1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比较3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各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别。结果 各组术前及术后mERG的振幅密度在第1环最大,随离心度的增加均逐渐降低。潜伏期在第1环最小,随离心度增加均逐渐延长。不同程度的近视组术前及术后的mERG相比较发现:3组mERG各环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在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对于近视眼眼底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 ILMP)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IM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科因IMH行视网膜ILMP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均行标准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ILMP和C3 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随访1年,复查内容包括最佳矫正视力( BCV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BCVA:21只眼提高,占84.0%,3只眼不变,占12.5%,1只眼下降,占4%;OCT:23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92.0%,2只眼裂孔未闭合,占8%;mfERG: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显著高于术前( P <0.05),但低于正常值,3环、4环和5环的P1波反应密度与术前无变化( P >0.05)。结论 ILMP治疗IMH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RTVue OCT对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进行分析,尤其是视神经节细胞层,探讨其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临床诊断为POAG的病例76例(91眼)纳入本研究,分为早期30例(30眼),中期25例(29眼),晚期21例(32眼);选择32例(32眼)年龄、性别构成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RTVue OCT对受检眼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用自编程序图像处理软件将视网膜结构分为9层,早、中、晚期POAG与正常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早期POAG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节细胞层(GCL)平均厚度分别为(31.6±9.2)μm、(33.9±5.0)μm,较对照组薄(P<0.05),中期POAG组RNFL、GCL平均厚度分别为(31.2±3.4)μm、(34.1±3.9)μm,较正常组薄(P<0.05);晚期POAG组RNFL、GCL、内丛状层(IPL)、锥杆细胞内节(IS)、全视网膜(TR)平均厚度分别为(18.8±7.6)μm、(24.2±7.9)μm、(38.0±6.4)μm、(22.8±4.4)μm、(299.5±15.1)μm,均较正常组薄(均P<0.05);INL平均厚度(39.1±6.6)μm,较正常组厚(P<0.05)。结论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早期POAG对GCL的影响尤为突出,结合临床有助于POAG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谢静  唐爱东  刘瑞珍 《眼科新进展》2015,(11):1051-1053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厚度、黄斑外环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并分析其特点。方法 参与检测的受检者共209例399眼分4组,分别为中低度近视组52例(98眼)、高度近视组47例(91眼)、高度近视青光眼组57例(104眼)及53人(106眼)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视盘旁上方、颞侧、下方、鼻侧四个象限的RNFL厚度,视盘周围全周RN-FL厚度,黄斑外环区四个象限的视网膜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近视患者屈光度数与RNFL厚度及黄斑外环区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视盘旁RNFL厚度以上象限和下象限较厚,其次为颞侧象限,而鼻侧象限最薄。正常对照组与中低度近视组各象限RNFL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32,P>0.05),其余各近视眼组患眼各象限RNFL厚度均有差异(F=361.71、478.92、395.16,均为P<0.05)。近视患者屈光度数与上、下、鼻侧RNFL厚度呈负相关(r=-0.279、-0.319、-0.213,均为P<0.05),与颞侧象限RNFL厚度呈正相关(r=0.326,P<0.05)。高度近视青光眼组与高度近视眼组之间比较黄斑外环区颞侧、上方视网膜厚度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5.12,P<0.05)。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够检测高度近视青光眼的RNFL厚度及黄斑外环区厚度的变化,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