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肘后备急方》又名《葛仙翁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晋·葛洪撰,约成书于三世纪末。本书初名《肘后救卒方》后经梁·陶弘景增补,得一百一方,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后又经金、杨用道摘录编入《证类本草》的单方,取名《附广肘后方》即《肘后备急方》的定本。共八卷,七十节,书名“肘后”即随身携带之意,“备急”即临床应用立时索取。甚似近代之急症册。 (一)急症的病因《肘后备急方》对急症病因学是有一定贡献的。书中记载了:1、生物因素,如“毒疠之气”和“寒热诸症”等属之;2、物理因素,如“睛为所伤损破”和“杂物鲠不下”等器械伤睛,杂物伤及食道所致的急症  相似文献   

2.
甄权是初唐时期著名的针灸医家,对他精湛的针术,医书、史书均有记载。如《千金翼方》云:“安康公李袭兴(按:《新唐书》作“李袭誉”)称武德中出镇潞州……时有深州刺史成君绰忽患颈肿如数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状告余,余屈权救之,针其手次指之端(相当于“商阳”穴,而《铜人经》于“少商”穴下引录此文,后世针灸书咸从之,误也,考证从略)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噉如故”。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甄权编撰的针灸著作有:《针经钞》三卷、《针方》一卷、  相似文献   

3.
瓣《病方》320行;去故般(瘢),善削瓜壮者,而其瓣材其瓜。其口如两指,以靡(磨)般(瘢)令□□之,以□□傅之。《说文》:“瓣,瓜中实也。”段玉裁注:“瓜中之实曰瓣。实中可食者,当曰人。如桃杏之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采瓜犀,以为面脂,即瓣也。”《本草经》曰:“白瓜子,味甘,平。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一名水芝。”《名医别录》:“白瓜子,主除烦满不乐。”《日华子本草》:“冬瓜,冷,无毒。除烦,治胸膈热,消热毒痈肿,切摩疿子甚良。”《隐居效方》:“治(皮包)疮方,用瓜瓣、茯苓等为  相似文献   

4.
堇葵、堇、堇叶《病方》90行:“蚖,以堇一阳筑封之,即燔鹿角,以溺饮之。”329行“胻膫,夏日取堇叶,冬日取其本,皆以口沮而封之。”402行:“(弋贝)(?)食(蚀)口鼻,冶(堇页)(堇)葵□□□,以桑薪燔□□其□□令汁出,以羽取?”。三个方子中用有“堇葵”、“堇”、“堇叶”。《病方》197页,将“堇、堇叶”列在草类。《病方》200页将“堇葵”列在菜类。这就意味着“堇”和“堇葵”是两种东西。按文献所引,似是同一物品。《说文》:“堇,草也,根如荠,叶如细柳,蒸  相似文献   

5.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简帛书,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其中医药文献《五十二病方》,可以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的医方。笔者近来备课查阅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十二病方》,发现书中记有一则治疗疣的简易方:“尤(疣):取敝蒲席若藉之弱(蒻),绳之,即燔其末,以久(灸)尤末,热,即拔尤(疣)去之”(1979年版第55页)。其意即用破蒲席搓成绳,燃其一端,以灸疣面,疣即可拔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七十五引李梃《医学入门》曰:“疣疮如鱼鳞痣,与千日疮一样,多生手足,又名晦气疮,宜艾灸初起者,则余者皆落,神效。”可见这种简、便、验之治疣法,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许子建氏撰文认为中医方剂组合的另一特点是:3.益脾:即方剂本身不是补益脾胃之方,但必须加入补益脾胃之品。如解表方中加入人参,补益脾肺之气,有利于鼓邪外出(如参苏饮、人參败毒散等);泻下方中加入人参,则祛除实邪而不伤正(如黄龙汤);和解方中加入人参或姜、枣,可推动少阳之邪向外散发,调和脾胃之升降而消除寒热。4.保津:即保全津液。如仲景方中,特别注重保全阴液,在《伤寒论》113方中,用人参者共21方:后世时方“存津液”亦贯穿其中,如解表剂中之用生地(九味羌活汤)、石膏、芍药(柴葛解肌汤)等;清热泻火治温热病用沙参、梨皮(桑杏汤)、生地、玄参、麦冬(清营汤)等都是育阴保津的明证。  相似文献   

7.
《五十二病方》第196——207页列有现存药名表。在表的末尾有14种待考药名。其中有“攻口”、“?”、“产齐赤”。笔者试释如下。一、攻口攻口疑即《病方》治痂方中的攻脂。《病方》107页治痂第三方:“冶仆累,以攻(釭)脂饍而傅。傅,炙之。三、四傅。”此方中有攻(釭)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方证研究引起高度关注,成为中医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经方方证研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中医经典及方证研究提供参考。1经方方证概念经方本指古代医方,现一般指《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所载之方。证的早期字义为口头作证,《说文解字》训“证”为“告也”,其后引申为证验或验证。证字用于医籍的最初本义,盖指疾病的证据、征象,即今之所言症状、体征。方证即用方的证据、征象,是以主治方剂来命名的证,具有某方证之主证的任何疾病都可使用该方。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证就是指使用桂枝汤的证…  相似文献   

9.
王继 《中国针灸》2000,20(6):382-383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为《素问·八正神明论》谈及补泻时所提出。其中“泻必用方”是强调泻的时机,方者,正也。“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即泻的时机选择机体内外环境处于隆盛之时为宜。中医治病素以“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为上乘,以“亢则害,承乃制”为枢机,故泻以正盛之机为宜。“补必用员”如何理解呢?原文明确指出“员与方,非针也”。即非指针形。“方在语中,非下针方正之义,乃与圆字用法异”(《素问识》)。“员者,行也,行者移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员”,通“圆”(《…  相似文献   

10.
药用植物阿魏概况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阿魏是从阿魏属(Ferula L.)植物的根或茎中得到的一种油胶树脂之风干块状物。阿魏是我国人民长期应用的中药之一。早在《唐本草》中就有记载,在其后有关药物的书籍中,如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清朝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中,都有阿魏的记载。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都收载了新疆阿魏和阜康阿魏,是仅产于新疆的稀有药材。  相似文献   

11.
配伍之道 全在佐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廉臣 (186 1— 192 9) ,“绍派伤寒”代表人物 ,与裘吉生、曹炳章并称为绍兴“医林三杰”而居首位。他曾说过 :“选药制方 ,心思周到 ,往往一味佐药亦费几许时刻思想而得 ,一得即全方灵透 ,历验如神”(《存存斋医话稿》序 )。这段话点明了组方配伍中的一个诀窍 ,即佐药在方中的重要性 ,它可使“全方灵透” ,以至“历验如神”。笔者以为 ,组方配伍 ,其功夫不在君臣之药 ,学问全在佐药上。以君臣佐使而言 ,“主病之谓君” ,治病的主要药物为君 ,医者容易选定 ;“佐君之谓臣” ,辅助君药 ,性味与其相类 ,故臣药也不难选择 ;“应臣之谓使” ,…  相似文献   

12.
莤荚考辨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 病第16方:“一、 * ,坎方尺有半,深至肘,即烧陈*,其中,令其灰不盈半尺,薄洒之以美酒,□*-荚一、枣十四、*.(*/)之朱(茱)臾(萸)、椒,合而一区,燔之坎中,以隧下。已,沃。”(《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71页) 方中“*-荚”之“*-”字,帛书整理小组注释为:“*-,应为*0(糟)字。*0荚,当即皂荚,见《神农本草经》。”(见上书同页)随后,湖南周一谋、成都魏启鹏等皆踵此说。 窃思,释“*-”字为“*0(糟)字”,释“*-荚”为“皂荚”,均属失诂。 “*-”字见于《说文·酉部》…  相似文献   

13.
<正>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治痂第3方有:“冶仆纍,以攻(釭)脂饍而傅。”之文。文中之“仆纍”一药,帛书整理小组释为:“仆纍,即仆垒,据《吴普本草》系麦门冬别名。”(见《五十二病方》107页) 查《本草纲目》麦门冬条下,时珍曰:“《吴普本草》;一名仆垒,一名随脂。”(见《本草纲目》校点本,第二册,1033页17行) 仆垒即麦门冬,有《吴普本草》可据,并无讹误,亦毋庸置疑。但仆纍是否即为仆垒,而仆纍又是否即是麦门冬,尚须进一步考查。近读《本草纲目》校点本,第四册,蜗牛条,及校点小组注释,知“仆纍”即蜗牛,源出《山海经》。  相似文献   

14.
阿魏,具有浓烈的大蒜样臭气,故又称臭阿魏。古谚“黄芩无假,阿魏无真。”说明本品货源较少,市售多伪品。究其原因,仅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及哈萨克斯坦等中亚诸国。阿魏功能消积除癥。适用于食积停滞、癥瘕痞块,尤以消除癥块为长。内服主要用于丸剂,不入汤剂。外用则制成膏药贴于患处。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殸禾)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其中“(殸禾)饪之邪”的“(殸禾)”字,一些工具书及许多注本大都误释,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殸禾)(xin心)饪之邪:意即过食馨香食物酿成宿食而致病。《康熙字典·补遗》:“读与馨同”。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全匮要略讲义》:“(殸禾),读如馨。”可见,“(殸禾)”大都释为同“馨”,即“馨香”之义。此乃大误。“(殸禾)”在我国字书中,始见于清代吴任臣《字汇补·禾部》,云: “(殸禾),读与馨同。”其后的《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字词典都沿袭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6.
《神农本草经》谓: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其中所说的“单行”,就是指不须配伍的单味药方。“单行”的临床应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要比多种药物配合应用为早。换言之,也就是先有“单行”,然后才会有组合的方剂。“单行”治病不但源远,而且直至现在仍广泛地流传应用,深受群众欢迎。一、“单行”治病的历史记载“单行”治病见于典籍,最早的应首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举如谓:“伤胫(痉)者,择薤一把,以敦(淳)酒半斗者(煮)溃(沸),饮之,……”;“膏弱(溺):是胃(谓)内复(即膏溺别名),以水与溺煮陈葵种而饮之”;  相似文献   

17.
“古方”这个概念,历代医家有不同的标准和时代界限。如张景岳将明代以前各家所制之方称为古方,并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类,曰“古方八阵”。清·徐灵胎则将以前仲景之方称为古方,而主要是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方剂。他说:“张仲景先生,复申明用法,设为问难,注明主治之证,其《伤寒论》《金匮要略》,集千圣之大成,以承先而启后,万世不能出其范围,此之谓古方”。(《医学源流论》)可见,张氏所称的“古方”,范围比较广泛;徐氏所称的“古方”,范围比较狭  相似文献   

18.
厚柎《病方》307行:“阑者(火伤),爵蘖米,足(捉)取汁而煎,令类胶,即冶厚柎和傅。”《病方》中的厚拊,是什么药呢?《病方》307行注②:“厚柎,应即厚朴,见《神农本草经》,但无治火伤的记载。”笔者持有不同意见。①《神农本草经》厚朴条没有厚柎的别名。②柎、朴字义各不相同。《说文》云:朴,木皮也”,又云:“柎,阑足也。”段玉裁注云:“郭璞云:江东呼草木子房为柎。如石榴房、莲房之类。”③《病方》谓厚柎治火伤,而厚朴不治火伤。  相似文献   

19.
錢乙制泻白散(一名泻肺散) ,意在泻肺,故多用以治肺气盛之喘咳。而清,吳瑭(鞠通) 氏因《金匱要略》金疮王不留行散方后“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一語,在《温病条辩》中提出“泻白散不可妄用論”一文,认为該方是虚热(似指阴虛而热) 之症的适应方剂,以为“小儿久嗽不止者,多用桑皮、地骨。凡服过桑皮、地骨而嗽不愈者,即不可治……。”若如此对泻白散定論,未免使良方置之不用,列鴆毒。其实治肺气較为盛实之喘  相似文献   

20.
东汉·张仲景宗《内经》“寒者热之”、“逸者行之”,创温经汤(温阳化瘀)、通脉四逆汤(温经通脉),此即本法之肇端。关于本法之阐发:如明·张景岳指出“血有寒滞不化”与“火不归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