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超声下介入封堵治疗先心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我院60例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PDA患者使用动脉导管未闲超声下介入封堵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置放手术成功,封堵术后一般情况恢复良好,心脏超声检查未显示有分流,肺动脉收缩压由100.4±9.5mmHg降至72.7+8.6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75.8±8.8mmHg降至45.6±9.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1d出院,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声音嘶哑1例,气胸3例,肺不张3例;术后随访期限1-3年,均无动静脉血管瘘,封堵器脱落栓塞、移位,机械性溶血,血栓形成和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结论:采用动脉导管未闭超声下介入封堵治疗先心病安全有效,封堵成功率高、创伤小、无需输血、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有点,但是价格较昂贵,限制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樊洪  郑美艳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4):147-148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9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术前术后护理分析,总结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9例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下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成功率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CPB)下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选择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患儿13例,手术经胸部小切口非CPB下进行,在经食管超声(TEE)实时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经右房、室间隔缺损经右心室建立输送轨道并完成缺损封堵,术后均随访1 a。结果 12例封堵成功(92%),1例因封堵器释放后移位术中改为常规CPB下外科直视修补手术。所有封堵成功患儿均未输血,均于术后2 h内撤离呼吸机,5 d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无瓣膜功能障碍、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并对近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观察。方法 126例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室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VSD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不成功原因为缺损直径过大以及缺损位置特殊,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闲(PD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确诊早产儿PDA的30例患儿口服布洛芬首剂10mg/kg,第二、三次分别给5mg/kg,每12小时一次,共3次。结果:服药后25例动脉导管闭合,5例未闭,有效率83.3%,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变化,及与肺动脉压力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成功行介入封堵术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男性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肺动脉平均压(mPAP)分为4组:正常PAH组、轻度PAH组、中度PAH组、重度PAH组。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d、4d、1月行经胸心脏彩超(TTE),记录各时间点肺动脉收缩压数值。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术前、术后1d、4d、1月、血NT-proBNP浓度含量变化,并分析与肺动脉压力相关性。结果正常PAH组、轻度PAH组、中度PAH组、重度PAH组封堵术后第1天、第4天SPAP、NT-proBNP持续下降(P〈0.05),以重度PAH组下降最明显。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NT-proBNP水平持续下降,其改变与术后肺动脉压下降程度相符。介入封堵术前后监测血浆NT-proBNP浓度可作为判断患者转归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规律。方法26例PDA患者(PDA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介入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术后即刻、4h、24h、72hcTnI较术前略有升高,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DA的介入治疗未引起心肌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分为亚临床型(无心脏杂音)和临床型(有心脏杂音),而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轻度(无心血管功能障碍)和重度(伴心血管功能障碍)。临床型PDA是发育不成熟的一个表现,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常需要进行干预治疗。2004年6月-2006年4月,本院采用布洛芬治疗PDA早产儿28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筛孔状导管治疗泪管阻塞症的可行性。方法对确诊为泪管阻塞症的180例(220眼)患者,采用自制的筛孔状硬膜外麻醉导管留置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结果本组治愈177眼(80.5%),有效26眼(11.8%),无效17眼(7.7%)。结论筛孔状硬膜外麻醉导管留置术治疗泪管阻塞症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行,疗效确切,是一种基层医院值得推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微导管超选插管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微导管超选插管技术对常规导管不能超选择的26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26例患者使用微导管36次,操作成功35次,失败1次,成功率97.2%.治疗后1月复查肿瘤缩小大于50%者8例(30.8%),肿瘤缩小小于50%但大于25%者13例(50.0%),肿瘤无明显变化者5例(19.2%).全部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结论:微导管超选插管技术操作简单、方便、疗效好,副反应轻,更易实现肝段及亚段性栓塞,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小切口剥脱术综合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治疗体会。方法采用小切口剥脱术联合交通支筋膜上结扎及渍疡周围缝扎术综合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65例,通过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效果观察,分析该术式要点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下肢皮肤切口愈合良好,无一例继发出血,感染及皮肤坏死。有1例术后1a复发。结论该方法安全易操作,复发率低,符合微创要求,无须特殊医疗设备,费用较低,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行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是一项治疗先心病的新型微创技术,并发症少、无需开胸、创伤小、恢复快、患者痛苦小、住院时间短。随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超声心动图技术发展,凭借其对心脏结构观察的独特性和敏感性,使先心病封堵术的成功率有了大大提高。封堵术适应证的选择是确保封堵术是否成功的关键,而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疏导、个人行为指导,术中如何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术后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也是确保封堵术成功的另一关键内容,现将先心病封堵术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术后采用硬膜外导管连续镇痛缓解术后疼痛的护理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总结500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应用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缓解疼痛的护理经验。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疼痛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顺利,无医疗护理风险发生。结论:腹部手术术后应用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治疗疼痛的护理安全及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新生儿监护室(NICU)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11例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1.9Fr规格导管对11例低出生体重儿(LBWI)实施PICC置管,按照PICC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结果11例患儿均置管成功,9例完成治疗拔管,2例非正常拔管中1例因放弃治疗,1例因导管堵塞。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静脉置管技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患者合理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4月我院31例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31例均成功置入肠梗阻导管,23例患者1 次置入成功,8例患者经第2次操作置入成功,均无明显不适,肠梗阻症状均有明显改善,24例患者在4~6d后行择期手术治疗.结论: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技术简单、安全、有效,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辅助医生更好地降低围术期的风险,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共60例房、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7.8岁(3—14岁),其中4例伴有膜部瘤。采用国产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心脏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检查随访复查。结果60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57例,成功率95%,其中房间隔缺损11例,室间隔缺损42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9例患儿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1周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其余患儿均即刻达到完全封堵,1周内完全封堵率达100%。3例患者术后24h内出现有束支传导阻,3—7天后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的所有患儿平均随访7.3个月(1—12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封堵器对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介入治疗,经严密随访,其疗效确切,近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气胸是呼吸科常见疾病,常规的治疗措施为反复胸腔穿刺抽气或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笔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对我院2005年7月-2007年7月收治的45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做胸腔闭式引流术,取得满意的疗效,且操作简便、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50例剖宫产术中出血产妇使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治疗效果。结果:49例剖宫产术中出血产妇经常规治疗无效后行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宫缩好转,出血停止,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操作简单,安全易行,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AMPLATZER Ⅱ代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在特殊形态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经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确诊特殊形态VSD 20例,分别应用对称型封堵器(5例)和ADO–Ⅱ(15例)经皮介入封堵VSD,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5例应用对称封堵器封堵失败。其中2例(40 %)改用ADO–Ⅱ后成功封堵,3例(60 %)改为开胸直视修补手术。15例直接应用ADO–Ⅱ封堵VSD取得成功。封堵成功的17例术后3 d复查发现其中7例(41 %)存在室间隔残余分流,追踪复查结果1月后仍有4例(25 %)残余分流,3个月后仅存1例(5 %)。手术造成三尖瓣轻度返流3例(18 %),追踪复查三尖瓣返流无增加。17例均无出现如封堵器脱落、膜部瘤破裂、主动脉瓣返流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论:应用ADO-Ⅱ介入封堵特殊类型的VSD,可以增加封堵术成功率,可降低封堵器对瓣膜、传导束机械损伤的风险,避免术后发生瓣膜返流及心律失常;但ADO–Ⅱ型号偏小,选用时需要充分考虑VSD的缺损大小。  相似文献   

20.
杨志萍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3):101-102
目的:通过7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检查,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价值.方法:取大血管短轴及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确定有无PDA,多切面观察有无合并畸形,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78例中,PDA合并其它畸形15例,占19.2%,PDA合并Eisnmenger's综合征1例,占1.3%,同时发现,导管直径与左房室腔大小成正相关关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PDA的首选方法,且可及时发现合并畸形,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