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伤寒论中四逆汤,附子甘草加干姜,治疗寒邪入少阴,四肢厥逆急回阳。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首将《易》理纳于医学领域,确立了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又进一步把《易》理用于疾病的分类和辨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易》以六爻叠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曲成万物而不遗;《伤寒论》以六经论病,辨表辨里,审度虚实,囊括百病而不漏。明观幽索,窃思《伤寒论》与《周易》之间有着必然的内部联系。今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粗浅探索,若能获千虑之一得,不唯有助于仲景学说之研究,亦有助于医易之研究也。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籍,属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伤寒论》课为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属于中医临床专业基础课,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程。 《伤寒论》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诊疗方面,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它以辨证论治思想贯串全书,理法方药较为严谨。并根据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总结为六经辨证,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因此它不仅有效地指导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而且其辨证原则和方药还可用于对杂病的诊疗。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截…  相似文献   

4.
就《伤寒论》318条,在先人论述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归纳,并阐明个人论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如何掌握常见的疑难点进行了论述,并结合笔者体会对怎样学好《伤寒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构建学习团队,充分挖掘每名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上都与学习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结合《伤寒论》的学科特点,首次在《伤寒论》本科生教学中开展了TBL教学,认为TBL在本科生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优势:教案适度引导,学习有的放矢;自学与交流互补,学习事半功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占用课时少,掌控灵活。  相似文献   

7.
在倡导中医现代化的今天,传统中医教育模式的弊端正日渐显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授课方式是广大中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从事《伤寒论》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及学生的探讨,结合自身体会,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两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一,是古代哲学知识的欠缺,不能很好的理解仲景的学术思想,以致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浓.其二,不能学以致用,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缺乏临证思维能力,并未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针对上述两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药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所载方剂,根据药物性味功能采用很多的不同的煎药及服用方法,治疗不同的病症,成为后世历代医家和医生的学习典范。 在仲景先生的煎药法中对“麻沸汤”的运用就是一个实例。所谓“麻沸汤”即“沸水”,其用法是以沸水浸渍某种药物取汤服用。汪苓友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说:“麻沸汤者,熟汤也,汤将熟时,其而沸泡如麻,以故云麻”。《伤寒论》之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的煎药法均采用“麻沸汤”。  相似文献   

10.
【组成】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预后辨证概括来说,主要有以阴阳自和预后、凭脉预后、以证预后和脉象证合参预后四个方面。然而这四种预后辨证在临床实践当中应用各有侧重。通过对上述四种预后辨证逐一综合、归纳、分析,以达到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13.
方有执,字中行,安徽歙县中山人,生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卒年不详。方有执2次丧内,5个儿女因病而亡,均因庸医致误。自身又身经弊难,死幸重生,其妻儿皆殇于中风伤寒,故力攻医学,尤重对伤寒的研究,对张仲景《伤寒论》专著及其后人注释编次文本亦颇下功夫,予以深究。方氏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由于《伤寒论》成书已久,虽经王叔和整理,但“颠倒错乱”处仍很多,使后学迷惑不解。要纠正这种混乱局面。满足医疗和学习的需要,则迫切要求有一个新的读本。宋代以来,一些医家已在研究《伤寒论》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量值辨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量值概念在《伤寒论》辨证论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阴阳量值辨证、主症量值辨证、相关症状量值辨证、症状量值比较辨证等几个方面。中医学必须注重量值辨证研究,不但要加强对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定量化、现代化方法研究,而且必须注重具有中医学自身特点和规律的以症定量的量值辨证研究。两者有机结合互补,方可切实推进中医量值辨证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脉学发微徐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九三级博士生,北京100029)主题词《伤寒论》,脉诊清·徐大椿对仲景的脉学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可见,《伤寒论》虽然不是一部脉学专著,但其中有关脉学的论述,亦不乏精要之处...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作为温病学派的大家之一,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不仅擅长应用经方,化裁经方,而且也擅长应用温热药物治疗疾病。同时《温病条辨》在理论上弥补和完善了《伤寒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可以说吴鞠通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17.
高等中医基础教育设置原著课程,自有原因,不是偶然的事。本文拟就《伤寒论》的教学为例,谈谈它对中医人才培养产生的深远影响。供决策部门参考。一、医疗责任心的教育与优秀品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分析对比,论证了中风与伤寒的差异。中风并非外感风寒所引起,也非伤寒的表虚证,而是风中含有温热病邪。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为辨治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而设,其载方113首(缺一首),用药不过92味,验之临床,效如桴鼓.而书中所载针灸疗法之运用,则为中医有史以来记录之最早者,极具重要临床参考价值.今试为探析于次: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它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进一步确立了脉证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讲好《伤寒论》这门课程,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继承和发扬仲景学说,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就此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希望能对《伤寒论》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