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文献复习和临床实践,小儿疳症的形成主要由1.“无积不成疳”,积久生热生虫,阻滞胃肠,营养发生障碍,饮食不为肌肤,小儿就会逐渐消瘦,面黄腹胀,皮悴毛焦,疳症乃成。2.病变在脾胃,前人明白指出:“诸疳皆脾胃之病”,小儿脾常不足,脾胃怯弱,饱则易伤,水谷之精微,不能灌输五脏,洒陈六腑,终则内亡津液而致赢瘦。3.脾胃无津液,“脾虚则为津液不足之病”。疳症后期,不仅脾胃俱虚,且能导致五脏虚的严重后果。例如脾阴不  相似文献   

2.
疳证,乃是小儿长(?)营养障碍所致,其总病机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斯固然是理但笔者从临床体会到,疳证病机始终尚贯穿着兼挟,“火热”致病。1 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为“纯阳之体”。其五脏生理特点是:两有余(心、肝有余),三不足(肺、脾、肾下足)。“肝常有余”,肝气汪兴,“气有余,便是火”,故小儿任性从事,易怒善哭。“脾常不足”。易伤食积滞,积郁化热,则常见积热内伤之证,可见小儿多般属火热之体。2 从疳证的发病季节、地区认识疳证一  相似文献   

3.
阎兆君  耿义勤 《陕西中医》1991,12(8):339-340
<正> 近代名医刘惠民老师博采众家,立足临床,其从脾胃调治儿科诸疾,经验独到,现采其精要,简述如下。1.健脾消积疗疳候《医宗金鉴》言“大人为痨小儿疳”。说明小儿疳证是一种慢性营养不良性疾患。刘老医生认为,导致疳证的原因种种:有调护失当,饮食不节,伤害脾胃,久而生热损阴耗津,所谓“小儿脏腑娇嫩,饱则易伤”,“诸疳者谓肥甘饮食所致。”;有积聚失治,中焦不运,气血亏耗,“积不治成疳候”,“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辛燥攻伐药物过用,败坏脾阴,竭乏气  相似文献   

4.
小儿疳积饮食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疳积是积滞和疳证的总称,是小儿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积滞也称食滞、食积,是指饮食失于节制,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宿食停滞不化;疳证是积滞日久,耗伤正气而出现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全身消瘦、精神不振等全身衰弱表现。故积滞是病的早期,病变以实为主;疳证是因积滞不愈发展而成,是病的后期,以虚为主。由于疳证多由积滞发展而来,故古人说“无积不成疳”,或说“积为疳之母”。疳积形成之后,轻则影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重则导致各种营养素缺乏症,甚至合并肺炎等其他并发症。因而对疳积必须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5.
《幼科要略》指出:“疳者,干也。小儿肠胃柔嫩,若乳食失调,肥甘不节,运化不及,停积发热,热久津干,此因因积成疳也。或五脏偏热,或因病后,或因医药误下,致亡津液,脾不运化,停滞不行,此因因疳致疾也。故五疳不离乎脾胃”。前者是说成疳之因,是由喂养不当,乳食未定时定量,  相似文献   

6.
<正>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见食而烦,甚至拒食而言。在古医籍中未列为专病,仅作为一种症状,常混迹于疳积之中。有人认为:厌食是疳症之因,疳症乃厌食之果,两者是没有区分的”,故八十年代前  相似文献   

7.
卓权老师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权是广州中医学院儿科副教授,行医四十多年,对治疗小儿积滞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卓老曰:小儿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体,故小儿患病以风、惊、痰、积为多见。《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云:“小儿之病,伤食最多”。现将卓老治疗积滞的经验,简介如下: 积滞一证,它的临床表现虽与伤食、疳证有所不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革新派医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一书,除“记脏腑”,论内妇科病外,对儿科重证,亦有专论。其论病,多发前人之未发;其论治,多补后世之未备。故择其要,略予阐发。1 开逐瘀治疳之先河自钱乙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小儿药证直诀》)后,后世医家多将疳证的病机,统归于“脾家一脏”,治以调理脾胃为主。以为“脾家病去,则余脏皆安”(《幼科证治准绳》)。王氏敢于疑古,敢于突破前人疳证学说的狭隘框架,大胆提出疳积  相似文献   

9.
小儿疳积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疳积一症《古今医鉴》说“病夫诸疳者,谓肥甘饮食之所致也……”》《幼幼集成》诸疳证治“凡病疳而形不魁者、气衰也,血不华者、血弱也。气衰血弱者脾胃必伤。”本病见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因而中医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拟笔者“健脾化积消疳汤”或配成散剂,无毒副作用,并且药费低廉、服药安全、健脾化积、消疳  相似文献   

10.
钱乙,字仲阳,宋代名医,精儿科,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三卷,上卷记载脉证治法,中卷记载23个病症的临床治验,下卷则详载各种方药的用途。钱氏注意掌握小儿生理和病理的特点,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肌骨嫩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治疗上十分注意根据生理病理特点辨别寒热虚实,提倡以“柔润”为原则,力戒妄攻误下和“蛮补”。他强调误下太过可致疳病,如“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认为若有非下不可之证时,亦必“量其大小虚实而下之,则不至为疳也”。小儿脏腑柔弱,治病用药不可过寒过  相似文献   

11.
疳证,为儿科常见病。其病情顽固复杂,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疳”之含义,历代医家解释有二:一为“疳者甘也”,谓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小儿恣食肥甘生冷食物,伤其脾胃功能形成积滞,日久成疳;二为“疳者于也”,谓其临床主证是气液干涸,身体赢瘦,皮肤干枯等。  相似文献   

12.
腹泻乃婴幼儿常见病之一,轻者易治。然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易实易虚,疾病传变迅速,万密斋喻之为“水面之泡,草头之露”,若方治稍乖,则轻者转重,险象迭起,或致迁延日久,酿成疳臌虚羸之疾。多年来,笔者运用经方治疗重型婴幼儿  相似文献   

13.
按压耳穴结合推拿治疗小儿疳积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勇 《江西中医药》2003,34(11):40-40
小儿“疳积”分为“积滞”和“疳证”两类 ,包括西医学上的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以及寄生虫病等。积滞为病的早期 ,是疳症的前奏 ,以实为主 ;疳症是病的后期 ,以虚为主。随着社会普遍的生活质量、医疗技术的改变和提高 ,疳症己经罕见了 ,笔者通过按压耳穴结合推拿治疗小儿疳积 3 5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 5例患儿中 ,男性 2 6例 ,女性 9例 ;年龄最小 1岁半 ,最大 5岁半 ;病程最长 1年 ,最短 2个月。由于疳证已极为罕见 ,故 3 5例患儿 ,全部为积滞症及无肠寄生虫病患儿。临床症状 :小儿面黄肌瘦 ,腹胀…  相似文献   

14.
疳证又名疳积,好发于幼弱的小儿,故“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之说,此证是儿科四大证之一。疳积之成,起源于脾胃失调。水谷人胃,赖脾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灌溉诸脏,营养一身。有“水谷素强者无病,水谷减小者则病,水去谷亡者则死”说法。《小儿药证直诀》云:“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说明疳积之形成是由于脾胃之损伤,维系机体各部营养及生长所必须的物质缺乏,以致气体虚弱.出现一系列干枯的痒状。  相似文献   

15.
<正> 小儿疳是儿科四大证之一。外形干瘦,气血不荣,腹部胀大,形体虚惫,甚则青筋暴露,为其临床特征。治疗本病以调理脾胃为主,已为医界所共识,无庸多议。但是,脾阴不足在疳病辨证中的重要位置,则尚未引起广泛的重视。清代儿科名著《幼幼集成》,在“诸疳证治”中,曾提出“初病者以集圣丸为主,久病但以肥儿丸调之”,没有论及滋养脾阴。至今,对这一证治论述仍然不多。临床  相似文献   

16.
<正> 小儿疳积为儿科四大证之一,临床颇为多见。治法有割脂、捏脊、针灸等,亦有主张调理脾胃和饮食。在内服调治法中各家认识各有见地,但一致认为是由于脾胃功能紊乱而致气血衰弱津液匮乏,不荣肌肤脏腑所致。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而治疳必先去积”的论述。“虚为积之本,积为虚之标”说明疳证是本虚标实之证。扶正固本,祛邪消积乃为  相似文献   

17.
疳症又名疳积,是儿科四大症(麻痘惊疳)之一,也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古代医家对于“疳”字有二种不同的解释:一说“疳”有“甘”的涵义,是指小儿恣食甘肥,耗伤形气,渐成积滞,日久成疳;一说有“干“的涵义,是指“疳症”大多脾胃干涸。前者从其病因而言,后者从其病理而言。疳症是泛指小儿脾胃虚损,津液干涸,以致皮毛憔悴,肌肉  相似文献   

18.
<正> 万全(约1495~1580年)乃明代著名医家,行医50余年,长于儿科病诊治,笔者仅就其对小儿热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的观点及见解加以讨论。1 病因病机:万全认为小儿病的病机特点是易寒易热,在卷一《形气发微论》篇中说:“有如水面之泡,草头之露。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在卷二《诸热》篇中还说:“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不可不调理也。”足以可见万氏特别重视和强调“易热”的特点。万氏在临床上,把热证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在卷一《原病论》中说:“内伤发热,则口苦舌干也;外感发热,则鼻塞声重也。”外感主要是感冒风、寒、温、湿之邪而致,如卷一《急惊风有三因》中说:“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内伤发热主要原因是饮食积滞而发热,变蒸疮疹而发热、胎热及疳热等。卷一《原病论》中说:“食乳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卷二《心所生病》篇还说:“如伤风发热、伤饮食发热、变蒸疮疹发热,胎热疳热。各随其类治之。”  相似文献   

19.
小儿疳证多因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不及时治疗可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若调护不当,可致本病复发,临订以健脾清积为基本原则。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思想用于小儿疳证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儿脾胃功能,脾胃健,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有效地预防小儿疳积的发生,促进各脏腑生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钱乙有关小儿疳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方法:搜集并整理钱乙关于小儿疳证的论述及理法方药,探析其学术内涵。结果:钱氏立脾胃亡津之病机,揭示了疳证本质是"亡津液",开扶脾养胃法先河,指出治初病侧重养胃阴,疗久疾功擅扶脾阳。并创制治疳证初病而设之白术散及疳证后期之益黄散(又名补脾散)。结论:钱乙论治小儿疳证,分析综合,权衡利弊,审慎地制方遣药,为后世儿科临床的理法方药确立了规范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