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 T MRI三维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方法 20例乳腺病变患者24个病灶,行三维动态增强扫描,生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早期增强率.根据病灶增强形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及早期增强率预测病变良恶性. 结果 常规T2WI并脂肪抑制检出病灶24个.良性病变强化边缘多光滑,早期增强率均<60%,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为单相型(7/10,70%);恶性病灶强化边缘多毛刺,早期增强率大部分>60%,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为流出型(11/14,78.57%). 结论 3.0 T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李志凯 《西部医学》2014,(5):663-664
目的 探究三维动态增强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2例乳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2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诊断45例为良性病变,57例为恶性病变,对所有患者均采用三维动态增强MRI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45例良性病变中,边缘不规则的、毛刺状的明显少于恶性病变患者,良性患者边缘形态以光滑为主,良恶性患者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患者的A型人数明显多于良性病变患者,而恶性病变患者的C型人数明显低于良性患者.恶性病变患者早期增强率以≥60%为主(71.93%),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而良性病变患者以<60%为主,占总人数的80.00%.结论 三维动态增强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可以辨别病灶的形态特征,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以及早期增强率均对乳腺恶性病变有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MR动态增强联合加权扩散在乳腺病变分级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乳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R动态增强联合加权扩散及手术病理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R动态增强联合加权扩散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病变分级的诊断价值,并对比良、恶性乳腺病变的形态及强化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弥散系数(ADC值)。结果:MR动态增强联合加权扩散对乳腺病变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为91.3%,敏感性为96.2%,特异性为88.9%,阳性预测值为80.6%,阴性预测值为98.0%;MR动态增强联合加权扩散对乳腺病变分级诊断的准确率为83.8%,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83.3%。乳腺恶性病变患者的病灶不均匀强化率61.5%、病灶形态不规则率65.4%及边界不清晰率76.9%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患者20.4%、29.6%、22.2%,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Ⅱ型TIC曲线比例19.2%、2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患者Ⅰ型TIC曲线比例15.4%显著低于良性病变患者66.7%,乳腺恶性病变患者Ⅲ型TIC曲线比例65.4%显著高于良性病变患者11.1%,乳腺恶性病变患者ADC值(0.9±0.3)mm~2/s显著低于良性病变患者(1.4±0.6)mm~2/s,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病变患者采用MR动态增强联合加权扩散进行诊断,不仅能有效鉴别出病变的良、恶性,且还能对病变分级进行准确诊断,从而能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RI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统计MRI对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观察和记录良恶性病变病灶形态和边缘情况及强化和受累情况,并统计良恶性病变早期增强率、最大增强率及相对最大增强率。结果 8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者46例,恶性病变者34例,MRI对乳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90.48%,特异性为88.24%,准确性为85.00%。恶性乳腺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毛刺、结节或肿块样强化及周围组织受累方面占比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乳腺病变MRI早期增强率、最大增强率及相对最大增强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良、恶性病变MRI影像学特征差异明显,尤其是恶性病变增强率明显较高,故MR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乳腺病患者的52处病灶同时行MR扩散加权成像(b值=800mm2/s)和动态增强MRI扫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以1.228×10-3mm2/s作为界值评价乳腺病变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0%;以Ⅰ型曲线诊断乳腺良性病变,以Ⅱ、Ⅲ型曲线诊断乳腺癌,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80%。如结合ADC值与时间-强化曲线对病灶良恶性分析,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0%。结论应用DWI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任静  周鹏  左佳明  刘锦  王闽  杨宇洁  陈锦秀  许国辉 《四川医学》2010,31(11):1693-1696
目的探讨VIEWS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已行MRI平扫及VIEWS技术动态增强连续5min 5期扫描检查并减影的7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强化模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 78例患者共101个病灶,其中恶性病变38例共60个病灶、良性40例共41个病灶。良性病变增强后多呈圆形、边缘光整、边界清楚、无毛刺,强化均匀;强化模式大多表现为逐渐强化。恶性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有毛刺或蟹足征;本组所有恶性病灶均表现为早期(1~2min内)明显强化。良恶性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不同,良性病变多呈Ⅰ型"持续型"(25/37),恶性病变多呈Ⅲ型"廓清型"(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P〈0.001)。结论 VIEWS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显示病变的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信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增强后第1分钟有利于观察病灶早期血供特征,第5分钟有利于观察肿瘤的边缘浸润特征及肿块内的结构。第1分钟明显强化、肿块不规则、边缘有毛刺或蟹足征、时间信号曲线呈廓清型是乳腺癌的特征性改变;各期减影图显示强化病灶更清晰、更直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行动态增强MRI乳腺检查并同时经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确诊患者通过早期增强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强化峰值评价动态增强MRI的表现;病理切片经相关抗原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结果:40例乳腺疾病患者,24例患者为恶性病变,16例患者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40例乳腺良恶性疾病患者中,早期增强率>60%的患者与早期增强率<60%的患者相比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P>0.05);而强化峰值、微血管密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疾病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对40例乳腺疾病患者(共57个病灶)分别进行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病灶强化的形态学特征,测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布类型、峰值时间和早期增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增强后的形态学特征对乳腺癌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69.7%,准确度为71.9%。良、恶性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诊断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87.9%,准确度为89.5%;良、恶性病灶的峰值时间及早期增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7.5%和75.0%,特异度分别为87.9%和84.8%,准确度分别为87.7%和80.7%。联合动态增强各项标准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87.9%,准确度为91.2%。结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峰值时间及早期增强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合增强的形态特征,可对大部分病变作出定性诊断,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血管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价值,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分析MRI动态增强资料。结果:60例患者病理结果显示乳腺恶性肿瘤37例、乳腺良性病变23例;MRI动态增强诊断正确51例,敏感性86.84%,特异性81.82%。乳腺恶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Ⅲ型为主(70.27%),乳腺良性病变以Ⅰ型为主(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早期强化率和峰值强化率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血管成像能显示乳腺肿块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乳腺病变定性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动态增强MRI对女性乳腺疾病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收集在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96例乳腺疾病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恶性病变52例,良性病变44例,均进行MRI检查,并对乳腺疾病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对比良、恶性病变增强后边缘形态分布情况,及良、恶性病变各动态强化参数比较。结果 52例恶性病变中,MRI增强扫描后边缘形态分布以毛刺和不规则形态为主,分别占42.31%、30.76%。良性病变则以光滑形态为主,占48.88%。良、恶性病变增强后边缘形态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恶性病变强化参数E_(max)、Slope_(max)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但在T_(max)中恶性病变明显低于良性病差(P0.05)。结论动态增强MRI对女性乳腺疾病性质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可广泛应用与女性乳腺疾病检查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术前的3.0T磁共振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资料,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中良性35例(40个病灶),恶性25例(25个病灶),甲状腺良性病变多表现为形态规则,包膜连续,囊变较多,实质部分强化均匀,时间-信号曲线多为III型,颈部无肿大淋巴结转移,而恶性病变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包膜不连续,囊变较少,实质部分强化不均匀,时间-信号曲线多为I型,颈部可有淋巴结转移。良恶性病变的磁共振表现在形态、包膜、囊变、实质部分强化以及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磁共振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在形态和参数上有无差异,初步评估其对于鉴别腹膜后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腹膜后占位34例(良性12例,恶性22例)进行超声造影获得时间-强度曲线,将曲线下降支分为单相和双相,比较良恶性占位性病变在曲线下降支形态和曲线各参数中有无差异。结果:曲线下降支形态分析,单相组中恶性病变占94.4%,良性病变占5.6%;双相组中恶性病变占31.2%,良性病变占68.8%,差异有显著性(P=0.000 2)。曲线参数分析,良恶性组的上升支斜率(AS)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 1),良恶性组的峰值强度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以AS=0.3为界,AS>0.3组别与AS<0.3组别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 6)。将时间-强度曲线的上升支斜率和下降支形态并联恶性肿瘤的漏诊率为9.19%。结论: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对于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乳腺病变磁共振检查分别进行反转恢复法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成像,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RI征象、早期增强率、峰值增强率、峰值时间、时间一信号强度(T—SI)曲线等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的形态学特征性表现有形态不规则、环形强化和毛刺征;乳腺良性病变特征性表现有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强化均匀及强化后可见低信号间隔。良恶性病变的早期增强率、达到峰值强化的时间以及曲线类型分布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峰值增强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MRI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技术能满意显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和增强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是诊断乳腺癌十分有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LE)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乳腺DCE-MRI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患者105例,均经病理证实。记录病灶分布特征、内部强化方式、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及ADC值,应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及ROC曲线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变中,恶性88例,良性17例。节段分布及簇状强化多见于恶性病变(P<0.05),分别占50.0%(44/88)和56.8%(50/88);弥漫分布及斑点样强化多见于良性病变(P<0.05),分别占29.4%(5/17)和29.4%(5/17);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20±0.22)×10-3mm2/s和(1.03±0.1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08×10-3mm2/s作为ADC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阈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6%、76.5%;而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在良恶性病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MRI表现中的病变分布特征、内部强化方式及ADC值大小,可有效地鉴别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彩色图像评分法诊断良恶性乳腺实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乳腺实性病变患者125例, 给予所有患者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 通过图像类型评分法、图像颜色评分法鉴别诊断良恶性病灶之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125例乳腺实性病变患者中有175个乳腺实性病灶, 其中85例 (119个) 为良性病灶, 占68.0%, 40例 (56个) 为恶性病灶, 占32.0%.乳腺良性病变类型评分及颜色评分与恶性病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乳腺良恶性病灶剪切波弹性成像彩色图像类型评分与颜色评分具有较好相关性 (P<0.05) ;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 使用类型及颜色评分法诊断乳腺实性病灶良恶性ROC曲线下的面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类型评分法及颜色评分法以2分以上为诊断界值时, 有较高诊断效能.结论 剪切波弹性成像彩色图像评分法诊断良恶性乳腺实性病变有较高临床价值, 且对良性乳腺实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结节病变的MRI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71例,均经过病理证实结节状病灶,术前均进行MRI多参数成像,选取动态增强(DCE-MRI)和DWI数据进行分析,经处理得到:时间-信号曲线(TIC),达峰时间(Tpeak),峰值强化率(PER),峰值(SImax)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结合形态学特征:边缘毛糙、环形强化、边缘毛刺征及分叶征进行分析。  结果  恶性病灶43例,良性病灶 28例。TIC时间-信号曲线Ⅰ型22个,以良性为主17例,恶性5例;Ⅱ型35例,恶性为主24例,良性11例;Ⅲ型14个,均为恶性;良、恶性病灶TIC曲线类型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恶性病变的峰时(Tpeak),峰值强化率(PER),峰值(SImax)及ADC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边缘毛糙33例,均为恶性;环形强化24例,良性5例,恶性19例;毛刺征29例,均为恶性;有分叶征42例,良性7例,恶性35例。良恶性病灶形态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血流动力学参数、ADC结合形态学特征对乳腺结节状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定量集成磁共振成像(Sy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5例乳腺病变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乳腺常规MRI和SyMRI扫描,病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均显示乳腺肿块样病变。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分析病变的MRI征象,同时测量病变增强前后的SyMRI定量参数,分别记录为T1p、T2p、PDp和T1e、T2e、PDe,并计算各定量参数的相对变化率。基于全子集回归和Logistic回归构建不同的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不同诊断模型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 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MRI征象(形态、边界、内部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和T2WI信号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PDp和T2e外,其他定量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SyMRI (DCE-MRI+T2p+T1e)”的诊断模型是最佳的预测模型,其AUC为0.995(95% CI:0.983~1.000)。结论 定量SyMRI的衍生定量参数可以间接反映乳腺病变组织的微结构特征,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肿瘤的MRI动态增强模式特点。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23例24个病灶,其中恶性13例14个病灶,良性10例10个病灶。采用PHILIPSinteraAchieva1.5T磁共振机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加减影技术。分别用强化时间-信号曲线类型,1、2、4、8min强化率,峰值强化率,峰值强化时间来分析良恶性肿瘤的特点。结果动态增强减影显示全部病灶。恶性肿瘤的强化时间-信号曲线类型有A型7.1%(1/14)、B型78.6%(11/14)、C型14.3%(2/14);良性肿瘤有B型30.0%(3/10)、C型70.0%(7/10)。良恶性肿瘤的早期(1、2min)强化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4、8min强化率和峰值强化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强化时间在2min内100%为恶性;在2~4min间50.0%为恶性、50.0%为良性;>8min者20.0%为恶性、80.0%为良性。结论有效结合形态学和动态增强曲线类型、早期强化率和峰值强化时间可以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赵骐  刘瑞  杨明慧  周辉 《新疆医学》2013,(11):15-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平台型时间-信号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s,TIC)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9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Ⅱ型平台型患者的磁共振表现.检查采用飞利浦Achieva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图像后处理在飞利浦工作站上使用软件.扫描序列包括轴面DWI、T1WI,轴面反转恢复脂肪抑制(STIR)T2WI,及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三维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对于乳腺出现异常强化病灶层面绘制TIC曲线,并对时间-信号曲线Ⅱ型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时间-信号曲线为Ⅱ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共39例病例中,左乳21例、右乳18例.良性病变21例(54%),其中乳腺腺病3例、乳腺纤维腺瘤18例.恶性病变18例(46%),其中原位癌1、例髓样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13例、良性乳腺病变中Ⅱ型曲线最多见于乳腺纤维腺瘤,恶性病变最多见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型曲线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42.86%、阳性预测值为55.56%、阴性预测值为75.00%.结论:乳腺良、恶性病变经磁共振增强扫描后均可表现为Ⅱ型曲线,对此类病变进行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病史、病变形态学、BI-RADS-MRI分级及增强扫描后成像参数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DWI及动态增强MRI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硼以及动态增强MPI(DCE-Mm)在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剐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相控阵线圈,46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26例恶性病变,20例良性病变)。全部病例使用体线圈行SE-EPI DWI序列扫描,采用全方位扩散梯度及6个b值扫描。DWI扫描时间40-52S。分析46例病例中淋巴结的D研与表现扩散系数(ADC)值的特点,并行动态增强MRI和常规MRI增强检查,分析比较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MRI征象,计算病灶峰值增强率Emax,峰值时间Tmax.最大强化速率Slopemax,并根据病变最高强化区ROI的测量值,绘制病灶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SI-Time曲线)。结果在DⅥ序列扫描中,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均呈高信号,恶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E值为(0.834±0.192)x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为(1.687±0.252)×100mm^2/s,恶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良性淋巴结组(P〈0.0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淋巴结病变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多表现为I型,而恶性淋巴结多为Ⅲ型,Ⅱ型曲线均可见于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病变。结论D册可作为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鏊别诊断的一种快速可行的新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通过动态增强进一步揭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对淋巴结病变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更能有效地鉴别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