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行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检查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以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各45例,比较2组扫描过程中剂量参数[CT容积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e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螺距、图像质量、图像噪声。结果 2组患者扫描过程顺利,低剂量组CTDIvol、DLP及ED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2组ROI面积、螺距、可评价节段、图像优良率、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图像噪声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患者心率基本不会对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产生影响,失败率低,适当减小球管电压与电流值亦能达到图像质量要求,并且降低辐射剂量,DS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双源CT与普通64排CT行胸部扫描的辐射剂量的对比。方法选择1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普通CT组和新双源CT组,行胸部平扫并记录扫描时间、CTDIvol及DLP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160例患者两组的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扫描模式的扫描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双源CT组扫描时间较普通CT组时间缩短了65.12%;两种扫描模式的检查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ED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双源CT的Flash技术提高了时间分辨率,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为胸部低剂量扫描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28层双源CT大螺距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准确性及辐射剂量。 方法: 123例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序列扫描组,n=58)与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技术(大螺距扫描组,n=65);2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2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并对辐射剂量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评价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123例患者,1 920段(97.6%)冠状动脉节段可满足影像学评价;序列扫描组和大螺距扫描组满足影像学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98.1%(910/928)和97.1%(1 010/1 0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7);123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均分为(4.7±0.8)分;其中序列扫描组冠状动脉均分(4.7±0.7)与大螺距扫描组冠状动脉均分(4.6±0.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3,P=0.548);2名评价者之间的Kappa值为0.799(P<0.01)。大螺距扫描组的有效剂量为(1.08±0.11)mSv,明显低于序列扫描组(2.26±0.49)mSv,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2,P=0.000);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序列扫描组:97.6%、97.5%,大螺距扫描组:98.1%、96.5%。 结论: 在低心率及律齐人群中,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及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均较高,但大螺距扫描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杨家虎  冯越  张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723-1726
目的 基于第三代双源SOMATOM Force CT探讨不同心率患者在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8—11月于浙江医院行CTCA的98例患者,根据CTCA扫描时心率将其分为3组:心率≤65次/min为A组(47例),65次/min<心率≤75次/min为B组(24例),心率>75次/min为C组(27例)。3组均采用第三代双源SOMATOM 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扫描。对3组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并比较3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组患者共出现1 443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评分为1分的节段有1 291个(89.47%),2分的节段有149个(10.33%),3分的节段有3个(0.20%)。不同性别的心率、图像质量评分、DLP和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DLP为(51.3±12.8)mGy?cm,ED为(0.72±0.18)mSv。3组图像质量评分、DLP和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A组(P<0.05);C组DLP、ED均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基于Force CT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CTCA检查对于不同心率患者均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心率≤65次/min,根据不同心率选择合适的采集时相,可以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且ED<1 mSv。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方法 将60例拟行肺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As,螺距Pitch0.6,对比剂碘海醇用量为50 ml);B组采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扫描(管电压80 kV,管电流为250 mAs,螺距Pitch1.2,碘海醇用量为25 ml).记录两组的CT剂量指数容积(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测量两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CT值;评价两组图像质量.结果 B组的CTDIvol、DLP、ED值均低于A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行肺动脉CTA,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 T 大螺距扫描模式在儿童胸部成像中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行双源C T胸部检查的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0例,行大螺距模式扫描,螺距3.0;B组40例,行常规模式扫描,螺距1.2。对A、B两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值、剂量长度乘积DLP值及有效剂量 E)及扫描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均获得了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5,P=0.08);A、B两组患儿的CTDIvol值分别平均为1.82 mGy、4.50 mGy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0,P=0.00),A组患儿较B组患儿下降59.56%。A、B两组患儿的DLP值分别平均为38.41 mGy/cm、82.74 mGy/c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94,P=0.00), A组患儿的DLP值较B组患儿下降53.58%。A组患儿的平均扫描时间(0.27 s)明显短于B组患儿(2.60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1,P=0.00),A组扫描时间仅为B组的10.38%。结论双源CT 大螺距扫描模式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等优点,在儿童胸部低剂量扫描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65~75 次/min心率下患者使用Force 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采集舒张期与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9—12月于浙江医院行Force 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 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查时预设触发采集时相的不同分为A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时相采集模式)和B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收缩期时相采集模式)。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评价,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共779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A组冠状动脉节段392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第二钝缘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右冠状动脉(RCA)中段;B组冠状动脉节段387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回旋支(LCX)远段。A组第一对角支(D1)、LCX近段及中段、OM1图像质量优于B组(P<0.05)。两组RCA近端、左冠状动脉(LM)近端、前降支(LAD)近端、LCX近端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动脉的CT值、SNR、CNR、图像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rce CT前瞻性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配合低管电压(100 kV)技术和ADMIRE迭代重建算法,所得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能够达到临床影像诊断的需要,且有效辐射剂量<1 mSv。当患者心率在65~75 次/min时建议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采集模式,其LCX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采集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Force CT大螺距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检查在心脏不同时期的成像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Force CT大螺距CTA检查的7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检查过程中采集时相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在心脏收缩期即R-R间期30%处进行图像采集,观察组在心脏舒张期即R-R间期60%处进行图像采集,比较两组剂量参数、客观图像质量、主观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中OM~2段图像质量最好,RCA中段图像质量最差;对照组中LAD远段图像质量最好,RCA中段图像质量最差。观察组LCX近段、OM~1、OM~2、LCX中段图像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RCA、LM、LAD、LCX、AO的CT值、SNR值、CNR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扫描长度、CTDlvol、DLP、E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Force CT大螺距CTA检查在心脏舒张期采集冠状动脉LCX节段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且有效辐射剂量低于1mSv。建议临床Force CT大螺距CTA检查于心脏舒张期采集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CT血管成像(CTA)胸部三联检查在急诊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12月诊治的52例急诊胸痛患者临床资料,均在本院接受CTA胸部三联检查,另选取同期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需行单纯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评估研究组患者检查结果,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扫描图像质量、扫描部位辐射剂量和扫描参数。结果 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16例,肺动脉栓塞12例,胸主动脉夹层5例,其他疾病11例,另8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扫描长度(S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扫描时间以及总检查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A胸部三联检查应用于急性胸痛中可快速鉴别诊断患者疾病,具有图像质量优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源CT对胸痛患者行胸痛三联大螺距扫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临床最终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不同扫描方式在胸痛三联征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并比较2组图像质量、主动脉与肺动脉CT、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CNR)、CT扫描基本参数与辐射剂量。结果 92例疑似胸痛三联症患者经临床检查最终确诊71例,回顾式螺旋扫描检查准确度为83.7%,敏感度为85.9%、特异度为76.2%;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检查准确度为83.7%,敏感度为84.5%、特异度为81.0%;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图像优良率高于回顾式螺旋扫描(P<0.05);两种扫描用于胸痛三联征患者中主动脉与肺动脉CT值、噪声、信噪比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高于回顾式螺旋扫描(P<0.05);DLP、有效剂量、扫描时间及容积CT剂量指数低于回顾式螺旋扫描(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胸痛三联前瞻性扫描用于胸痛患者中检出率较高,能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在保证图像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为患者早期治疗赢得宝贵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源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四种不同检查模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低管电压100 k Vp Flash模式,B组采用常规120 k Vp Flash模式,C组采用80/sn140 k V双能量扫描,D组采用100/sn140 k V双能量扫描。比较各组间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A组CTDIvol、DLP和ED分别为(3.05±0.43)m Gy、(115.51±22.7)m Gy·cm、(2.02±0.39)m Sv;B组分别为(5.50±1.41)m Gy、(186.66±46.5)m Gy·cm、(2.96±0.55)m Sv;C组分别为(5.18±1.77)m Gy、(172.54±30.20)m Gy·cm、(2.79±0.63)m Sv;D组分别为(6.29±2.13)m Gy、(203.5±54.20)m Gy·cm、(3.51±0.71)m Sv。四组肺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辐射剂量最低,D组辐射剂量最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肺动脉血管成像迅速便捷,图像质量良好,便于观察诊断,采用Flash扫描模式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动态管电流调节技术补偿低电压扫描在下肢CTA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双源CT下肢CTA患者64例,根据不同的扫描条件分常规组和实验组各32例,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病例图像质量、CTDIvol、DLP、ED、SNR、CNR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例图像质量、CTDIvol、DLP、ED、SNR、CNR常规组分别为:2.75±0.44、4.30±0.21、4 8 3.5 3±3 5.7 3、8.1 0±0.5 4、27.43±4.81、23.38±4.61;实验组分别为:2.72±0.46、2.15±0.11、2 3 7.0 9±1 3.8 8、3.5 6±0.2 1、28.34±4.96、24.14±4.76。两组图像评分、SNR、CN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ED均有的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小于常规组约50%;结论双源CT动态管电流调节技术管电流补偿低电压扫描在下肢CTA中降低辐射剂量效果明显,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 将60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A组)与序列扫描(B组)冠状动脉CT成像,分别对两种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组成、年龄、体重指数)匹配性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2±0.38和1.14±0.38(Z=-0.291,P=0.771),两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为98.87%和9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443).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模式的放射剂量(1.31±0.30)mSv明显低于序列扫描模式(3.36±0.93)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47,P=0.000).结论 对于心律齐且心率≤70次/min的患者,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评价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相似,但前者的有效放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ophy angiography,CTA)中应用的新技术。文中旨在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56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进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将患者分为2组,A组患者心率平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扫描;B组患者心率平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扫描。2组注射对比剂为80~90 ml。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利用双盲法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评分,对冠状动脉3个主要分支即右侧冠状动脉、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56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168支,共有156支(92.9%)冠状动脉满足影像诊断要求。其中A组30例患者90支血管,其中4支(4.44%)冠状动脉不能评价;B组26例患者共计78支血管,其中8支(10.3%)血管不能评价;在A、B 2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对照,2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辐射剂量(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均值(17.28±0.45)mGy,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2.84±0.08)mSv,其中A组CTDIvol均值(17.38±0.73)mGy、ED(2.90±0.13)mSv;B组CTDIvol均值(17.17±0.47)mGy,ED(2.77±0.09)mSv。结论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按照平均心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平均心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的原则,可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图像,并大大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 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60次/min)55例、B组(60~65次/min)20例.扫描参数:层数2×128,层厚0.6 mm,旋转时间0.28 8,管电压80~120 kV,管电流370 mAs/转.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采用75 ms时间分辨率进行图像重建,层厚0.75 mill,间隔0.5 rnm,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1=优秀,4=不可评价).结果 患者平均心率为(57.2±4.8)次/min,平均扫描时间为(0.42±0.02)s.75例患者的1103个冠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934段(84.7%)、2级135段(12.2%)、3级18段(1.6%)、4级16段(1.5%).A、B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19±0.52,B组1.22±0.55;Z=-1.107,P=0.268).A、B两组的可评价节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98.5%,B组98.6%;χ2=0.000,P=1.000).所有患者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67.2±30.4)mGy×cm,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0.94±0.43)mSv.结论 对于心率慢且稳定的患者,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CT扫描可以在较低的放射剂量下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息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剂量CT扫描方式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剂量肺部CT扫描,观察组接受低剂量肺部CT扫描,对比两组CT扫描的肺癌检出率、图片质量,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两组肺癌检出率和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放射剂量(E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扫描在肺癌检出率与图像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低剂量可大幅度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有利于降低检查成本,节约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低剂量冠状动脉-头颈动脉一站式CTA临床应用的技术可行性与适宜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7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n=88)与B组(n=86)。A、B两组均采用128层双源CT大螺距螺旋扫描技术。A组采用管电压70~100 kVp,并采用40 mL低浓度碘对比剂(320 mgI/mL)行CTA检查,B组采用管电压100~140 kVp,并采用60 mL高浓度碘对比剂(370 mgI/mL)行CTA检查。A组与B组比较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与碘负荷。结果 A组DLP为(68.72±26.37)mGy·cm,B组为(167.43±21.57)mGy·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996,P <0.001)。A组平均总碘含量为(12800±0)mg,B组为(22200±0)mg。A、B两组动脉节段可评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15%vs. 99.65%,χ2=1.128,P>0.05)。结论 超低剂量心脑动脉CTA可以在维持诊断性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剂量和碘负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的冠状动脉图像,比较三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分析407例利用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回顾性螺旋扫描(RES-SPIRAL)、前瞻性序列扫描(SEQ)、前瞻性大螺距螺旋扫描方法(Flash)行CCTA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由剂量长度乘积×0.014转化系数获得。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脉15段分法,分别进行5等级评分;客观方法采用将主动脉根部的CT值的标准差设为图像噪声,然后分别评价左主干近端及右冠状动脉近端的对比噪声比、信噪比。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单样本方差分析比较3种扫描方法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扫描方法、管电压、管电流对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3种扫描方法客观图像质量的评价中,RES-SPIRAL扫描方法的图像质量最好,且三者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种扫描方法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辐射剂量的比较中发现,SEQ[DLP=(64.87±16.66)m Gy,ED=(0.91±0.23)smv]、Flash[DLP=(64.87±16.66)m Gy,ED=(0.91±0.23)smv]扫描方法的辐射剂量均较RES-SPIRAL扫描方法明显降低[DLP=(951.78±197.92)m Gy,ED=(13.33±2.77)sm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Flash扫描方法剂量最低。Logistic回归分析辐射剂量控制在DLP<364 m Gy·cm的较强预测因子为管电压(OR=1.336)及扫描方法(OR=0.006)。结论:CCTA检查的辐射安全问题意义重大,第二代双源CT的Flash扫描方法扫描速度快,并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为CCTA检查安全推荐剂量修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的三种扫描模式在不同心率、心律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应用效果,比较其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方法根据不同心率、心律将166例冠状动脉检查者分为A、B、C组(A组:平稳低心率组,B组:平稳高心率组,C组:不稳定心律组),分别行炫速双源CTHash、Sequence或Routine扫描模式检查,记录扫描时的心率、心率变异幅度,和扫描剂量,并评价冠脉三支主干的图像质量(0~3分)。结果Flash法扫描患者67例,平均扫描剂量为(0.73±0.09)mSv;Sequence法扫描35例,平均扫描剂量为(3.73±1.27)mSv;Routine法扫描64例,平均扫描剂量为(9.07±2.96)mSv,三种扫描模扫描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扫描模式下,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和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而心率变异幅度与前降支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与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第2代双源CT能依据患者的心率、心律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冠脉CT扫描模式,在保证较高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双源光子CT flash扫描模式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肺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CTPA检查,共发现5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其中28例患者(A组)采用了flash扫描方案,无需屏气,螺距3.2,扫描时间(0.64±0.11)s,造影剂流速5ml/s,造影剂用量(40±5)ml,采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技术,达阈值100HU后延迟3s自动扫描;31例患者(B组)采用屏气扫描方案,螺距1.2,扫描时间(1.67±0.20)s,造影剂流速5ml/s,造影剂用量(80±5)ml,对比剂跟踪触发达阈值100HU后延迟6s自动扫描;两组管电压均为120kv,Care Dose 4D打开;由两名放射科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评分,并测量7个肺血管CT值(HU),计算信号噪声比(SNR),比较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差异;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的图像质量均达优秀标准,B组多个病例有呼吸运动伪影而影响图像质量,而A组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均低于B组。结论肺动脉造影使用Flash扫描模式能够获得满意的图像并降低了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消除呼吸运动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